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语文146分!总分725!看看这位湖北学霸的作文到底写得怎么样?

新读写 新读写 2020-09-3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语文146分、理科数学149分、外语143分、理科综合287分——这是华师一附中唐楚玥同学的高考成绩单。但是考出这个成绩的唐楚玥却说:“高考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瞬间,我们应当做到胸中有丘壑、眼底存山河,每次用这种信念提醒自己,就不会因为偶尔的失利而难受悲伤。”


       今年高考,实在很不寻常。7月8日,考完最后一门科目英语,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25)班理科学生唐楚玥的妈妈忍不住晒出了自己11年前的日记,说要待23日见证结果。

 

妈妈的朋友圈


      没想到,7岁就发出“高考720分”豪言壮语的唐楚玥,竟然用十年的努力和坚持兑现了儿时的诺言。



      总分725,语文更是考出了146分,实在让人惊叹。可是熟悉唐楚玥的老师同学们却觉得并不意外,她的班主任范老师评价说:“唐楚玥太全面了,综合素质优秀,心理强大,学习能力强。”


      三年前的中考,唐楚玥就是以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华师一附中。进入高中后,唐楚玥继续“学霸”之路,还总结出了“归纳整理、发现问题、不懂要问、劳逸结合、保持心态、树立目标”24字复习备考方法,并多次参与编写了华师一附中“学霸笔记”。


      那么,唐楚玥的作文到底写得怎么样?我们找到了她发表在《楚天都市报》帅作文版上的文章——


淡之韵


唐楚玥

华师一附中高二(25)班


      小时候不懂水墨画,我为了画出夏荷那诱人的粉红,一笔加一笔地涂抹,颜色是深了,可效果总与她“濯清涟而不妖”的形象相去甚远。而爷爷只是寥寥几笔,轻轻点蘸,白与粉相映衬,那荷花便呼之欲出了。


      “你这花瓣都没涂满,颜色还那么淡,怎么就比我画的更传神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爷爷笑了两声,摸摸我的脑袋,说:“这叫留白,中国的艺术啊,历来都讲求淡雅。”他还打了个比方,“西方的油画,是个活泼华贵的小公主,而我们的国画,更像个宁静淡泊的老者。”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淡”的内涵和韵味。


      从小到大,常常沉醉于古诗文的平仄音韵中,却也因为考试头疼不已。做多了错多了也就想明白了,它太“淡”,以至于“大老粗”学生难以用简明直白的文字写出作者的匠心与深意。


      它的“淡”,在于它情感的含蓄、表达的委婉。“锦瑟无端五十弦”,怪锦瑟“无端”,怎不是怪岁月无情?“对影成三人”,孑然一身,何来三人?


      它的“淡”,在于意象的隐晦、意境的深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寥寥十字,一轮明月,寄寓天下情思。


      小桥流水、炊烟人家、细雨梧桐、春风杨柳……无数的意象,加之隐喻、省略、用典、借代等手法,组合出丰富的意境,传达出复杂的情感。它很少直接表达,只是呢喃轻语,便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空间,谁忍心打破这份“淡”呢?


      从国画、诗文窥见的“淡”,可以说是一种素雅蕴藉、意味深远的艺术习惯。围棋,只黑白二子交替落下,但其中“数奇藏日月,机发动乾坤”的无穷变化,令无数棋士一生为之倾倒;书法,不需过多的器具,没有其他的色彩,“池墨泼飞云,紫毫挥广宇”,一支小小的竹管毛笔足以承载无数文人墨客的喜怒哀乐;七弦之琴,安静悠远,亦有高山流水之势,能作天地万物之音……极简以至至美,极淡以达至深。恐怕只有这样的境界,才能让后人反复咀嚼。


      这些含蓄而深远的艺术文化,又可以说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外化。他们淡泊明志,赋予了梅兰竹菊之类淡雅的植物以人的情思;他们崇尚高洁君子,厌弃势利小人,与人相交,不为名利,于是有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比喻要是换了位,总让人觉得不太合适。什么曲水流觞,焚香烹茶,什么花前月下,吟诗作对,还有的隐居山林,寄情山野,回归自我。不知是他们天性之淡泊雅致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本就含蓄淡雅的艺术文化达成了他们生命的圆满?


      左边为水,右边为火,“淡”最为精妙之处当属一种水火并育的为人态度、处世智慧。


      “淡”不一定意味着碌碌无为、体现为沉默懦弱。他们有凌云揽月的志向、报国济民的热血、放眼天下的格局,他们能屈能伸、能放能收、不以物喜、不为物累。


      有机会,便去争取,争取不到,也只是一笑而过;小人得志,心中看不惯,便明哲保身、敬而远之;皇帝器重,便积极上书对策、治国佐政,皇帝弃之,贬官一隅,也要勤恳为官、造福百姓。


      “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淡,看似简单,实则极难。要如何阅尽人事、超脱淡泊,才能达到此般境界?


