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灾难与醒钟: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的“庚子战疫”思辨读写课程设计

陈兴才 新读写 2020-09-09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3月2日,中小学生都开始了在线上课的日子。关于疫情,很多人关心“考试会考到吗?会出作文题吗?”事实上,疫情之下,没有事物人、局外人,对习惯窗内读书作业应试的学生来说,疫情提供了必要的内容,它就是大教材,就是课程内容。


      开学后,怎么样跟中学生讲疫情?

      执教于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的特级教师陈兴才,一直致力于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读写探究,这一次,他从语文教学出发,精心设计了一整套思辨读写课程设计。这套课程以素养为纲,以疫情为内容,以语文读写活动为主线,以任务群为组建方式,以新教材体例呈现。

      在陈老师看来,以学科素养为纲,以读、写活动为主线,以思辨保其品质,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这才是语文的疫情课程。

      “新读写”经陈兴才老师授权,刊发他设计的语文疫情课程,其中“战疫记”部分由黄剑老师编撰——

灾难与醒钟
——“庚子战疫”思辨读写课程设计

陈兴才

总体设计思路

      1、“新冠疫情”是灾难,而对学生来说,又是一本难得的人生教材,丰富而立体,因为教育从来就不应该是关门读书,更不是刷题应试,这一场举国之灾和痛,与学生离得很近,不是书中事,不是故纸堆,每个人都有切肤的体验。学习的真正发生,正在于体验。

      2、随着疫情的蔓延和举国“战疫”,有着太多的语文学习素材,或美或丑、或哀伤或悲壮、或焦虑或抚慰、或纠结或希望,这一幅幅立体的事变、人形、灵魂构成的画面极其生动,也许是经一疫而胜观十年书。

      3、语文的学习基于读和写,疫情中喷涌的文字、活动的形象、喧哗的声音、复杂的思潮,给我们丰富的读写凭借。信息的获取与过滤、观点的碰撞与辨识、形象的鉴赏与体悟、文字的揣摩与打捞、意味的品评与咀嚼,都是语文的份内事。

      4、本设计不重于告诉和提供答案,而是尽量提供语料,在真实的情境中驱动读写;以语文活动为主线,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习真正发生。

      5、本课程不是广义上的教育的课程,而是语文的,以语文的读写为主线;本课程不是教师要讲什么,而是要让学生做什么,它不是教师的讲稿,而是学习设计。

      6、本任务群设计因其内容特性,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为主,兼顾”当代文化参与”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 

      设计体例参照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导语+选材+针对文本的阅读提示+单元学习任务。因学、评一体化,不再另外设计测评任务,所学即所测。

      作为导语,首先请思考此次疫情中被广泛引用的金句:“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本设计的议题与板块设置为:现场篇、吹哨人、逆行者、受难者、战疫记、与子同裳、长醒钟。从小年夜开始,全国有数万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所以,我们的阅读也从逆行者开始。

1、逆行者

材料一:

《钟南山发话前,武汉这位医生向附近学校发出疫情警报》

王嘉兴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1月28日

      有一天上班前,我告诉我的同事们,我们要去打仗了,要照顾好自己,我们杀出一条血路,活下来。等疫情过去了,我们集体出境游,费用我一个人出。


      我说,只要我活着,就算数。
 
      这是一位坚守在抗击新型肺炎一线医生的自述。她经历了疫情初期所在医院的慌忙无措,和自己从医31年来最不平凡的除夕夜。在她的讲述中,我们能看到那段特殊时期的严酷真相,更能看到一线医护人员对职业责任的坚守。这些都是值得铭记的。

      征得她的同意,我们公开她的实名:武汉市第五医院消化内科吕小红主任。祝她和同事健康平安,祝医院的秩序和保障尽快走上正轨。

      她说,2019年12月25日就听说有医护人员疑似感染;

      2020年1月2日,她建议本院设立发热门诊;

      1月6日起,她所在的医院接到了很多疑似病例;

      1月20日,她给附近高中的校长发去短信,让给原计划补课的高三学生放假;

      她还说,除夕夜流传的医生在办公室号啕大哭的视频,是真的。她的同事、一名70多岁的老主任发来短信,说如果需要,自己随时回来顶班。

1、

      2019年12月25日前后,我就听说武汉市两家医院有医护人员疑似感染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并被隔离,其中还有呼吸科的医护人员。我当时就意识到,情况可能不简单。

      内科,尤其是呼吸科的,不可能不知道病毒性肺炎怎么防护。他们本身就是医护人员里面最谨慎、最会保护自己的。连他们都被感染了,说明传染性可能很强。

      病毒性肺炎每年都有,但我找同行了解后发现这次的病毒不太一样,有些人不咳嗽、不发烧,常规症状都好了,但肺部CT片的情况却很不好。当时我就让同事们注意,还开玩笑说是不是该买口罩了。

      后来我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到了2020年1月2日下午参加医院述职会时,我忍不住和院领导提建议,是不是要把发热门诊正式开起来,建立规范的检疫、导诊程序。本来流感季也到了,急诊压力很大。领导当场就同意了。

      之前,发热门诊是挂靠在感染科门诊下的,病人之间很可能交叉感染。据我了解,武汉市不单独开设发热门诊的医院不在少数,因为发热门诊、感染科门诊都没什么利润。第二天下午,医院就接到了上级要求,不仅要设置发热门诊,还要开设发热病房,收治患有不明原因肺炎的病人。

