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问西东》:如果提前知道你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2018-01-15 罗罔极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

  • 别人都觉得你想的事情很蠢,但就是忍不住思考,怎么忍得住?


  • 明知道打仗有危险,但看着身边的人受苦,怎么能忍得住?


  • 明知道别人的事不该管,但老师有难时,怎么忍得住?


  • 明知道心爱的姑娘已被批斗需划清界限,但她被侮辱,怎么忍得住?


忍不住,就是书生意气。利益权衡谁不懂,但忍不住。上下而求索不对吗?人之初性本善不对吗?位卑未敢忘忧国不对吗?君子之道不对吗?

如果提前了解你们要面对的人生,

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这两天,大家都在看两部青春片。他们虽属同一类型,本质却截然相反。如果说,《前任3》表达的现实,只是现实的庸常。那么这部电影表达的现实,则是现实的超越——


《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的剧本结构,类似于《云图》。


它讲述四个不同时代下,身为清华学子的四种境遇,四篇故事产生一股传承式的连结效应。


1937年,一位家境优渥、文武双全的完美男神,选择抛下自己「完美」的人生。


他义无反顾,踏上云南边境,过上最艰难困苦的生活。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说——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完美的人

缺的是从自己心底里给出的

真实

正义

无畏

同情



他象征那个年代,最卓越的精英分子。


他也象征那个年代,最伟大的一群人。


他是「天」之骄子。


他也是「正义」的化身。


他是沈光耀(王力宏 饰)



以下内容含剧透


1、正义


影片开场,是一句点明主题的画外音,请将它铭记: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

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1937年,华北沦陷,清华、北大、南开的师资学子被迫撤离。


以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为首的教育界精英,携领数千人来到破落的昆明小城。他们用茅草修建校舍,在荒郊野外支起黑板,授业读书。


他们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成为了陈寅恪、冯友兰,杨振宁、邓稼先……沈光耀,是他们的一份子。


《无问西东》剧照与真实历史照片


沈光耀明确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


一次窗外的眺望,他对军人产生向往。他心中萌发起止不住的激情,想去参军。却被母亲(米雪 饰)拦住。


沈母搬出家训,对他说——


身死名灭者如牛毛

角立杰出者如芝草

故不得以有学之贫贱

比于无学之富贵也


言下之意,我们不要用功名利禄,来评判人生的价值。不要因为追求人生的幻光,从而失去生命。


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

你就连命都没了



沈母让沈光耀懂得,自己幻想的徽章荣誉,是多么幼稚。


他向母亲发誓,自己永不参军。


可没过多久,日军轰炸昆明。防空警报拉响,他在校舍附近,遇到教授吴岭澜(陈楚生 饰)他让吴岭澜先走,吴岭澜却说——哪有学生不走,老师先走的道理?


之后,他看到吴岭澜捧起鸽子笼。原来,吴岭澜每次空袭都来这,是为了救白鸽。



白鸽,象征纯真、和平与仁爱。救白鸽,简单一个细节,不仅表现出极富善良和浪漫主义的处世之道,更让沈光耀寻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日军连续轰炸,昆明一片狼藉。沈光耀看到街边,少年被炸断手臂,幼子躺在母亲身旁,还未懂事,就已成殇。他想,哪有弱者死去,强者逃生的道理?


他终于明白——参军并非为了别人眼中的虚妄荣光,而是为了维护世间正义,维护自己心中至关重要的真理


于是,他加入了由宋美龄、陈纳德开创的“飞虎队”。



飞虎队,是中国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空军。


空军和陆军,又存在很大区别。陆军参战后,倘若侥幸不死,士兵就有可能升至排长、连长、营长……职位升的越高,就越容易转移到后方,在更安全的地区指挥战场。


但空军,无论军衔高低,总要在战场上,与敌人近距离搏斗。只要战争不结束,哪怕再优秀、再幸运的空军,也迟早会战死。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

