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董卿献声的纪录片厉害了:每一帧都可以当壁纸,BBC也无法超越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新西兰奇异果源自中国、中国的桑树影响了整个文艺复兴、所有国际大牌所用的丝绸,都来自生长在中国的桑树;常常出现在梵高、莫奈画中的花朵,正是中国的蜀葵……
最近,喜爱植物的人一定被一部纪录片迷住了——《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这是中国人拍摄植物纪录片,最大规模的一次尝试,很多人看了给出极高评价:“是BBC的范儿,每一帧都美到可以当壁纸”。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一共有十集,分为植物天堂、茶树、桑树、水稻、大豆 、本草、竹子、水果、园林、花卉等,每集50分钟。
这部纪录片用震撼而温暖的镜头语言,呈现了21科28种植物的生命旅程,并讲述它们如何影响世界的故事。
自从2019年9月在CCTV9上线,豆瓣评分就高达8.8,大家都被其中呈现的画面迷住了。
从2016年开始,导演李成才带着102位中国摄影师,一共去到了中国27个省市,和世界上的7个国家,他们花费3年的时间,寻找和记录下很多厉害的植物……
雪兔子 开花植物中所处海拔最高的植物之一
梭果玉蕊 我国特有的植物,生命只有短短的几小时
宽叶绿绒蒿 雪山极寒之处的花,是真正的高原上的小仙女
海芋,一旦受到外界的攻击,就会靠叶脉分泌出毒素毒死“敌人”
海菜花,即将开花时的花苞夜晚升至水面,一生的花期只有一天。花谢后,花朵浮水面,却永远不会沉入水底
还有许多中国植物之“最”,也都是首次被完整拍摄到:
新疆,600年的苹果树,
浙江天目山,五世同堂的银杏,
青藏高原,最古老的1600年桑树……
地球上植物大约三十万种,近十分之一生长在中国。
导演李成才说:“我觉得中国植物最伟大的地方,是塑造了中国人、甚至人类的审美。”
摄制组也为中国微观拍摄创造了奇迹,为以后国内的同类型拍摄提供了借鉴。
一千多年前的古莲子
竹子内部的维管束,第一次被展示出来。还有稻米发芽、茶叶腐败的过程、桑叶分泌乳汁的过程……它们都是中国人首次通过显微摄影进行展示,也是世界首次。
中国植物之“最”
将地球的46亿年换算成24小时,类比之后就推演出了“38亿年第一个细胞出现”、“1.45亿年前左右第一个开花植物出现”、“12000年前左右的时候水稻出现”,而人类在最后的三分钟才登场。
水稻、茶树、桑树、大豆和竹子,这五种大宗植物分别拥有独立的一集。花放在最后一集,是刻意而为之的。导演李成才说:“花其实就是植物的生殖器,是为了传宗接代的,而人类总是赋予它们太多的意义。”
水稻
如今,水稻已经在113个国家生根,全世界有亿万人因为水稻摆脱了饥饿。
而水稻,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成为了中国人依赖的一种粮食。在刚诞生的时候,它在人们眼中还是一种草,被今天的人们称为野生稻。
七千年前,先民们开始种植水稻,在千百年间的驯化中,水稻渐渐成了如今这般模样。
水稻是禾本科的植物,长而窄的叶片,饱满的稻穗下垂,一阵风吹过,田里翻涌起波浪,这是我们眼中的水稻。
我们不知道的是,水稻其实也会开花,水稻的花特别小,不足1厘米,米白色的小花孕育的却是收获的希望。
稻花授粉后结成种子,便有了饱满的稻穗,经过夏天暴雨与阳光的洗晒,稻穗由青变黄,稻米的香味就在眼前了。
吃稻米,不同的地区有自己的见解,贵州用米饭和辣椒腌制鱼,用稻米发酵的乳酸保留鱼的鲜味;日本人则用米饭制成寿司、饭团。
如今,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为主食。
猕猴桃
中国是猕猴桃的原产地,属于猕猴桃科,全国各地的叫法不同,北方叫狗枣,南方叫杨桃。
