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上, 可能只有中国有“语文”教育

新读写 2020-09-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西学纪 Author 石博士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作者:石博士

来源:西学纪(ID: xixuejimom)

语文是个很古怪的词,上下几代人都上过语文课,大家习以为常,古怪也就不古怪了。但是,当你环顾世界时,它古怪中的“不古怪”就透着荒诞。


想想看,你学过的各门外语:英语、西班牙语、法语等等,比如就叫English——英语,没有一种课本叫“英语文”、“西语文”、“法语文”。其国家课程标准直接就叫语言课程标准(Language Standard), 而没有一个语文课程标准。


我很热爱中文的优美简洁,也热爱文字传承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语文教育还需要走得更远。



100多年前,中国被迫睁眼看世界,1905年清廷不得已“废科举,办新学”。新学中所有诸科皆来自西学,但是除了语言这一科——依旧教授历代古文言文,学科命名为:国文课。


“国文”最大的问题,是书面语与口语脱节,而整个世界,语言发展的潮流却是书面语与口语逐渐趋同。

其实当时英伦和中国一样,受过教育的人,手里操持的文字与口语也是分离的,书面的拉丁文或希腊文,普通人根本看不懂。牛顿大神的《自然哲学的科学原理》就是用拉丁文撰写的。


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建议语言课以“语文课”命名。

至此,这个词语广为传播,“语”乃指与口语几乎保持一致的“白话”,“文”乃指古代书面文言。

如果英语世界也有一门“语文”课——英语文,那么孩子们要学习的就是英语,外加拉丁文,或者希腊语。

但他们不是这样的。


中文文字优美,也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尤其是古代的诗词和古文,行文方式与日常白话不同,需要大量背诵。

我并不反对背诵,尤其是古诗词,对孩子积累文学素养很有益处,也是我们文化上的瑰宝。

孩子们为了积累美文词句背诵没有问题,但为了考试标准答案的背诵就有点功利了。我们先看看,教室里孩子们的背诵篇目吧。

“小白兔跳三跳,小公鸡呜呜叫,太阳公公给他送了一顶小花帽。”

——背诵并默写

“教室,像一只蜂巢。排列的桌椅,是一格一格的蜂房,井然有序。上课铃一响,你一格,我一格,大家坐好。在老师的传授中汲取,在各科的书籍里寻觅。时而循着历史的长河飞向遥远的古代;时而飞翔在当今的科学天地;时而书声琅琅;时而书写沙沙。在知识的大海里采集、探索、积累。像金色的小蜜蜂在花海里采集花粉,嗡嗡营营地飞鸣、渴求。在各自的蜂房里忙碌地储积着蜜。”

  ——背诵并默写

我们要求学生背诵:教室,像一只蜂巢。也许在其他人的写作中,教室,像一个果壳——“我虽身居果壳,却像宇宙中的君王”。

哪种比喻是对的呢?没有标准。在没有固定标准的事情上,坚持背诵固定的词句,会束缚孩子们本来有的各种可能。

再请看小学考试中的一道填空题:

是的,人的一生是(          )。只有(          )的人,才可能(           )。在(       )里,再(     ),也许就能看到(       );在(            )中,再(      ),一定会迎来(          )。

如果没有背过这段课文,这个填空题,真的是莫名其妙。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说:语言是人类的本能,教育只是为这种本能提供发展环境,在同一种环境下,有各种不同的发展可能,语言结构相同,却可以表达不同的思维。

美国的英语教育,已经摆脱了拉丁文的影响,将语言教育的重点放在了“思维”上。

学生低年级时,会用复述或者写summary的方式训练“提练重点”的能力;等到高年级,则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寻找相匹配的证据。

几乎没有我们语文教育中一板一眼的标准答案,而是一种半开放或全开放的形式。


两种不同教育原理下,语言学习的差异表现在:

一个激发学习者的各种潜能,一个将学习者束缚在固定思维模式里。

所以,我们的孩子一写好人好事,几乎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而美国语言教育中,能看到每一个不同的人。

而现代语言教育中,最可宝贵的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而不是“标准答案”。


美国国家语言课程标准中,语言教育分为语言艺术(English Language Art)与语言素养(English Language Literacy)。

什么是语言艺术教学呢?就是我们熟悉的诗歌、故事等“虚构类”浪漫语言的学习;那么何为语言素养教学呢?就是在历史、社会、科学“非虚构类”作品中,学习逻辑,发展思维,其目的是发展出高阶思维能力(High order thinking):

