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德智体美劳,每一项都该“变一变”了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看到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减负措施,非常感慨。评判好学生的标准不变、升学机制不变,负,能减下来吗?
分享一篇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最近在2018未来教育大会上的演讲。他说,培养全面的人,就是要 “德智体美劳” 并行,但这个好几代人都熟悉的教育标准,应该做些适合新时代的 “补充和改变” 了。
德智体美劳,教育与更全面的人
白岩松
在全世界的哪一个国家,教育永远是被诟病的问题,这就说明它太重要了。没有哪个国家对自己的教育是满意的,在中国更不例外。
谈到教育,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不满意的地方。但是教育不能够进行革命式变革,因为你不能拿自己的教育当做冒险,把自己当小白鼠,必须是渐进式逐渐看到效果的一种变革。
但是有的时候一个决定却会带来一个民族的改变。
对于我这个岁数的人来说,可能总会想起小时候关于教育的几个字,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恰恰是这几个字的新时代变化,这几个字就是:德智体美劳。我觉得每一个字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都在发生变化。
德:不仅是德行,还是公德
过去我们说“德”,更多的在谈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德行。可是我觉得今天的教育,我们是否要加上“公德”这样的一个字眼?
大家都已经能够看到一个人的不文明和缺乏公德,甚至将一辆载着乘客的公共汽车开向江里头,最后消逝生命。过去我们认为一个人缺公德,恐怕仅仅是一个烦人的地方,但是现在公德甚至会要走你的生命。
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德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在熟人世界里,一部分是在陌生人世界里。因为中国长期是农耕经济,所以我们在熟人面前拥有全世界最高的道德水准。
在哪个国家都很难看到像中国这样,熟人之间会抢着买单。吃完饭,甚至会打起来。只要是熟人,什么都好办。但是一进入陌生人世界,这个约束迅速减少。
我曾经亲眼在飞机上见到这样一个场景:两个中年男子也许是喝多了或者怎么样,一个男子在机舱里不停地大声说话,他的同伴劝说他小点声,没想到这个男子依然不客气地说:“这里又没有人认识我,无所谓!”
你看,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只要进入到陌生人的世界,德行便不受约束。
因此,在谈论教育的“德智体美劳”方面,作为教育的第一点,今天我们需谈论如何教育一代人有“公德”。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不止一次地提到“更全面的人”。为什么此时此刻的中国提出在未来的愿景的时候,要有一个更全面的人?而我们的教育是否发生着改变,应合着更全面的人的塑造?
我曾经跟上一任总理当面说过,我说中国的教育需要明确一个目标,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干什么?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人才?
我说可能都不对,我们应该把我们的教育的目标清晰地定义为“塑造中国人”。当你要把你的教育的目标是塑造未来的中国人的时候,你就知道一定是一个更加全面的人。
更加全面的人恐怕就要从过去开始说起,那就要德智体美劳加上一个情,所以我说的一个德首先要塑造公德。
今天可以看到我们任何城市当中,在交通秩序领域,一片混乱,难道我们塑造出来的本科毕业生、硕士、博士都是有才华,但是不守公德的人吗?我们如何能让小老百姓逐渐过渡到公民?
公民就是对远方的事情当成身边的事情,对陌生人当成亲人。我关注一切,因为他们都与我有关。塑造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能守住公共秩序,拥有公德。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教育要在这个基础上发生很大的改变。
智:不是智力,而是智慧
我们师范大学在培养未来的老师,我妈妈也是师范大学毕业的,我爸爸也是师范大学毕业的,我现在自己也在当老师。我觉得现在当老师越来越难,为什么?因为如果老师只是知识的传承者,终于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时代。如果你只要是讲知识的话,你刚讲到三,底下的学生可能百度到八了。
知识越来越不是被少数人所掌握。如果你只传递知识,很难。学生甚至可以用现代的手法,不管是用百度,还是翻墙,都可以迅速地获得知识。
我认为现代的老师正在逐渐地由知识的传递者向智慧的传递者方向转变。因此,德智体美劳的的“智”恐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更关注的是智慧。
你会看到我们身边的很多年轻人似乎无所不知,但是不能转变成行为,不能转变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他不缺知识,但是缺智慧。缺生活的智慧,生命的智慧,缺很多方面的智慧。
因此,在德智体美劳这五个字面前,我们如何在未来的教育当中把“智力”变成“智慧”?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体: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去赢,及如何体面且有尊严地输
北大的蔡元培伟大在哪儿?我觉得两点,首先,他到了北大当校长之后就提出了“更全面的人”这样一个教育理念,与百年之后十九大提出全面的人是遥相呼应的;其次,他为北大引进了第二个很重要的变革,那就是体育。
昨天我遇到华东政法大学的前校长,他说,华东政法大学前身是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是中国的现代体育和奥林匹克的诞生地。最早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在他们教务总长陪同下前去奥运会的。
为什么老一辈的和被我们敬仰的教育家都把体育放在了格外重要的地位?是不是在我们所有教育者当中都把体当做了健康的概念,而忘掉了体育的“育”字?