猕猴桃是一种攀援植物,每年5-6月开花,花开时乳白色,后变成淡黄色,8-10月结果。
猴桃原本只是一种野果,100多年前,一位名叫威尔逊的英国探险家,来到湖北宜昌,发现并带走了当时还被称作“羊桃”的猕猴桃。
1904年,一位名叫伊莎贝尔的新西兰人,将猕猴桃的种子带回国,当时,它的名字叫做中国鹅莓。
在新西兰植物学家的努力下,猕猴桃就此获得新生,成为当地广泛种植的水果。之后有了一个以新西兰国鸟命名的名字Kiwifruit,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奇异果。
如今,猕猴桃远销世界59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新西兰的果国。而它的原产国中国,也成了新西兰奇异果的最大进口国。
绿绒蒿
中国有近3万种开花植物,其中有1500种被人类栽培、观赏,还有很多植物,我们甚至听都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能近距离观赏了,绿绒蒿就是其中一个。
绿绒蒿属于罂粟科,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的,雪山草甸、流石头滩上,又叫喜马拉雅蓝罂粟,它被誉为离天堂最近的花。
绿绒蒿生存环境恶劣,
随时可能会遭遇流石、冰冻等灭顶之灾,
它选择在天气较为温暖的夏季开花,
每年6-8月,是它的花期。
因品种不同,花朵的颜色也各不相同,一般有蓝、黄、紫、红等多种颜色,花瓣纤薄,如一个蒙着面纱的少女,自有一股遗世独立的风流婉转。
100多年前,绿绒蒿的种子被带到英国,此后的100多年里,无数专业的园艺机构都在研究培育绿绒蒿,但绿绒蒿对环境要求严苛,只有少数才能存活。
遗憾的是,在西方,欧洲人把她推崇为“世界名花”,而在中国,绿绒蒿却鲜为人知。
茶树
两千多年前,茶进入中国人的饮食中。1000多年前,茶跟随遣唐使东渡日本。
400多年前,茶发酵过的叶子来到了欧洲,在接下来的一两个世纪里,征服了扩张中的大英帝国。
茶和水稻一样雌雄同体,却坚持异花授粉,舍近求远自是辛苦无比,但基因的传承需要每个个体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在无比残酷的自然界,多一份生的希望。
看似纤细的茶树,掩埋在地底下的根,早已长出她地面枝芽两倍长;还是小枝芽时,她便会努力保护自己的叶子,因为这是最重要的生存工具。
为了躲避昆虫的侵蚀,她们促使自己释放出特殊气味的信息素,引来昆虫的天敌;为了抵御自然界无处不在的细菌,她们时刻散发着自己特有的保卫机制:咖啡碱和茶多酚、茶氨酸等。
千辛万苦摆脱底层的阴暗后,努力长高的茶树能长到20米,但她没有肆无忌惮的继续生长,而是谨慎地控制自己的身高,因为强烈的阳光会灼伤叶子,她必须小心翼翼地与森林的最高处保持距离,这是活下去的距离。
除此之外,我们见得最多的,大概是不足一米的低矮灌木茶树,为了适应环境变化,她们出土就开始分支、缩小叶片。
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她们促使自己基因复制,而这,是人类科学至今依旧无法解释的奇迹。她让自己活过了农耕时代、工业革命时代,直到今日。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界,幸运如茶树,没有甘甜的果实,竟凭着苦涩把自己活成了一种文化。
来自中国的茶树,现如今生长在全球60个国家,影响着30亿人口的生活,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美洲、大洋洲,茶,早就和全世界密不可分。
中国人拍的中国植物,BBC也无法超越
