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籽葡萄能放心吃吗?不必谈“激素”色变!
每到葡萄飘香的时节,无籽葡萄尤其受市民的青睐。然而部分市民又担心“无籽葡萄是因打激素所致”,故担心食用会对健康有害。
今天,我们邀请到华东理工大学王长艳为大家科普一番,就此不再谈“激素”色变。图片来源:摄图网
无籽水果的常见培育方法有3种:
使用杂交技术,培育出无核的三倍体杂交品种,经典的例子是三倍体无籽西瓜。
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式,对有核品种进行无核化处理,其原理是抑制种子生长,促进果实发育。葡萄的无籽化技术常使用这种方法,成功案例有无籽阳光玫瑰葡萄、无籽巨峰葡萄等。
03寻找天然的植物激素突变个体。这种天然突变个体产生的种子不育,却又能产生植物激素使得果实发育。
虽然第2、3种方式都可用于实现葡萄无籽的目标,但天然无核葡萄品种少,培育周期长,因而科学家对无籽葡萄的研究更聚焦于如何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实现有核葡萄品种的无核化。
对有核葡萄进行无核化处理,常用的生长调节剂有赤霉素、氯吡脲等。其中,赤霉素是无籽葡萄栽培中最常用的一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恰当使用赤霉素来培育无籽葡萄是安全合法的选择。
图片来源:摄图网
20世纪30年代,日本科学家在研究水稻植株赤霉菌感染时发现,作为天然植物激素的赤霉素,可用于促进马铃薯、番茄等植物的生长发芽,提高果实结实率。
在有核葡萄花期前后,用赤霉素等处理花序,可阻碍胚(胚囊和胚珠)和花粉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授粉受精不良,形成无核果实。
植物生长调节剂,另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就是“植物激素”。不少人把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混为一谈,认为凡是使用激素的食品都对人体产生伤害,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图片来源:摄图网
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过程有天壤之别,参与这些过程的激素在化学性质和识别机制上也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动物激素无法被植物识别和起效,植物激素在动物体内也无法发挥其原有作用。
植物的任何生理过程都离不开激素的调控,除控制种子生长的赤霉素外,还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油菜素内酯等。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食用植物的果实时,内源性植物激素也会随之进入人体。如100克新鲜脐橙就含有赤霉素1毫克、生长素120微克。
使用植物激素“改造”水果蔬菜,使之更符合需求,这是科技赋予人类的便利。因此不必谈“激素”色变,让我们继续期待无籽技术的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