据我了解的数字,现代的孩子生活发生了非常积极的变化,但是在很多身体指标上居然不如我们这一代人,不如我们这一批在饥饿当中成长的少年。
前几天我在跟一个学校沟通,我说我们那个时候每一个男生做标准的引体向上做十个是标配。他感到非常惊讶,现在没有几个孩子能做超过十个标准地过了下巴的引体向上。那我们的时代进步在哪里?
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不仅仅是健康的指标,更重要的是体育给了孩子什么?
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一个主题叫激励一代人。在奥运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有记者问伦敦奥组委的人,“你们理解体育是怎样激励一代人的?”伦敦奥组委负责人说,首先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去赢。
接下来他说了第二句,对我来说影响巨大,而且印象深刻——接下来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请问,在中国的教育里什么时候教过我们的孩子体面且有尊严地输呢?如果我们不能教会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体面有尊严地输,并且把体验有尊严地输上升到一种叫“第二种成功”的概念的话,我们怎么可能发生巨大的变革呢?
大家总说我们中国要强调自主创新,我认为创新是必须要提出来的,但是它和我们整个民族的基因是相对抗的。我们必须改变民族基因,因为我们的民族基因里叫枪打出头鸟。我们所有的民间说法,都是与创新相违背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包容错误的环境吗?我们有漂亮的失败也是一种成功的环境吗?如果没有漂亮的失败也是一种成功的环境,我们怎么可能创新呢?
每个人都要做看得到的成功,不敢去做有可能面对失败的尝试。创新就不可能。
当然,提到创新的话我们有很多问题,比如说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大家都把重点放在了创新上,在我看来重点应该在“自主”上。如果我们每个人不能自主,谈何创新。
一个院士搞的科研项目经常靠处长来审批。我们有几个人在做着异想天开的试验?而在美国的硅谷有很多人做着让中国人看来开玩笑一样的探索。但是伟大的创造和创新不就在这开玩笑和异想天开的尝试当中诞生吗?
如果我们整个社会不能够接受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并且把这种体面和有尊严地输当成一种成功的话,谈何创新?
我们的孩子如果不能从体育的育当中学会去赢,更学会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我们怎么可能在民族的基因里慢慢地变成一个创新的国度呢?
所以体育现在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和伟大。而不仅仅是一个中国足球,或者中国篮球这么简单,或者说让孩子们跑个八百米锻炼一下身体,不是!它磨炼一个民族的意志,改变一个民族的基因,体育的重点不在体,在于育。
美:与时俱进的审美能力,是未来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
前几天我做了一期节目,这期节目说难得地见到中国的很多城市开始拥有了新的审美。今年秋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北京、成都、武汉、上海等很多的地方叫缓扫落叶。在拥有好树种的公园和街道里缓扫落叶,让落叶之美,秋天之美呈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在过去,我们讲究效率,叫落叶不落地。清洁工要迅速地把它扫干净。但是我们今天的审美终于过渡到我们可以审秋天这种金黄色之美。
北京有几十个公园全部推出了这样的活动。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我们审美发生着很大的改变,但是另一方面依然看到很多问题,上海有些街道缓扫落叶的同时,为枯了的树安装上了红色的人造的花,难看得一塌糊涂。
坦白说,未来的中国,对我们各个政府的执政人来说,审美是一个非常高的挑战。
既然改革是从“生活”到“好生活”再到“美好生活”,请问对未来所有决策者审美水平是一个多高的要求?我们究竟把审美放在了如何重要的位置?还是几乎不太重要?
您请看看中国的校服就知道了。我见过的全世界,首先代表一种进步,能有校服说明这个国家还可以了。但校服好不好看,真透露了一个民族的内心。
要找比我们的校服更难看的太不容易了。而且我们家长给孩子永远是要大一号,学校也是要大一号。所以我们从小到大就没穿过合身的衣服,这就是一个民族的审美,而恰恰发生在我们的校园之内。
所以我认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教会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拥有与时俱进的真正的审美能力,是教育的一个特别大的挑战。
最后,再加两个字,“劳”和“情” ...
