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大上海的“大”字,上海话里究竟应该怎样读?真的有点难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上海人说上海话,天经地义。进博会在上海开,这几天,全世界的朋友都来了,作为东道主,要是有人要你说几句标准的上海话,你可会为难?须知,说好上海话也并不容易,比如,一个大上海的“大”字,在上海话里究竟应该怎样读?是音同普通话的“睹(dǔ)”,还是“打(dǎ)”?

      说正题之前,先来看看进博会上价钱最“大”的几样东西。


价值3千万的钻石鞋


你没有看错!

一双鞋子!

30000000元人民币!

上面镶满了10000颗珍稀钻石!

被称作

“本世纪的传世之宝”!



      这是全球第一双粉钻高跟鞋,设计师亲赴印度精选的稀世粉红钻,重达300克拉,用来链接钻石的K金重达600克,密丁镶嵌法使用密丁爪7000只……


这就是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

最贵的一双高跟鞋

“春 灿”



      嗯,跟太高了,我不想穿。。。。


体量最大展品:金牛座


本次进博会体量最大的展品

是来自德国的机床设备

总重量近200吨的金牛座龙门铣

是分装用了12个集装箱、一个月时间

才从德国汉堡运到了上海!


当然金牛座可不是一个“傻大个”

它能加工各种复杂零件

在汽车行业、航空航天领域都可适用!

是很令人期待的“巨无霸”啦~



最贵展品:价值2亿的直升机

 

单体价值达到了2亿元人民币的

AW189型直升机

是目前最新型的高性能8.6吨级

超中型双发直升机!


满载最大巡航速度287公里每小时

最大航程超1000公里,可灵活应用于

海上通勤、搜救、执法等各种复杂环境下作业

当然也可用做私人飞机



全球首款“会飞的汽车”


来自斯洛伐克的“会飞的汽车”Aeromobil

绝对是进博会最科幻展品之一

从汽车模式切换到飞行模式

三分钟内就可完成“变身”!


汽车模式最高时速160公里

飞行模式最高时速可达360公里

厉害啊



      有大的,当然也有小的——


全球最小的心脏起搏器


长约1英寸,相当于硬币大小

比传统心脏起搏器缩小90%

这款全球最小的心脏起搏器

可大大降低手术风险

无疑是本次进博会最受关注的展品之一



除了以上这些

进博会吸引人眼球的明星展品还有很多


比如来自德国

细致到拾取一根针、拿钥匙开锁的

仿人五指机械手


 

能自动流淌出动人音符

可通过应用程序播放音乐和控制音量的

高解析度自动演奏钢琴



      说完这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展品,你想起来价钱最大的那个“大”,究竟该怎么读了吗?是da还是du?


      关于“大”这个字,新民晚报的夜光杯上登过一篇文章,分享给你——


闲话沪语的“大”


王蔚  


      “大”字在上海话里究竟应该怎样读?是音同普通话的“睹(dǔ)”,还是“打(dǎ)”?有没有规律可循?印象里这个问题在坊间已经讨论了很久,仿佛莫衷一是的多,牵强的诠释也不少。毕竟,市井方言一定要每个字都抠得四声精准或“唯我独对”,也有些作难。


      上海人说上海话,天经地义。上海人把上海话说得顺畅,不疙里疙瘩、不奇怪难听,也是应该的。就像这个“大”字,考究一番其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读音,自然有助于把上海话说得更漂亮一些。


      我以为,“大”的两种读音,基本上可以做一个分类。


      一般情况下,两样东西具有物理概念比较意义时,通常读作“dǔ”,而没有物理大小比较意义时,通常读作“dǎ”。


      “大”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遵循了这个规律的。比如,大房间的“大”,必须读作“dǔ”,还有,大电视机、大汽车、大沙发、大门、大碗、大阳伞等,因为它们都有相对应的小电视机、小汽车、小沙发、小门、小碗、小阳伞等,可以形成物理大小的对比。


      而有些东西是不存在物理意义的比较的,比如“大丈夫”,它要表达的不是这个男人的身高体魄,而是他的胸怀。


      再比如“法式大菜”,必须读作“dǎ”,这道菜是以派头绚丽示人,不是在强调菜肴的分量多少。


      同样,上海人爱吃的“大饼”,谁听到过有“小饼”?其实,上海人煤炉里烘出来的大饼并不大,比意大利馅饼小多了,所以,大饼之“大”要读成“dǎ”。还有,驰名中外的“大(dǎ)世界”“大(dǎ)光明”也是都不能读错的。



      有人会问,那么大学的“大”为什么要读成“dǎ”呢?这是因为大学与小学只有学历的比较意义,而不是要比较两者的空间大小。有些大学的面积比小学还要小呢,例如社区大学,有的就相当袖珍。


      同样的发音规则也适用于幼儿园里的大班和小班。


      紧接着又有人要问,有的“大人”比“小人”还要矮小,也不具备物理比较意义,为啥一定要读成“dǔ”?


