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考试院院长面试上海学霸:他们就像一个模具打造出的“家具”

新读写 2020-09-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长大大 Author 中青报·中青在线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上了大学之后怎么办?难道自此之后人生皆成坦途,再不会遇到诸般烦恼困厄艰难?北大院长面试学霸的灵魂拷问,发表后引起很大的争议,有人不以为然,也有人籍此深思: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帮助我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一件事情。


本文作者秦春华,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原载于中国青年报。


  • “教育被简化成了一条升学直线。所有的过程只为那个最后结果而存在:上北大或上哈佛。没有人告诉这些孩子,上了北大或哈佛之后怎么办?难道自此之后人生皆成坦途,再不会遇到诸般烦恼困厄艰难?”


  • “只是忙于给孩子找什么样的学校,找什么样的老师,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提高学生多少分数,这些都是偷懒的做法,也在事实上放弃了作为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责任。” 


  • “人生是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认识到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是远方的一座灯塔,能够不断照亮前进的道路。”


     我去上海面试学生。学生们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一个个光鲜亮丽,就像他(她)们提供的申请材料一样。


      无一例外,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成绩优异——


      至少位于年级前5%;


     艺术特长突出——至少会一种乐器;


     获得过各级科技创新奖励——至少是市级二等奖;


     热心公益事业——至少去敬老院给老人洗过一次脚;等等。


     在慨叹上海学生综合素质高的同时,我也隐隐有一丝遗憾:他(她)们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点;他(她)们看起来也太像了,就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一样。


     包括他(她)们在面试中的表现也很相像。一个个正襟危坐,面带微笑而不露齿;说话时吐字清晰,抑扬顿挫,仿佛在深情地朗诵一首诗。


     一个学生上来就说“子曰……”我打断他,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告诉我之后,接着说“子曰”,我再次打断他,告诉他我不关心子怎么曰,我关心的是你想说什么。他却涨红了脸,一句话也说不上来。


     还有一个学生自信满满地坐在我面前,等着我问各种可能的问题,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我说,我没有什么问题问你,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她完全没有料到我会提出这种问题,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几乎要哭了出来。


      显然,所有的学生在来之前都经过了某种程度的面试培训,至少看过一点儿如何应对面试的“宝典”,但可能没有人告诉他(她)们,我并不感兴趣他(她)们表现出来的是谁,我感兴趣的是真实的他(她)们是谁


     最令我吃惊的是,当我问他(她)们,你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很少有人能答上来。学生们告诉我,他(她)们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真的是从来没有想过吗?其实不是。这个问题他(她)们曾经想过的,只不过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久到连他(她)们自己都忘记了而已。


     小时候,每当大人问孩子,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呀?孩子们总是兴高采烈地回答:科学家、宇航员、飞行员、警察叔叔(阿姨)……


     然而,当孩子们上学之后,这些问题就再也不曾被提起了,仿佛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上课听讲,回家做作业,上辅导班,这些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至于孩子的兴趣是什么,长大后要成为 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一种怎样的生活,似乎并没有人关心,即使孩子自己也不关心。


     几乎所有的老师、家长和学生只关心一件事:考了多少分,能上什么学校。


     一个被公认为好学生的成长轨迹,或者家长想象中的完美教育路线图看起来是这样的:

上当地最好的幼儿园;


在上小学之前已经认识很多汉字,会做复杂的数学题,能够大段背诵很多经典名篇,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之后上当地最好的小学和中学;


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北大、清华;


本科毕业后去世界最好的大学——哈佛,等等。


     当然,也有不少人从初中开始就瞄准了伊顿、埃克塞特等名校。且不说这些目标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的,即使全部都实现了,那之后呢?人生的目标又在哪里?



我很想问一句:考上北大以后怎样?


     这不是我的想像。


      这些年来,我在世界各地见过很多优秀的孩子,他(她)们个个天资聪颖,勤奋刻苦,一路过关斩将,从未失手,总是处于同龄人最顶尖的群体之中,挑选最好的学校和最好的班级,是其他人艳羡的“人家的孩子”。


     然而,几乎很少有人能体察他(她)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迷茫。


     有不少北大或哈佛的学生告诉我,上北大或哈佛是他(她)们从小树立的目标,但有一天当他(她)们真的置身于无数次在梦中出现的校园时,却常常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接下来又该做什么呢?


     仿佛一个登山运动员在珠穆朗玛峰上的困惑:下一座山在哪里?


