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文道:年轻人不妨看些“邪恶”的书,励志书籍读多了会变成傻子!

梁文道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我们读书,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可为什么有些人读书却读“坏”了呢?


当我们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无所适从时,往往就会把选择权交给权威,希望能得到一些书单。香港著名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梁文道曾经在深圳图书馆做过一次演讲,他认为给青少年推荐书是不负责的,他说:“有机会不妨读些‘邪恶’的书。


在演讲前,梁文道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话说有一年,一个美国小伙子考上了哈佛大学——念工程,他很高兴。上哈佛之后,他选了一门公共课程《中古英文文学》,要命的是,那个教授年纪大,说话语速缓慢,也不懂得编一些笑话去逗学生们开心,一点趣味都没有。


好不容易上完了一学期的课,放暑假了,那个学生在学校附近的一家旧书店找了一个兼职,去别人家里收购旧书回来,然后出售——他就干这个。他不是去估价,而是上门去看那些书得用多少箱子和多少人去搬。


有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老板派他去哈佛大学旁边的一个花园洋房去搬书,他于是就去了。进去之后才发现,那个叫他收书的老太太竟然就是教他的那个很沉闷的教授的夫人,原来这个教授上完这学期的课后没多久就死了,留下一屋子书,这些书怎么办呢?这老太太受不了睹物思人,所以决定要把它们全部卖掉。


他发现在教授书房有一整面墙的书柜上全是廉价的侦探小说,这个学生忽然就笑了,这个老家伙平时上课很严肃,原来最爱看的是侦探小说,竟然有这种兴趣?似乎一点都不符合他平时的“人设”。


花园玻璃门旁边又有一两个书柜,里面放的全是一些园艺方面的书籍。老太太说:“我丈夫生前最大的嗜好就是种种花、剪剪草,他喜欢研究这个。”


最后,那个学生决定把这些书全部买下,因为平常上课的时候,他只觉得这个教授很沉闷、很学术,直到看了他的书房、他的藏书之后,这位教授的爱好、兴趣,甚至癖好,都彻底地浮现在他的面前,他忽然对已故的教授产生了亲切感。


由此可见:一个人看什么书,一个人拥有哪些书,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全部,就是这个人。



我们都会说,读书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我们身边也不乏有些人读了许多书,却仍然没有变好。到底要不要读书?应该怎样读书?让我们来听听梁文道的看法。


何为真正的阅读?


书,它的历史本身是那么有趣,记录了人生命的轨迹,这个时候我们逐渐接近了一个更加核心的问题——在阅读的那一刹那,我的生命如何受到影响?如何被改变?如何和它发生关系的呢?到底什么叫做阅读呢?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看他看得懂的书,那表示他其实没看过书。


你想想看,我们从小学习认字的时候,看第一本书的时候都是困难的,我们都是一步一步爬过来的。为什么十几岁之后,我们突然之间就不需要困难了,就只看一些我能看得懂的东西。


看一些你能看懂的东西,等于是重温一遍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这种做法很傻的。


我奉劝各位要带着审慎的眼光去看坊间很多的畅销书,特别是那些非虚构的、非文学性的畅销书。

 

畅销书的规律有三个:


第一个规律就是把你已知道的事情用你不知道的说法说一遍;


第二个规律就是把刚刚的说法重复一遍,再举一些例子;


第三个规律是再重复一遍进行总结,就成功了——这就是畅销书。

 

因此,对我来说这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阅读,真正严格意义上的阅读总是困难的。

 

困难在于我们会发现一本作品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的,还是哲学的理论——比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或者是伟大的文学著作《追忆似水年华》——我们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希望把它们组织成有机的东西,读出一个意义来,读出一个我能理解、掌握的世界。


但是你发现这个作品在抗拒你的这种欲望和要求,整个阅读的过程其实是个角力,你想把一个东西套上去,让它成为可理解的、给它一种框架、一个格式、一种格局,但是它一直在抗拒。


