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作文,另辟蹊径才是硬道理!快看语文质量调研中,阅卷老师怎么评分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爱读书的语文老师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以“温暖的陪伴”为题目写一篇作文,你会怎么写?写爸爸妈妈的陪伴?爷爷奶奶的陪伴?这恐怕是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想法。但是!!!主题雷同,内容大同小异,如何得高分???写作文,另辟蹊径才是硬道理!


来看看上海一个区的高一作文讲评。


【题目】


请以“温暖的陪伴”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


1.命题作文。注意分析题中词语的内涵和相互间的关系。


2.题目解读:温暖的陪伴


核心词:陪伴——随同相伴——行文能凸显相伴这一动作。


——我与他者(或人,或物,具体或抽象)(可写人或物陪伴我,我陪伴他人,我所见人与人之间的陪伴)


修饰语:温暖——帮助、鼓励、支持、关爱等举动使人心里感到暖和——陪伴给彼此的感受。


3.构思: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多个场景;注意夹叙夹议,或结尾画龙点睛,有思考升华。


4.高下区分:陪伴的对象上体现出新意和深度;陪伴的动作要有细致生动的描写;扣题要紧,就题写文,而不是结尾议论贴标签。

 

【存在问题】


1. 个别学生文中的“陪伴”是贴标签,不是贯穿全文的内容。

2. 行文中没有凸显出“温暖”的含义。

3. 主题雷同,大多数写父母、祖辈的“陪伴”。

4. 描写薄弱,“陪伴”的举动写得简单空洞。

 

【评分标准】


建议先定类,五档基准分:63分,57分,51分,45分,39分


起评基准分:51分。立意、选材、描写、议论等方面有明显亮点酌情升档,有明显缺陷酌情降档;以上几方面有亮点酌情加分,有缺陷酌情减分。



【优秀例文】

 

温暖的陪伴


(一类上)


我埋头于作业之中,一个个排列组合着的汉字是我今日要应付的对象。我停下笔——这个字怎么写的?——翻开字典查找答案。


重重地合下那砖块似的字典,红色的封皮显得格外耀眼。我将它塞回一排书中。它又安静地站立在那里,仿佛它的诞生就是为了人们这几十秒钟的使用。


记得第一次去书店,带着老师买字典的任务,我挑挑选选,最终一本厚厚的字典落户于我的书房,那时它的封面还洁白如雪,一个个方正的黑色印刷字体在上面有序地站着队,我不曾想过它会成为我学习生涯中最忠实、最默默付出的陪伴。


它的陪伴因其中有温度的汉字而温暖。从汉字的诞生到一代代字形的变迁,再到这部字典的修订者,无数人的心血凝聚成了这一横一竖一点一提。古老祖先与历代文人的智慧悄悄地汇入一个个方块字中,因为那份热爱与执着,便有了一份独一无二的温暖。


有人说,现如今人们使用的汉字越来越匮乏,所以要积极“焐热”汉字。其实,汉字又何曾冰封过?它存在于字典中,更存在于中华人民的血液之中,像河水流涌,奔流而下,永不停息!只不过人们忘记了打开字典,以致于那点残存的余热也在人们的脑海中消失殆尽。


它的陪伴因在我苦恼时为我指点迷津而温暖。当我接到一个艰巨又时间紧迫的任务时,它吐出一个“协”字,十个人办一件事才能事半功倍;当我为生活中的不如意所折磨时,它安然自若地告诉我一个“丢”字,将那一点去除掉不去想,生命中的烦心事必定能少去很多。也许我对这些字的解读不妥甚至曲解,但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读者对错之分,只在于自己的思考与理解。


它的温暖的陪伴“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我的文章中去。用“葳蕤”去形容青葱浓郁的森林,那浓得欲滴的绿色便可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人眼前;用“氤氲”去形容缥缈的雾气,岂不是比“薄雾蒙蒙”更生动得多?古人在诗词中讲“炼字”,那么将字典中的冷僻字运用起来,使它焕发出重生的热度和力量,也可称得上是再创造与升华了。字典的温度进入文章的字句之间,堆砌的词藻之间,新的生命就孕育而生了。


书堆之中,字典无疑是最独特的一个。薄薄的灰丝曾经蒙蔽了它的双眼,洗尽岁月的铅华,纸张已经变皱、变黄基至开裂,我都用玻璃胶好好地修补过。它的温暖的陪伴我要小心地珍惜。


我要大声地说一句感谢,感谢字典载着沉甸甸的五千年文化沉淀来到我面前,给予我温暖与帮助,给予我智慧的陶治。


感谢你温暖的陪伴。

 

