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假如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也有朋友圈

2018-03-01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作为一个时代的传奇,西南联大仅仅存在了八年,学生总数不过三千余人,但他们之中却走出了:


2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


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郑哲敏)


8位"两弹一星"元帅

(赵九章、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


173位两院院士


以及百余位霸占语文书的文坛大师

(沈从文、朱自清、陈寅恪、林语堂、闻一多……)

……



厉害了!!!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大陆三所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湖南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云南昆明。


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位于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旧址


西南联大校旗


这么多天才师生聚集在一起,除了刻苦治学,也诞生了许多好玩的事。假如80年前这群创造了世界奇迹的中国人生活在如今,那么他们也一定会有微信。


也许,他们的朋友圈是这样的:


(一)


春城昆明美好的一天开始了

西南联大的同学们吃早饭时刷朋友圈

他们惊奇地发现

清华校长梅贻琦带头干起了微商


当时西南联大物资极其匮乏,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一家生活也十分艰苦,五个子女都在求学读书,夫人韩咏华没有工作,全家仅靠梅贻琦微薄的薪金来勉强糊口。


不过贫穷并没有限制他们的想象力,韩咏华与其他教授夫人合作,做出一种江浙式的米粉碗糕来卖,名曰“定胜糕”,取“抗战一定胜利”之意,可以说是很会玩梗了。

评论中的张伯苓是南开校长,蒋梦麟是北大校长,当时三校联合办学,校长也是轮流制,由于梅贻琦处事公平、众人服气,张蒋二人主动退让,梅成为事实上的校长。

当时联大教授们靠工资根本养不活自己,清高如闻一多也不得不挂牌治印,给人刻章来补贴家用,校内一众大V教授都帮着发传单吆喝,也是奇景,还有你们爱吃橘子的朱自清,也和金岳霖一起自己种菜。

梅贻琦的口头禅是:大概或者也许是,恐怕仿佛不见得。


(二)



昆明多雨,新建的校舍屋顶总是漏

经常上着上着课

教室里就大珠小珠落玉盘了

面对这种扎心的情况

联大经济系教授陈岱孙先生的处理方法

可以说是很佛系了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一幕“上课听雨”的镜头,其实是当时西南联大经济系颜值担当陈岱孙教授的梗——


这位理财达人对数字和时间很敏感,每次下课铃响,他的课刚好也讲完,可遇上大雨就没辙了,只好停下来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停课赏雨”,之后搁笔坐下,任雨水打湿肩膀,袖手凝神,物我两忘。

跟帖中的刘文典是西南联大的网红教授之一,为人很有个性。当时在国文系念书的汪曾祺回忆道,“先生讲了一年《庄子》,我只记住开头一句:《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他讲课是东拉西扯,有时扯到和庄子毫不相干的事。倒是有些骂人的话,留给我的印象颇深。”

另一位网红教授陈寅恪上课从不带书,他有个“四不讲”法则:不讲前人讲过的,不讲近人讲过的,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那讲啥呢?只讲没人讲过的,可以说是很酷了。

历史系教授雷海宗也是个不备课的,下课铃响,讲到哪算哪,自己也不记得,每次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

有个女生笔记记得最详细,雷先生有一次问她,她说:“你上次最后说:现在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雷海宗默然,应该是扎心了。

后世的网红、当时的愣头青沈从文上课画风也很清奇,他讲东西毫无系统,天马行空,普通话又烂,听起来很费劲,学生们渐渐都不来上课了。沈从文考试时只好任由学生去写,爱写什么就写什么。

(三)


这天,正上着课

空袭警报忽然响了

西南联大的师生们立刻启动逃跑模式


联大师生的课除了会被雨打断,更常会被敌机轰炸打断。为断绝中华文化,日军以联大为主要攻击目标,“跑警报”就成了师生们的家常便饭。

某日空袭警报响起,联大师生们争先恐后到处跑,国文系教授刘文典跑了一半,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体弱多病行动不便,赶紧率领几个学生到陈的寓所搀扶。学生也要搀刘,刘不让,大声叫嚷:“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搀扶陈先走。

重点来了,沈从文此时碰巧路过,刘文典一看他也跑,就对同行的学生说:“陈寅恪跑警报是为了保存国粹,我刘某人跑是为了庄子,你们跑是为了未来,沈从文他跑什么跑?”

