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进芬兰,我们从“世界第一”学到什么?

2017-10-03 贾冬婷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本文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11年,路透社转用俄罗斯电台影片,刊登了两张俄罗斯潜艇在北极海底下插国旗的照片,住在芬兰北方小镇的少年塞罗丁看到报纸后,觉得怪怪的,于是动手找资料,确认这张潜艇照片是翻拍自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的一个片段。路透社被迫道歉。


这就是芬兰教育为什么能连年惊艳全球的原因:小孩会主动想、主动问、主动找答案。美国、韩国、日本、英国、南非等各国教育机构与领导,远走天涯海角到此,为的就是汲取“芬兰第一”的经验。《经济学人》更为文建议,欧洲领导人应暂时放下所有活动,“回芬兰的学校上课。”



去芬兰之前,我雄心勃勃地准备揭开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的秘密。


各种国际排名一再验证,这个北欧小国,却摘下了教育超级大国的桂冠。最权威的是经合组织(OECD)每隔三年发布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PISA)。2000年以来的很长时间,在对70多个国家的15岁学生的数学、阅读和科学三项能力的PISA评估中,芬兰每次都名列前茅。


(有数字显示,芬兰的人均阅读量居世界前列。)


1. 没有no.1


更具颠覆性的是去年底一则关于芬兰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新闻,我们的孩子还在上补习班,芬兰人却决定颠覆学校教育,废除分科教学。虽然芬兰教育委员会随后做了澄清——并未废除分科教学,而是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跨学科学习——但这一目标的前瞻性仍令人瞩目。


为了找到芬兰教育的秘诀,我准备挑选那些最好的学校。我去询问芬兰驻华大使馆科学与教育参赞米卡(Mika Tirronen),请他推荐位列芬兰中学排行榜上的前几位。没想到米卡说,芬兰的学校都是公立的,设施均等,也没有成绩排名,并不存在所谓的NO.1。我将信将疑,又去找芬兰教育系统的朋友打听,他们也和米卡同样的说法,并


且告诉我一个惊人的数据——芬兰学校之间的成绩差距极小,所谓的“好学校”与“差学校”的成绩只相差5%。也就是说,不论一个孩子是在赫尔辛基的中心还是偏远的拉普兰,他所接受的教育始终是均衡的。


(芬兰的视觉教学)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比在PISA评比中名列榜首更加令人震撼的成就,尤其是联想到我们这两年所做的全球中学考察系列报道:


第一站是英国,我们探访了十所最负盛名的公学(Public School),它们堪称600年的英国教育活化石,在历史大宅和黑色燕尾服里践行着一整套绅士养成法则,被传统塑造,也塑造着传统;


第二站是美国,选取了美国东部地区排名最高的近十所私立高中,那里是新一代精英的培养高地,拥有上千英亩的校园,全球性的视野和经历,更博雅和多元的教育目标。


尽管这些教育成就让人目眩,但有一个问题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那就是这些学校都是教育双轨制下的顶尖私立学校,属于占据金字塔尖百分之几的精英教育


如果我们离开这个被阶层、财富和成绩隔离的理想国,进入英国和美国的公立中学,就会面对巨大落差。


事实上,无论是呈现在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的英国公立学校面貌,还是我们曾去拜访的纽约北布朗克斯公立高中周边的安全问题,都令人忧心忡忡。


(芬兰中学的教学大楼内景)


2. 芬兰秘诀:迟些上学


那么,芬兰是怎么做到既卓越又平等的呢?其中的秘诀并非一目了然。


我一开始想当然地认为,这背后一定来自高福利社会的巨额投入。但据统计,芬兰纳税人的公共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略低于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支出,更低于美国的7.6%


那是芬兰教师的收入更高?事实上,他们比美国同行的收入要低约20%


或者他们的孩子学习时间更长,成绩竞争更激烈?其实不然。


芬兰儿童从7岁开始上小学,比一般的国家都要迟;一、二年级学生每天不超过5节课,三至九年级不得超过7节,每上45分钟的课就自由休息15分钟;学校很少考试,几乎不布置家庭作业;学生成绩不进行公开排行,教师和学校也没有与成绩挂钩的激励机制。