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沈光耀鼓起勇气选择的,是一个明知会死的人生。


沈光耀与其历史原型沈崇诲对比。1937年8月19日,沈崇诲放弃逃生机会,同战友陈锡纯一起,驾驶飞机径直撞击日舰,与敌同归于尽

当沈光耀即将战死在空中,他所投喂过的那片贫瘠土地上,倾盆大雨,孩子们瑟瑟发抖,饥饿难耐。


双腿残疾的神父说,“唱歌吧,孩子们,歌声能帮我们忘记饥饿,寒冷和恐惧”。于是,歌声响起,“这些离开了家乡的人,在梦中也看见幸福故乡”。


伴随着那些没有鞋的小脚的特写,以及沈光耀即将投向死亡的镜头,在他经过被打死的还在降落伞上的战友时,说了一句“回家”,随后径直俯冲向了敌军的军舰、同归于尽。看到这一幕,不禁潸然泪下。



考上清华的人们,未来想必至少可以过得衣食无忧,但如果只是自私地自保,这些名校毕业生便不配被称为社会之光。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真理的求知欲、对世俗的洞察力,这些才应该是被鼓励、被培养、被传承下去的大学精神。


传道授业,“传道”先于“授业”。大学,不应该是一个职业培训所。她的目的,在于塑造灵魂,而非仅仅传授技能。


沈光耀受吴岭澜影响,每天飞到蘑菇房,向孤儿们投放大量食物。因此而幸免不死的孤儿之一,是陈鹏(黄晓明 饰)。


2、无畏


1962年,陈鹏于清华大学读书,一心想要保护王敏佳(章子怡 饰)。


某天,王敏佳目睹自己中学老师被师母欺负,便和好友李想(铁政 饰)一起写信批评师母。不料,这封信竟成为“批斗王敏佳”事件的导火索。


可明知自己将要堕入深渊,王敏佳仍选择独自担当,不出卖一同写信的李想(不出卖理想)。



她不计后果,用绝食来反抗不公。可这世道,非她一人能扭转。


愈反抗,就愈受伤。没过多久,她就被游街,被人骂“破鞋”,被乌合之众羞辱。批斗会上,她用释然一笑,作出最后的斗争。


她还敢笑!


乌合之众向她扑来,扔石头、拳打脚踢……终于,她停止了呼吸。



只有陈鹏一人,守在她身旁。


冷夜,挖坟,立碑。


这是极富浪漫主义的一幕,是超脱于现实、带有魔幻色彩的一幕。在没有医生,大雨滂沱的黑暗中,王敏佳凭借陈鹏赋予的精神力量,真正超越了肉体上的死亡。


对此,有人给出了差评。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不过在于三个字——你不信。


你不信,在一个吃不饱饭的年代,还会有人舍命救鸽子。


你不信,有人愿意丢掉荣华,丢掉高贵完美的人生,而甘愿跑到落后乡村,成为空中的一缕英魂。


你不信,有人宁可直面深渊、粉身碎骨,也不肯背叛理想,放弃坚守自己心中对的东西。


你不信,当全世界都在向一个「婊子」扔石头时,会有男人非但不与「婊子」划清界限,还要给「婊子」托底。



你不信,王敏佳仅拿着一个水壶,就敢来到大西北寻找陈鹏的足迹。


你不信,因为你怕,你没勇气,你做不到。


何为“无问西东”?


立德立言

无问西东

《清华大学校歌》


此话的含义延伸开来——


莘莘学子,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人,都应超越东西方传统固有的理念,甚至超越一切当下世俗固有的理念。


为前人所不能为,为今人所不能为,为东西方所不能为。


坚持真理,追求卓越,开历史先河,创世界一流。


西南联大中文系全体师生在教室前合影


《无问西东》是一部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它所传递出来的价值,本该是教育界最该重视的价值。


可如今这个价值,却成为我们普遍缺失的价值。


时光一转,故事来到2010年。


3、同情


同他的先辈一样,张果果(张震 饰)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一名精英。


同他先辈不一样的,是张果果所处的时代,愈发不近人情。



在公司,他被上司背叛,被当枪使。


回到家,光顾了三年的菜店,店主居然在肉上偷动手脚。


城市高楼林立,带来的不止便捷,更催生出信任危机。


救了家庭贫困的四胞胎婴儿后,身旁人却向他警示:


你当心啊,别陷得太深了

我救助过一个孩子,开始一年没事

然后先是提出来到北京上学

然后,他的父母提出来陪读

再后来,孩子哭着和我说父母没工作

让我帮着找工作

你说我这哪是救济孩子呀

我这不是认了门亲戚吗!