【点评】


写字典的陪伴,角度比较新颖,用词妥切,议论精当,融入了自己的思考。


从“它的陪伴因其中有温度的汉字而温暖。”到“它的陪伴因在我苦恼时为我指点迷津而温暖。”再到“它的温暖的陪伴‘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我的文章中去。”文章主题突出、线索明朗、结构清晰,全文流畅连贯,不失为一篇佳作。



温暖的陪伴


(一类中65分)


两年前的五月,您离开了。舆论四起,世人为你哀悼,或仅是聒噪,而我则在心中默念您的名字——杨绛先生,感谢您的陪伴,那温暖的陪伴。


您给予我平淡冲和,却不乏生命的芳香,这是您陪伴我时令我最为温暖的一点。《我们仨》中,您向我娓娓道来阿圆那可爱的有趣的小故事,她鼓着小脸和父亲比记忆力,与外公对诗,您看着她成人、立业、成家,最终凋零,您不免有些心寒,但未过多吐露悲伤。


《围城》再版,您为钟书先生作跋,笔里行间中我似是瞧见您聊起“赵辛楣的蓝本是我们特别喜欢的一个孩子”时绽开的笑意。您陪伴着我,似一个友人般温暖着我的心情,在与您心灵的交往中,我发现苦难虽是煎熬,但可被生活的温暖文火煮为一杯香茗,悠扬芳香。


您陪伴着我,渡过冒失激进、追求表象的日子。我曾追逐一个现今看来可有可无的名额,您却立于巴黎大学中,在那和平的日光中推辞一份份聘书,我不解,人们都不解,您只道:“年轻人应多读书充实自己,想兼顾得太多,易失了自己。”我一惊,呆呆地望向您,身上激进的燥热渐渐褪去,仅存赤子之心的温暖。


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温暖更高层次的陪伴?这份温暖,竟有些深沉。


这样的您,在四十年后也未变,四人帮敲开您家的门,谄笑着,大度地邀请您参加国宴,您也面带微笑,委婉地请他们出了门。我仿佛仍见你在说“我需去陪伴那些真心的人们。”您推去名利,推去功利,不仅是为了坚守自我,许是也因为想陪伴更多纯粹的人吧?


您经历磨难,却从未使自己的心冷下本,给自己温暖,给他人温暖。105年,战乱,改革,腾飞,无一不被您经历,您只愿伏案作文翻译,陪伴读者,陪伴一代又一代的我们。年老的您,开始崇尚自然“花有因缘,才得以绽放;残叶有因缘,才得以落下。”季羡林先生的话语可谓是道出了您的姿态,最后,您以一种禅意陪伴着我们,我愿在您的禅意下,抿去自己的浮躁,洗涤自己的心灵。


谢谢您,杨绛先生,给予我,我们,今后世世代代人们温暖的陪伴。生命是芬芳的,有禅意,有真诚的追求,有挫难,也有温暖。


【点评】


写杨绛及她的作品陪伴读者、陪伴自己,颇有新意和深度。


作者对杨绛的认识和理解也比较深刻透彻,文中一一谈起杨绛的作品、杨绛的言行对自己的陪伴和影响,文笔流畅优美,思想较为深刻。



温暖的陪伴


(一类上 69分)


每每看见书桌上摆放着的我与奶奶的合照,总能回想起到与她一同生活着的时光,彼此温暖陪伴着对方,一股暖流涌上心房。


从前,奶奶是我温暖的陪伴,牵着我的手伴我度过童年时光。


每当我回到富宁的故乡,总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她是一位博学的女子,家中的书柜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文学名著。


清晨,当晨光依旧熹微,她已搬着竹凳坐在小院门口,见我醒来忙对我招手,轻声呼唤我过去。


“姗姗,过来和奶奶一起看书了。”


我总是一路小跑过去坐在她身边,她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指尖从泛黄的纸页上一点一点划过。那《诗经》中一个个古朴的文字组成段段悠扬的旋律,从亘古的时间长河而来,叩击着我的心房。而奶奶沧桑却又温和的声音在我耳边絮絮念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还有《诗经·小雅》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奶奶就这样温暖地陪伴我,带我闯入文学的大门。


长大了,奶奶是我温暖的陪伴,照顾我的起居生活,也仍旧黛陶我以文学的魅力。但她随着我的成长渐渐地衰老起来,柔软的头发近乎全白,温暖的手上也长出了许多老人斑。


后来,我是奶奶温暖的陪伴,牵着她的手伴她度过老年时光。


晨光熹微之时,我牵着她的手漫步在普厅河岸。欣赏早春时节如同《诗经》中杨柳依依的景象,那吹面不寒杨柳的风拂过我们的面颊,我凑近她的耳边与她谈我生活中的趣事,我最近看书的感悟。有时她听不清楚,我也耐烦地讲上三遍四遍,就像她从前不厌其烦地为我念《诗经》那样。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月明星稀之时,我牵着她的手在普厅河岸边坐下乘凉。漆黑夜幕中缀着的星子全都倒映在河面上,我们仍能像个孩子似的沉醉在星月交相辉映之美中,仿佛有一种“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之感。