事实上,芬兰教育优越性的答案,就隐藏在它的差异性中,在它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教育改革运动的背道而驰之中。


仍在席卷全球的一系列教育改革目标借鉴了商业管理模式,例如测验责任制,以成绩为基础的薪资,以及基于数据的管理。


波士顿大学林奇学院教授安迪·哈格里夫斯(Andy Hargreaves)认为,美国在过去20年中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奉行这种激素式的教育改革,包括小布什政府的有教无类计划,奥巴马的奔向顶峰计划,充斥着自上而下的干预,市场机制的评价,经营不善的学校纷纷倒闭,新兴学校广泛设置,但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如今,这些政策带着更强悍的决心与力道,换汤不换药地继续执行。


芬兰则反其道而行之,它的教育体系不依赖标准化课程、高风险学生测验等对学生未来有重大影响的成绩责任制度,而认为学生的内在动力才是促使教育系统巨大转变的必要条件。可以说,芬兰经验更关注平等与合作,而不是抉择与竞争。


(芬兰的急救知识教育课堂)


3. 少即是多


目前担任哈佛教育学院客座教授的芬兰教育专家帕思·萨尔伯格曾主导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他认为,芬兰教育的独特性根植于芬兰社会价值观中,人们普遍认为教育是一种公共利益,如基本人权一般受到宪法保障。


平等,是上世纪60年代开启的芬兰教育改革的基石。因此,芬兰没有公立与私立的二元教育体系,芬兰的教育都由国家出资,也不会让教师薪资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


抛开各自不同的教育体系,芬兰教育带给我最大的启发,其实是它的简单。它让我禁不住思考,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对教育日益焦虑的心态,是不是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到底什么才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初到芬兰的时候,我期望找到最新的教学法,最先进课堂技术技术,以及让人艳羡的校内设施。我想,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应当给予教师和学生这些条件,但当我们去探访了多家芬兰中学后,却没有发现多少这样的东西。


事实上,那些校舍大都建了几十年,朴素得甚至让人怀疑走错了。我慢慢意识到,新颖的设施装备固然好,但更根本的是,如何创造一个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环境。


芬兰教育一系列影响因素中最宝贵的,是教师。


在芬兰,教师是最受推崇的职业,甚至超过了医生和律师。这不仅是因为收入水平,事实上,芬兰教师的薪资仅略高于芬兰平均薪资,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芬兰文化中是开拓者,关系到心智建设、认同建构,享受着整个社会的尊敬和信任。


教师职业吸引着最聪明的学生,而且都具备硕士以上的学历,因为芬兰人认为,教师必须是研究型的,他们有能力学习,才有能力创新教学,教育才会不断提升。


也因此,教师被给予最大的教学自主权,在课程纲要范围内,要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教科书,都由教师自由选择。

 

芬兰唯一的高风险测试就是高中毕业会考,平时教师可以专心发展教学,不用经常受到考试或者评价的困扰。



4. 越多元,越平等


越多元,越平等。一方面,无论儿童在哪里长大,都能免费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接触到高素质的教师,遵循平衡的课程大纲,享用免费的午餐。


另一方面,帕思·萨尔伯格说,在1995年加入欧盟以后,芬兰的文化与族群多元成长速度比任何其他欧盟国家都快。为适应这一情况,老师会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兴趣与族群特质授课,以在多元文化与复杂社会背景下维持卓越且平等的教育环境。


我们在芬兰的八月底,正好是它夏天的尾声,太阳高悬的大街上竟有些冷清,很多人都还在森林里的夏日小屋和湖边的船上度假。


夏天如此热烈而短暂,几乎像一个奇迹的降临,而不久之后,他们又将沉入八个月漫长而黑暗的冬天,经历有如鸿沟一般的巨大变化。这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状态。长久生活在其中,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我想,芬兰人的教育观其实也是回归自然,去顺应人的生理、心理与成长规律吧。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