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树上开满大妈、奇葩建筑流行……中国人为何失去了美感与优雅?

詹腾宇、李屾淼 新读写 2020-09-1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来源:新周刊(ID:new-weekly)

如今,中国人的生活中究竟还剩下多少优雅与美感?又是什么造成了美感的缺失?

      

      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曾经犀利地指出;“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识字的非文盲倒往往有不少不分美丑的美盲!


      著名作家木心也说过,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没有人不热爱美好生活,美好生活的本质其实就是“美生活”。

 

      但遗憾的是,如今大行其道的是低美感。是谁,修建了这些奇葩景观?是谁,设计了这些奇葩街道?是谁,复印了这一张张网红脸;又是谁,拍出了一部部烂片烂剧?……


      低美感社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许多中国人患上了审美匮乏症,它的几大病征表现为:


 01、丑形象

 

      美有千种,丑更万般,但“错位”却在国人中并不少见。

 

      她们会在全世界女孩小腿裸露、长发飘飘的年纪把自己裹进麻袋般的运动服里(其中的一些会庆幸自己学校的那款运动服是白条纹配藏青,而不是其他辣眼睛颜色),然后在30岁时成为嘟嘴卖萌的蕾丝控,50岁时挥舞纱巾闯荡天涯……

 

“春天到了,树上开满了大妈……”

 

      他们会用各种浮夸招摇的细节堆砌日常生活的“仪式感”—— 家里有矿的集万千大牌logo于一身,亲民些的也要用钥匙串、大金链、白菩提佛珠、文玩核桃护体,仿佛失去了外物的装饰,就丧失了个人的形象与价值。


      他们在放飞油腻自我的同时,从未觉得“错位”这件事有任何不妥。对他们稍有意见,就会听到振振有词的回应:“我觉得挺好,碍着你什么事了?”

 

02、土味家居

 

      极简北欧、清新日式、黑白冷酷等风格分分钟被父母讥之为“华而不实”“不吉利”,父母古老的审美创见堪比他们所使用的表情包,分分钟将你的生活一棍打回上世纪90年代的乡村田野。


时时刻刻让你感到“吉祥如意”的电视墙


      家居设计审美背后都是家庭话语权之争,若是审美能力更好的人(大都是见识更广的年轻一辈)没有话语权,那么恭喜你,你回的可能是老家,也可能是罗马庄园或塞纳河畔,是金黄花纹包裹的土味欧式风情——一栋仿欧洋楼,顶着高大洁白的大理石罗马柱扶摇直上,要么就是土豪气质爆棚的黄金大门和宝瓶式栏杆。


      也有可能是中式山大王的山头——红木家具、红色坐垫、金色壁纸,整面墙富贵花开,厕所地板有机关,鱼儿在玻璃罩下游动。

 

以为这样就住进皇宫了吗?


03、奇葩建筑


      当那些与青纱帐为伴的“希腊小镇”“美式风情街区”将崇洋媚外践行到天荒地老,河北鹿泉“元宝塔”和外形酷似钱币的广州圆大厦则令你在万丈金光中吮吸财富的芬芳气息。

 

      当那些被裸女簇拥的神仙塑像反复强调“有权任性”的知识点,你会从济南绿地中心感受到中国人对于传宗接代的焦虑。

 

      更多的时候,你会从那些原本试图传播正能量的雕塑中领悟到相反的意涵。


      譬如学校里那座左手抱书、右手托起地球的少女石雕,被你和小伙伴们称作“读书顶个球用”;而在直面辽宁省大梨树村倡导刻苦努力的巨型“干”字雕塑时,你脑海中飘过台湾偶像剧社团小哥们时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软糯而充满怨念的口头禅。

 

      更多的时候,你会直接以粗俗的方式调侃身边那些据说是出自著名设计师之手的地标建筑——“大裤衩”“大靴子”……更不必说那些化身为王八、菠萝、大闸蟹的巨型拟物建筑。

 

      你也许并不承认自己已经被它们洗脑,但实际上,比造丑更可怕的,正是毫无自觉地享受丑。


河北福禄寿酒店,被称为“中国最难堪的建筑” 

 

04、非人街道

 

      街道是城市的面目,而我们习惯的那种面目堪称狰狞:

 

      抬头是统一化、不经任何设计的招牌,用的是Office自带的大号华文全家桶字体;低头是灰黑破旧、凌乱潦草的街景。

 

      在近些年“整治市容市貌”的幌子下,相关部门以“整齐即美观”的逻辑整肃街道招牌,很多城市规划招牌的习惯是:高纯度高明度鲜艳背景,放大字号,扎眼;用系统自带字体,方便;放弃所有设计,省钱。

 

     一味追求一种高饱和与低美感的强行统一,反映的是一种“婴儿式审美” ,因为婴儿只能通过接收鲜艳颜色、简单信号、循环往复的刺激来粗浅地认识世界。


上海街头的“丧文化”(已整改)

 

      甚至有些地方的街道设计,不要说美,连使用价值都够呛:以车为重心的城市道路设计,看不出思路的村镇道路设计,狭窄的人行道,不存在的盲道——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却不管人,而是以烦人为本。


对盲人很不友好的盲道

 

05、网红脸

 

      在看脸这个事情上,没有人规定男的必须阳刚,女的必须阴柔——只是你男女长成一个样就真的有问题了。

 

      以前我们还能嘲讽一下隔壁韩国人的选美人人撞脸,现在我们自己也成了一路货。


新版《倚天屠龙记》剧照


     新版《倚天屠龙记》播出,人们发现,不仅是张无忌的四个老婆长得相似,就连张无忌都跟四个老婆一个样;某档练习生综艺的选手照片在地铁墙上绵延不止,一字排开的花美男就像复制粘贴的结果。


    他们的粉丝都是怎么认脸的?瞳孔识别吗?