      我们医院不是传染病医院,并不具备隔离条件,当时是腾出了一层楼,连夜赶工重新装修做隔离处理的。1月6日前后,我们就收到了转诊来的两三例疑似感染的病人,和一个家族性聚集的多人疑似病例。

      事实上,从1月6日起,我们的门诊和急诊就接到了很多疑似病例,10日,我们就已经看不过来急诊了;呼吸科病房也满了,我估计其中三分之二是病毒性肺炎,为了避免交叉感染,非病毒性肺炎就不再往呼吸科病房送了。此外,还有很多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进入消化科、肾内科、心血管科。

      1月10日以后,疑似的病人就只能往其他病房收。但这期间,只有在发热病房的医护人员像现在穿防护服,其他科室,包括呼吸科都只是穿了白大褂和普通医学口罩。事后回想,可能就是因为防护不到位,加上这些病人可以到处流动,导致了疫情的扩散。后来各地疾控部门的发布的消息显示,后来的很多确诊患者,都是1月10日前后在武汉活动过。

      但在当时,病人、医务人员乃至医疗界,都没有认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完全没有预料到会井喷一样地爆发。

      1月18日前后,我听说武汉协和医院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开始穿防护服了,还专门腾出一栋楼收治发热病人,我才意识到情势可能很严峻。我呼吁大家不要到处走,建议分区管理,开电子会议,但当时大家都没有当回事。

      1月20日是周一,那天清晨7点,我给附近高中的校长发去短信,告知形势不对,赶快放假。学校高三的学生本来计划要继续补课,校长听了我的话,立刻放假了。

      当天晚上,央视播出了采访钟南山的消息,我们才确信这个病毒能人传人。我意识到,我们轻敌了。

1月28日下午三时,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实地探访武汉市第五医院输液室。


2、

      其实我了解这个病并不比大家早,确认的信息我也都是从新闻里看来的。

      我们从1月3日开始做病毒性肺炎培训,但没有人说是新型的,只是告诉大家要注意,这个肺炎可能是和以前不一样的病,但那个时候不知道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一直以来,我们的物资就很紧缺,库存的防护服不到100套。1月21日我们接到通知,要在23日下午6点前把医院清空,只接收发热病人。

      我曾经作为一线医生参与了2003年非典、2009年禽流感、2012年甲流的疫情防控,有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经验,所以我也参与了医院病区的改造。

      我们真的太缺设备了,平常每年冬季流感季,心内监护仪、呼吸机、指氧仪就很紧张,现在更不够了。我们甚至连输液的钩子都不够。

      22日晚上5点半的时候,领导突然要我们提前接诊。但这时,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都只是设计好,整个系统也还没来得及调试。而且,我们没有防护服、N95口罩和护目镜。

      我很强硬地拒绝了领导。我说,防护用品不到位就不许工作,不然等于是在病毒面前“裸奔”。后来,一名护士长帮我们从别的科室借了7套防护服,我们才开始工作,但仍然没有N95口罩,我们只能戴双层或者三层医用外科口罩。按道理这是不符合规范的,但我们没办法。

      开始接诊后,黑压压的人群往门诊部里涌。整个门诊部就像菜市场一样乱糟糟的。病人互相扯皮,很多都带着家属,还有人录像,怪我们没有做好隔离,觉得自己是在我们这里被感染的。

      急诊那边一次转进来10个人输液,但是每个人都要求先给自己打,这一批还没有处理完,下一批又来了。一整个晚上,护士打针就没停过,打一个就让病人自己拿着吊瓶去找凳子坐。结果有的病人还不满意,骂骂咧咧,要求护士给送到座位上。

      因为护目镜有点儿起雾,打针时,护士要把护目镜取下来。本来护士应该戴面罩的,那样才能看得清。但我们至今都没有面罩。

      到了第二天,门诊部直接挤满了人,连站的位置都没有,这得有多少交叉传染啊。医院也没有力量管理秩序,这些病人到处乱走。粗略统计,看病4小时,等拍肺部CT要4小时,我很怕出乱子。有些病人真的很可怜,有的很严重,家属流着眼泪求我们救命,但我们没有病床,无法收治。

      有一个医生和我说,她那天送到输液处的几乎全是“病毒肺”。CT片里,肺部像棉絮一样,最年轻的只有30岁。但我们实在没有能力收治。等他们打完针回家,又会造成更多感染。

      后来我才了解到,1月22日晚上,有三分之二的病人都曾在别的医院看过。但很多医院已经不收发热病人,引导患者到我们这些定点医院就诊。也有定点医院1月22日晚接到上级提前开始接诊的要求,但被院领导以未准备充分为由拒绝了。

      很多医生也没准备好,没有经历过传染病的救治,没有经验。比如武汉一家很好的医院的一个外科医生,接触了这样的病人也没有当回事,竟然去了医院的内科、急诊,发病也没有及时告知同事,其他人都跟着他一起感染。连当医生的都没有警觉,整个局面完全是被动挨打。

3、

      1月21日接到我们医院要转为发热病人定点医院时,一名医生说孩子还很小,自己很害怕,想要辞职。我很理解她,我也很怕。但我为她职业发展的考虑,还是劝她坚守。我说,我可以批准你辞职,但这会给你留下“污点”,未来去任何单位,你都会被当成是“逃兵”。