哪怕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投入拍摄最多的是人、紧接着是动物,植物纪录片是最少的。而拍摄难度,却恰好相反。“一方面因为植物不会‘说话’,另一方面它的行为和成长极其迟缓,周期耗时过长。”导演李成才说。
BBC最早开始拍摄植物纪录片,比如《植物的私生活》《植物之歌》《生命》等等。只拥有4000多种植物的英国,却是最早觉醒的国家。中国的植物,已被认知的有35000多种,是整个欧洲的三倍,却一直缺少一部像样的纪录片。
“与BBC相比,它首先是中国人拍的中国植物,加上我们对中国植物的情感,这两点他们都不具备,也很难超越。”
摄制组棚拍水稻的出生、成长
青藏高原是拍摄的重头戏。因为它诞生了中国的水系,除了南北极之外,这里是第三极,很多中国植物,比如桃树、桑树的故乡,都在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这些长在4000米以上6000米以下的植物,比如绿绒蒿、雪兔子……成为此次纪录片中拍摄难度最大的一批植物。
塔黄
让李成才印象最深的是拍摄塔黄的经历。通过多年的生长,塔黄才能开花,这是它的成人礼,也是它的死亡仪式。
塔黄生长在青藏高原偏远地区的流石滩上,这是中国非常有特点的一种生境。四周都是碎石,连只蚂蚁都很难见到。
高原环境恶劣,传粉的昆虫种类极少,生长在这里的植物普遍存在传粉难的问题。但塔黄在自然条件下繁衍种子的成功率很高。
塔黄的内部,是像玻璃一样的透明苞片,形成了一个天然温室。昆虫在里面繁衍,“就是你给我一套房,我就能繁衍下一代。”
历经3个月,摄制组不仅拍摄到了日照中的塔黄、雾中的塔黄,还有雨景、冰雹、彩虹等生活在各种独特生境里的塔黄。李成才说:“塔黄的美,在于她的坚强,4000多米的海拔,蛰伏4、5年之久,只为了能够生存和繁衍。这一点和人类是一样的。”
而在西双版纳雨林,有约四千种植物会开花,这里集结着最诱人的视觉和味觉享受,想要生存,她们都必须有一技之长。
看,指甲盖大的甲虫找到海芋后,就算再饥肠辘辘也不会立刻开吃,而是先用下颚戳出一个整齐的圆圈,阻断毒素后才慢慢享用。在吃面前,物种进化的决心永远不可低估。
珙桐开花
拍摄植物,珙桐是最复杂的。
珙桐是第四纪冰川之后保存下来的“地球遗民”。珙桐花开时,两片垂下的白色苞片形似鸽子,也被称为“鸽子树”,在适宜的温度和阳光下才会开花。
摄制组提前一个月到了峨眉山,观察珙桐开花的时机。植物专家到了现场考察后,最终挑选了一棵可能开花最早、花朵最饱满的珙桐树。
摄制组还搭建了一个距离地面6米高的拍摄棚,用三个机位全面记录了珙桐的开花过程。
“前后一共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珙桐开花的全部过程才第一次被展示在全世界面前。花朵竟有人脸那么大,大家都惊呆了。”
桑树,拥有植物界最快的弹粉速度,曾有研究人员计算过是每秒200米,“相当于手枪子弹出膛的速度。”同样是靠风传播,松树花粉靠的是气囊,而桑树花粉只能凭借自身的爆发力,将花粉尽可能远的弹射出去。
这是纪录片千辛万苦捕捉到的弹射的瞬间。
而对西方文学和西方绘画艺术史影响最早的一种中国植物,学名叫蜀葵,是最早被引种到西方的花卉之一。
它曾出现在梵高、莫奈、提香的绘画中,被当作一种信仰。
不同的植物被带到世界各地的方式也不一样。最特别的是,有一类人是刻意来中国寻找植物的,大多集中在湖北、四川一带,被称为“植物猎人”。
英国人威尔逊,他花了12年的时间到中国寻找鸽子树(即珙桐)。他认识中国4000多种植物,其中有1500多种被带出了中国。
作为总导演,李成才说,“中国人不了解中国植物,不知道中国的植物究竟有多厉害,这是一件挺令人难过的事。”
他相信纪录片的力量:
“我特别强烈地要求在城市里面生活的人,赶快补上这一课,因为只有真的了解了植物,才能知道世界的丰富和美丽。”
综合自:一条、芍药美学笔记等。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