你刚刚修建一个城堡,有完整建筑的结构,墙角那一面又开始生出了蔓藤,然后慢慢地攻掠了城墙——阅读总是应该这样。


在这个时候你就发现,阅读无非是让我们发现了我们自己的顽强意志以及作品本身的不可征服。


作品是自由的,在于在阅读过程中你发现它不能被驯服;你也是自由的,因为你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意志、自己灵魂的存在。

 

你读完一本很困难的书,你不能说自己都懂了,但是你的深度被拓展了,仿佛经过了一场漫长的斗争,这样的斗争就像做了一种很剧烈的体育运动——精神上的体育操练,使得你这个人被转化了。



读书会改变人,或好,或坏


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家很强调阅读。他们用了一个词,就是“操练”。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看一下《柏拉图对话录》,甚至是被认为很系统的著作——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等等。


所谓精心的阅读就是你和这部作品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你不能征服它,它不能征服你,然后你和这个作品共同达到一个高度,然后你慢慢被改变——书总会改变人。


书会让人变化,会不会变得更好呢?我非常的有疑问。


前几个月我在报纸上看到墨西哥有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的警察过去是出了名的“混帐”,聚赌、喝酒、不干事,贪污汇款等等,不像话。当地的政府就要改革警察,怎么改革?就搞了一个警察阅读计划,指定了一批书。每个警察都要领几本书回去,要好好看书。


墨西哥讲西班牙文,当然是看一些西班牙文学的典籍,比如《堂吉诃德》等。据报纸说,当地的政府表示这个计划非常成功。


这些警察从来都是大老粗,但看了一年的书之后,都变得气质高雅,而且执行公务的时候不偏不倚,非常优秀。


比如说一个交警,过去在路上拦你车的时候就直接说:“把证件拿出来。”现在就会这样说:“这位先生,打扰您一下,我知道你赶时间,但是您能给我看一看你的证件吗?”——读书之后就会有这样的效果。


因此我们常常鼓励人读书,因为我们相信读书会让一个人变好。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虽然我非常怀疑,因为我们看过更多的人是越读书越坏。但是读书的确会转化人,可以让你变得更加邪恶,也说不定会让你变得更善良,所以不一定。



在香港我有一些写书评的朋友每年都被媒体要求:开书单吧,暑假了,给学生一点好建议。我觉得书单是不能开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相信所有真正的好书、严肃的书都能起到改变人的作用。

 

一份书单其实是在规划你成长的目标,你的人生变化的方向,所以它也是人生的计划。你想想,我们凭什么就将一份人生的计划、人生的进程,给一些我不认识的读者?我觉得那是不负责的。

 

我凭什么告诉一些年轻人:你应该怎么做人?你应该变成什么样的人?我能介绍一些我喜欢的书,但是我一定会强调我喜欢的书绝对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我人生的方向、我的规划绝对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人,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列一些书单出去推广是很霸道的行为,我是反对开书单的。


有机会要看一些“邪恶”的书


另外还有一点,也是大家平时很容易有的俗见,就是认为读书应该读一些引人向上的书、励志的书籍。例如推荐看一些名人的传记,看看这些人怎么奋发向上、努力向前,最后成为一代伟人等等——我很反对年轻人看太多这种励志书。

 

为什么?我发现一个人读励志的书籍多了都会变成傻子,就是立志立过头了。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任何问题,他就想到要勇往直前、排除万难、不怕牺牲。

 

他没有考虑到,是不是自己错了,是不是一开始自己的决定就有些问题。他不管,反正他从头到尾就是立志,志气高昂。一个志气太过高昂、太过自信、人生观非常正面的人其实都有一点傻。

 

他会变得对世界的看法很单向、单调,对人生的看法也很单一,就是只从正面看问题。他从来不知道世界的复杂,人生的阴暗。

 