      她没有辞职,还作为一线医生经历了1月22日晚上医院最混乱的场景。没想到次日清晨回家后,她就开始出现被感染的症状。返回医院接受检查后,她被认为是疑似患者,但因为没有试剂盒而尚未确诊。

      我让她赶紧回家休息,她却说,“主任,我找个地方查一下吧。如果不是,我还想回来和大家一起战斗。”我当时想,如果她痊愈了,这就只是一个遗憾;她才20多岁,万一出了事,我作为她的主任怎么活下去?我怎么赔这个家庭一个女儿、一个妈妈。

      这件事情让我很难过,我怕影响军心,一个人躲到外面哭了很久。

      我们有一位医生,孩子才7个半月,本来是可以回家过年的。但疫情爆发后,她强行把孩子的母乳断掉。另一个医生,让亲戚带着两个孩子回老家,她丈夫也是大夫,早就上了一线。一天晚上人员特别缺乏,她在一线顶了一夜。考虑到她的健康,我没有在后一天排她的班。结果她看到排班表后,来找我,说自己随时待命,该怎么上班就怎么上班。

      还有一名70多岁已经退休的老主任给我发来短信,说如果需要,自己随时回来顶班。我们做这些不求什么表扬,只求病人平平安安,只求自己平平安安。这不是什么漂亮话,是医生的基本道德。

      说句实话,在这里的人没有不怕的,不怕都是假的。我们明知道这里面是个大污染区,但都顶在一线。大家选择一起住在宾馆、待在医院,就是想能互相壮胆,互相安抚。

      最近半个月,我每天只能睡2、3个小时,因为要协调安排的事情太多了。手机里一有医生护士的消息我就马上回,我就是想让他们知道,即便我暂时不在医院,我也和他们在一起。

      很多人怕感染家人,也为了随时待命,就住在医院安排的酒店里。但医院的食堂只给值班人员提供伙食,在宾馆休息的医护人员就吃些泡面和零食。我家在医院附近,下了班有空时,就会做饭给他们送去。

      因为自己是高危人群,我让儿子出去住,但我的亲戚不愿意让儿子去他们家,因为怕被传染。可我的儿子也不会做饭,每天就下点面条,或是泡面吃。除夕夜,我给我的亲戚打电话,让她炒一个菜,放到儿子住处的楼下就行,儿子自己下去拿,起码让他大过年的能吃一顿好饭。我在家里烧菜给我的医生吃,可是没有人给我的儿子烧菜吃,你说我的心不痛吗? 

4、

      除夕夜,网上流传好几段医生在办公室崩溃大哭的视频。这是真的,有一段视频中的医生就是我们医院的。另一个视频里,情绪激动打电话的男医生也是我们医院的。事实上,由于过度紧张疲惫,每个科室的医生们不知道都哭了多少次了。

      死亡让我流泪。我接手过一个病人,肺部已经完全纤维化了,我看着她的血氧从80降到70、60,一点点往下掉。她抓着你的手,说医生求求你救救我。你说当医生的看到这一幕谁能受得了。

      我们愿意拼命,但基本的保障要解决啊。脱下防护服后,每个人一身汗,可医院只有两个时段有热水,时间一旦错过,就没法洗澡。医院安排的宾馆,一个科室只给两间房,根本不够睡,只能一张床挤两个人。

      患者太多,我们没办法一直保持心平气和,但我们一定是想要让病人活下来的。大家都在和死神赛跑。有一个急诊科医生央求设备科给再提供一台呼吸机,因为之前的一台在复苏完一名患者后,已经一起送进ICU了。

      病人太多,场面混乱。我曾建议,可以做好调查表给患者打勾,设置好几组处方,让医生勾选,这样能提高效率;门诊有两个门,可以安排一个门专门进,一个门专门出,像安检一样;发烧的分两个区域,一个区域看轻热,一个看高热。但所有人都已经放弃休假顶上一线了,意见来不及被采纳。我理解。

      这几天,情况缓解了很多。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挥部安排了分级分类诊疗,一些发热的市民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筛查。医院门诊量与前几天减少了一些。1月28日下午3点,患者就诊、拍CT片,差不多各排一到两个小时,不过输液还是要排三四个小时。现在保安、清洁人员也穿上了蓝色的隔离服,医院秩序不错。可我们心里还是没底,N95口罩仍然缺,不知道后面的物资是不是跟得上。

      我21岁开始做医生,34岁成为医院年纪最小的主任之一,到今年就满52岁了。我真心希望不要再有这样的经历了,希望以后医院管理能好起来,传染病的防控能更好。

      有一天上班前,我告诉我的同事们,我们要去打仗了,要照顾好自己,我们杀出一条血路,活下来。等疫情过去了,我们集体出境游,费用我一个人出。

      我说,只要我活着,就算数。
 
      阅读提示:文中的这位医生有着怎样的心态,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材料二:

逆行者的由来

      本用于对消防英雄的敬称,目前可查的是来源于韩国电影《潘多拉》,一个核泄漏的故事。逆行者的意思是,在灾难中,普通人撤出现场,而消防员却逆向前进,与危险与死神搏斗。

 
      2015年8月12日晚,中国天津滨海新区发生危险品仓库爆炸事故,截止2015年8月13日下午18时,此次爆炸事故共造成50人死亡(包括12名消防官兵),住院治疗701人,其中重症伤员71人。

      这场事故牵动着全世界人们的心,除了惨烈的爆炸现场和逐渐攀升的死伤者数字,最让人们揪心的还有那些不辱使命,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冲进爆炸现场开展救援的消防员们。面对火灾、爆炸等突发灾难,消防员们因职责所系第一时间冒着险情冲上去,他们也因而被称作“世界上最帅的逆行者们”。


      新冠疫情中的医护逆行者

 
      第二军医大,64人,除夕夜驰援武汉,送行军官大声叮嘱:64人,一个不能少,平安归来,凯旋归来!