千篇一律的网红脸,你分得清楚吗?

 

       当前令人特别糟心的一点在于,网红脸逐渐霸屏,升级为一种普遍认可的美人标配。从艺人相貌、化妆技巧到相机美颜功能和整容手术,一整条美的产业链都在向肤色雪白、大眼睛、双眼皮、高鼻梁、小嘴巴和V字脸组合的漫画人物风拼命靠拢。

 

      我们正在陷入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恶性循环:网红脸泛滥,甚至制造一种美学垄断,以致人们开始丧失对美的天然感知——一个人好看,只因他/她符合网红脸的标准,而违背这种标准的就叫丑,就不该出来丢人

 

06、 抖式快感

 

      简单操作、精准导流、音视频的一目了然加上AI推送,让一个沉默已久的庞大群体找到了表达渠道,同时也制造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短视频内容平台。这是个视耐心、深度和思考为敌的场域,流量是最大目的,上瘾是唯一王道。

 

      抖音快手这些短视频平台上的热门内容明白地告诉我们,为了博人眼球,人都能做出什么事来。


      监管收紧之前,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甚至出现过鞭炮炸裤裆、喝火锅辣油汤底、吃怪虫、给钱然后收回的假慈善等奇人异事;至于后来的美女帅哥尬舞、露肉擦边球、街头搭讪、整蛊搞笑等,跟他们的前辈比起来已经很清新了。

 

      我们同样能看到很多火花四射的创意和天才通过这些渠道绽放,但更多内容仍是制造单一刺激的猎奇与审丑,而今天的问题在于,点击量让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有幸”脱颖而出”名利兼收的大V凤毛麟角,却让成千上万的人觉得,他们也能在一夜之间成为下一个大V,并自此开始鄙夷奋斗、学习以及长期耕耘的价值。

 

      比起许多曾经风云一时的娱乐产品,短视频具备更强大的能量,足以扭曲一些曾经颠扑不破的朴素三观。

 

 哗众取宠的大胃王直播

 

07、文化雾霾

 

      想知道一个国家的国民最爱看哪种书,看看盗版书摊、机场或高铁站书店摆着哪些书大概就清楚了,这些地方往往能更敏感地捕捉图书市场的风向。

 

      然而很多年下来,我国这三个地方的拳头产品,仍然不外乎三大件:通俗历史、健康养生以及成功学——在中国机场见到最多的人,是成功学大师,他们的头像几乎出现在所有书店里,要么在腰封上推荐某本书,要么那本书讲的就是他,或者干脆就是他们的演讲集录。

 

      当然,大众文化市场不是一点长进都没有。知识的胶囊化和速成化正成为学习领域的新迷信。

 

      最聪明的一批知识分子大多致力于将系统的知识肢解得支离破碎且一目了然,确保受众能在保持不学无术的同时感到大有收获;

 

      知识商人满街吆喝不学这个会被社会淘汰、不学那个会被时代遗忘,掀起一片焦虑情绪后,贩卖的却不是知识,而是掌握知识的感觉。


      只是,这些都并不是真正的学习,因为它并不出自于获取知识、提出质疑并自我求证的目的,而只是满足虚荣心、麻痹焦虑感的廉价“自我感动”。


当“成功”被用来贩卖


08、“塑料设计”

 

      “塑料”感源于设计中每一处美感低下、虚假苍白的细节,基于我们从小被灌输而习惯虚假表达的传统,这种审美在当下占据统治地位也正常。

 

      以当下的中小学课本设计为例:急速倒退的封面原画品质,急速倒退的字体选用与排版水平(从秀雅中正倒退到随意廉价),毫无搭配可言的人物细节,整体美感急速倒退。


日本小学语文课本


      谁说语数英课本就不用兼顾美育功能?谁说孩子们天天看到的东西不是构成他们日后审美体系的重要元素?被塑料审美泡大的孩子如何跟别人谈美?


      这也适用于我们当下,当我们边感叹“别人家的设计”,边听电视购物里吊着嗓子假嗨的叫卖声时,声声都是塑料时代的回响。


      中国哲学家张世英曾经说过: “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只有拥有审美力的人,才能活出人的样子,真正品尝到人生中最甜的那部分滋味。


      和许多其他技能不一样,审美不是可以速成的,它需要环境的浸润与自幼的熏陶,只有一个生活在美的环境中的人才会懂得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越来越多人吐槽当今中国人失去了美感与优雅的背后,在各种“丑文化”“丧文化”层出不穷的背后,究竟蕴含着什么方面的缺失呢?


编辑:艾彼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