张果果虽为精英,可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世故的人。


他心底很明白——


现代人的情感

就只剩这么多了



但我方才说过,清华传递的精神,是坚持真理,无问西东。


换句话说,我要做的事,不是别人眼中理所当然的事,而是遵从自我内心的真实。


张果果的父亲,从小告诉他——


做一个好人,要比做一个没原则的人

付出更多的代价

可是,做什么会让你真正开心

你要问清楚自己


张果果父亲的命,是李想救的。


数十年前,陈鹏用善念和对自我的坚守,启迪并救赎了站在恶之边缘的李想。而李想又在荒漠中,用这份善念救了张果果的父母,以及还在腹胎中的张果果。


多年以后,张果果是否会被自己救的四胞胎,无止境地索取?


扶起眼前的老太太,自己会不会反倒被讹?


这个问题,他不会问。他知道答案,他不在乎答案。


他知道现实是什么,可他要就是超越现实。


他就是要接过善与自我真实的火种,并以微弱的火光,去照亮众生。


因他是清华百年结成的果。



有果,必有因。


百年名校,善与真实,因谁而起?


4、真实


1923年,是中华民国的和平年代。


学子吴岭澜(陈楚生 饰)考试落榜,只好转入文科。


他心存不甘,来到校长室,校长梅贻琦看过成绩后,问他:


如此天资

你为什么不学文科,而偏要念实科呢?

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啊?


他答——


因为最好的学生都读实科

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

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

我何用管我学什么?

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这段对话,让我想起几年前,看到的某位清华学霸。


印象深刻。


这位学霸,法律学本科,金融学硕士,新闻传播学博士。参加节目,上台之后,却首先向导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我该做什么?


不停学学学,学了二十几年,到头来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滑稽吧。可如果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滑稽,居然已经成为当今的一种普遍现象。


为什么?


高晓松说——


我们那儿大学(清华)

几乎就已经变成了职业培训所

几乎就已经没有什么人生理想去教你



学子都在读死书,都在钻研技术。


老师和家长,都在告诉你:“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


没错,是对的。


但还有一件事,它比读书学习更重要。它是人生的基础问题,也是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该去哪?”


大学的第一使命,应当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去探寻真理。如何引导学子,觉醒自我意识。


耶鲁校长理查德·莱文说过:


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与技能

而是让人拥有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

批判性的独立思考,及获得人生幸福的能力


然而,早在理查德·莱文之前,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就说过——


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

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

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

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


简而言之,要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再去钻研专科技术。



所谓教育,要先以人为本,以培养「自我意识」为基础,再让学子根据「自我」找到卓越的人生追求。


一个大学生,提出“我能做什么工作?”这样的问题,已经是教育失败最大的证明。


倘若吴岭澜活在当代,怕是也会成为方才那位迷茫的学霸。


所幸,他遇到了梅贻琦。


梅贻琦对他说——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

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

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

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梅贻琦这段话,即是火种。


不久,泰戈尔访华,点燃了这颗火种。


吴岭澜看到,在泰戈尔的眼神中,在林徽因、梁思成等人的眼神中,传递出来的正是这种平和,以及对自我的不断探索。


多年以后,在遥远的昆明,他将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实与平和,传递给了沈光耀、陈鹏、李想、张果果……


同时,也传递给了我们。


最后,就用泰戈尔的一首诗收尾吧——


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

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四代人,共同推进了时代的进程。他们用不同的时代语言和行为,诠释和演绎了“真实”。而始终贯穿其中的,便是这一脉相承的“不问世俗,无问西东”的内在精神。


最后,送上两段独白:


第一段,是吴岭澜说的。


抗战时期,吴岭澜在云南的山洞外给学生上课。就在这容不下一张书桌的年代,他引用了泰戈尔的诗《爱者之贻》,道出了曾困扰他的问题,以及他的答案:


“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


这是泰戈尔的诗。


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即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


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


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1924年,泰戈尔访问清华时的演讲中说到,


你们有什么是可以从自己的民族里拿出来,送给这个世纪的礼物,你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你知道自己的内心,你知道你自己的文化,你们史册里最永久的是什么。因此我竭我的志诚恳求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而第二段,则是最后张果果的独白。


张果果最后的独白,试图用当代语言,总结这整部影片的核心内涵,他说道,


看到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


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