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年,他们走了。2018年,也不会再回来了。

2017-12-31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回望2017

很多人在我们的记忆中

被永恒珍藏


他们悄悄离开

没有打扰公众半分

太多的人对他们一无所知

然而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芳华

却是最不该被遗忘的存在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大国脊梁”


01黄大年

2017年1月8日逝世


他的回国

让某国的航母演习舰队后退100海里


他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让我国在航空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上实现了从无到有

且让数据获取能力和精度与国际的差距至少缩短了20年

理论算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

——黄大年


2008年,中国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当时已经是国际知名的战略科学家,在英国名利双收的黄大年用最短的时间辞职,卖掉房子,回到了国内。有外国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回国十几年,他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使中国真正进入“深地时代”!


一次他因为高强度工作晕倒,手里却还死死抱着自己的电脑,醒来后他的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享年58岁。


黄大年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他用一辈子践行了这句话。


0230 49316 30 15232 0 0 819 0 0:01:00 0:00:18 0:00:42 3471ection>李佩

2017年1月12日逝世


她比院士还院士

她是"中科院最美的玫瑰"


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

“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教授

没有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

有多少是她的学生



在她狭小的客厅里,那个腿都有些歪的灰色布沙发,60年间,承受过不同年代各色大人物各种体积的身体。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朱清时、饶毅、施一公……都曾是那个沙发的客人。

 

但是有时人来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儿,都得坐小马扎。

 

她曾跑遍了半个地球,如今,她的背驼得像把折尺,一天的大多数时光蜷缩在朝南书房的沙发里,困了就偎在电暖气上打盹,即使三伏天,她也觉得冷。前些年,眼看年轻人骑车撞了中关村的老科学家,她还特气愤,跟在后头追。如今,她连站到阳台上向朋友招手的力气都快没有了。

 

她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晚年的她用10多年,开设了600多场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还高规格的“中关村大讲坛”。

 

没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有多少是她的学生。甚至在学术圈里,从香港给她带东西,只用提“中关村的李佩先生”,她就能收到了。她的“邮差”之多,级别之高,令人惊叹。

 

在钱学森的追悼会上,有一条专门铺设的院士通道,裹着长长的白围巾的李佩被“理所当然”、“舍我其谁”地请在这条道上,有人评价这个只有几十斤重的瘦小老太太“比院士还院士”。

 

她曾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当时没有托福、GRE考试,她就自己出题,李政道在美国选录学生。她还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博士研究生,当时国内没有研究生英语教材,她就自己编写,教材沿用至今。


年老她将毕生积蓄60万全部捐出,她说:“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像是做了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一样,捐完就结束了。


2017年1月12日,李佩先生去世,享年99周岁。


她内心能容下任何湍流,也当得起一声“先生”

她是中国最后一位精神贵族。


03周有光

2017年1月14日逝世


他是“汉语拼音之父”

中国最敢讲真话的知识分子


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

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

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

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他早年专攻经济,近50岁半路出家,主持编写至今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怕淹没前人研究功绩,而不喜“汉语拼音之父”这顶帽子。85岁蜗居书房,又成了一个心怀天下的“启蒙思想家”。


“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他的长寿之道就在其中。


从今往后,请记得,在你每一次用拼音输入法敲击的键盘间,他的智慧光芒在闪现……


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逝世,享年112岁。


他用112年活出了别人的几辈子。


04任新民

2017年2月12日逝世


他是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

是我国火箭总体设计第一人


他曾领导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

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这辈子我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航天。

——任新民


1948年,法国布法罗大学第一次聘任了一位年轻的中国人为讲师,他就是任新民。执教不到一年,当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来时,任新民没有一丝犹豫辞去了美国优越的职业,碾转回到国内,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一生。


1975年他连续组织了3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尤其是组织使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我国航天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即使进入耄耋之年,他依然放不下中国的航天事业,担任载人航天工程论证小组首席顾问,助力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的发展。


