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因为喜欢诸葛亮,这位七宝中学的女生竟用两个暑假,照着蜀国北伐路线出游!她说“博而深”,思考能力是锻炼出来的

2018-02-26 林小皮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爱读书的语文老师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都知道未来高考越来越重视阅读量,也都知道如今的学生埋首于课业没时间读书,但是!!!你知道那些酷爱阅读的年轻人们,是怎么迷上读书的吗?你知道海量阅读,到底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怎样的帮助?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学生中的阅读明星!


  • 因为喜欢诸葛亮,她曾用两个暑假的时间,照着蜀国北伐的路线出游。


  • 她说读书要有所得,仰仗的是大量的思考。由“博”至“深”,思考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


  • 她喜欢那些在被窝里打着手电读书至凌晨的夜晚,因为这种真切地独属于自己的感受,无从取代。


01.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杂而精,博而深”,这六个字是上海市七宝中学李一心的阅读感悟,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从小学到初中,李一心钟情于中国古典文 45 33178 45 14941 0 0 3956 0 0:00:08 0:00:03 0:00:05 3956。小学二年级至五年级,她用读原著的方式攻克了中国四大名著。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笔力雄劲,内涵精深,抱着书使劲读也很难真正读懂,但这恰恰构成了吸引李一心不停地读下去的原因。


名著里的诗词很抢眼,这又激发出李一心对诗词的兴趣。因此,读完四大名著后,在小学阶段,她又完整地读完了《李白诗集》和《杜甫诗集》。


直到进入高中,李一心说自己才真正有了博览百家而读书的意识,也是从那时候起,她放开手脚自己选书,并开始试着读一些学术类书籍,像《唐诗风貌》《唐诗讲演录》等等,但所爱,还是中国古典文学。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的同时,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跟着书本去旅行。”李一心说,她的边旅行、边读书,一开始也只是“按图索骥”。


她尤其偏爱《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因此,以隆中为起点,她用两个暑假的时间,照着蜀国北伐的路线出游。所到之处,看山看水,风物早已不同,但先贤山高水长的人格还滋养着沿途的风光。


这之后,她养成了以书为伴去出游的习惯,凡出游,行李之中必备书。


在李一心看来,中学生的阅读须将视野放宽,不必将自己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方面。


02. “读得多,语感自然来”

 

“读书需要一块入门砖。”回顾自己的阅读生活,李一心觉得,标记转变的,是初中阶段开始涉猎的杂文阅读;而成长,还有赖于开语文学科学习自带的“引力”。


一篇《故都的秋》让她看到郁达夫笔下广阔的文字世界;一篇《铺街人》让她关注起反映中国农村建设转型的题材;通过课堂以管窥豹,将阅读由课内牵引至课外,再以课外阅读作为深入,从而助推课内的学习.


用李一心的话来说,“上语文课是件抛玉引玉的事”,“这个过程让我收获最多的是丰富的名人名言和实例素材。读得多,语感自然来了。阅读,就成了不费力的事。”



阅读是件很私人的事。情感观点的反射、产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都是自己的”,阅读过程就像一个磁场,李一心这样描述置身于其中的感受:某个午后,打开一本书,那一刻,所有的情绪都是自己的,或恣意,或勃发,或悲凉,或欢愉……


那些在被窝里打着手电读书至凌晨的夜晚,真实的感受都真切地独属于过自己,最重要的是,李一心认为,这个过程无从取代,也无人可取代。


03. 看看书,品品“戏”

 

李一心还喜欢文学体裁中的高端元素——戏剧。这是她正在潜心钻研的事物。


在李一心看来,读悲剧能洗涤心灵;而喜剧的创作技术更具难度,在她心目中,因为只有让受众在欢乐之中洞见一些问题和见地,才称得上是好作品。


她分享了一些小发现:例如在宋元杂剧中,不少曲牌名和饮食相关,这个比例大约为75%,“卖花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元朝,一些伶人还用这样的方式取艺名,“**货郎”就是一例。


“就像无数条小溪汇成的江河,有一支就是来自街头巷尾的民风和世象。从表演段子到创作,再到融入杂技,宋元杂剧这一艺术形式就这样成熟了。”李一心说,带着学术研究的精神去读书,会比单纯的欣赏有意思。也正是抱着这样的心理,李一心观看了京剧《四进士》和《西厢记》的现场演出。


她谈到了自己对《红楼梦》这部作品的理解,并引用了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王鼎钧先生的观点:《红楼梦》之所以是个悲剧,是因为其中的人物命运从一开始就被唱了出来、演了出来,而戏中人却还不知道。


观众就这样一步步看着大观园走向没落,直至变得清冷。李一心说,这正是戏剧足以让人的心灵产生振颤的原因。


04. 大胆假设,用心求证

 

书海拾贝如大浪淘沙,李一心相信,“杂”中自有精华;因此,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妨多看一些,更不必止步于一家之言,对中学生而言,诸子百家的作品都可以尝试着读一读,只是,读的时候还是要怀有存疑的态度。


这不禁让人想起女作家王安忆对“学术精神”的阐述,其中也曾提到,疑问是学术中的必然。


李一心说起自己读法家理论的事。在《大秦帝国》中,作者对商鞅这个人物做了大量渲染,将商君变法的过程演绎得比较理想化。读完《大秦帝国》后,她找了由商鞅弟子整理的《商君书》来读。



这部古书记录了当时原始的风貌,呈现出商鞅变法的本义中剔除人情因素而唯法是论的成分。


对这一点,她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法度与人情,二者的关系应是先有人情,而后有法。这一想法的形成以史料阅读为铺陈,李一心也在法家诸多派系的观点中找到了结论,即“有时候,理法须并重。中国古代大力发展工商业是必然趋势。”


与读书相伴的,是不断的还原;读书要有所得,仰仗的是大量的思考。思考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这其中,会衍生出由“博”至“深”的能力。由杂至精,需要积累;由博至深,则只是一个自然转换的过程。


李一心说,书海中的漫游让她明白,吸收别人的见解有助于帮助自己形成观点,但只有追溯到第一手的材料,才真正接近了自己的判断。

编辑:小皮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