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一等奖文章告诉你:当作文遇上古诗词,怎样才能不落俗套?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现在的中学生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写作中也时常引用诗词,或是写一些品读诗词的感悟。要怎样写,才能既表现出诗词原有的意境或情思之美,又体现出作者自身独到的见解与感受,赋予诗词新的内涵,从而使自己的文章脱颖而出?


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全解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有两篇以诗词为题材的作品赢得了评委的青睐,荣获了大奖。一起来看看其中的写作技巧。


一叶落知天下秋


 刘思媛


      “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淮南子》的名句,将初入九月的我领入了秋天的怀抱。“秋姑娘”“秋婆婆”……一个个词表现了人们对秋的喜爱。在这个甜蜜果香弥漫的时节里,感叹一下秋的一切。 (开篇引用《淮南子》中的名句,与一般学生在作文中开篇写景、写生活琐事不同;引句来自于对中学生来说相对冷僻的书,可见小作者阅读面之广,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


      提到秋,你,想起了什么?


      是高远的天,还是萧瑟的山?


      是诱人的果,还是金黄的稻?   


      然而在我的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便是“叶”。无论是火红的枫叶,还是金黄的桐叶,亦是落叶满地的林荫大道,都是我心中,最美的秋。(前面列举了许多秋天的常见景物,与后文自己眼里的秋天的代表景物形成对比,突出了视角的与众不同;“无论是火红的枫叶,还是金黄的桐叶”,不同色彩的秋叶可见作者观察范围之广、视野之宽)


      同刘禹锡在《秋词》中所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飒爽的秋风所来的,从不是“愁”与“离”,而是秋游一类欢乐的事情。一说到秋游,欣赏那满山红叶自是必不可少。石门坊的红叶便是极美的,眼前高大的树上红红黄黄交叠在一起,随风摇曳,尚未凋零。遥望远山上红黄交融显得更加华美,山中几点绿松、橙亭,缀饰得满山秋叶没有丝毫单调。(充满画面感的笔触,详写了不同状态的秋叶,使文章描写的对象具体化,点题,同时增添文章的语言美感)在天空所极远之处,还有一行早雁掠过,向南飞去。


      其实,心中那份秋之美,不仅仅是秋叶,更还有秋词。(描写对象从秋叶转向秋词,引出本文的中心)古往令来,那出自无数文人黑客笔下的秋,更是深深的吸引着我。


      许浑笔下的《早秋》亦是我的爱。一句“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引得我浮想联翩——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着几只残萤,秋日晨雁群群划过银河向南飞腾。这一个俯看,一个仰视的简单描绘,却给人带来了不简单的假想。更还有温庭筠《送人东游》中“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意气昂扬,犹感黄叶飘零,天涯孤棹的景色也越发慷慨动人。(中学生作文中常常会引用古诗词,但许多学生引用的诗句往往仅限于课本上的诗词,或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名句;本文的作者引用了一些比较冷门的诗人和诗句,使文章的格调一下子升高,从众多“学生腔”中脱颖而出。作者借由诗句而产生的联想,既解释了诗句, 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和美感;这里选取了两句意境截然不同的诗句,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多面的秋景,使文章内容更全面、更丰富


       我,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并不会像许浑一般在早秋悟下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情,也不会像画家一样通过自己的画笔记录下秋之美。但我所能做到的,亦仅仅是在这里抒发一下,我的思绪……



【简评】


      写景的文章中,一般都会引用一些诗词。引用诗词既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雅致、诗意,又可以进一步烘托、突出文章的内容与主题。


      中学生在引用诗句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有:其一,引用的诗句多为人所烂熟,这样一方面使文章没有新鲜感,泯然于众难以脱颖而出;其二,引用的诗句比较笼统,不能很好地呼应文章主题、紧扣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使诗词变成与文章内容若即若离的“鸡肋”。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巧妙地避免了这些通病。引用诗人诗句的有两大“秘笈“——一是可引用中学课本之外的诗人之作,如本文中的许浑;而是引用大家所熟知的诗人(词人)的冷门作品,如说到温庭筠,大家一般都会想到《菩萨蛮》,但本文中却引用了另一首比较冷门的词。如果没有很广的阅读面以及深厚的文学积累,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颁奖词】