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是标准白富美,在四姐妹中排行老三,大姐张元和嫁了昆曲名角顾传玠,二姐张允和嫁给了语言学家周有光,小妹张充和嫁了耶鲁大学著名汉学家傅汉思,一家子人生赢家。

被称为“中国最后的士大夫”的汪曾祺当时在西南联大国文系念书,人设是“别人家的孩子”,虽天赋异禀但不爱用功,经常逃课泡茶馆,但老师们都很喜欢他。


(四)


“刘文典diss沈从文”这个梗

常年占据西南联大校内八卦热搜榜头名

除了“跑警报”的轶事

还有著名的“评教授”事件

这回刘大才子直接发了朋友圈

至于他有没有分组屏蔽沈从文

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作为章太炎的入门子弟

学贯中西的学霸

刘文典为人狂傲

不把沈从文这种

半路出家的“歪才”放在眼里

其实,这都是校长梅贻琦的锅

谁叫他思想开明、不以文凭取人

经常力排众议破格录取有才之人



(五)


被梅贻琦校长选中的非主流教授

还有仅仅28岁的数学天才华罗庚

正好,我们可以来围观下

西南联大理科生们的画风

华罗庚是小学楼道海报名人四大天王之一,年轻时也是究极学霸,他出身穷苦,只有初中文凭,但20岁出头就写出多篇震撼学界的论文,获得去剑桥学习的机会,回国后被清华聘为教授,堪称励志偶像。

另一位数学大师陈省身的履历更逆天,他比华罗庚还小一岁,走的是高富帅学霸路线,是中国首位数学硕士生,25岁拿到德国汉堡大学数学博士学位,26岁就当了清华教授,看来梅贻琦重用“小鲜肉”的政策早有先例。

杨振宁和李政道当时都在西南联大物理系读书,上面刘文典朋友圈回复里自曝扮乞丐捡菜的吴大猷是他们的导师。杨李二人毕业后,经由吴大猷推荐去芝加哥大学深造,十年后两人在美国获得诺奖,杨33岁,李31岁······这不是天才和超人是什么???

(六)


西南联大的先生们

在又穷苦又危险的条件下

究竟是用什么教育方法

培养出这么多优秀学生的呢?

中文系教授闻一多

特地发了条朋友圈

和同事们探讨传道授业的新玩法

汪曾祺在 《 西南联大的中文系 》 里回忆 : “闻一多先生上课抽烟 , 上他课的学生也抽。他讲唐诗 , 不蹈袭前人一语 。 讲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 , 特别讲到点画派 。 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先生当为第一人 。  

抗战爆发后 , 闻一多蓄须明志 , 他说 : “赶不走日本人 , 我就不剃胡子 , 看它能够长多长 ! ”  八年过去了 , 他胸前黑须盈尺 ,虽等来了战争胜利却没有等来回北平的那一天。

声韵学教授罗常培很爱才,曾写亲笔信推荐穷学生来联大读书 ,介绍信上写 : “...... 该生素具创作夙慧 。” 

联大国文系多数课程考试都很宽松 , 一般就是期末交一篇读书报告 , 不重抄书 , 而重有无独创性的见解 。 但朱自清教的宋诗课很严格 , 他要求学生记笔记 , 还要定期出题考试。

汪曾祺在回忆录中写道:“西南联大提倡学术自由,教授们上课无人干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这可以说是建立在真才实学和独立见解上的真freestyle了。



更可贵的是

为保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整个抗战期间

虽然时代的主旋律是爱国救亡

但西南联大的校长和教授们

在政府命令与精神自由之间

找到了相对的平衡

让学生潜心学术、独立思考

保证思想言论的绝对自由

才造就了人才培养的奇迹

编辑:艾彼



部分内容来源:公众号“字媒体”。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