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是《芳华》原型,写尽人间情与爱,把背叛和伤害都变成财富

2017-12-21 紫宸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来源:灵魂有香气的女子(ID:lixiaoyilhyxqdnz)


周末看《芳华》。平日冷冷清清的巨幕厅,观众一反常态的多。


结局,阔别十年的刘峰将小萍抱在怀里,旁白是萧穗子温暖的声音:“他们从未结婚,却待人温和,彼此相偎一生。”


观众席上,很多人拿出了纸巾。


萧穗子的原型,就是编剧严歌苓。


坊间流传一句话:没有了严歌苓,中国电影将失色三分。


从早期的《天浴》《少女小渔》,到《梅兰芳》《金陵十三钗》《归来》,再到《芳华》,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李安这些华语影坛最牛的导演,争着把热情献给严歌苓。


更不用说《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这些黄金档电视剧了,让人们看见不一样的赵薇和孙俪。

 



高晓松说,她的文字颠覆了千百年的套路。


张艺谋说,她每一部小说都是一部电影。


冯小刚说,她是《芳华》的缘起、穗子的原型。


莫言说,她是真懂小说技术的人,一位真正的“美女作家”——而严歌苓本人并不喜欢这个称呼。


但其实,这些小说背后,她自己的故事更精彩。 


她曾遭遇渣男羞辱,时过境迁一笑泯恩仇


1958年,严歌苓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


祖父严恩春,16岁上大学,25岁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是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的中文译者。


父亲严敦勋,笔名萧马,是著名作家。母亲则是一名极为勤奋的话剧演员。她在文艺而浪漫的家庭氛围中出生长大。


在严歌苓蹒跚学步时,扬起小脸,便能看到父亲在窗前写作画画、在灯下拉小提琴。母亲则拿着《莎士比亚》的剧本一句一顿地念台词。


在她一年级时,疯狂时代来临。学校停课,严歌苓便回家看书。


所有能想到的西方经典小说,她都在被她形容为“满满是书”的父亲的书房里找到。想看什么都可以,哪怕是充满少儿不宜的神秘与禁忌,父亲也从不阻拦。


倒是母亲则悄悄走到她身边,将书从她手头抽走:“小孩儿看这个还早了些。”


小小年纪,她读《唐璜》、读《战争与和平》、读《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复活》……