劳:当人工智能成为一种现实,我们的劳动能力要体现在哪方面
过去我们这一代人知道,德智体美劳,劳,强调的是劳动,同呼吸,共命运,要学工学农。我觉得现在的劳更多的是要用智力创造的劳。
当人工智能都成为一种现实的时候,我们现在的劳动能力要体现在哪方面,我觉得要体现在智慧方面吧。我们要拥有新的劳动的概念。
情:没有情商的教育,中国想要变成和谐社会挺难
我认为我们长期以来教育都过多地强调了智商,如何在我们的教育当中增加情商的概念,能管控自己的情,能敏锐地了解到周边的情绪,能处好人际关系,想要让中国成为和谐社会,恐怕整个中国需要有高级情商的一代又一代人。
没有情商的教育,中国想要变成和谐社会是很难的。
这就是我理解的现代社会的德智体美劳情。
延伸阅读——
白岩松:经常读书,就不那么容易慌张!
01、
整整30年前的1986年(注,本文发表于2016年),我18岁,当时是北京广播学院一年级的学生。那时候,不像我的儿子这一代,我们的成人礼,没有任何礼物,但却过了一个实实在在的18岁。
18岁是什么?我觉得大家可以做一个汉字的游戏,十八就是木,木头的木,在你18岁之前的时候,你是一颗小草,你是祖国的花朵。但是从18岁开始,你就是一个木了,两个人在一起就是林了,三个人在一起就是森,四个人在一起就没这字。
我觉得从18岁开始,你就要迈上这个国家公民的里程了。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离苏联更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到苏联了。在我成长的那个时代,想要了解新闻很难,我们那个地方没有新闻,我们读到的报纸都是三天前北京出的,到我们那儿的时候全是旧闻,没有新闻。
我父亲去世的也很早,我母亲一个人带着我们两个人。我母亲是一个老师,这成为一个巨大的优点,所以我一生中最感谢的一本书是《新华字典》,因为我识字了。识字了之后,对一个寂寞饥饿的童年来说,图书是你唯一的粮食。
我们那个小地方有两个图书馆,我母亲因为是教师,所以会有两个阅览证,我感谢这两个阅览证,因为一个阅览证对于我来说是不够用的,就你的读书量,越读越多,然后我要拿着这两个阅览证交替地去借书。很多年后,图书馆的管理员对我妈说,原来还没我们柜台高的孩子都已经长成这么高了。
就在你越来越高出柜台的过程中,其实你读到了很多书。
我年幼的时候以为世界就这么大,其实我的世界已经足够大了,草原够辽阔了。但是正是在读过了太多的书里头,你慢慢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所以我的确觉得,是图书为我创造了全新的世界。
02 、
当我回望18岁,就是1986年的时候,最鲜明的记忆就是饥饿,双重的饥饿。
一个饥饿是真的胃里头,每天晚上八点就会开始,因为我们五点钟吃饭,一个男生接下来要么踢球要么念书,到了八点的时候就开始变得饥肠辘辘。那个时候大家说饿了你就买点东西就好了嘛,哪有钱呢,虽然那个时候我们的宫爆肉丁才4毛钱一份,但是依然你不可能有余钱再去买什么。
那个时候,晚上买一个馒头剩下来,在宿舍里要藏起来。但不幸的是我从来没有在晚上在回来的时候找到过我藏起来的那个馒头,因为你知道你的室友简直是太天才了,不管你把它放在哪里都能够去找到。
我们去山东军训,每次八个人坐在桌子上,菜一上来,没有任何人说话,我觉得几乎三分钟不到饭和菜就全部光了,而这个时候你刚觉得我好像刚开始吃饭。
军训的时候有一次把我们拉到营部,那次改善生活,几百人进了营部,每个人都是灰头土脸的,却一人发了一个鸡腿。我想那是史上最壮观的一次聚餐吧,几百人在一瞬间把每个人手中的鸡腿全部吃完,没有人顾及吃相,不分男女。
所以,饥饿的记忆在我18岁的时候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我觉得竟然如此明确的饥饿的记忆,都不如与阅读有关的饥饿的记忆更让我刻骨铭心。
在我现在的藏书当中有很多本都在86年买到的,而使我的生命发生重要转变的好几本书也都与86年有关。
03 、
我很惊讶,当我打开《朦胧诗选》的时候,我赫然看见了:1986年5月8号购于王府井书店。
你知道对于那个时候的人们来说,在北京王府井书店像一个教堂,你几乎去就像去朝圣。
那个时候没有现在开放式拿书,你都要隔了好远去盯着这些书,但奇妙的是这一周又上了哪些新书,几乎了如指掌,因为每周几乎都会去,虽然没钱,但有的时候你也要去看一看。我到现在都很惊讶,我是在那样饥饿的情况下为什么会省下钱来依然买到《朦胧诗选》。
还有,在我三毛全套的作品当中,有好几本都是86年买到的,比如说《温柔的夜》等等等等。我后来回忆的时候很奇怪,第一个是当时出这个三毛的全集的时候,它不是一次出齐的,它是分成隔几个月出一本,隔几个月出一本,我们就去等候。其实一次出齐的话,我们也一次买不起,所以是分成一年半的时间才把三毛的那些作品全部买到手。
还有,那一年是我第一次翻开了《多情剑客无情剑》,从此让我走进了武侠的世界。