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


从零开始,他把中国首颗卫星送上天。

一生倾其所有,只做了航天一件事。


05杨洁

2017年4月15日逝世


敢问路在何方

一部经典30余年无法超越


有这样一部电视剧,

它串联着几代人的情感记忆,

它没有炫目的特技,没有华丽的道具,

却成为了一部30余年都无法超越的经典,

重播超过3000次……

这就是杨洁导演的1986年版《西游记》


在上世纪80代初,接手《西游记》这样一部神话剧,确实需要些胆量,因为那时电视剧在我国尚属新鲜事物,特技应用更是一片空白。如何把西游记上百回的内容,浓缩于不到30小时电视剧中,杨洁和其他两位编剧戴英禄、周忆青取得了共识——采取八字方针:忠于原著,慎于翻新。选取剧中最精彩的部分,把它分成30集,一集一个故事。


当时由于拍摄经费捉襟见肘,全剧组只有一台旧摄像机,却丝毫未影响到杨洁对拍摄品质的追求,她拍出了腾挪闪移,拍出了“七十二变”,拍出了观众眼花缭乱的交错感。


为什么《西游记》能火30余年?杨洁是这样回答的,“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


2017年4月15日,杨洁逝世,享年88岁。


“人的一生像极了《西游记》中的取经之路,

无论已历经多少辛苦,磨难总比人跑得快,

站在前方等待着你;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最坚定的信念,

一关接一关地跨越过去……”


06吴文俊

2017年5月7日逝世


中国古代数学重登世界数学的辉煌殿堂

他功不可没


他是我国著名数学家

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

他提出的“吴公式”“吴方法”

让“外国人跟着中国人跑”

不管一个人做什么工作,都是在整个社会、国家的支持下完成的。有很多人帮助我,我数都数不过来。我们是踩在许多老师、朋友、整个社会的肩膀上才上升了一段。我应当怎么样回报老师、朋友和整个社会呢?我想,只有让人踩在我的肩膀上再上去一截。我就希望我们的数学研究事业能够一棒一棒地传下去。

——吴文俊


他,37岁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82岁鹤发童颜的吴老,又站在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上……


为了解决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的问题,他年近花甲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他用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终于获得成功。 他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实现了将繁琐的数学运算、证明交由计算机来完成。 


2017年5月7日,吴文俊逝世,享年98岁。


希望如吴老所愿:

数学研究事业能够一棒一棒地传下去。


07唐杰忠

2017年6月18日逝世


他被称作新中国相声界的“笑佛”


他是捧哏巨匠,一生甘做“绿叶”

相声生涯近60载,

他把全部热爱都献给了舞台,

给世人带来无数的欢笑

他是老百姓认可和喜爱的金奖艺术家。



唐杰忠自幼喜爱相声,17岁开始接触相声。1959年,唐杰忠从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派到中央广播说唱团进修,开始在自己最喜欢的相声演员刘宝瑞的指导下进修。


他曾与马季、姜昆等搭档,出了许多经典作品。一生只做“绿叶”,心甘情愿吗?唐老只说,老师教我们的时候就说,捧逗是一家,捧逗就是“一棵菜”,没有捧或没有逗,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节目。如果说广大相声爱好者喜欢我的“捧哏”艺术,就是我对恩师的报答。


2017年6月18日,唐杰忠逝世,享年85岁。


失意时,想想那张如佛般的笑脸……

你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配角的,

可你永远是自己的主角。


08陈学俊

2017年7月4日逝世


他是中国锅炉专业

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他是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锅炉专业

创建了全国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黄土地,就不要再为房子而有所牵挂,钱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计较。

——陈学俊


上世纪40年代,国内正处于动荡,陈学俊本有机会去到台湾,名利双收。然而他却坚定选择留在了国内。当中央号召迁至西安、支援大西北建设时,他又果断放弃了上海的房子,举家西迁,这一迁就是60余年。


他说:“上海的房子,后来我就送给上海的房管局,那是很值钱,在这个国际饭店后面,那留到现在那很值钱,我不觉得可惜,我支援西北了。”


他筹建了中国高校中第一个锅炉专业,开出了锅炉专业的全部课程;筹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育人六十余载,陈学俊亲自教过的学生有2500多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我国动力工业领域的骨干力量,不少人成为有重要贡献的专家、教授。