 
逆行者的故事

【美国消防员:人们心里的平民英雄】

      2013年6月30日,19名前往亚利桑那州救火的消防队员殉职。在殉职的消防队员中,有马上要当父亲的准爸爸,有4个孩子的好父亲,还有追随父亲脚步成为消防队员的好儿子。

      2014年4月2日,波士顿为两名在救火中遇难的消防员举行葬礼,这是波士顿历史上最隆重的葬礼之一。波士顿市长马丁·沃尔什在葬礼上说,33岁的迈克尔·肯尼迪和43岁的爱德华·沃尔什是3月26日扑救一栋建筑大火时牺牲的。这场火灾还造成11名消防员受伤,部分消防员严重烧伤和骨折。沃尔什说:“今天我们失去两位英雄。”

      消防员上榜,与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消防员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全美有很大关系。2008年4月9日在旧金山举行的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的火炬手中,亲身经历过“9·11”事件的退休消防员里克·多兰奋力跑上343步,为的是代表并纪念在“9·11”中牺牲的343名消防员。

【澳大利亚消防员:和考拉的温情故事】

      2014年8月19日,澳大利亚一只名叫“大胃王”的小考拉在遭遇车祸后受伤昏迷。为抢救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消防员嘴对嘴给它做起了人工呼吸,最终将它抢救了过来。

      2015年1月6日,澳大利亚媒体播出一段视频,一名消防员从澳南部发生山火的阿德莱德山上救下一只小考拉,还用随身携带的水壶喂它喝水。

【韩国消防员:救猫而死,也是殉职】

      2011年, 一名韩国消防员因营救一只宠物猫而丧生,众多民众认为,应该在国家公墓落葬这名殉职人员。

      29岁的金钟贤(音译)就职于韩国东北部城市束草,在回应一名市民打给消防队的求助电话后前往一座楼宇,解救一只陷入困境的宠物猫。施救的过程中,金钟贤坠落身亡,身后留下已有身孕的妻子……

【日本消防员:泥石流里的亮色】

      2014年8月20日凌晨,日本广岛市北部因豪雨造成大范围泥石流,至少10户民宅遭掩埋。

      五十三岁的安佐警消防队副队长政冈则义为救一对母子遭活埋,他自己及手里抱的三岁男孩皆罹难,妈妈活了下来。

【英国消防员:变身“接生英雄”】

      2014年5月,英国33岁的消防员麦克拉伦在伦敦北部恩菲尔德救火时还临时客串了一回“接生婆”,帮助因火灾被困路上的临盆孕妇顺利接生,真是救人救火两不误的“英雄人物”。

      当时,火灾导致附近路段大塞车,正赶往医院产子的孕妇埃韦林娜被困路上,她丈夫随即走到封锁区寻求警员协助。
 
      阅读提示:人们形容逆行者是最美的、最帅的,美在何处,帅在何处?
 
材料三:

不要让“无论生死”的逆行者孤单前行

杨鑫宇
来源:中青评论


      近日,一张钟南山院士的照片在网络上热传。1月18日,为了尽快对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展开调研,已经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乘高铁毅然赶赴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镜头记录下他在高铁餐车上休息的瞬间,尽管照片的构图取景十分普通,却成为2020年开年以来,最令人感动的画面。


      应对突发的疫情,许多人紧急投入“战场”。1月21日,武汉同济医院主动参加新型肺炎治疗的第二批志愿者报名满员,其中一位医生的报名申请书上,赫然写着“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八个大字。薄薄的纸上,字字力比千钧,传达着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承诺。

      疫情调研的前线,钟南山不是唯一全力以赴投入到与病毒斗争中的专家学者;情况复杂的急诊室中,同济医院的这名医生也不是唯一为救治病人不惜以身犯险的医护人员。这些令人感动的言行背后,是众多医护人员与防疫专家的兢尽职守、严阵以待。

      职业精神从来都不是一句轻飘飘的空话,它意味着坚守和奉献。疫情出现至今,已经有十几名医护人员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感染,作为第一批到武汉调研的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主任王广发,也在22日被证实隔离治疗。这些令人揪心的消息,提醒着所有人救治工作的艰巨与凶险。

      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救火”,当人们撤离、寻找安全庇护时,有一群人却要迎险而上,责无旁贷。当人们用“最美逆行者”称呼他们,不吝赞美之词时,他们想到的可能只是职责所在,尽已所能治病救人。