      我以为,这恰是因为这一对大人和小人的年龄差异造成的,倒退若干年或几十年,肯定是大人的个子要高于小人,他们“先天”就比较过物理的尺度了。


      这个规则似乎又可以延伸到人的辈分与等级上。上海人说的“大儿子、小儿子”“大娘舅、小娘舅”“大女婿、小女婿”“大官、小官”“大佬倌、小鬼头”,这里的“大”就读“dǔ”。


      到本帮菜馆里吃碗大肉面,就要读“dǔ”,因为还有小肉面相对应。大肠面有的,小肠面却没有,所以无论是大肠面还是大肠煲,都要读成“dǎ”。


      而大排骨和小排骨的沪语发音,就比较有意思了。通常大排骨的“大”读“dǔ”而不读“dǎ”,但简称为“大排”时,两个音又似乎都可以读了。“dǔ、dǎ”皆可的,在上海话里还可以找出一些,比如“大拇指”“大头娃娃”。


      “大象”怎么读?要知道还有小象呢。上海人都是将它读作“dǎ”的,读“dǔ”就洋泾浜了。这是因为人们通常把大象看成动物世界里的一员,是个集称,而不是在比较它们的大小。到上海动物园去玩,上海人只会说“去大象馆”,而真正要看的则是“象鼻头”。


      想想蛮有意思。闻名上海滩的几个品牌肉包子,上海人称之为“大包”,这个“大”字是读成“dǎ”的。也对呀,上海没有“小肉包”的,只有小笼馒头,读成“dǎ”或许更是为了在气势上加重一些吧。


      今夏大热天多,这可能就是一个特例了,没有“小热天”与之相对,但上海人恰恰在这里是发“dǔ”音的。


      不奇怪,约定俗成而已。 



      上海话中的语言现象,说来真是有意思。


      再比如,上海老式家庭中,门户宽广、成员众多,好多人家都是几代同堂,总有一个大房间,供阖家欢聚之用,这样的一个大房间,总有一张大桌子,桌子是方的,每边都很长,可以并坐两人,四边就可以坐八个人,所以也叫八仙桌。


      八仙桌大,一个人搬不动,就要两三个人一起来,然而如果当时某个小孩子说“阿拉一淘来扛台子”,肯定会招爷娘“吃排头”,因为“扛台子”是句禁忌语。


      我们知道,一人可“拎”、可“举”、可“背”、可“挑”,而两人以上的话,也有许多别的动词,就像“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是“挑”,两个是“抬”;轿子就是抬的,有两人抬,也有四人抬。


      只有棺材是“扛”的,“扛”是个多音字,在“扛棺材”的时候,念作“缸”,《朱子语类》卷八三:“以一个人家一火人扛个棺榇入来哭,岂不可笑。”这里的“扛”就念作“缸”。棺材里当然是摆死人的,死人当然是大多数人忌讳的,所以上海人也忌讳这个“扛”字。


      所以,桌子当然不能“扛”,而有另外的专用动词,那个字叫“撤”。“撤”在上海话里指的是“抬起之后的小规模移动”,而搬桌子这样的动作,其实用“撤”最为贴切,所以大户人家总是说成“撤台子”。


      再比如“关门”一词,过去在私人的商铺里,这个词是万万说不得的。


      每当夜色降临,商铺都要上窗板,窗框的上下各有一道槽轨,窗板正好嵌入,一扇扇窗板上好,用一根长闩架上,锁好;再上门板,依然如窗板一样,架好,锁好,一天的经营活动告一断落。


      就是这样的一个“结束经营”的过程,我们如今都叫做“关门”,但在过去,“关门”,指的是停业,就像老舍著名的《茶馆》第二幕:“这年月,作官的今天上任,明天撤职,作买卖的今天开市,明天关门,都不可靠!”


      “关门”对于商铺来说,是很严重的事。如果你是商铺的老板,一旦“关门”,至少意味着这家店开不下去了;不济的,生意破产,再厉害点的,不但积蓄全赔了进去,更欠着一屁股的债,老板可能一夜之间就成了乞丐。


      而这所有的一切,虽然有管理、营销上的原因,然而最最表象的就是“关门”,所以开店的人断然不想关门,万万听不得伙计说关门,哪个“学生意”万一漏了句“关门”出来,怕是要“吃生活”或“卷铺盖”了。


      结束营业,在上海话里,有专门叫法,唤作“打烊”,上海话里甚至有段童谣,是这么唱的:“落雨了,打烊了,小八腊子开会了……”


      进博会召开,阿拉小八腊子就可以开会白相喽!



综合自新民晚报夜光杯、守白艺术等。题图为海派艺术家李守白原创画作,上海夜景照片为邬志豪摄影。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