2017年7月4日,陈学俊逝世,享年99岁。


报国何止一甲子,离去已近百岁身。


09申泮文

2017年7月4日逝世


“让中国的高等化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

是他一辈子的梦想


他是我国第一个没有出国留学、

没有博士学位的中科院院士

编写出我国化学界第一部中文教材

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镍氢电池

更为创建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

南开大学化学系应用化学研究所奠定了基础


我一生的时间就干了两件事,一个是爱国,一个是化学

——申泮文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申泮文毅然投笔从戎,南下参与淞沪会战,后又重新回到大学继续未完成的学业。1940年申泮文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工系,此后70余年的时间里,他从未离开过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90岁高龄仍坚持给本科生讲课,从不迟到。


“让中国的高等化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是这位执教化学基础课时间最长的化学家一直以来的梦想。他一生出版了总计70余卷册3000余万字的著作,成为我国最高产的化学家。


2017年7月4日,申泮文逝世,享年101岁。


两袖清风,教书育人无怨无悔,激荡时代潮流;

一身正气,书写丹青精彩人生,传播松柏精魂。


10张忠培

2017年7月5日逝世


不看任何人脸色,也不看钱的脸色

他开创了史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


他一手创办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

先后在多个地方主持大规模的考古研究工作

后又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推动故宫管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半个世纪前,他的著作《元君庙仰韶墓地》,被海外学者称为研究中国史前亲族组织的典范,他主旨多项大型考古,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系列空白。


有人请他去参加鉴宝类电视节目,挂个名就有钱拿,还有人想付大笔稿费让他写一些“特定的”文章,他都拒绝了:这辈子,我不谋官,不谋利,不惧权威。我不为会议写文章,不为稿费写文章,不为职称写文章。想说话了就说,该发火的时候就发。不看任何人脸色,也不看钱的脸色,这就是我的追求


2017年7月5日,张忠培逝世,享年83岁。


敢于直言的故宫老院长,不看钱的脸色的文物保护神。

这就是张忠培作为考古人的一生。


11柯俊

2017年8月8日逝世


当他离开时

中国的钢产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一


他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中国金属物理、冶金史学科奠基人

创始贝茵体相变的切变理论

发展了马氏体相变动力学



国际同行称他为贝茵体先生(Mr.Bain),因为他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制,是贝茵体切变理论的创始人。他率先在研究中引进电子显微镜,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筹建了中国最早的金属研究所,开拓冶金材料发展史的新领域。


他从英国留学回来时,那时全国几乎没有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美国年钢产量是中国的近600倍,而他离开时,中国的钢产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一。


2017年8月8日,柯俊逝世,享年101岁。


根据柯俊生前遗愿,他的遗体将捐献给武汉大学医学部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国家的教育科学事业做出最后的贡献。

拳拳报国赤子心。

柯老,一路走好。


12陆青

2017年9月6日逝世


因为她

无数人的童年留下了最为美好的回忆


她是动画艺术家,

《大闹天宫》《哪吒闹海》

等经典动画的主要原画,

正是出自她手。



“紧张”,这是动画艺术家陆青在回忆自己动画生涯时,提得最多的两个字,即便后来她已经是令人敬仰的前辈,还是一如既往地“紧张”。


陆青是出了名的“加班狂”。生了孩子之后请人帮忙带,一日三餐在厂里吃,常常晚上10点过后才回家,周末加班、春节加班、国庆加班……好像她把自己整个人都许给了动画。

陆青的座右铭是:“人活着就是要工作”。她坚信搞动画“一分靠天才,九分靠努力”,“动画这碗饭很难吃,不刻苦就别想得心应手”。


曾被询问未来的志向,她只说了一句:“我觉得我这辈子能做好动画设计就不错了。”说淡泊明志也好,一语成谶也罢,她果真坚守在动画设计的岗位上,走完了这一生。


2017年9月6日,陆青逝世,享年89岁。

她说“学无止境”,自己一直都是在“边学边做”。

不刻苦,就别想得心应手。


13南仁东

2017年9月15日逝世


他的眼睛闭上了

“中国天眼”睁开了


他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负责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科学技术工作

他和团队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看得最远的国家



1984年,南仁东已是全世界最顶尖的天文科学家之一,他放弃薪水比国内高300多倍的工资,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


这个“拼命三郎”把FAST项目扛在自己肩上,整整23年。“造不好,怎么对得起人家?”“国家投了那么多钱,我就得负点责任。”这样的话常挂在“特别怕亏欠别人”的南仁东嘴边。