      网络上时常流传一句话: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危机并未到来时,很多人都是平凡的父母、平凡的伴侣、平凡的子女,当你在职业岗位上与他们相遇,都未必能记住他们的脸孔和姓名,会认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理所当然。然而,一旦危机发生,“平凡”的定义便是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这是责任,也是担当。

      或许当一切过去,他们的姓名不会被铭记,他们也回归平淡的日常,直到下一次,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之时,他们会作为一个集体形象再度被记起,被褒扬。但是,这些不会阻挡他们迎难而上。

      在电视屏幕上,钟南山劝告全国人民:倘若没有特殊情况,能不去武汉就不要去武汉。然而,包括他在内的许多医务工作者,却在第一时间抵达了武汉。每一个医护人员都会反复提醒自己的亲朋好友:近期如果没有大事尽量少去医院,但他们却依然坚守在诊疗一线,甚至主动请缨到更危险的地方去。

      其实,医护人员未必喜欢听到“白衣天使”这样的字句,他们选择牺牲与奉献,不仅因为职责所在,更因为对生命的承诺。

      职责和担当,会呼起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勇气与崇高。某种意义上,“逆行者”是孤单的,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有效帮助,保护好他们免受不必要的伤害,是社会的责任。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没有人能置身事外。身为普通人的我们,可以与一线的防控人员并肩作战:戴上口罩、勤洗手,做好自我保护,遇到身体不适即时隔离救医,少去人流密集的地方,修改出行计划,尽量避免出入疫情发生的地区,不信谣,不传播不实信息……

      疫情当前,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为防疫工作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努力,就是对抗疫一线工作者最好的支持和关怀。

     阅读提示:他(他们,她,她们)的勇气从哪来? 

来源:凤凰卫视


单元学习任务

      1、请以“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为中心,以抗疫中的医护工作者为例,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2、选择任一幅图片,用诗的语言写下你的赞语。

      3、一度,医患关系紧张成为社会话题,你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吗?试列出几条,简要分析。在疫情的大考验中,医护人员成为最前线的战士,抛家逆行,舍身担责,假设在疫情结束后,生活重回原有的轨道,请你就医患关系紧张的话题,写一封倡议信,你会写什么?试着写出来。500字以上。 

2、战疫记

材料一:

新冠病毒与预防知识导图


      阅读提示:对照图片,对照一下,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或在执行的,哪些是你的盲区或误区?


材料二:

疫情当前,每个人都是重要一环

牛瑾
来源:经济日报

      守望相助、众志成城,这八个字串起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主动请缨、逆风前行;坚守岗位、冲在一线;奉献爱心、积极捐赠……一个个感人的身影,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着力量、增添着信心。

      然而,就在疫情防控面临着严峻形势、处在最吃劲时刻的当下,却总有一些人把三番五次强调的不许、不让,当成了耳旁风。福建晋江男子从武汉返乡赴宴,谎称菲律宾归来,最终自己成了确诊病例,还导致4000多人居家观察;四川宜宾男子疫期非法捕猎42只野生鸟类,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猫头鹰;山东济南男子无聊拨打120寻开心,谎称自己刚从武汉回来,感到头痛乏力……

      疫情当前,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人人都是防控疫情责任链上的重要一环,打赢这场战“疫”,靠的就是拧紧责任链条,每个人都能守土有责,尽好公民责任,不给疫情继续蔓延的机会。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切断疫情传播途径、防止扩散的最有效措施,一个故意隐瞒者的侥幸心理可能害人害己;医护人员人手紧张,医疗物质十分紧缺,一个恶意拨打者的无聊心态干扰的是防控大局。罔顾肩上责任的这些行为,于情于理不通,于法于规不容,相关当事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类似事件的发生,是在给我们敲响警钟。随着战“疫”深入,每个人的心态肯定会有所变化,但这种变化应该是摒弃惶恐、增强信心与摒弃侥幸、严格自律,而不应该是精神的懈怠、防护警觉与行动自觉的丧失。我们正在打的是一场硬战苦战持久战,战“疫”仍在关键期,宁可把问题想得更严重一些、把风险想得更大一些,也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类似事件的发生,也是在提醒我们,措施还要定得更精准一些、防控网还要织得更精密一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下沉一线,靠前指挥,严格按照“排查筛查到村、到社区、到单位、到户、到人”的要求,把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贯彻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排查不彻底不收兵,隔离不到位不罢休。严防死守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每个人积极主动配合、通力合作,拧紧自己的那一环,就能为战“疫”胜利提供坚实支撑。
 
      阅读提示:根据文章,请梳理“疫情当前,每个人都是重要一环”的原因、意义与做法。

材料三:

请停止挖路和泄露隐私,别以违法之毒攻肺炎之毒

      全文请点击链接阅读《请停止挖路和泄露隐私,别以违法之毒攻肺炎之毒》。

      阅读提示:分析曹林的论述中隐含着哪些基本的价值判断,可用“(在……情况下),我们应……而不应……”的句式阐述。

材料四:

非常时刻,那些最走心的凡人金句

      “我必须上,不计报酬、不论生死,职责所在、责无旁贷!

