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入解读出佳作 | 特级教师教你写作文

2018-01-05 陈兴才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作文,总想看看范文,看看别人面对同一个题目,是如何下笔的。所以,特级教师的作文点评就变得十分重要。今天,就请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陈兴才点评作文,来看看好作文都好在哪里!


身份


作者:考生一


“仓央嘉措,别忘了你的身份,你是活佛啊!”老师惊恐地倒退,对我的话感到不可置信。


我郑重地跪下,三叩首:“老师,学生惭愧。不愿受沙弥戒并请收回比丘戒。”


“你到底是想干什么?孩子,你是转世活佛啊!若你抛下活佛的身份,你想做什么呢?还俗吗?这可是万万不行的啊!”老师扶起我,娓娓地劝诫。


身份?我哪有什么身份?我是活佛啊,是啊,我愿意向佛,可我又是注定不能静静修持,注定要被打扰的佛啊!我愿潜心修持,一心礼佛,可为何,非要将我搅入这尘世的大染缸中?既为佛,又为何做王,插手政治,掌控政局?我愿成佛,却不愿称王。佛能为众生带来解脱,而王,只是为权力而生,带来的是无休止的黑暗,无尽头的战争。我,绝不做这样的两面假佛!


“我,只想修我自己的佛。”我望着老师震惊的双眼,徐徐道来,“佛在我心里,而不是活佛的身份。”


“可是,住进布达拉宫之后,你还是可以修佛的啊!”老师急急地解释。


“不!那不是我要的佛!”


“可你的身份……”


“我只是一心修持之人,无身份!”


老师无语,许久,怜爱地望着我,若有所思。


“我有我的信仰,老师。只要有了信仰,身份便是杂物。我的信仰告诉我,仓央嘉措,抛了这身份吧!去追求你自己的佛吧!抛了这尘世吧,为众生带来解脱吧!老师,这便是我的信仰,我愿倾尽一生去追寻,至于身份,我都不要了。支撑着身份的是信仰,但我,只要信仰。”


“而且,我情缘未了。”看到老师旁边的椅子上有我的情诗手抄,我补充道。 


沉吟许久,“孩子,你去吧。去找你自己的佛吧,坚定不移的信仰,永远都不要抛下。”


带着信仰,我坐在万里山巅,拨开浮云,看透这尘世。 


我抛下了活佛的身份,却拾起了另一个身份——修持者。 


我的信仰、我的身份、我的坚持,早已随着万里浮云,随处飘散。 


一个人的一生,到底要有多少身份,才能穷尽。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身份过多,背负过重,而走不动。 


我是谁?我只是仓央嘉措。心中有佛,心中有情缘。


【点评】


本文的写作有两点值得学习和关注:


一是基于人物解读的重新建构,观察点是关于“身份”,也就是文章的命题核心所在,把史书记载的仓央嘉措被废转化成他自愿放弃活佛的身份,这是合理的,完全有可能的,这样的解读与叙事建构就属于“深度解读”,进入了人物的内心和性格深处。


二是通过想象,在史料中空白的地方生出新的情节,设置具体的情境——与老师的对话,来呈现仓央嘉措的心路和选择的逻辑,既丰富又合理合情。



身份


作者:考生二


明知孤独有七重皮,任何东西都无法穿透,他却依旧选择了孤独。尼采——一个注定踽踽独行的灵魂,一生都在孤独中追寻着,他要找到自己最真实的身份,找到生命最深刻的意义。


也许,他本应是个基督徒,然而出身于牧师之家的尼采却毅然选择了反对基督。他曾写信给妹妹说:“如果你想要的是安逸,那么你就相信,如果你追寻的是真理,那么你就探索。”


显然,尼采选择了真理,他不甘把头埋进天堂事物的沙滩里,他要抬起头来,寻找人的意义。他要去寻找自己最真实的身份,去为大地创造意义。找寻身份的路途,亦是追求真理的路途,尼采用他的叛逆印证了这一点。


对尼采来说,找寻身份的过程,也是找寻自己,走向自己的过程。当他初遇歌剧大师瓦格纳,便都相见恨晚。他们大谈音乐和叔本华,尼采甚至称瓦格纳为“令人感动的天才”。


然而,当瓦格纳成为上流社会的宠儿,当他的音乐逐渐变得奢靡时,尼采选择了离开。


他是遗憾而感伤的,但瓦格纳已不再符合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因此他毅然选择了离开,选择了走向自己。这一条寻找自我之路,变得格外艰难而孤独,然而对真理的渴求,对自我的渴求使尼采义无反顾地走在这条满是荆棘的路上,他要找到浸渍着鲜血的真理之花,他要找到自己的意义,生命的意义。