然而在FAST“天眼”建成后的第二年,他永远离开了人间。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逝世,享年72岁。


我们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但是,我们也需要梦想家。

——南仁东


在这个满地都是金钱的年代 ,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


14朱显谟

2017年10月11日逝世


黄河水清,斯人逝去


他是中国黄土区土壤及土壤侵蚀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毕生致力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

为了心中“黄河清”的梦想,默默奉献在广袤的黄土高原

为中国黄河中游泥沙治理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

——朱显谟


上世纪80年代初,朱显谟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在该方略实施下,黄河流域治理已见成效,黄河流失土壤泥沙已由13亿吨减少为3亿多吨。


2017年10月11日,朱显谟逝世,享年102岁。


他用58年助黄河水变清,但离开却无人所知。

何其悲哀。


15吕必松

2017年11月22日逝世


他是对外汉语专业最大的元老


他是原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院长

国家汉办第一任主任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一任会长

对外汉语学科的奠基人

著名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



对外汉语可以有今天的地位,对外汉语系在全国遍地开花,孔子学院遍布全球,HSK考试成为全球汉语考试的唯一标准,这一切都离不开吕必松先生。


2017年11月22日,吕必松逝世,享年82岁。

这是所有对外汉语人都应该感谢的老人。


16高伯龙

2017年12月6日逝世


他的研究

一直让美国人忌惮不已


一生从事激光陀螺研制

率先对激光陀螺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使得我国成为继美俄法之后

世界上第4个能够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在航空、航天、航海特别是军事领域有重大应用价值

外国有的、先进的,我们要跟踪,将来要有;但并不是说外国没有的我们不许有。

——高伯龙


现代战争中,以激光陀螺为核心部件的自主导航系统,可以不受各类通讯系统的限制,精确制导对目标实施打击。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段全国激光陀螺研制最为艰难的20余年间,高伯龙率领的国防科大激光陀螺研究团队从零起步,从基本原理的研究、主攻方向的确定,到一项项工艺技术的突破,在重重艰难险阻中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制激光陀螺的成功之路。


2017年12月6日,高伯龙逝世,享年89岁。


戏子家事天下知,英雄枯骨无人问。


17余光中

2017年12月14日逝世


他走了

留下的是多少人不变的乡愁


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

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作家梁实秋曾称赞他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这就是余光中朝思暮想的故乡。他的一首《乡愁》,被天下游子广为传唱,朋友夸他有才思,他说:你不知道,这首诗在我心中已二十多年了。


龙应台曾评余光中的离开:余光中走了,在七十年的台湾文化史上,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从疼痛彻骨的迁徙流亡思乡,到意气风发的“希腊天空”的追寻,到回眸凝视决定拥抱枋寮的泥土,到最后在自己拥抱的泥土上又变成异乡人,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


当我死时

葬我

于长江和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

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

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逝世,享年89岁。


愿天堂没有乡愁,老先生一路走好。


18童志鹏

2017年12月19日逝世


他见证 64 49316 64 31616 0 0 1605 0 0:00:30 0:00:19 0:00:11 6444新中国军事电子工业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他是我国综合性电子信息系统研制的带头人

国家级重点工程的开拓者之一

他领导研究与国际开放系统互联标准一致的中国研究网

是我国与国际联网最成功、最早的系统之一

我们都是从战乱中走出来的,亲眼目睹着侵略者对我们的亲人、朋友所犯的一切罪行。虽然我们没有拿起武器去复仇,但我们一定要用双手,用科学建设新的中国,再也不允许任何人侵略她,再也不允许任何人欺凌我们!

——童志鹏

从研制第一批国产军用电台、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到开拓并奠基中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童志鹏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军事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他主持研制成功的地面微波脉冲接力机、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等电子设备与系统,后来成为“两弹一星”电子系统的核心装备。


2017年12月19日,童志鹏逝世,享年93岁。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负重前行。


黄大年生前曾经说过:

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有一帮人在拼命

英雄已落幕

却不该被遗忘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

谁才是真正的国家脊梁


2017年他们走了

2018年他们也不会再回来了

想起了这首歌里的这些词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

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

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

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

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

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


不需要你知道我,

不渴望你记得我,

我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山河。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

祖国不会忘记我

……



综合自视觉志、央视新闻、新华社。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