  • 形成观点:学会收集数据,形成推理


  • 清晰表达:呈现证据,有逻辑的表达


  • 促成合作:促成他人与自己的合作


  • 判断真伪:面对一个观念时,能够区分观点与证据,判断证据的真假,作出符合事实的判断。




大纲背后有一条清晰的进阶主线:随着年龄、年级增长,促进逻辑、高阶思维(High-order thinking)的阅读、写作、沟通会渐次展开。


在教材中,虚构类作品与非虚构类作品的比例如下:



虚构作品

非虚构作品

4

50%

50%

8

45%

55%

12

30%

70%

(2008). Reading frameworkfor the 2009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Washington, DC: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随着年级、年龄的增长,虚构类作品在次第减少,非虚构类作品次第上升。

同时,在美国的课程标准中,语言与科学、历史、社会学之间是相互融合的。

语言在历史中形成,赫胥黎与阿诺德有过一段很出名的辩论,辩论中,阿诺德认为:科学同样是人类经典文化的组成部分,比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


在西方语言教育标准中,会专门辟出一块语言素养,来界定科学、历史、社会学在语言教育中,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重要功能。

而我们的语文教育中,基本不区分虚构类作品与非虚构类作品;需要背诵的古文比例逐年上升;高年级或初中才涉及的科学、历史等科目,和语文教学仍然是割裂的。


同时,我们的语文课本,大都是节选后支离破碎的文章,从“营养”的角度远远不够。虽然教改后越来越重视阅读,但随着学生进入初高中后学习压力的加大,能真正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并不多。

在美国语言教材中,能看到大量要求学生为观点找出证据的练习,在这些训练中,要求学生学会区分何为观点,何为证据。

而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缺少逻辑、思维训练。

什么是逻辑?逻辑是借助证据,作出合乎真相的推断。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收集证据,辨别证据真伪,识别推断过程是否合乎逻辑,甄别一切可能引起误导的逻辑论证形式。

而我们语文教育强调的论证方法,恐怕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死敌:


  • 举例论证——以偏概全,选择性筛选证据掩盖真相的方法,为了证明高压线引发白血病,只在白血病患者里面找住在高压线下的人,而忽略高压线下健康居民,或白血病中非高压线下居民对结论的影响。


  • 道理论证——拿权威的话来压制真相,比如某某名人说了


  • 比喻论证——这是逻辑中偷换概念误导别人的方法


  • 对比论证——两个不相干的体系类比,比如天人类比,得出与真相不符合的结论。



再来看看写作要求。

美国的语言课程标准中,6年级以前,都是允许学生讲零碎观点,摆证据,言之有理即可;6年级以后,才会渐次出现完整的文章结构、形式训练。这样,孩子就会愿意写自己的观点、证据,表达也是天性。

可是中国的语文课,恨不得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强制要求要100字以上,或200-300字以上。

在字数上搞大跃进,而不关心思想内容。

好的写作,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观点、事实、思考角度。先让孩子乐于表达自己,如果过于关注字数,一下子就把表达的欲望拍死了。

最后,只好凑字。凑字,也很有意思:

周末我和妈妈去了百货大楼,爬楼梯,爬上了1楼,2楼,3楼…….100楼。


缺乏逻辑和思维训练的教育理念下,凸显出来的后果是:中国学生的高阶思维严重缺失。

高阶思维的阅读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科学,在这个阅读中,读者要判断证据的真伪,逻辑的合理与否,并且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证据链。

网上流行的一份北大、哈佛等中美名校图书馆借阅书目榜中可窥一斑:

美国十所高校图书阅读综合排名

1.《理想国》柏拉图
2.《利维坦》霍布斯
3.《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4.《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
5.《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
6.《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7.《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
8.《论美国的民主》亚历克西斯·托克维尔
9.《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中国十所高校图书阅读综合排名

1.《平凡的世界》路遥
2.《藏地密码》何马
3.《盗墓笔记》南派三叔
4.《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
5.《冰与火之歌》乔治·马丁
6.《读库》
7.《货币战争》宋鸿兵
8.《三体》刘慈欣
9.《天龙八部》金庸
10.《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

阅读内容体现的是一个人思维层级,这两份读书单可以看到,中国名校学生更多停留于通俗、轻松读物;而美国名校学生在思考更严肃的社会、历史问题。

公民思维幼稚,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就是:谣言很容易传播,因为没有基本的判断真伪体系;全民整体阅读习惯停留于轻松快餐文化水平;无法精益求精完成更复杂的智力工作。

真正的语言教育,应该促成学生的高阶思维与创造表达,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如何提高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发展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
编辑:青柠


来源:西学纪(ID:xixuejimom)且附上简介:我们是海外留学归来的妈妈,带娃经历过中西教育,分享K12国际教育理念和干货,帮你规划孩子的留学之路。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