      如今,我们似乎与“淡”这个字,渐行渐远。诚然,科技的更新、社会的变革让传统文化随之衰微,但我们总能做些什么——善学习、善传承,在琴棋书画等技艺的培养中,陶冶心性之“淡”,传承文艺之“淡”;多阅读、多思考,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体会“淡”文化的本质意味与来龙去脉;最后,哪怕人世繁杂,也要以淡泊的品性守住心灵的净土,让淡的魅力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


唐楚玥和妈妈合影


      根据当地媒体报道,唐楚玥所接受的家教既宽松又严谨。


      小学时的唐楚玥大部分时间都和爷爷奶奶呆在一起。爷爷是位体育老师,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常常带着小楚玥打球、游泳、吹拉弹唱。


      楚玥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班级文体骨干,在学校书法大赛、运动会、歌唱比赛、话剧比赛等各项活动中,都能见到她活跃的身影。这些活动也培养了她热心班级事务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同时,爷爷也启发楚玥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不要太计较每次考试的分数。因此,楚玥从来不会因为偶尔的考试失利而沮丧,她相信自己的实力,也会及时分析丢分原因,懂得自我调节。


      唐爸爸是大学教师,他的教育理念跟爷爷一致,并注重对孩子的逻辑思维培养。比如,他会带孩子玩一些自创的逻辑小游戏,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唐楚玥初中在华一寄宿学校就读,很早就培养了独立生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顺利考入华中师大一附中尖子班后,楚玥成绩继续保持年级前列,还能做到学习兴趣两不误。这与她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分不开。


      教过楚玥的老师对她都有这样的评价:楚玥一直很享受学习的过程,而且学习效率很高,会学也会玩。


唐楚玥(右一)在课本剧中扮演庄姬


      唐楚玥所在的高三(25)班,也是华师一附中致力于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长飞班”。这个班的学生,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而且综合素质高。按照要求要参加更多的体育锻炼,每周要增设三节“诊断课”,“班级老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动态诊断分析,包括学业问题、心理素质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中或单独授课指导,帮助他们更快地提高。”


     高二时,唐楚玥曾经有过一个演讲,向参加分配生考试的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


      早上六点半寝室铃响,准时爬起,伴随着同学们在寝室老师那里点播的各种风格的歌曲洗漱、做清洁,六点五十离开寝室。到了食堂,得纠结纠结,是吃面窝、豆皮、油条、鸡冠饺、米鸡、肉夹馍的那几个窗口呢,还是吃三鲜面、青椒肉丝面、番茄鸡蛋面、牛肉面之类的面食呢,或者再往前走一点,去买人气爆棚的热干面,或者新鲜蒸好的小笼包、蒸饺、烧卖,刚出锅的馄饨饺子?反正我的原则是至少不与前一天重复。


      如果想尽快解决的话,就提着几个小包子,在鮮奶站买一杯牛奶,往教室去了。补充一句,我以前特别不喜欢喝牛奶,但是学校的奶站有十几二十种口味,然后我现在就天天喝啦。


      到了教室,大概七点五分,离上课还有一小会,我一般会做一做语文的摘抄,看看作文素材什么的。


      到了七点十五,英语或者语文课代表就会带领大家开始早读了,当然,也不乏一些拎着早餐踩着二十的迟到线冲进来的大神。


      从七点四十五一直到十二点,是一整个上午的五节课和一个大课间。我们班上午一般是主课,看看性格迥异的各路老师在讲台上大显神通,确实让每天的学习在相同的课题中有了不同的乐趣。


      中午吃完饭,回寝室休息,一点四十五起床两点进班。


      从两点到两点二十的这段时间,是“午间时光”,我们班周一周五属于英语,一般会听年级英语组下发的BBC六分钟英语听力材料,每学期都有厚厚的一大本,让我们接触到最纯正的发音,锻炼我们的听力,也能学到些小知识,或者每个单元上完,发一张小小的单词大比拼,做完之后各班交换改统计优秀率,利用这一小段时间进行零碎知识的有效回顾;


      周二周四属于语文,周二看视频,语文课代表和语文老师会找各种各样的题材,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等诗词节目,让我们沉漫在诗歌艺术的陶冶中。平语近人之类的节目,让我们了解到国家的政治走向、领导人的治国理念感动中国,更是让我们对这些无私奉献的英雄人物敬佩不已。