孤独充斥着这一条找寻自我之路,尼采也终于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身份。他成为一个孤独的漫游者,漂泊在欧洲各地,跋涉在群山之间。他忍着病痛,呕心沥血写下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出版后,仅售出41本,赠出7本。


这样的结果难免让人失望,但尼采并没有放弃写作,放弃自己的身份——一个追寻真理的孤独者。他坚信这便是他的身份,这便是他的意义,一旦找到,便不再放弃。


这个“悲剧哲学家”,这匹“孤独之狼”,用自己的一生寻找并坚持着自己的身份,即使病魔缠身,依旧笔耕不辍。他用自己的整个人生印证着自己的哲学,身份对他来说,不仅仅是身份,更是真理,是不懈的追求。


对尼采来说,是什么身份并不重要,孤独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的意义,坚持的意义。


【点评】


这篇文章对应的是前面所说的第三种形态,即人物评传。中心是对尼采坚持自己身份——一个哲学思索者,对真理不懈追求。


怎么写呢?围绕这个中心,选取重要的语言和行事就行,如写给妹妹的信“如果你想要的是安逸,那么你就相信,如果你追寻的是真理,那么你就探索”,如与瓦格纳的关系——初时视为偶像,然后绝然离开,还有就是他的作品。


这样的写法没有什么难度,对这个人的生平或创作或生前事迹了解的够多,就有料可下,有据可依,关键是从这些事迹上提炼出表达的中心“坚持自己的身份、追求”就行,表达上主要是夹叙夹议。



身份


作者:考生三


在巴金先生的《家》中,鸣凤之死不得不体现出一个深刻的主题——一个关于封建社会所给予丫鬟身份的斗争。


在传统封建世族高家,森严的等级制度压制着一个个青年的热血和叛逆,他们在死气沉沉的大家族中安分地守着每个人应有的“身份”,过着行尸走肉般虚假的生活。虽然《家》中的主人公之一是最终追求新思潮而逃离高家前往上海的觉慧,但是丫鬟四凤对他的作用不可估量。


作为一个丫鬟,自然无法与公子少爷结婚为妻,大多是被主人赠送的玩偶。但是自小被卖进高家的鸣凤却偏偏爱上了高家三少爷高觉慧,而这期间所隔着的巨大的身份反差是足以让每一个明白的人可以看清最后的结局的。


有人认为四凤是典型的封建制度残害下的牺牲品,而我不觉全然如此。我个人认为,鸣凤正是代表了处于封建势力末期与新思潮萌发时期新一代青年对自身身份的重新审视与批判,对命运所赋予的身份的斗争的一个缩影。


尽管结局是悲剧的,但这只是一个开拓新生活的先导者,而其身后,有着越来越多的否定抗争封建制度下身份体制的勇敢者,哪怕如扑火的灯蛾!


在高府身为丫鬟的鸣凤,在被打骂八个年头之后,并没有与以往佣仆那样,心甘情愿地沦为一具没有思想情感的躯体,而是依然对三少爷抱有美好的憧憬,这一切的动力来源于她懵懂的爱情。而对于一个封建体制下的下等人而言,这不是赤裸裸的与旧社会中低下的身份作斗争的最好的诠释吗?


有学者说,《家》阐述了一个旧家族分崩离析的过程,而我还要补上一句,《家》也是新一代青年男女摆脱封建束缚下的身份的过程,而这身份的内涵,不仅仅是等级制度,更是打破了以往听天由命的信仰,转而追求民主平等的先驱者。


鸣凤之死,我想,死的不仅仅只是那么一个人,更是封建礼教势力的退却。鸣凤死在了新思潮黎明的前夕,这可惋惜而决不悲哀,对待鸣凤,应该用对待英雄般的礼节。


鸣凤死了,从此以后她不再是高府的小丫鬟,而转之以另一种更崇高的身份——新思潮的先烈!


我想,评价鸣凤为身份命运的抗争,可以用隐忍、贞烈、信仰与希望来形容。

不自由,毋宁死!壮哉,鸣凤!你成功地扔去了旧制度旧秩序扣在你脖子上的身份绳索。


【点评】


此文的形态与第二篇一样,是属于人物评传,夹叙夹议,写法与写尼采的文章相同;与前不同的是,评价的对象不是真实的人,而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这是一种典型的分析性写作。


成功与否的关键还是有没有好好读过那部作品,如果你读过,对鸣凤印象深,掌握的细节材料多,围绕“身份”话题展开,评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