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复旦附中老师开给学生的经典书单

2018-03-28 王召强 新读写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召强,去年一直在课堂教学上,探索如何整合整本书阅读和创意写作。在他看来,生存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老师和学生的精力都很有限,不妨尝试引导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理解创意写作的核心知识,再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当中。


开学之初,我给学生做过一个名为“为什么读经典”的指导讲座,讲了经典阅读的理论知识,基本上照搬了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的“绪论”部分。


但是卡尔维诺在书中论及的有些作家和作品,我没有读过,因此我在讲座中把例子都换成了我自己读过的一些经典作品,只要大体上能够说明他对经典作品的定义就好。


这些作品大体上是:


1、沈从文:《边城》

2、余华:《活着》

3、卡夫卡:《变形记》

4、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5、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短篇小说集)

6、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7、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

8、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9、海明威:《老人与海》

10、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

11、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

12、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13、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4、君特•格拉斯:《猫与鼠》


选择的标准很简单,就是适合于中学生阅读的“好看”的现代小说经典。


我对《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这种古典小说并没有什么偏见,事实上也颇为喜欢,只是觉得,二十世纪的现代文学对于现在的中学生而言,可能更容易亲近一些。


而像《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鸿篇巨著,读起来实在太艰涩了。



我是怎样选定书目的?


我推荐给学生阅读的第一本书是沈从文的《边城》,一则比较短,再则,沪教版的高一语文教材中有它的两个选段,阅读整本《边城》,就变得名正言顺起来。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读后的创意写作小练习,就是模仿沈从文的《湘行书简》,以书信的形式续写《边城》。


首先模拟翠翠的身份,给出走的傩送写一封信,交代爷爷去世前后的心路历程,然后模拟傩送的身份,给翠翠写一封回信,交代自己出走前后的心路历程。每封信1000字左右,要求学生把原著中所有的叙事线索都收拢起来,给读者一个比较明确的结尾。


第二本书是《活着》,在长篇小说中,余华的《活着》算是短小精悍的了,只有十万字左右,学生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读完。不过从创意写作的角度来讲,这是一部很失败的作品。只要把这部小说跟芦苇编剧的电影放在一起一对照,高下立判。


我就引导学生在这两种文本的比较阅读中,总结归纳出创意写作的得失。比如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的运用,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形象塑造,重大历史题材的反映与主题的把握,等等。


阅读之外的写作作业


这次我布置的写作练习是纪实性文学作品的写作——书写家族史,让学生采访自己的祖辈和父辈,了解自己的家族在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中的际遇,或以自己的口吻复述,或以当事人的口吻口述下来,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左右的文章。


这两次探索都比较顺利,我觉得我们师生都可以挑战一下自己了。于是,就选择了一篇乔治•奥威尔的反极权主义经典——《一九八四》


创意写作的题目倒是很容易出的,把1984再向前推进100年,写一篇名为《2084》的科幻小说就可以了,不过在故事情节和主题上要跟《一九八四》有所关联。


想要从创意写作的角度解读《一九八四》,就比较困难了。


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西方学者对乔治•奥威尔的想象力是不敢恭维的,因为他在小说中对大洋国的种种描述,诸如老大哥、思想警察、真理部、双重思想等,都太写实了。


作为一部科幻小说,唯一的高科技就是电幕。所以我选择的教学重点就变成了探究这部小说究竟影射了哪些史实,这根乔治•奥威尔所信奉的民主社会主义究竟有何区别,并由此挖掘这部小说蕴含的哲学意义。


翻过《一九八四》这座山,我就知道,《百年孤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种小说就都可以勇于尝试了。



不过接下来我想修整一下,选择的是两篇短篇小说——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竹林中》,套路还是跟阅读《活着》时一样,跟黑泽明的电影文本进行比较,探究这两种各具千秋的文本的艺术特色。


这次我布置的写作练习是写一篇推理小说,不必模仿《竹林中》这种多重叙述的技巧,但要写出悬疑色彩,并要凸显出“救赎”的主题,可以取材于近年来俯拾皆是的重大案件,诸如聂树斌案、佘祥林案、余欢案、江歌案等。风格上可以借鉴福尔摩斯、名侦探柯南、法医秦明等。


最后,我选择的是《论语》,以《史记•孔子世家》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为主线,对照司马迁所取材的《论语》《左传》等材料,做一个“笺证”,给学生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孔子形象及其时代风貌。由此再来重读《论语》,就容易多了。


写作练习就以“故事新编”为题,选取孔子周游列国中的一个历史场景,加以改编,赋予它全新的时代内涵。


像《论语》这样的国学经典,我认为可以让学生每个学期精读一本,这样高中三年下来就可以读六本国学经典。


带着孩子读真正的国学


前几年黄玉峰老师找我协助他设计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材的时候,我们选取的五本书是《论语》《孟子》《学庸》《庄子》和《老子》,现在让我重新加以选择的话,我想可以选择这六本:《论语》《孟子》《庄子•内七篇》《老子》《史记》和《红楼梦》。


刘再复先生曾经提出过一个“新六经”的说法,给我带来很多的启发,他选取的六本书分别是《山海经》《道德经》《南华经》《六祖坛经》《金刚经》和《红楼梦》。他是受台湾中央大学之邀担任客座教授时提出这种“返回古典”的主张的。


他把《红楼梦》力捧到“文学圣经”的高度,跟白先勇先生在《细说红楼梦》一书中将《红楼梦》推崇到“天下第一书”不谋而合。据我在学生中简单的调查发现,中学生读完《红楼梦》的人寥寥无几,由此可见,在中学生中推广阅读《红楼梦》的重要性,所以我把它列在我推荐的“国学六书”之中。


这就是我2017年下半年在整本书阅读上的教学探索,还很不成熟,个中甘苦,惟吾自知。


近年来有很多家长和同仁向我讨要中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我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因为阅读譬如吃饭,是一桩众口难调的事情。以上算是一个比较冒昧的推荐,包含了小说作品和国学经典。


以下再推荐我比较钟爱的历史书籍和社科书籍各十二种。

历史类书籍十二种:


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


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


约翰•托兰的《日本帝国衰亡史》


托尼•朱特的《战后欧洲史》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的“年代四部曲”,尤其是《极端的年代》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


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


赫拉利的《人类简史》


雷日科夫的《大国的崩溃》


钱穆的《国史大纲》


柏杨的《中国人史纲》



社科类书籍十二种:


汉娜•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卡尔•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尤其是下册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加缪的《西西弗神话》


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


菲利普•津巴多的《路西法效应》


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以赛亚•伯林的《自由论》


涂尔干的《自杀论》


阿玛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


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

(编辑:小皮)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