      ——新华社机关事务管理局门诊部增援前方报道指挥部的医生范芳志说。大年初五,具有防控“非典”战斗经验的范芳志主动请缨驰援武汉,为前方近百名记者、编辑提供医疗防护服务。在武汉的十多天里,范芳志每次和妻子通完电话,都会默默流泪,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但他表示,作为入党30多年的老党员,在国家有困难的时候奔赴一线,这是职责所在,责无旁贷。

      “晚一点,我再当你的最美新娘。

      ——“婚礼延迟了,想看最美新娘,估计要等一段时间了。”2月1日,廖珈艺利用工作间隙给亲朋好友们发微信。廖珈艺是湖北宜昌市综合维修安全生产指挥中心一名电务分析员,每天24小时通过微机监测浏览管内所有的信号设备、大数据分析运行状态,确保着宜万线的运输安全。随着疫情蔓延,很多外地同事无法正常来交接班。

      “疫情不能躲避,婚礼可以推迟。”积极乐观的廖珈艺第一个提出留下来坚守。她的未婚夫毛雨嵩是武汉高铁训练段一名助理工程师,春节前返回辽宁丹东筹备婚礼,也已经推掉早早定好的酒店宴席,取消全部婚庆事宜。“晚一点,我再当你的最美新娘。”廖珈艺对视频那头的未婚夫说。

      “钱没了可以再挣,可家乡只有一个。

      ——湖北省随州市随县自主创业的大学生郭清华、郭振华兄妹俩,将他们的歪妈土特产网店20余万元的物资,毫无保留地捐赠给家乡抗疫一线。2月8日,他们又在朋友圈紧急求助,寻求国外朋友和志愿者,帮忙代购正规渠道的外科医用口罩、N95口罩等抗疫物资,不惜掏出这几年打拼来的血汗钱。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郭清华几度哽咽:“家乡生病了……钱没了可以再挣,可家乡只有一个……我们不能没有她,也决不会抛下她!”

      “你们守护村子,我们守护你们。

      ——1月31日,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小铺乡董村村民们自发地向值守在疫情防控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捐赠口罩、方便食品、饮品、手套等物资。村民董楠向值守人员说:“你们守护村子,我们守护你们”。

      “对不起儿子,妈妈没听你的话,还是决定要进隔离病房。

      ——湖南省郴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病诊疗中心主任曹晓英已经56岁,疫情暴发后,即将退休的她义无反顾加入抗疫一线,到最危险的隔离病房工作。进隔离区前,她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对不起儿子,妈妈没听你的话,还是决定要进隔离病房。”
“与时间赛跑,及腰长发也是累赘。”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节省穿脱防护衣的时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神经内科“90后”护士单霞,二话不说剃掉长发变成了光头。她说,头发没了可以再长,争分夺秒抢救病人才是首要任务。“与时间赛跑,及腰长发也是累赘”,她豁达地说。这个90后女孩,让我们看到了真心、无畏与赤诚! 

      “不露耳朵我怎么听?过来帮我把帽子摘一下。

      ——除夕夜,面对病床上刚送来的确诊患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的刘景院主任拿着手中的听诊器,对身边的同事说道。“算了,您还是别露了吧!”同事犹豫地说。虽然知道病毒感染的可怕,但为了能更准确地了解病人的情况,刘主任不顾同事的担心和劝阻,执意要求解开防护服帽子,露出自己的耳朵,然后戴上听诊器为病人听诊。

      阅读提示:以上凡人金句所体现的美好品质有哪些?

材料五:

      中科院研究发现: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阅读提示:这篇报道中有没有疑点?如果有,请说说你的思考。听了专家的介绍,你会立即购买双黄连口服液吗?为什么?

材料六:

       “宅在家14天还没离婚,那就白头到老吧”(点击链接阅读)

      阅读提示:在疫情的“大考”中,人们的生活和心态有了哪些变化? 

单元学习任务

      1、请编写一份学校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工作的微信公众号文章。

      2、除了泄露隐私、违法挖路,就你的观察,当下抗疫所表现出来的不合理现象还有哪些?请你模仿曹林的文章写一段话,分析这些乱象。

      3、上面的凡人金句哪一则最能打动你?如果你在微信上看到这句话,请你写一段跟帖。

      4、1月27日大年初三,一名疑似发烧的武汉女孩准备乘坐南方航空从日本名古屋国际机场回到上海,但是在登机前,一群上海和其他地区的乘客坚持不登机,不愿意与对方一群武汉人同坐一架飞机,并且一直在与机场方进行交涉。这位武汉小姐姐在微博上发出质问:她们武汉人被一群上海人歧视了,因为这群上海人不愿意与她们同乘航班,导致飞机迟迟不能起飞,这还是同胞吗?还表示自己要崩溃了!

      如果你是湖北以外地区的人,你会选择登机吗?请说明你的做法以及背后的考虑。

      5、在全民“战疫”的日子里,你有随着爸妈奔波吗?禁足在家里的滋味如何?家人的生活和性情有怎样的变化?将那些让你很有感触的情景、事情、人物,试着记下来,作为一个特殊时期的记忆珍藏。


3、与子同裳

材料一:

      全文点击链接阅读:这一次,日本人给我们开了个诗词大会,我们何以作答

      阅读提示:1、文中除了列举了日本人支持中国抗疫所用的赠语之外,还对比分析了我们的日常汉语使用中的哪些粗鄙化现象?2、文中是说“武汉加油”是没文化的表达,还是说“只会说武汉加油”?你同意吗?


