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考作文越来越强调思辨,不妨学学这三种“质疑”|特级教师教作文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许多老师都抱怨如今学生作文的千篇一律、缺少新意,其实这与当今语文教学不无关系:当下学生的学习以认同、理解为主,作文则以诠释、论证已有的观点为主。久而久之,便容易使学生养成思想的惰性和依赖性,成为不会独立思考的思想平庸者。
近年来,高考作文越来越强调批判性思维与思辨精神,意在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而非人云亦云。怎样学会独立思考?我们可以尝试着把“质疑”引入作文。
质疑,简单说来就是否定原有的观点。但同学们在写作时,千万不能为了否定而否定,而是要有的放矢,在否定的同时亮出自己的观点。
作文中应该怎样质疑?本文将通过三个例子,向大家介绍三种质疑的方法。
第一招:重新认识反面形象
有一次,我要求学生从一首小诗中提炼一个观点,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是这样的:
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就把自己当做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鲁藜《泥土》)
许多同学的观点都是:不要孤芳自赏、患得患失,而要甘于平凡,多做奉献。可见,大多数同学都把诗中的“珍珠”当成反面形象,把“泥土”当成正面形象。
可是,有位同学却对这首诗取质疑态度,写了一首题为“珍珠”的小诗:
我就想成为一颗珍珠,
虽遭磨难也不想埋没自我。
假如你我都做泥土,
没有精彩的世界会令大家更加痛苦。
这首小诗让我眼前一亮。它一反原作之意,角度新颖独特。在课堂上,我坦言自己也没想到这样去写,并和大家一起对它作了赏析:
第一,其立意表现了现代意识: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通过自我价值的提升更好地贡献社会。
第二,合乎逻辑,富有哲理。尤其是其中的“磨难”二字用得好,古有“蚌病成珠”之说,河蚌是历经痛苦才育成珍珠的。没有磨难就没有生命的升华。
第三,形式上与原诗恰成对应关系。文题中的珍珠恰为原诗所否定,“埋没自我”又恰是原诗中泥土形象的概括。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指入世,即进入而置身其中;出乎其外指远而观之,超然看世界。
当我们评价正面与反面形象时,不妨跳出大众思维模式,试着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评价它们,或许就会发现:大众眼里的正面形象也可能存在着局限性,反面形象也可能有可取之处。
第二招:从全新的角度来解释权威观点
中国有句成语“人定胜天”,《词典》里的解释是:人一定能够战胜自然。人们也都是这样理解的。有位学生却在作文中把它推翻了。
他查阅《辞海》,“定”的第一个条目即“安定;定当;平定。如坐定;商定;心神不定。”可见,人定胜天的“定”,不能按照今天的习惯用法而望文生义解作“一定”,而是指心神宁定。这个成语是联合结构,而非主谓结构。
其次,则是“胜”字。“胜”固有战胜之义,但还有其他的解释,即承担或承受,例如“胜任”“数不胜数”。他在作文中说,明白了古人用这两个字的确切字义,“人定胜天”的完整语义就应当是:人能够定,方能承受天。“人定胜天”——面对大自然显示其威力的时候,人自己首先要做到“定”,才能坦然地面对和接受,再想办法去克服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天人合一”。
同学们都认为他讲得有理,很羡慕他的这一“发现”。有的说自己以前也曾怀疑过对“人定胜天”的解释,古人对“天”抱有敬畏之心,怎么会说出那样富有革命性的豪言壮语呢?可惜,缺少的正是这位同学的质疑精神。
权威观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代下,我们可以对权威观点作出不同方面的解读,让观点永远都能为我们所用。
3.给权威观点“挑毛病”
质疑还是一种生存智慧。心理学家指出,只要稍加质疑,即可远离社会上的各种诈骗陷阱。质疑并非仅用于治学,也与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曾经上当受骗者,在回想当初的情景时,都悔恨自己怎么就想不到这是一个骗局呢?其实,只要稍微质疑一下,那些破绽是很容易被识破的。
学会质疑,可以激活人的思想,使人的内涵更为丰富。
单就作文来说,引入质疑,看问题多了一个新的视角,大家感到可写的东西变得更多了。
一次,写“节日”这个话题,许多人在作文中赞美节日、歌颂节日,有位同学却对节日的产生进行了质疑。
有人希望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节日,而有位同学的作文题目居然就是“愿天下没有节日”。他说,印度农村有个“打夫节”,这天妻子可以打老公出气。如果夫妻之间一直平等相待,此节岂不多余?
同样的道理,如果妇女和劳动者享有尊荣,我们的日历上就会少了两个大节。如果绿荫铺满城乡,要植树节何用?如果教师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又何必设立教师节?如果哪个地方设有无嫖节、无贪节,那这个地方一定腐败透顶了。
他的观点是:各种节日,尤其是有关权益和倡导性的节日,最好一个也不要,因为它们有着尴尬的背景。此文极具新意,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
这些例子使大家认识到:需要重新审视的东西俯拾皆是,而质疑大有其用武之地。
就算是普遍公认的东西,也有值得我们去探究、质疑的地方,但质疑的最终目的并不都是为了推翻,而是为了发掘更多看问题的角度,得到更多的启示。
自从引进了质疑思维,学生经常会冷不丁地冒出一些大胆的新奇想法,那种人云亦云、老生常谈的东西大为减少。作文,真正成了学生激扬文字、驰骋思想、表达自己独特观点的一方天地。
【本文作者:毛荣富,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上海市闵行区拔尖人才。】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