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驯服妇科肿瘤“三姐妹”,上演一出“捉妖记”丨肿瘤防治宣传周

健康上海12320 健康上海12320 2021-06-10

今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来临之际,小编请到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华克勤教授,请她围绕卵巢癌、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这三大妇科肿瘤,为女性朋友奉上权威而暖心的防治提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数据显示: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位居全球妇科生殖肿瘤发病率前三位。它们不仅是悄无声息的“红颜杀手”,也是性格不同的“三姐妹”。


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三姐妹”,并根据它们不同的治疗策略,上演一出“捉妖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卵巢癌: 妇科肿瘤“大姐大”

卵巢癌“性情”倔强,死亡率稳坐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第一位“宝座”,是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大姐大”。


“作妖”特点:常常“放大招”


它不仅藏得深,还总憋着“放大招”。它的出现往往令人猝不及防,约75%的患者在确诊后已经是晚期。


另外,它还有副屡教不改的“驴脾气”。在治疗后,约有70%的患者会在3年内复发,有些患者仅在治疗结束后1年内便出现复发。除了一而再、再而三地复发,在经过“肿瘤细胞减灭术+含铂化疗”治疗后,“大姐大”会“放出大招”——形成铂耐药,进而无法用化疗控制病情,约70%的患者会在2~5年内死亡。


大部分卵巢肿瘤甚至到了晚期也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在排除饮食运动习惯改变后,腹围变粗,下腹部总 “酸爽不适”,便秘、尿频袭来等部分是“大姐大”的非特异性症状。因此,定期体检很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降妖”策略:找准“死穴”,精准打击


70%的卵巢癌为上皮性卵巢癌,是卵巢癌中最常见的类型,预后也最差,比较青睐中老年女性;20%的卵巢癌为生殖细胞肿瘤,更青睐年轻的“小仙女”们。


部分上皮性卵巢癌的罪恶之源来源于BRCA基因突变。其中,BRCA-1基因发生突变的患者中,45%会发生卵巢癌;BRCA-2基因突变患者中,20%会发生卵巢癌。对于这些BRCA基因突变的患者而言,及早进行遗传咨询尤为重要。


在手术治疗后,面对“大姐大”冥顽不灵,人们开始寻找它的死穴,希望精准地一击即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反复“搞事情”的“大姐大”,手术后,一方面可以使用传统的化疗药物治疗,另一方面,根据新近研究,以靶向药物为主的维持治疗已成为遏制“大姐大”不良预后的“捆妖锁”。


其中,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成为其一线维持治疗的最佳策略,一些不能手术的患者也可通过靶向治疗延长生命周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宫颈癌:晋级的“小忍者”


宫颈癌通常发展比较缓慢,因此有妇科肿瘤“小忍者”之称。


“作妖”特点:可寻蛛丝马迹


几乎所有的宫颈癌都与高危型别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持续感染有关。


尽管80%以上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会被HPV感染,但人体免疫系统如同一座长城,90%以上的生殖道HPV感染在18个月左右内会被清除掉,仅有一小部分女性(5%~10%)会持续感染。


即使持续感染了高危型HPV,也仅有10%的人可能发展为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宫颈癌多发于35~55岁的女性。早期宫颈癌是悄无声息的,但会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如性生活后出现接触性出血,或是在妇科检查后,乳胶手套上会留有血迹。当发展至浸润期后,宫颈癌会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一些人还会出现白带性状的改变,如出现米泔样白带等。晚期宫颈癌患者还有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症状。


“降妖”策略:防大于治,疫苗帮忙


对于宫颈癌而言,预防策略大于治疗。


预防HPV病毒感染能显著减少宫颈癌的发生,而HPV疫苗接种就是第一步。澳大利亚自2006年上市HPV疫苗,历经十余年,而今已成为全球首个宣布“消除宫颈癌”的国家,这也为全球医学界带来更多的希望,所以“HPV疫苗越早打越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接种年龄和针对的HPV型别来说,二价HPV疫苗适用于9~45岁女性,主要对HPV-16亚型和HPV-18亚型有保护作用。四价HPV疫苗适用于20~45岁女性,除了对HPV-16亚型和HPV-18亚型有保护作用之外,还增加了HPV-6和HPV-11的预防。而九价HPV疫苗适用16~26岁女性,在四价的基础上又增加5种亚型。


不过,接种HPV疫苗并非一劳永逸。华克勤提醒,HPV亚型众多,因此,疫苗接种不能取代常规宫颈癌筛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子宫内膜癌:“小作精”或能“回头是岸”

相比卵巢癌和宫颈癌,早期的子宫内膜癌是个温良的“傻白甜”。在发展成为“血色杀手”前,它一直处于看似温和无害的各种子宫增生状态。虽然子宫内膜癌不会像其他姐妹那样“广泛交友”,但由于子宫内膜厚度存在周期性变化,所以,它可谓是难缠的“小作精”了。


“作妖”特点:“喜欢”特定人群


子宫内膜癌尤其“喜欢”肥胖、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对于长期服用外源性雌激素的女性也情有独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发生非月经期间出血时就要引起警惕。如果在月经结束后,复查B超提示子宫内膜增厚或者不均,有异常占位、存在阴道异常排液时,或绝经后又出现阴道出血的现象时,同样也应引起重视。


“降妖”策略:治疗之后,长期管理


子宫内膜癌的标准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子宫及双侧输卵管卵巢,如果同时存在危险因素,还需行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但对于经过严密评估,符合保育要求的年轻内膜癌患者,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采用大剂量孕激素进行治疗,也有机会实现子宫内膜癌的逐步“逆转”,甚至怀孕生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需要注意的是,子宫内膜相关疾病在治疗的同时需要坚持长期生活管理。子宫内膜癌与肥胖相伴相生,是雌激素的腺外转化形式和局部作用,因此,女性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体型管理。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要规范就诊。除了使用药物治疗(高效孕激素)之外,还要控制体重,不然,还是很容易与“小作精”相见。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驯服妇科肿瘤“三姐妹”的理念也慢慢向着人性化、微创化、个性化、精准化、多学科合作发展。

对于早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而言,在治疗的同时,保护女性器官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


即便发现肿瘤时已然怀孕,也可以在医生进行具体评估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妊娠,如对于合并妊娠的早期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可采取较保守的治疗方案,待分娩后再进行根治性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对于妊娠合并卵巢癌的患者,也可以根据孕周大小、肿瘤分期、组织类型决定手术时机。


温暖的“降妖”策略既保留了患者做母亲的希望,也利于家庭稳定。




科普来源:

《上海大众卫生报》




更多阅读☞

春笋正当季,鲜嫩脆爽口感好,吃得健康有诀窍!

美颜养生粥丨周末美食

关于新冠疫苗,你关心的问题这里都有答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