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欢阅读,讨厌语文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关注


这句话,大概是很多人的心声吧——喜欢阅读,讨厌语文。讨厌的究竟是什么?


上海市市北中学的项心叶说出了部分原因:当整本语文书里的诗歌都表达着“仕途失意”之时,当你对语文书里“水深火热的社会环境”只不过有所耳闻之时,当语文书里选取的所有小说都只有片段,既没有前文,也不知结局,徒留好奇心蠢蠢欲动却无法满足之时,你又如何会去喜欢上这些课文?如何去喜欢上语文?


      我算是个喜欢阅读的人。敢说算是,是因为小学读完了整套《皮皮鲁》和《哈利波特》。


      初中战绩更加辉煌一点,简·奥斯丁的所有作品、《瓦尔登湖》《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大卫·科波菲尔》,甚至是《地下室手记》等等严肃的经典文学作品,我都一一读完。


      现在,高二了,正在艰难但愉悦地啃《追忆似水年华》。


      的确,其中很多书对我来说艰深难懂,但是看完就仿佛摸到了大师们的衣襟,好像站在了大师的门外窥见了房间中的一缕烛光,心中有所动,足矣。


      也有几本书相当有感触,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让人不停地在心里说“我也是”的同时感觉人间真情暖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用荒诞的笔调写着战争时期的琐事,用黑色幽默讽刺着战争的无奈;《月亮与六便士》用幽默的笔调刻画了一个刻薄但坚韧的绘画奇才,一下子人物立体了起来,情节也精彩了……



      但我阅读有两大怪癖:其一,绝不为语文成绩而读书


      常常有人问我:“你读这么多书?对语文成绩有帮助吗?”没有,我的语文成绩就像过山车,好的时候班级第一,差的时候还不到均分。


      我的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觉得我基础还可以,有的还常常找我谈心,可是我的现代文阅读就是一片狼藉,对,即便我看了很多公认的好书。


      有人会追问下去:“那你应该是看书没有针对性。看书要杂、摘抄、做笔记,时常想想这些文字好在哪里,这样对语文才会有帮助啊。想来你是只匆匆地翻阅小说了吧?”


      读书的时候做笔记、随时随地赏析、摘抄……想想就可怕啊……


      为什么会觉得可怕?因为趣味全无;


      因为阅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果随时随地赏析会破坏阅读体验,增加负担——谁能做到,在阅读经典长篇小说的同时还随时摘抄?哪怕是散文,也鲜有人能坚持下来;


      还因为不仅仅是我,许许多多的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放松娱乐,不是为了语文成绩;更因为,我不想回到做笔记、摘抄、赏析的语文课去了。


      一篇短短的课文需要讲40分钟,如果遇着鲁迅这样大家的文章,兴许还要三四节课,连萧红女士的《回忆鲁迅先生》也跟着沾了光。


      之前,语文书刚刚下发的时候,我早已悄悄读过了。瞧见鲁迅先生“专业”地评说着萧红的衣服,大方地开着玩笑,很难想象这样幽默有趣的人就是那样悲伤的文章《药》的作者。



      我原本对鲁迅的文学作品毫无兴趣,看了这篇文章突然就琢磨着想回家翻翻他的散文集。然而老师课前下发了三张卷子,每张都是课文选段,下面五道题目,按照高考第二篇现代文的出题方式,对我来说非常难,每道题都答不到点子上。


       即便这些都不谈,当老师在讲台上大谈特谈鲁迅邀请冯雪峰先生是为了带领萧红接受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时候,我想我短时间里面是不会再去看鲁迅先生的散文了。


      为什么说“语文扼杀了我阅读(某些)严肃作品的兴趣”?何为“扼杀”?这就是。


      我的第二个怪癖就是在课外几乎只阅读外国作家的作品。


      小学的时候,我的理解力尚不足以理解课文的主旨思想,当整本语文书里的诗歌都表达着“仕途失意”之时,当你对语文书里“水深火热的社会环境”只不过有所耳闻之时,当语文书里选取的所有小说都只有片段,既没有前文,也不知结局,徒留好奇心蠢蠢欲动却无法满足之时,你又如何会去喜欢上这些课文?如何去喜欢上语文?


      当时我觉得这些课文无聊至极,全然不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自然就对这些作家、这些作品没了好感,甚至产生了厌恶。


      好在我的母亲是一名语文老师,她认为,不论如何,严肃的文学作品是要阅读的,在她的努力下,我做出了妥协:既然讨厌语文,就避开语文书中选取的课文及其作者。


      于是,我用外国文学作品填补我如饥似渴的阅读欲。后来习惯了欧洲古典文学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便愈加放不下这些文学作品了。


      上了初中之后,我渐渐开始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缘起和写作思路,但是先入为主的厌恶感占了主导地位,很长时间,即便我承认有些课文是伟大的文学作品,我仍旧不喜欢课文。


      一直到了初二,我才试图阅读《红楼梦》和中国经典文学议和,但是失败,并且至今没有读完四大名著的任意一本,也没有读完《朝花夕拾》。


      面对学校发放的书单,我从来都是只完成外国的部分,即便是公认晦涩难懂的《追忆似水年华》,我也已经看完一半了,并且有信心看完。总的来说,经过些许的挣扎,我还是几乎只读外国文学作品,还是讨厌语文。



      语文教育为什么存在?语文教育为什么重要?我想是因为语文教育能让文学成为学生人生的一部分,能让学生对文学有感知力,能体会文学的美。


      也就是说,让学生喜欢阅读应当是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


      而且,大多数人的文学启蒙不会像我一样来自于家庭,而是更多来自于语文课堂。如果一个学生讨厌语文,他不太可能喜欢阅读,兴许脱离了高三的苦海,他便抛弃了经典文学,投身于没有营养的网络文学了。


      但是语文不太招人喜欢——这就是语文教育的弊病所在。


      为什么有的学生即使喜欢阅读也讨厌语文?


      首先,课文的选择有些问题。除了上文所写,我清晰地记得八年级,我学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的时候,得知这首诗是李商隐因为思念妻子所写,我心中只是想:他当时感觉一定很不好。怎么不好?我不知道,我也不可能知道,就算我现在高二,我也没办法知道。


      其次,语文课的形式有些乏味。就如我高一的语文老师,他的课就是他提问题,我们回答,问题会细化到字,甚至到标点,这种详细地分析字词,分析标点的行为恐怕在正常的阅读过程中是极少的,就是说,我们在语文课上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实践意义的。


      即便不这样“咬文嚼字”,对文本的过度解读也很让人厌烦。就像我上文所写的将《回忆鲁迅先生》和鲁迅想让萧红接受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联系在一起,完全破坏了阅读的趣味性,这种政治性的分析本身也是不为现在高中生所接受的。


      但并不是全部的语文老师都遵循着这样的上课形式,我高二的语文老师便力图让我们理解、体会文学的美感。


      她朗读、讲创作背景,讲和主旨相关的故事,她的语文课很受学生的欢迎,然而,在考试前后,她仍旧回归了赏析、分析、咬文嚼字的形式。


      我想到了高三,课上对文学体会的时间也将减少,毕竟一切都要让路给高考,因为高考考的就是赏析、咬文嚼字。因而,高考的指挥棒不改,语文老师想来也是爱莫能助。


      希望有一天,我能既喜欢阅读,又喜欢语文。



本文选自《喜欢阅读,不喜欢语文》。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