     人生需要目标,但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去寻找树立自己的目标。


     我们对人生和教育的理解太过单一,而且缺乏想像力。


     我们总是要求孩子要成功,要比别人强,要考上最好的学校,但很少告诉他(她)们成功意味着什么,生活的幸福源自何处,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


     教育被简化成了一条升学直线。所有的过程只为那个最后结果而存在:上北大或上哈佛。没有人告诉这些孩子,上了北大或哈佛之后怎么办?难道自此之后人生皆成坦途,再不会遇到诸般烦恼困厄艰难?


     1923年,鲁迅先生曾经发人深省地问道:“娜拉走后怎样?”我也很想问一句:“考上北大以后怎样?”


     上学是为了接受好的教育,但正如储蓄不能自动转化为投资一样,上学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接受到好的教育。


     我们之所以送孩子上学,并不是因为孩子必须要上学,而是因为他(她)们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上学是一个人为了实现人生目标而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件事是:认识到你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每个人来到世间,都肩负了一个独特的使命,这是独立的个人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区别在于,有的人能够发现自己的使命,最终成就一番宏图伟业;有的人没有发现自己的使命,最终碌碌无为,苟且一生。


     就像婚姻一样,“一个萝卜一个坑”,冥冥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唯一”。有的人找到了和自己相匹配的“唯一”,婚姻就幸福;有的人没有找到,婚姻就不幸福,至少不快乐。


     人的一生虽然漫长,可做的事情看似很多,但其实真正能做的,不过只有一件而已。这件事就是一个人来到世间的使命。


     发现使命不能依靠“天启”—— 虽然很多人的确是在梦中或灵光一闪之间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教育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手段。


     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她) 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一件事情。


     这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在教育问题上所面临的真正挑战。和上哪所学校,考多少分相比,知道自己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更为重要和根本的目标。


     回避或忽略这个问题,只是忙于给孩子找什么样的学校,找什么样的老师,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提高学生多少分数,这些都是偷懒的做法,也在事实上放弃了作为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责任。


     实际上,一旦一个孩子认识到自己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从内心激发出无穷的动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无数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对于人的成长而言,这种内生性的驱动力要远比外部强加的力量大得多,也有效得多。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生不是一场由他人设计好程序的游戏,只要投入时间和金钱, 配置更强大的“装备”就可以通关。一旦通关完成,游戏结束,人生就会立即面临无路可走的境地。


     人生是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认识到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是远方的一座灯塔,能够不断照亮前进的道路。



了解自己喜欢什么?先列一个负面清单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换句话说,如何才能发现自己生命中的特殊潜质呢?


     每个人的方法可能都不同,但最重要的是要像那个只为苹果而生的乔布斯一样,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意识到你的一生将为何而来。


     一般来说,大凡优秀的人,做任何事的结果都不会太差,真正困难的是要辨别这件事是不是你真正喜欢的事情。


     判断是真喜欢还是假喜欢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看你是否为之痴迷,是否能够心甘情愿不计功利地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并始终坚持。


     真的痴迷是一种相思之态,白天想,夜里想,连做梦也在想,想到他(她) 就情不自禁地笑起来,见到任何东西都会想起他(她),和别人说话的内容也全都是他(她),为之兴奋,为之发狂,甚至为之疯魔。


     那是一种沉浸在幸福中的状态。“不疯魔不成活”,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就算不上痴迷,也就不是真正的兴趣所在。


     我建议,每一个学生,无论课业有多么繁重,每天一定要抽出一点儿时间来独处,给自己的心灵留出一点儿温柔的空间,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听听内心深处的渴望。


     有时候,也可以拿出一张白纸,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无论这些想法看上去多么幼稚,多么可笑,甚至骇人听闻都没关系,反正这是写给自己看的,与他人无关。


     有人说,我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感觉,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那该怎么办?一个好办法是试错。不停地尝试所有的事情,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去掉那些不喜欢的事情。


     给自己列一个负面清单。


     不要害怕失败。对于学生来说,失败的成本很小,只要没有被开除或退学,大不了还可以重新回到课堂,一切从头再来。


     对自己要有足够的耐心。


     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那需要花费时间和心力。找不到的时候不要着急,慢慢来,但必须要坚持不懈地不停地寻找。


     找了不一定能找到,但不找就一定找不到。


     同时,还要对自己充满信心。既然你为这件事而来,那就谁也偷不走它,早一点晚一点找到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要发自内心的喜欢


     还记得美国那位77岁时才拿起画笔的摩西奶奶吗?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你真正喜欢做一件事,那么在任何时候开始都来得及,哪怕你已经80岁了。


