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文章皆有一种灵魂的气息,这种气息来自对自我的唤醒|名师教你写作文

2017-10-19 毛荣富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写作是表现自我的,文中即使不出现“我”,也是处处有“我”,就像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


但是,对初学写作者来说,“自我”往往处于沉睡状态,他们所写的,都是人人皆能看到和想到的东西,这就是自我的丧失。正如高尔基所说,任何事物在不同人眼里都有区别的,要相信任何人都有其与众不同之处,文中有了自我,也就有了一份独特。


1、


王勃写《滕王阁序》,本是为官员所写的应景之作,一般来说,文中少不了歌功颂德、逢场作戏,但他却大胆地把自己摆了进去,大胆地表现真实的自我和悲怆的情怀。可以说,它是一篇“跑题”之作,但正是因为作者抒发了自己作为一个文人或曰“知识分子”的情怀与气节,才使之有了一种魅力,能够打动人心。


这种明显“跑题”的作法,实在是其自由心态的另一种体现。


你看,在写尽了眼前美景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了文人情愫的释放: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只用几笔便将感情由酒酣耳热的投入逆转到孤独难奈的悲凉之中。


可以想象,描述对象的转变抑或真会让读者莫名其妙,于是作者进一步阐发:


“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写得多好啊。此时,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个在众声喧哗中孤独徘徊的诗人形象。


除了传达一般的文人感怀之外,王勃居然直接写了自己: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一个空怀大志、报国无门者的形象跃然可见。


一句话,《滕王阁序》之所以能直达人心,荡气回肠,除了文采,还有就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自我内心淋漓尽致的抒写。



好文章皆有一种灵魂的气息,这种气息来自对自我的唤醒。


有个女孩去丽江,回来写了多篇游记,便给我看,我看后觉得内容平平。后来,她索性把在丽江写的日记交我看,却引起我的共鸣,其中一篇如下:


……当我走进古城任何一条小巷,全然看不到历史的脉络。成片古朴的纳西族四合院里,几乎全被酒吧、客栈、商店占据着。店家的叫卖声,酒吧的摇滚乐和市井的喧嚣充斥整座古城。


内心是矛盾和复杂的,我几乎已不知来丽江的意义何在——是随着大多数游客欢呼现代商业的胜利,还是以批判的目光否决周围一切?


在几个小时过后,当落日的光辉洒向了不远处的玉龙雪山,整座古城被笼罩于金色霞光之中,此刻还在城中探寻的我忽然像是找到了答案,这个世上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只有内心的包容才能弥补缺憾。


不知不觉地,我又来到贡科坊后的山腰上,重温着早上见到的一幕,还是那灰瓦院落一片连着一片,古朴而统一。只是夜色袭来,温馨的灯光点缀其中,是另一种整体的古典美!



在这篇日记中,女孩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点得以强化。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丽江的景,还有一个理性而懂得审美的女孩。文章散发着灵魂的气息,也引起我的回忆和共鸣……


2、


余光中先生说,文章中的“我”,并不是本我,而是愿望之我。这句话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写作之道:写作是一种审美,是一种精神提升和自我完善。作文,须表现真实而美好的“自我”。


提笔写作,需要有宁静愉悦的心情。摆脱烦躁焦虑,摒弃尘念俗虑之后,方可凝神定气、驰骋思想,这时才可进入美好的意境,并把它表现出来。


提笔写作,更需整理思想,使之条理化、清晰化,甚至需作一番自我的审视、反省。此时,头脑处于敏感活跃状态,精神世界一片澄明清澈。


平时讲话可能信口开河,但写起文章来,却要字斟句酌,因为有时间可使表达更为恰当和完美。


平时也许会说“你听不听得见”,写作时则会想“我的语气是否清晰”;平时也许会说“他妒忌我”,而在写作时则会想“我可能有叫他不顺眼之处”。所以,经常写作的人,其思想素养和生命品质就能得以提高。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文章表现了挚爱深沉的父子之情。其实,他们父子双方曾因经济上的冲突而闹得很不愉快。


朱自清先生在清华教书,按月往家寄钱,父亲连信都不回,关系一度很是紧张。《背影》中说“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都表明他对父亲曾有的不满。


但是在写《背影》一文时,作者不仅隐去了这些,而且触发了对父亲的真情,以平和理性的心态表现了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恩,可以说就是一个忏悔和完善自我的过程。他孝敬的一面、真诚的一面终于也打动了父亲。


据家人回忆,1928年,身居扬州东关街的老人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背影》一文中“儿子”是那样深爱着父亲并牢记其滴水之恩,可以说,这是朱先生对自我的完善。


作家路遥说过一句深刻的话:写作者最是“慎独”,作品里就有你写作时的影子,你的情绪、心态乃至精神状态都存储其中,发表出来,大家就都感觉到了。


陈忠实也说过,一名作家可以不注意外表的修饰,但一定要注意心中的自我意象。


下面这篇学生的生活札记,也许更能让我们看清写作是对自我的一种完善。


今天,又和妈妈吵嘴了。为了点小事,她冲进房间骂我。我越想越气,真想把她骂我的那些话还给她,但我又不会骂人,心中大为不爽。只好抓起身边那些摔不破的瓶瓶罐罐向墙壁砸去……


气撒完了,随手抓起一件东西,原来拿起的是生活札记本。看着以前的札记,第一次发现我原来是那样理性和阳光——总想把自己美好的一面留在纸上。


我还是一个善解人意、颇有孝心的人,会因为母亲的一个寻常举动而心存感激,会因为发现她白发的增加而暗自难受。然而,有谁知道,生活中的我竟有如此野蛮粗暴的一面。


近来母亲脾气不好是有原因的,厂子不景气,工资减损大半,父亲的老病又加重了……本来我想以“青春期不幸遭遇更年期”为题记下今天的事,可是提起笔来,写下的却是——“我要为母分忧”。

真正的写作,是一种反思,一种对自我的完善,一种精神的净化。它要用理性去修剪偏执的情绪,用良知去审视自身的不足,用温情去消除心中的块垒。让思想从感性走向理性,让自我意象变得积极向上、健康美好。


3、


最近,读到一首小诗《不同时期的梦》:


童年时的梦/是一顿饱饭/爸爸

一碗/妈妈一碗。

少年时的梦/是平房变楼房/屋里

有空调/冬暖夏凉。

青春期的梦/是找个好对象/勤

劳朴实贤惠/通情达理善良。

中年时的梦/是公平正义相伴/

民主与法治/不再是奢望。


它的前三句均为铺垫,最后一句超越了“自我”,写的是全体人民的“梦”。


这首小诗启示我们:如果没有对自我的超越,只是囿于个人小天地,表述的仅是个人诉求,那是远远不够的。


也许人们就像这首诗写的那样,起先关心的是自我,是身边之事,后来才关注到整个社会,视野变得开阔了;起先只是就事论事,后来才高屋建瓴,抓住了全局的关键。


总之,正是在一次次对自我的超越中,我们的思想才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肤浅走向深刻。


【毛荣富,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