但是,奶奶的手比从前粗糙了,岁月在上面留下横纵沟壑,我小心地摩挲着,仿佛在抚摸一件珍宝。柔和的月光柔和了奶奶的侧脸,那双眸子温柔沉静,裹挟着阅尽世事的沧桑。静谧的夜色中我们因彼此的陪伴一点儿也不感到孤独,相视一笑,暮鼓声从远方寺庙中传出,欲曙天的耿耿星河似乎越来越明亮了,迟迟钟鼓并未让长夜变得漫长,而我们心中燃着温暖的火苗。


我与奶奶彼此温暖的陪伴谱成一首永不被彼此遗忘的歌在回忆中安然播放,每每忆起,总有一股暖流涌上心房。 


【点评】


从“从前,奶奶是我温暖的陪伴,牵着我的手伴我度过童年时光。”到“后来,我是奶奶温暖的陪伴,牵着她的手伴她度过老年时光。”通过彼此间的陪伴,写出了祖孙两代之间温暖的、深厚的情感。


作者文笔生动细腻,开头结尾相互呼应,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诗歌的恰当引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



温暖的陪伴


(一类中)


那一抹温婉昏黄的灯光,那一条条细腻柔软的笔触,将童年最为之牵动的故事,凝聚成点线面之间的灵动,在我心中铺展成最为动人的画卷。儿时的皮影戏,成为最温暖的陪伴。


初遇皮影,还是很小的时候。


眼前一块中等幕布,打上令人暖洋洋的黄光,我和大家一起,搬着小板凳排排坐着,期待着小黄布上会跳出个奇怪的东西。俄而,一个挑着担子的老头儿从幕布的左下角慢慢往中间走着,“扑通”从天上掉下来一个硕大的葫芦,老头儿被砸中摔倒了,担子掉了,东西洒了一地。我们各个都哈哈大笑起来。我看着那仰面朝天的小人,也不禁笑出声来。


生动、真实、活灵活现,这就是皮影戏带给我的最初印象。


后来,我跑去黄幕布后面探查,才知道那小人并非无中生有自己出现在幕上的,而是有人用小木棍连着它摆弄出来的。


社区里的活动中心离家很近,我便常跑去看皮影戏。不过我不再从前面看,而是从后面看。


幕布后面有一些学习过制作皮影戏的老人,他们围坐在大桌子上,各自做着自己心中的皮影。桌上散放着勾线笔、描线笔、水粉刷和毛笔等,大大小小的调色盘,被挤得弯了腰的颜料,针线纽扣,可一切看上去并不是乱哄哄的,反而很是温馨。彼此之间有说有笑,年近花甲鬓发斑白的老者可以毫无顾忌地回忆自己儿时的皮影时光。


我侧耳倾听着,拿起剪刀和纸,也开始模仿他们,临摹着孙悟空、葫芦娃、唐僧等各种我喜欢的人物。


制作皮影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年龄的代沟,只有温馨的陪伴,在说笑间用细软的毛笔蘸上彩墨绘画出栩栩如生的皮影。


大概,每个人的童年里,都有一段被皮影包裹着的、彩虹似的梦。细软的笔尖触及纸张,勾起细细的毛,在沙沙声里,看万端斑斓顺着丝缕渗透下去,如绚烂的瀑布冲向汪汪的深潭,只需静待,待墨色漾开,漾成心头的梦幻。


学习皮影的每个时日,在童年中都给予了我温暖的陪伴。


渐渐地,我长大了,大批的新尖科技冲击着我的世界,电子产品的大量涌入让我在一味地追求所谓社会前沿的同时,忘记回头看看原来的那份温暖。冰冷的科技,似乎席卷着这片温情的士地,我们在电子产品中变得麻木不仁,迷失方向。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身边不再有人提起那皮影戏。每个小孩手中抱着几寸屏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甚至不知道皮影戏是什么。


时代在变化,科技在进步,可我们不能遗忘那份温暖至心底的传统文化。给予我童年温暖的、陪伴着我的,是皮影戏作为传统文化发出的炙热。这份温暖可以跨越代沟、深入人心,触及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美好与灵魂。


皮影戏给予了我童年温暖的陪伴,我们也不能遗忘这份传统文化。

 

【点评】


描写皮影戏这种传统文化对我童年时光的温暖陪伴,角度较为新颖。


从“初遇皮影”到“制作皮影”到“忘记皮影”最后“呼唤皮影的回归”,都紧紧围绕“温暖”和“陪伴”这两个主题词。


文章夹叙夹议,叙事生动具体,描写自然细腻,议论得当,文章结尾处亦有自己的思考。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欢迎订阅《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