她喜欢挑选喜欢的段落出去和小朋友们绘声绘色地讲,看漏的部分,自己编一段接上去。她的创作才华,那时便埋下了种子。


虽然父母离异,但给她的爱,并没有太多缺失。


每天的咖啡时间,父亲和严歌苓谈读书写作,后来还一起写出《铁梨花》。他们是父女,却更像朋友。


▲ 严歌苓和父亲


电影《归来》的原著《陆犯焉识》,就是严歌苓以爷爷为原型写的,也是萧马最想看的一部小说。


遗憾的是,就在出版前的十天,萧马离世,这成了严歌苓永远的遗憾。


女孩子拥有一个好父亲,是天赐的财富,胜过一切奢侈品。


童年时期父爱的滋养,是最有力的盾牌,让她面对命运悲苦也不会自卑、自贱、自弃。


惨烈的政治运动中,父亲被发配到五七干校劳改,12岁的严歌苓进入成都军区歌舞团,成为一名跳芭蕾的文艺女兵。


她从未放弃阅读。


一个夏天的晚上,在文工团的仓库里,她发现了很多发霉的书。她异常兴奋,偷偷把书绑在裤腿里,带回了宿舍。


其中一本《拜伦传》影响了严歌苓人生的走向。


她佩服拜伦坚韧的内在力,被拜伦表现出的强大自律和内在驱动激励着。在部队里,她并不是先天条件最好的那个,确实最勤奋的那一个。


凌晨4点,严歌苓已经在第一缕晨光还未照射到的舞蹈室里压起了腿。


脚高高地架在窗棂上,将腿拉成一条直线。这是那段时期,严歌苓生活里最常见的姿势。在不训练的时间里,她也压着腿看书、写信。


▲ 电影《芳华》剧照


15岁时,她陷入初恋,爱上一名军官。


一封又一封激情澎湃的信,写给那个心爱的男人。


这段爱情的结局却是惨烈的。


那个年代,部队恋情是绝对禁忌,就像刘峰只是抱了暗恋的林丁丁,就被发配边疆,断送前程。


后来,那个军官移情别恋,得意洋洋地把那些情书展示给新欢看。


接下来的事更让人心寒——那个人向组织检举,说是严歌苓勾引他。


十几岁的女孩,只因为做了一件那个年龄最自然的事,就被千夫所指。


她被迫一遍遍写检讨,当众念。少女的自尊被撕成碎片,最绝望的时候甚至想自杀。


她是如何熬过那段日子,没人知道细节。


她从不像别的受害者那样,怒骂薄情寡义的负心男,扒开血淋淋的伤口示人。这是她的尊贵之处。


21岁时,严歌苓主动请求当战地记者,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


▲ 电影《芳华》剧照


这段经历,被《芳华》还原得惊心动魄。


在战地医院,血腥与硝烟混杂,终日面对鲜血、断肢、年轻生命的挣扎和消失,真真切切闻到死亡的味道。


直面生死,会改变人生的走向。


从前线回来,她患上了抑郁症,在那些无法入眠的黑夜,徘徊在崩溃边缘。


她不再跳舞,调到创作组,追随父亲走上写作之路。


经历婚变痛苦,是为了迎来那个对的人


1986年,严歌苓在上海电影制片厂认识了一个男人,他叫李克威,是作家李准的儿子。两人相爱结婚。


门当户对,知根知底,有共同话题。谁都以为,这琴瑟和鸣的范本式婚姻,一定幸福而长久。


1988年,一次美国的演讲邀请,让严歌苓第一次走出国门。回国时,她即决定报考美国的研究生,再去仔细看看那个不一样的世界。


彼时,严歌苓已经30岁了。


她只带了三本新概念英语、一本词典,就登上了赴美的飞机。


她疯狂地努力。在餐馆洗盘子时,两只胳膊都写满了英语单词,脑子里一刻不停地学习,把三本新概念背得滚瓜烂熟。


就这样,在一年后,这个英语小白竟然被美国两所知名大学的写作专业录取。


严歌苓选择了哥伦比亚艺术学院,在那里接受系统的写作训练。


▲严歌苓


分离未必会导致婚姻破裂,却一定是感情牢固程度的试金石。


婚后不过七八年,两人就在渐行渐远中分手。


严歌苓陷入冰冷的沼泽,却仍平静地签字离婚,替自己和前夫维持了体面。


不少人猜测,两人离婚的直接原因是男方出轨。


严歌苓始终不置可否、不出恶言,反而以感恩的态度说,依旧把公公婆婆当成第二父母。


她十分坦荡:“一个人给出去的感情应该是非常浓烈、非常深的。虽然我们这段婚姻以失败告终,但毕竟他陪我度过了曾经青春的8年。”


初到美国,被谋生压得喘不上气。


她住地下室,每天读书14小时,打工4小时,在餐馆端盘子洗碗,给人家做保姆。疲惫地坐在公交车上,观察各种各样的人,记下那些印象深刻的细节,囤积写作素材。


拿出当年练舞蹈的劲头,严歌苓成为了班上的优等生,是全额奖学金获得者。但奖学金只够学课费用,她怎么生活?


课余时间,这位在国内小有名气的作家仍然需要去洗盘子、做保姆,忍受着老板的白眼。


那是被严歌苓称为“最艰难的”的一段经历。


但这段经历也让她“好像多出一条命来,是脱胎换骨的一种”。


有一次,严歌苓在女友的公寓作客。正在准备晚餐,一个高个子男人敲门而入,脖子上的工作牌写着“美国国务院劳伦斯·沃克”。


握手寒暄时,劳伦斯说的居然是东北腔的中文。


▲严歌苓和劳伦斯


严歌苓惊讶又亲切。


劳伦斯得意地说:“我在沈阳任了两年领事,会说地道东北话呢。”


两人感觉默契,久违的爱情悄然生长。


可是,由于严歌苓来自中国,又当过军人,这段恋情引起FBI的警惕,他们怀疑她的身份。


严歌苓不得不一次次去FBI汇报,接受调查和测谎。


劳伦斯不愿让她受这样的委屈,向上级递交申请,要求结婚。


但美国外交部不允许,让劳伦斯作出选择:要么结婚,要么离职。


这位会八国语言的外交官,为了心爱的女人,果断放弃了前途无限的职位。


事业是男人的根基。肯为一个女人牺牲事业,是一个男人所能付出最昂贵的代价。


1992年,两人在旧金山结婚。


优秀的男人当然不会失业,劳伦斯在德国政府资助的商会找到了新工作。


▲严歌苓和劳伦斯


夫妇俩没有孩子,却并不介怀。他们收养了一个孤女,视若己出。


在劳伦斯眼里,妻子浪漫且独立,是最性感的女人。


写爱情也写苦难,每个故事都扎心


《芳华》上映前,很多人对票房并不看好。


这种担心不是多余。


人们太累,需要轻松、开心、发泄。


无论饮食男女还是佛系男女,谁还愿意看一股苦难味儿的伤痕文学呢?


出人意料的是,《芳华》票房已达3.8亿,连续4天蝉联单日票房、上座率第一。


情怀与票房不能兼得的魔咒被打破。


或许因为,严歌苓写的故事太扎心,唤起各个年代男女的共鸣,关于青春的热血、悸动、迷茫、困顿。


她成全了冯小刚,用一颗同理心。


冯小刚也成全了她,用一颗匠心。


▲严歌苓


这个奇异的女子,兼容了妩媚和端庄两种气质。她的眉眼里写着三个字:有故事。


严歌苓写女人,落脚点都不是爱情本身,而是管中窥豹,描摹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还原它的丑陋或美好。


曾有人问严歌苓最欣赏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品质,她说:“聪明,但是肯下笨功夫。”

 

在一次采访中,严歌苓感叹道:“这个时代,一切都太快了,太昙花一现,出现的很快,成熟的很快,盛开的很快,怒放的很快,最后凋谢也会很快。我不恨它,只是觉得太缺少诗意。”


在她眼里,爱情也应该像生命一样,它是活的,能够不断成长、成熟、调整。这样的爱情观,积极而理性,任何年代都不会过时。


平凡如你我,也能获得启发——不做那个患得患失的“寄居者”,先把自己活出含金量。


59岁的严歌苓,无畏如少女。这样的女子,每一天都是芳华。 


【作者:紫宸,本文转自公众号“灵魂有香气的女子”(ID:lxylhyxqdnz)。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和我们一起关注自己、肯定自己、投资自己、活出自己,筱懿和妍妍为你准备有意思的女性原创文章,让我们成为彼此的好闺蜜。】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