      而周四的新闻联播“更是大特色,每周将由班上的一对男生女生站在讲台上配合两人制作的ppt,为班上同学带来各种各样的新闻。对于播报的同学而言,这能锻炼大家检索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当众发言的能力,对于下面的收听的同学们而言,我们接触到这个大千世界的最新动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象牙塔"里面的学生,在对时事的认识和思考中也逐步培养了我们对家国对社会的贵任感;


      周三则是大部分同学都很期待的唱歌,文艺委员精心组织,或是同学们上台唱歌,展示自己的风采,或是观看声入人心之类的音乐视频,那动人的旋律给我们带来一次最惬意的放松。


      下午的学习从两点二十到五点十分,副科大都在这段时间,什么体育、选修、艺术、技术、心理等等,都是同学们非常期待的。


      晚上从六点十五到六点四十五仍是语文或者英语课代表带领大家晚读的时间。读完之后,大家就开始安安静静地自习了。做做今天的作业,或者刷刷竞赛书,再或者复习整理,一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八点五分做完眼保健操,大家就会下楼绕全场约1千米的敏行环路跑步了。我进校前也听说过什么“一圈武大华科两圈复旦交大三圈清华北大”的传说,不过我最高记录也只跑了两圈。


      八点半上课铃响,再接着自习直到十点钟,就可以回寝室了。不过路上还不能高声喧哔,因为高二的学长学姐们十点半才下课呢。


      寝室十点半熄灯,倒头就睡,第二天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这大概就是我一天的生活吧,过了快两年,在学校至少也呆了四百天,你们也许会觉得,我们学习压力大,每天重复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厌烦?其实就我个人而言,并非如此。


      是的,时间表是死的,这在任何学校都是如此,但是,选择今天吃什么,会学到什么有趣的知识,刷到什么好题,老师们又如何可爱或者出糗,又和哪个同学拌了拌嘴交流交流了感情,这一切的一切,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直到现在,我仍然能满怀希望的迎接第二天的校园生活,学习,看似枯燥单调的东西,也成了这别样妙趣的一部分。


      ……



      记得刚开学自我介绍的时候,我站在台上畏畏缩缩,声音极小,还打磕巴,可在不知道多少次演讲、主持班会等当众发言的机会的锻炼下,我可以非常自如、毫不畏惧地站在各位家长面前发言。


      记得我以前很没有自信,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也没有什么特长,可在这两年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我渐渐明白了自信并不来自于外表的美,或者是某一方面的极其优秀,更不是一次两次的年级第一。


      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气质,是一种对自己身上不足的深刻的认识,以及对努力定将改变自己的未来的信心。我想,这大概就是华师一除了在学习习惯之外,给我带来最为可贵的成长吧。


      高考结束后,经常分享学习笔记的唐楚玥,又受邀在知乎回答了“湖北高考理科状元总分 725 分,语文 146 分,如何做到的?”这个问题。


       她说,“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需要技巧与总结、方法与思考,这是每一位要参加高考的学生从小学到高考十二年来应该做的事情;而作为一种语言,它更需要热爱与积淀、共情与体悟,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有幸拥有的文化宝藏,等待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探索。”


      看看她的学习笔记——




      在一篇题为《和语文一起细水长流》的分享中,唐楚玥说——

      许多人重视语文素养却忽视考试素养;有的人过于功利,重视刷题却忽视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素养是根系,扎得深语文之树方能茁壮成长;考试素养是绿叶,些许点缀方能让语文之树摇曳生姿。如果你愿意,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这两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乃至相辅相成。
 
      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渗透进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阅读。

      阅读要有计划,从高一起,语文老师范莉老师就要求我们制订阅读计划,从文学作品的体裁、创作时间等方面分类有计划阅读,老师也会从史书、散文、社科、诗歌等各个方面推荐好书,同时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

      阅读要慢,更要思,很多同学阅读往往囫囵吞枣,求多不求精,我觉得阅读应该真正展开你自己与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收获一种智性上的欢愉。

      另外,阅读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我们每周都会利用午间时光15分钟时间共同观看各种视频,感受更鲜活的语文。如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体会古典诗词的魅力,在主持人大赛上感受他们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之高等等。

      此外,语文素养的提升方法多样,如我们班每周都有新闻播报的小活动。这个人人轮流的新闻播报的活动,既锻炼了我们组织整合的写作能力,也锻炼了我们当众发言的表达能力,更让我们在象牙塔中不失放眼天下的格局。