      清代张潮云:“文章是案头山水,山水是大地文章。”咏秋散文,不胜枚举。本篇一等奖作品以“一落叶”为生发点,发古人之幽思,摇曳生姿,曲径通幽,空灵飘逸。尺幅虽小,却可装得了天下。


《诗里痴,词中醉》读后感

——人生若只如初见

 

宋晓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画悲扇。”出自于纳兰性德的一首小诗,纳兰用他细腻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幅凄美的图画,字里行间是对未来的无尽憧憬,现实的无可奈何,感叹人生,怀念过去……一切情感都在几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所表达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仿佛一句话就道破所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阵阵燕南飞过,不变的、变化的也不过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到头来,也是烟消云散罢了。(开门见山,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人心感悟引入话题,唤起读者的亲切感与共鸣)


      不过,人总是这样,为了起初的一份美好,不断执著的追求着;但是,流星的灿烂不过也是美在它燃烧的过程,当你追根求源时,会发现,那只是一颗再普通不过的陨石。(观点反转,反对的、公认的想法,交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感悟与普遍的观点不同)


      其实,遗憾的还有很多,记得书中提起过一首杂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这首诗从开头就便明了诗的含义,无半点折弯,细细品味,会尝到一丝苦涩、一丝期盼、一丝懊悔……这种无名诗总是会让人浮想联翩,联想诗的背后可能是一位柔情似水的男诗人,可能是一位柔弱如风的小姑娘……这些,我们都不得知。


      与其说这是一首凄美的爱情诗,倒不如说这是一首绝妙的象征诗。纵使人生中不如意的事情很多:情场失意、官场失利、破碎的家庭、无止的相念,但是悲痛感慨之后,还是继续生活,生活在“无可奈何”下。不论是唐诗宋词还是现代抒情,也不过是一种宣泄的方式,任何不存在于现实的物质、思想若成为了人的精神寄托,那么是可悲的。(从一首诗词入手,分析其中的情感和情感产生的原因,以及这种情感的利弊,可见作者的理性思考)


      人应该怀着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想活着,才会有像陶渊明一样有“悠然见南山”的闲暇乐趣,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用另一种情感色彩的诗词来与“反例”形成对比,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在唐诗的海洋里徜徉,在宋词的天空中翱翔,我似乎懂了点儿什么,又似乎更迷茫了一些。不过,我定会紧紧地握住“初见”这根线,不让“人生”乱飞。(从具体的一句诗上升到宏大的人生感悟,篇末升华点题,使文章格局更加宏大)



【简评】


      这可以说是一篇“诗评”。本文直接从一句诗句切入,扣题入篇,融入了作者自身的真感触,因而思想情感显得新鲜而动人。


      最值得称道的是“以诗论诗”的议论方法。文中先引用“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和“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这两句诗来传达消极、哀婉的思想观点,表达悲凉惆怅的感情色彩并对这种情感的来源加以分析;接着笔锋一转,通过"柳暗花明又一村"和“采菊东篱下”,营造出一种开阔、旷达的意境,一反前文的伤感基调,表达了作者提倡的思想情感境界。


      中学生写自己读诗感悟的文章很多,其中也不乏对某些诗句、某位诗人的评价;但以诗论诗,用一句或几句诗词去解释、映证、反驳另外一些诗词的写作方式却很少见。这无疑是一种写作技巧上的突破,尤其也可看出作者理性且缜密的逻辑思维。


 【颁奖词】


      读后感写好并不容易,不少作品更接近于“读后谈”“读后评”,这篇获奖作品"感"得真实细腻,“想”得真实婉转,一定是因为读得入情入微,如痴如醉。


编辑:艾彼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