     人生不仅是一段生命,还应当是一段有质量的生命。判断一段生命是不是有质量,就看每一天是不是你真正想过的日子。


     “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找到了你真正喜欢的事情,即使只有一天,那也是幸福的和有质量的生命。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信仰


     最近,因为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教育舆情热点问题,我一直处在不高兴的状态里,心里头堵得慌。我想起来前几天,我在外地出差的时候,见到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我们聊起来另外一件类似的事情,她问我:“秦老师,以后我们还怎么把孩子放心地交给别人啊?”我沉默良久,答不上来。


     我问了她一句话,毕业十年,你觉得北大带给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她迟疑了一会儿说:“让我不去做坏事,尽可能地去做好事。”


     那天我们聊了很久。她和我聊现在的工作、生活和家庭,说有一次外出采访时,车队几个司机师傅在背后聊天,说这个小姑娘是读了几天书的人。当这句话传到她耳朵里的时候,她特别欣慰。


     我听了也很欣慰。这说明不枉我教她一场。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热爱自己的工作,不做坏事,这就够了。至少她没有危害社会,没有成为社会的负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为社会做了一点贡献。


     我看到了你们的表情。难道堂堂的北大教育就教给学生这么点东西?


     没错,就是这么简单。但是,你以为这很容易做到吗?那我问你:

  

     当诱惑来临的时候,你能够断然拒绝吗?

  

     当压力让你透不过气来的时候,你能够傲然屹立,宁折不弯吗?

  

     当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时候,你能够坚持到底,绝不放弃吗?

  

     当黑云笼罩,前途坎坷的时候,你能够满怀希望,无畏前行吗?

  

     在很多时候,你也许是容易做到的;但在同样多甚至更多的时候,你也许就不那么容易做到了,甚至根本就做不到。

  

     要真的做到这些,你需要信仰的力量。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信仰,都具有如下特征:给你希望;使你向善;让你获得心灵的平静;让你获得重生。

  

     希望。即使你身处绝境,也会从绝望中看到希望。在无边的黑暗中,窥见一丝微末的光,那是指引你前行的力量。人犹如花朵,希望就仿佛阳光雨露。没有希望,人的生命很快就会枯萎;有了希望,即使风刀霜剑,也会傲立雪中,迎来怒放的一刻。


     向善。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是一个问题。但人从动物进化而来,自身仍然还是动物,却是确凿无疑的事实。在人的身上,不时闪现着人性的光辉,但也不乏兽性,甚至是兽性大发的时刻。人处于半人半兽之间,人性大于兽性之时便是好人,兽性大于人性之时便是恶人。信仰帮助我们克服自身的兽性,去发展、发扬内心中的人性。

  

     平静。“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所有的烦恼,皆源于欲望太多。欲望太多则源于比较。人过中年,你有没有发现,你读的书和上大学的时候是不一样的。上大学那会儿,你会读很多专业书,背很多单词书,拼命掌握几项用得着的技能,力求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可是现在,你拿起那些书就头疼。你想去读佛经,读王阳明,想去听蒋勋的书,你想从中寻求智慧,获得平静。

  

     重生。人都应当拥有两次生命。第一次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无法选择;但人完全可以拥有第二次生命。这一次的生命完全可以由自己做主,过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洗涤自己的灵魂,让自己在尘世间变得更加干净一些。


     你看,这些特征是不是都是教育的本质?


     在这方面,我们要向自己的老祖宗学习。古代中国的教育曾经完美地把教育和信仰合二为一。

  

     《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教你向善。


     《大学》又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说的是如何让你获得平静——想要获得平静就要“知止”。


     朱熹把这个问题说得就更透彻了。“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天理是什么?就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你之所以要接受教育,接受好的教育,不是为了上更好的学校,获得更高的收入,实现更大的成功。那些东西,无法给你希望,不能教你向善,不能让你获得平静,更不能使你重生。


     不,那些不是真正的教育。


     对于成功者来说,它使你陶醉于不断的成功,沉迷于自我满足,被心中的虚假所欺骗,以为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于自己聪明的大脑和刻苦勤奋:我为什么比别人好?我为什么成功?因为我比别人付出得多。


     可是对于不那么成功甚至是不成功的人来说,它会使你失望乃至绝望,充满烦恼不平乃至恨意,它甚至会借助你的不平而诱惑你走上歧途。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信仰。就像柏拉图那个著名的“洞穴之喻”所阐明的一样,它让你挣脱心灵的枷锁,实现灵魂上的自由和解放,获得重生。


(本文为秦春华于2017年11月28日在新浪2017教育盛典上的演讲)



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