查看原文
其他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谁的故事直抵你的内心?(四) | 可爱的中国,奋进的上海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在本市卫生健康系统,

有一大批祖国怀抱里成长的名医,

他们热爱祖国的医学事业,

关爱患者、刻苦钻研医术,

为祖国医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们自身成长经历、爱国奋斗故事

是广大青年医生成长的动力,

也是广大青年医生学习的楷模。


70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市卫生健康委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广泛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系列宣传活动,其中“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征文活动共收到全市卫生健康系统116篇征文,现选取部分获奖作品予以刊登,以弘扬名医们的爱国奋斗精神,激励广大医务人员建功立业新时代。


快跟着小编的步伐,

走近第4位名医,

听听他与共和国共成长的感人故事~~



瑞金医院


名医

胡庆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胡庆澧:

不积跬步,无以成国之骄子


献身医学60余年,他花了20年的时间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健康而奔走;供职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日日夜夜里,一步一个脚印,终于赢得了全球卫生界的信任,担任了WHO副总干事。而他在世界舞台上的出色表现,不仅让国际卫生领域记住了“胡庆澧”这张响当当的中国名片,也向全世界展现了属于中国医生的独特魅力。


脚踏实地、坚守本心


胡庆澧6岁之时正值祖国动荡时期,他和父母告别战乱的家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逃难的路上,他亲眼目睹了父母救治抗战伤病员,于是幼小的心灵中便萌发了长大当医生的念头。但同为医生的母亲却强烈反对儿子继承她的家业,旧社会的医生收入微薄,不受尊重,她不愿儿子承受这份艰辛。即便如此,高中快毕业时,胡庆澧仍旧将上海第一医学院作为第一志愿。母亲只好妥协:“你若能考上第一志愿,就去吧!”


就这样,他来到了上海,一个在当时洋溢着新旧两重气息的花花世界。一身布衣的胡庆澧看着那些来自东吴大学、沪江大学的时髦学子,看着大街上的灯红酒绿,并未生出丝毫的浮躁之气。他把自己沉浸在医学书籍中,心无杂念,挑灯夜战。他坚信,努力一定会带来回报。


1956年,黄浦江畔的两座老牌医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和上海第二医学院,决定打破陈规,尝试将毕业生交换进入教学医院工作。这一年,有6位第一医学院的毕业生来到了广慈医院任住院医师,胡庆澧是其中之一。


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他依旧勤勉,在这条每个医生必经的成长之路上,他全身心地投入,履行着一个医生的职责,亲自参与抢救患者,仔细地观察病情变化;遵循着严格的24小时负责制,没日没夜地干着,一周只有半天得闲。对此,他毫无怨言,因为他明白,在医学院里学到的东西,都是书本上的,真正要做好临床医生需要一系列锻炼,一年的实习甚至远远不够。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这条道路上,胡庆澧始终怀着少年时的梦想,每一步都踩得扎扎实实。


做好小事、成就大事


2006年11月16日,胡庆澧为瑞金医院的员工们作了一堂讲座。在提到过往的经历时,他说:“我以前做了很多不起眼的小事,当时不知道做这些小事能对我有什么帮助,可是有一天,我曾经做过的这些事情就发挥作用了。”


这就是胡庆澧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他不嫌弃任何一件小事,也从不过多探究其中的原因。


“文革”爆发之时,胡庆澧刚从英国留学归国,对于国内的局势十分茫然。但他仍旧带领67个医护人员,接受并出色地完成了下乡防治血吸虫病的任务。仅历时一年,治疗、预防、宣教,他把所有能做的都做了。


1969年,这位教授又参与了一件和他的专业关系并不大的事。后方瑞金医院在安徽山区筹建,胡庆澧是唯一一个以医生身份参与筹建工作的人,他和上海市规划设计院一起搞土建,学着造起了水厂、电厂。多年后,当WHO的工作人员发现胡医生竟然能看懂工程图纸时,惊讶以及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细节彰显人性,这一桩桩的小事,体现的却是胡庆澧仁厚博知、心系患者的大爱。


世卫舞台、国人骄傲


1972年,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席位,沉寂多年之后,终于在国际舞台上有了发言权。


4年后,卫生部来到二医和瑞金医院,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找一个能说英语的医务工作者一起到日内瓦开会,翻开档案材料后,他们发现了胡庆澧。


“他们问我是不是去英国留过学,问我是不是会讲英文?我说我都十多年没有讲过了,不知道还会不会讲。”胡庆澧回忆到这个细节时,不由地笑了起来。在卫生部和院领导的支持下,胡庆澧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于1978年5月踏上了去日内瓦的路途。


会议结束后,WHO却不愿意放胡庆澧走了,他们提供了一份3个月的合同,聘他作为临时顾问,为接下来的阿拉木图会议做准备工作。之所以选来自中国的医生为顾问,很大程度是因为当时的总干事希望能在全世界推行中国农村卫生保健工作方面的经验,胡庆澧在后方瑞金医院的那段看似浪费时间的经历,使他成为了WHO官员们眼中的专家。这就是胡庆澧在WHO的第一份合同制工作。


3个月后,胡庆澧回国不久,卫生部又通知他被聘为了WHO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的短期顾问。此后,胡庆澧一级一级地从事着WHO各个阶层的工作,也成功完成了一个临床医生向联合国官员的转型。


有人问他在WHO工作有没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他感慨最深的是文化上的差异。联合国官员的亲属不出国探亲,在国人看来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而外国同事却表示无法理解。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临床医生到联合国官员,胡庆澧的身份发生了改变,一份赤诚之心却始终如初。这一路走来,他脚踏实地,不计得失,勤勤恳恳,用行动向患者、向国人、向世界展示了一名中国医生的医者仁心和家国情怀。


----------

作者:王佳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更多阅读☞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谁的故事直抵你的内心?(一) | 可爱的中国,奋进的上海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谁的故事直抵你的内心?(二) | 可爱的中国,奋进的上海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谁的故事直抵你的内心?(三) | 可爱的中国,奋进的上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