我觉得对于我目前的写作和所有的思维,包括创作来说,最重要的三个相遇都与86年有关。
第一个就是朦胧诗选,我走近了诗,在饥饿当中走进了诗。
第二个就是《多情剑客无情剑》,我走进了武侠的世界,古龙的文字深深的影响了我。
第三个就是那一年我目睹了崔健的《一无所有》,然后我就成为崔健歌曲在我们北京广播学院不断去放大的一个重要的推手,因为当时我管广播站。所以我就总是放他的那些歌。
那回头去讲当时这个阅读,《朦胧诗选》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太重要了,因为当你打开的时候头两句就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跟过去我的父母们和我爷爷奶奶们说的话也是不一样的,接下去就会看到我不相信,突然我意识到对,在别人心目当中是如此朦胧的诗,可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是那么轻易就可以读懂,因为它反映的是我们的心声,从此让我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而不会再去跟着爷爷奶奶或者父辈们去延续他们已经熟悉的那套话语。
对,《朦胧诗选》就是这样深深地改变了我。
比如说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是我却要用它寻找光明”。比如说舒婷让所有的女同学都会去喜欢,因为有一个《致橡树》,说我要以树的形象站在你身边。对我影响很大的是舒婷写《神女峰》,其中有一句说: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膀痛哭一晚。我觉得这是对一个悲剧性时代的温柔的却又强硬的批判。好了,这是诗。
我想起了李宗盛在1986年出了他的第一张专辑,其中一首歌就叫《和自己赛跑的人》。我觉得诗选让我那一年与他相逢,其实就与这首歌的主题紧密相关,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前方没有终点,但是你要不断地超越自己。
我觉得正是找到了朦胧诗当中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语言,包括崔健一无所有当中后来它也变成了诗进入了教材,我觉得让我们这代人开始可以张开嘴说自己的话,成长了这个木,这个木开始跟以往不太一样。
04 、
但是到了中年,又不太一样。你会庆幸你拥有一种读书的习惯,为什么?告别青春开始走向中年的时候,总会要有一些挑战。这其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挑战是你会不会独自与自己相处。
年轻的时候不用考虑这个问题,寂寞是奢侈的。因为你想安静一会儿都不可能,你不去找人,会有人找你。
有一句话说得蛮好的,说友情跟头发成正比。头发最多的时候,朋友最多,然后随着头发逐渐减少,朋友也慢慢减少。
其实并不是朋友减少,而是能够和朋友天天相处,跌打滚爬在一起的时间很少。
所以我觉得告别青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你要学会跟自己相处,挺不容易刚开始。但是如果你喜欢读书,听音乐,喝茶,一切OK。你会慢慢觉得与自己相处才那么真实,而且很开心。
所以我觉得读书是随时随地的快乐。我很难想像在中年的时候,你如果不爱读书,不爱听音乐,怎么跟自己相处。
因此,我觉得读书是一个能让你自己和自己相处的最佳方式。因为不是你自己在,只要有音乐、有图书,不管多少人背叛你,不管多少人把你抛掉,你都可以找到朋友,都可以找到人对话,而且还常常比你高。
05 、
阅读意味着什么呢?阅读就是在你的生命春天里头不断地去播种。然后让你的这棵大树,这个木越长越郁郁葱葱,最重要的是不管是一个个体,还是整个民族,都有气质。
2016年我们可以回忆很多历史性的年份,比如说悲剧的1966年,还有结束了这个悲剧的1976年。鲁迅说过:有人凭吊荒种,有人瞻仰黄林。
我更愿意纪念1986年,我觉得真正的要让这个民族和这个时代制止类似1966年这样的悲剧,不能简单的只靠1976年,而需要1986年。
那是一个启蒙的时代,那是一个阅读显得如此饥饿的时代,是一个每个人都认为文化和精神上的成长,是要比吃一顿饱饭还要让人开心的事情。它帮着一个又一个中国人,由老百姓再变成国民,然后变成公民,只有公民越来越多了,才可以制止历史当中曾经出现过的悲剧。
我相信阅读不仅会让个人变好,也会让一个国家变好。
我今年看到一句话,我觉得说得非常好,他说世界上有无数的发明,但是只有一种发明是独特的,剩下所有的发明都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只有图书才是真正伟大的发明,因为它重新创造了一个世界。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