材料二:

      一组图片(各国捐赠额统计、日本政要表态、英国孩子唱歌、十九省对口支援湖北各市、苏州医生的讲述、武汉加油、交通运输部公告)






材料三:

      这样的标语横幅,为什么你写不出来?文章很多,请自行上网搜索阅读。

      阅读提示:作者概括出这些特色标语的哪些特点?作者此文表达的对特色标语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赞同、欣赏还是讥讽、批评?

单元学习任务:

      1、摘抄材料一中的古诗词,记诵。

      假设你是日本学生,准备向武汉学生捐助防护用品,请想一两句古诗词作为捐赠语;

      假设你是台湾学生,准备向武汉学生捐助防护用品,请想一两句古诗词作为捐赠语。

      假设你是身在武汉的捐赠受益者,请给以上两种捐赠中的一个,用古诗词表达感谢。

      2、探究:运用古诗词是美的表达,“武汉加油”“武汉挺住”是否就不好?好与不好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一中作者真正要批评的现象是什么?

      3、阅读材料二中的图片,把你获取的信息或产生的观点、看法写出来,不少于5点。

      4材料三中的标语,有人说雷人不得体,甚至是粗鄙恶俗,也有人说这是由对象决定的,一切看效果。你怎么看这些标语,写一段话,表达你的观点,需要结合具体的标语来分析。500字以上。

      5、针对以下情形和对象,你也各拟一条标语:

      因为疫情,开学延期,毕业班学生和家长非常焦虑;

      社区里一些老年人不肯带口罩出门;

      因城市封闭,流落在外地的武汉人。 

4、现场篇

材料一:

      《财新疫情深度报道 |武汉如何一步步走到围城》,全文点击链接阅读:封面报道之一 | 现场篇:武汉围城


      阅读提示:这篇长篇通讯报道,从哪儿开始写起?然后依次写了哪些内容?为何采用这样的叙述方式?各部分内容的核心是什么?


材料二:

      图片一组(武汉春节团拜会、万家宴、第一财经“武汉疫情核心时间线”)


      读图提示:新闻图片中的两件事发生在何时,是疫情日益严峻的时候,当地为何举办这样的活动?从“核心时间线”你读出了什么?

材料三:

      《sars专家管轶:这次我害怕了》,文章请自行搜索阅读。

      阅读提示:管轶为什么害怕?

单元学习任务:

      1、依据财新网的深度报道,梳理新冠肺炎疫情的线索,画一张图或表,标注出关键时间和重要事态。

      2、结合财经深度报道和第一财经“武汉疫情核心时间线”

      (1)区别下列措辞并标注时间节点:

      “不会人传人“

      “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

      “尚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不能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但持续人传人的风险较低”。

      “肯定有人传人”

      (2)灾难往往不仅是天灾,还是人祸,请从这两个材料提取依据,加以论证。

      (3)如果你是疫情观察与跟踪研究者,你会在哪个时间节点上确认人传人?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3、通过网络搜索“百步亭万家宴导致更多人感染新冠肺炎“的有关消息。请据此总结疫情防控的一条教训,这个教训与后来疫情防控中的哪些措施、做法有关?试列出三件以上。

      4、当管轶第一次(1月22日)接受采访时说“这次我也害怕了”,“我也选择做了逃兵”,引起部分网民围攻,通过网络梳理有关责骂管轶的言论,分类,试选择两种(如“耸人听闻”“懦夫”“浪得虚名”等),结合材料一、二、三中的信息予以反驳。 

5、吹哨人

材料一:

      点击阅读《谁是吹哨人?

      阅读提示:前苏联切尔若贝利核电站事故中,吹哨人是谁,他遭遇了什么,为何当局要掩盖?吹哨人和告密者有何不同?

材料二:

      点击阅读《悼念“吹哨人”李文亮医生

      阅读提示:李文亮曾在微信群说“发现了sars”,警方以“非sars”,与事实不符,定性为谣言,你觉得这样定谣对不对,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

材料三:

国家卫健委向李文亮医生表示深切哀悼

新华社

      武汉市中心医院李文亮医生在抗击疫情中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经全力救治不幸逝世,国家卫生健康委表示深切哀悼,向李文亮医生的家属表示诚挚慰问。

      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为大家,迎难而上,英勇奋战在抗疫最前线,为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表示崇高敬意。

      当前,抗击疫情正处于关键时期,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需要全社会更加关心关爱医务人员,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材料四:

      一组图片(吹哨人、带拉链的口哨、李文亮、训诫书、平安武汉微博、央视新闻播报截图)

      阅读提示:试体会和揣摩李文亮被公安训诫后的心理活动

材料五:

      点击阅读:致敬李文亮:在平凡中通往“不凡”

      阅读提示:文中为何一再突出李文亮的普通?

材料六:

      点击阅读:如果那是谣言,这十多天人们造过多少谣

      阅读提示:有人说,谣言是遥遥领先的预言,你怎么看?