所以我认为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有机会就要看一些“邪恶”的书。


萨德侯爵,全名多拿尚·阿勒冯瑟·冯索瓦·德·萨德,别名Marquis de Sade,1740年出生,法国人,是一位伟大的情色作家,他的作品所处理的不单是色情题材的问题,而且还宣扬性暴力和性虐待以及违反伦常的哲学。 


大家有没有听过法国的萨德侯爵,他写的书充满着各种不堪入目的情节:人吃人、吃排泄物、轮奸、虐杀,种种你能想象到的最黑暗、可怕的东西他的书里全部都有了,所以他被判精神病,后来死在监狱里。


但是20世纪中期之后,有很多世界级的思想家都非常关注这个人,有很多著名的导演拍他的电影,有人研究他的作品。

 

这个萨德侯爵写书的年代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大革命是个什么样的年代?就是全社会都很讲理性,大家知道当时最激进的革命派讲理性讲到什么地步么?他们认为月份的划分应该是十进制的,即十天是一个礼拜,因为七天作为一个礼拜显得不够理性、不科学,十天才是科学的。

 

他们认为世界的一切都应该是理性的。那么就在这样一个力求理性的年代里面,法国大革命血流成河,人间能够想到的残酷和暴力都在这个最理性的时代同时发生了。

 

这个时代有伏尔泰、卢梭这些伟大思想家的强调理性的作品流传,但是同时也有萨德侯爵写的那么可怕的书出来,这表明什么呢?

 

理性是有它的黑暗面的,崇高的理想背后往往就是无尽的血和肉组成的深渊——欲望的深渊。


所以,你如果读完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再去看萨德侯爵,你将看到启蒙的黑暗面。

 

如同站在一个悬崖边上,旁边是光芒灿烂的日出,但是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深不见底,而且充满着诱惑。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深不见底的东西会很害怕,但是你又很想知道下面到底有什么?你觉得它在把你拉下去,那是罪恶的。



如果一个人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人性里面的阴暗、邪恶,知道自己控制不了那种欲望、那种动力,你就会明白人生很不简单、很复杂,世界很可怕、有很多意外、很多我们不能控制的东西。

 

然后你有可能变成性格比较平和的人,至少你不会再犯傻。


所以阅读是一种精神操练,阅读能够改变我们自己,读书不是让人变坏,而是让我们对人性有一个纵深的理解。

 

因此,我们应该主动去读困难的东西;我们应该不计较、不避讳一些所谓可怕的书;我们不要去认为精神操练就是让人变好的东西,这不一定。精神操练只是让我们有所变化,让你成为另外一种人,每个人一生的阅读过程都是应该不断变化的。

 

有人说读书防老,我觉得说得很对。读书真的可以防老。什么意思呢?老人最可怕的就是他没有什么机会改变自己。如果一个人上了年纪依然很开放、而且是以严肃的态度去阅读、容纳一个作品,挑战自己、改变自己、扭曲自己的话,他就还有变化的可能。

 

每天睡眠之前的最后一刻,是一本书在陪伴我,今天的最后一刻和我对话的就是这本书,它在不断地改变我,直到临睡前我都在被改变。于是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我是一个新的人,和昨天不一样,就因为昨天晚上的阅读。

 

有一个很有名的意大利作家,患了癌症,很痛苦。在临死前,他要求护士念书给他听,直到他咽气。他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可能会死、会咽气,但是在这一刻我仍然不放弃。

 

所以我们大家请开放自己,让阅读、读书去改变自己,让自己变成另外一种人。


我们随时随地都还有这种可能:尽管我们未必会变成更好的人,但是改变本身就已是人生的目标。


梁文道,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著名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主持《一千零一夜》《开卷八分钟》节目,出版《我读》系列、《梁文道书话》等书。本文中的演讲原题为《我的灵魂我的书——阅读作为一种精神操练》,有删节。】

编辑:艾彼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欢迎订阅《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