      我最喜欢的一点还有写随笔,有的时候兴致来了会自己跑到学校的某个角落看看风景、写写文字。将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付诸笔端的时候,我往往能收获到一种自然而忘我的快乐。很多人会抱怨高考议论文套路深、没底蕴,但是随着性子写些随笔和在考场上雕琢一篇议论文并不矛盾呀。

      其实,生活处处有语文,上面列举的一些做法也都是冰山一角,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你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全方面地提高的。


      最后,再来看一篇唐楚玥写的观后感——
  
青春歌作几行诗
——2006届校友王希翀分享会观后感

高一(25)班唐楚玥

      格子衬衫、丝框眼镜,他用指尖轻声说着:“我要带你去你想的地方”;钢琴前自信的微笑,已足以令所有先前介绍的光辉履历黯然失色。眼前的,不是才华横溢的“新锐作家”,不是声名显赫的“音乐才子”,只仿佛是那个单纯、青春模样的少年,一时竟不知是那流泻的音符将他的青葱岁月娓娓道来,还是他将青春的梦想凝结成最动人的诗行。

      “我们是华师一迁往新校区的第一届学生,那时的路上还是黄土、道旁还是树苗;今天我回来,却是绿树成荫”。这是2006届校友王希翀的开场白。常说时间无形,可他分明见证了时间的足迹,他说:“我的时间里住过你”。或许,这个“你”,是他的人生导师,是他的音乐挚友,抑或是他自己吧,我想着。

      三年,老师不过是漫长时间里太过匆忙的过客,却如场场绵绵无声的甘霖,灌溉出那株饱满的人生稻谷。高一,是物理老师对他文科偏好的尊重,让他学会“暂时不理想并不会决定你的后路”;高二,是地理老师对他记忆潜能的发掘,语文老师对他写作热情的鼓励,让他遇见“超自信的王希翀”;高三,是班主任对他忘情演奏的一个“继续”的手势,让他保持对音乐的初心……

      他的故事里的老师所具有的,不仅是一视同仁的关爱付出,更是因材施教的智慧方法,好似师生间一份秘密的契约,一根隐匿的纽带。多年后回看,原来那份尊重和引导,已在青春的诗行间写下不可抹去的一句。

破浪——喷薄而出的积淀之势

      也许他自己也没预料过,一直以来的爱好与坚守,为他未来的“长风破浪”,积蓄了多少力量。从对所写历史散文的执拗到高考将议论文的框架与足够的知识储备、实战经验的完美结合;从电钢琴的一路陪伴,到成为大学舍友原创动画的供曲人之一;从对音乐的孜孜追求,到受邀成为著名导演的配乐师、文化晚会的音乐总监、海外歌手的御用作曲人……它们是机遇,更是积淀。

      然而我却突然想起客厅里那台已经蒙灰的钢琴,还有书房里那支许久未动的毛笔,不免有些怅然,多少所谓的“爱好”不过追求着速成,渴望的是人前的展示,而最终一曝十寒成了“一时不见成效”的牺牲品,多少对高中议论文之刻板的批判,不过是文学素养仍未及高度,是用实用主义的眼光打量着那本就少的可怜的文学热情,最终一边抱怨一边迎合。

      可他的故事却少了一分功利与浮躁、多了一分沉蓄与而耐心;人生没有无用之事,当多年的积淀,化成一次次机遇时再回看,原来那份热爱与坚守,已在青春的诗行间刻下入木三分的一笔。

揽月——自成一格的诗乐之合

      文字、音乐本该水乳交融,他是那样巧妙地将二者结合,在艺术的青天中独揽自己的那轮明月。如果说,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故事,那么文字是讲述者言语中的回环跌宕、情节里的起承转合,音乐则是他声调中的抑扬顿挫、表情里的喜怒哀乐,共同牢牢抓住听者的心。于他而言,为作品配乐的魔力在于场景的营造、人物的代入、情感的共鸣,让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难忘的视听之旅。

      像诗是词汇的和声一样,音乐是音符的和声;像诗是散文和演说的升华一样,音乐是诗的升华。是啊,何谓“诗歌”?诗与歌,千年来皆未曾独立于彼此。“孔雀东南飞”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歌;“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易水边壮士诀别的歌;“断肠人在天涯”是无数游子的歌……也许流传至今的只剩文字,但最初文字不过是记载歌者情怀的工具,本就为音乐而生。

      可为什么偏偏是他开创了这样的写作风格?我想,这大概就是青春的奇妙之处吧。青春时期的文学梦、音乐梦,看似两条并行的轨道却在人生旅程中缓缓靠近、交叉,擦出动人的火花。不经意间,当年吟唱着的,谱写过的,竟反过来融入了青春的诗行间。

      未来可期,少年们尽情歌唱吧。青春的诗行间,有你有我。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