材料七:

      夜,吹哨人李文亮离开了我们

      阅读提示:从李文亮的经历,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材料八:

      网络上涌现的悼念语录


      1、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2、加缪在他的《鼠疫》写过:“不过有一点我想纠正过来,我们的所作所为从来都不是什么英雄主义,那只不过是一种人之常情。我的想法说出来可能会让人觉得好笑,可是在我看来,跟鼠疫战斗的唯一方式就是这种人之常情。”

      这些天里,我们见证了很多这种“人之常情”,有人守护它,有人践踏它。

      不要忘记它们。

      3、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4、虽然人间不值得,但天使真的来过。

      5、多数人欠他一声谢谢,少数人欠他一个道歉。

      6、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做了他本该做的事;他只是一个善良的人,说了他本可以不说的话。

      7、灾难并不死了两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重复了两万次。

      9、我们愤怒于你的预警被当成谣言,我们伤恸于你的死亡竟不是谣言。

      ……

      阅读提示:理解每句话的内涵。

单元学习任务:

      1、解释“吹哨人”,并用李文亮或疫情中符合“吹哨”特征的其他人的事迹(自主搜索资料)阐释这个概念。

      2、阅读各类材料,概括其主要观点或陈述的事件。

      3、梳理李文亮人生轨迹,突出重点,写一则李文亮小传,尽可能用文言的形式,200字左右。

      4、读材料四的图片,任选一幅或多幅,用文字描述图片内容,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5、就李文亮的行为和遭遇,探究为何民众把他尊为英雄、吹哨人,民众为李文亮发声的根本诉求或实质。

       6、好多年前伽利略对教会妥协时,他的学生怒气冲冲地骂他酒囊饭袋,并说“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伽利略却回答“需要英雄的国家才是真不幸“。这两种说法有矛盾吗?你同意哪句话,或是两句都同意。请结合抗疫种医护逆行上前线和李文亮的遭遇来分析阐释,适当结合生活或阅读中的其他人和事来谈。不少于500字。

      7、生活中经常听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说法,你怎么看待这个话题。写一篇论述文,不少于600字。

      8、揣摩材料八中的语录,自己也学写一到两则。 


6、受难者

材料一:

      方方日记选(我很想夸一下武汉的年轻人、我们的敌人是病毒、生活那么艰难,但办法还是有的)

      阅读提示:方方的日记中展现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武汉?写到哪些人和事?方方有哪些观点、看法、建议和愿望?

材料二:

      一个武汉女生的真实日记。请自行搜索。

      阅读提示:从哪些文字读出“小杭”曾经的幸福,哪些情节或表达让你特别感伤?

单元学习任务:

      1、细读方方日记,采用其材料,以一个新闻记者的口吻和视角,写一篇“沦陷的武汉”的通讯报道,尽可能全面呈现。

      2、按语中的“消费苦难”是什么意思?自我拷问:我们这个学习任务群中引用了武汉女生的日记全文,也未经当事人同意和知悉,你如何看待我们的学习行为?

      3、给“小杭”写一封信吧,考虑和尊重“小杭”现在的状况,说你想说的和能说的话。

      4、在武汉,与“小杭”有关类似遭遇的家庭不在少数,请站在政府的角度为灾后他们的生活困难作出预估,为其生活重建提供方案。 


7、长醒钟

材料一:

      央媒呼吁:不要用开会发文件来刷存在感,基层需要的是口罩不是口号,需要的是消毒水不是口水

      近日,有基层人员反映:“今天一天收了妇联、振兴办、组织部、政府、县委、卫计局等十来个部门的文件,都是给乡镇安排防疫工作,好像大家都很重视,但没有一个文件一个部门帮助乡镇解决哪怕是一个口罩、一瓶消毒水的实际问题。”用会议传达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显然,这又是犯了形式主义的病。(全文见人民网)

      阅读提示“基层需要的是口罩不是口号,需要的是消毒水不是口水”含义是什么?针对的是哪些现象?

材料二:

      点击阅读:光明时评:人命关天的当口,专利是冰冷的字眼

      阅读提示:在疫情紧张时刻,武汉病毒所申请专利合不合法,被批评的原因是什么?吉利德公司是如何回应的?“冰冷”是什么意思?

材料三:

      疫情背后的六种“人性之恶”,文章请自行搜索。

      阅读提示:道德说教从来不缺,人性之恶依然,特别是在大灾大难时会有更充分体现,那么靠什么来压制或消弭人性之恶呢?

材料四:

      光明时评:为什么科学原理说服不了阴谋论。见2月6日光明日报客户端。)

      阅读提示:阴谋论之所以有市场,原因有哪些?除此次疫情之外,你还知道哪些阴谋论曾经流行?

单元学习任务:

      1、观察和思考,在你的生活体验中,有哪些也属于“形式主义”的防控要求,挑选一个感受特别深的“形式主义”,给主导这种形式主义的当事个人或部门写一封商榷信,提出你的思考和建议,态度要诚恳,表达要得体。600字以上。

      2、人性之恶也许不止六种,请你就观察和感悟所得,添加一则,并仿照材料三的行文,加以陈述和分析。

      3、网络搜索“抢发新冠肺炎论文”事件,弄清起因、涉及当事方,参看相关评论,以 “赶和抢”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除了概括事件始末之外,结合与参考本单元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一些观点和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

      4、在网上搜索“武汉封城,钟南山大怒,究竟是谁窃取了华人的基因?可耻的基因战让人胆寒”一文,这是一则著名的“阴谋论”谣言帖,遭到包括光明日报在内的众多媒体与智识人士的鄙视和批驳。请你也针对此文的观点和依据写出至少5条以上的反驳意见。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