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过杨浦区语文模考第一,他说在图书馆角落看闲书才是正经事

张卓尔 新读写 2020-09-30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当我放下闲书,从图书馆角落起身的时候,崇高的命题又一次填满了我的头脑,不管生活向我提供怎样的挑战,我都会去接受,然后做到自己所做的最好,因为生活不是不如田园。


      阅读到底有什么意义?曾在杨浦区语文模考中考过第一名,日常作文得过两次69分(满分70)的张卓尔,特地来到新读写直播间进行了分享。以下,就是直播的部分内容,分享给喜欢阅读的你——



在图书馆角落看闲书才是正经事


张卓尔

香港大学学生


      出于某种我不愿意解释的理由,直到昨天,我还维持着在一份投行里的实习工作,一周五天。


      在这段时间里我学会了如何面对5、6个分屏的彭博终端,学会了每天面对几十张财务报表,阅读了几百行Python代码和几百行我根本不会的java代码,学会了如何在交易员讲授金融数学课程的时候用牙齿咬着舌头让自己不至于睡着。


      六点多下班,我决定七点要能坐在电脑前把这份讲稿再过一遍。但是到了七点的时候我突然发觉自己什么也写不出来,黄浦江的水因为日日的雨正在一点点涨起来,我的大脑却因为日日的星巴克变得空虚。


      解铃还须系铃人吧,我想,去读《白鲸》说不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星巴克这个名字取自梅尔维尔的《白鲸》,Starbucks是书中一个爱喝咖啡的大副的名字。


      所以昨天晚上,一个理应认真修改讲稿的时刻,我选择窝在床上读《白鲸》。当然,如果你认为受这本好书的启发,我就文思泉涌,能写出一篇传神的讲稿,那只能说明,你对我即将想表达的内容可能还没有准备;事实上,我很快就睡着了,助眠也是书籍的妙用之一。这是杉本博司的海,以前我睡前更喜欢看马蒂斯或者惠斯勒,但是最近比较喜欢这样的超长时间曝光的海,它能使我感到平静。


      啊,还没有做正式的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来自香港大学的张卓尔,很高兴有机会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经历。先自我介绍一下吧,我毕业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在中学期间喜欢读书写作,得过一些很细微的奖项,也曾在模考中考过区第一,但是高考语文没有考得特别好,所以现在在学习理科

 

      当然,我说这些不是为了自我展示,马尔克斯说“我不是来演讲的”,那我又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向大家分享呢?因为谈论文学是一件让我感到很幸福的事,哪怕我只是一个人自己坐在桌子前自己和自己谈论文学,我也会感到短暂地自己被光照亮了一下。


张卓尔

复旦附中2019年毕业生,在校期间他视读闲书为己任。很多同学认为,他的人生巅峰出现在高考之前的杨浦区模考,他考过杨浦区第一,也得过69(满分70)的作文分数。去年高考得到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三所学校三个不同方向的录取通知书后,他决定去香港大学读理科。


      
      我不是一个优秀到可以被拿出来做某种范式的“别人家的孩子”,相反,从小到大,我更像是一个古怪的、充满奇想、悲观的麻烦小孩,我怀疑如果真的有一个“家长不愿意看到的自己家孩子的交友对象”,我将在其中位居较高的位置。

      比起夸耀自己是一个天生的爱书之人,除了要感谢自己在成长路上受到了非常优秀的语文教育,复旦附中的语文教育,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位语文教师就是复旦附中的石老师、李老师和龚老师。其次要感谢的是自己没有晚生十年,生在一个电子设备的世代。

      在我小的时候,纸质阅读还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娱乐方式。现在如果你在公共场合掏出一本书,大家会想:是不是要拍照发朋友圈了。

高中生为什么要读闲书

      那么我们首先回答今天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什么要读闲书。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能要先从另外一个问题入手:为什么某些人生经历能够给人带来充实、喜悦或者满足感,比如说阅读一首好诗就像爱情或者一场奇异的风暴,使我们的生命得以更新——而另一些经历却只能给你带来空虚和时不我与的哀怨? 

      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我常常在某一个瞬间突然发觉,自己原来很喜欢看的一样东西,或者很喜欢打的游戏,其实很没劲。这种事伴随着我的成长一直发生着。

      初二那年我迷上了《英雄联盟》,我相信现在也有很多人喜欢这款游戏,或者《王者荣耀》。不得不承认痴迷游戏的日子很快乐,但是有一天我发现不对劲:我的每一个操作,每一个技术细节,甚至是击杀对手用的qarq的连招,其实都是一种重复,或者说变成了一种套路。而当我开始意识到这一切都是套路的时候,我开始觉得很没劲。

      又比如说——我在这边打算举三个例子,第一是造星的综艺节目,第二是一些网剧,第三是一些动漫,这三种类型的东西我都喜欢过,但是某一天我会不可避免地发现我已经可以做到把剧情的走向猜个八九不离十,A会出道,B和C会分手,D一定会死;如果我是编剧,我会在哪些时间设置悬念,在哪些时刻要切入回忆杀,在哪些时间要加上一系列花里胡哨的东西保持吸引力……然后我就会对这些事物失去兴趣。

      你会有一种灾难或者某个重要的时刻(the epiphanic moment)正在迫近的感觉,但几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角色毫无知觉地来来去去,没有最终的了结。就像一直在循环一首烂歌,只是刚好有足够的变化来说服你继续下去。

      然后我发现我宁愿去看塞林格。去读普拉斯、帕斯捷尔纳克、乔伊斯、科萨塔尔、谷崎润一郎……在他们故事里的事情要么是非常重要的,要么以一种黑暗而浪漫的方式无关紧要。


      比如说海明威写的《永别了,武器》,写的是一战。这本书的原名叫A Farewell to Arms,arms被译成了武器,但我认为也可以理解成是爱人的臂弯。

      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一个美国青年去意大利志愿驾驶救护车,然后他爱上了一个英国护士。他在前线经历了很多,包括同伴被炸成碎块,包括差点被处决,然后他选择了和爱人一起逃跑。

      他们在夜里冒着风雨划小船终于来到了瑞士,护士却因为难产而去世了,主人公在大雨里走出医院。然后整本书就这么结束了。

      一般来说,这样的结局会引起读者往作者家里寄刀片的行为。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又会觉得这样的安排是es muss sein,就是“必须要这样”,这是一个昆德拉式的表达,为什么必须要这样?因为爱情是机遇的、偶然的、命定的。让两个相爱的人分开是一种必要的、黑暗的、无关紧要的浪漫行为。

      海明威说这个结局他写了39遍。于是你沉下心去思考海明威为什么要这么写,神奇的事就会发生:你发现虽然海明威已经把他所有该说的都说完了,你开始有一些想说的东西出现了。

      你开始思考一些平时不会思考的命题:比如你开始思考战争意味着什么,比如你开始思考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或者你敏锐地发现到一战正好位于维多利亚时代和’an age of modernity’的分界点上,你看到一战是怎么把欧洲拖进泥淖又给美国带来爵士时代的辉煌的。

      我们说人文方向的书籍像一个圆,把许许多多重要的人生命题都圈进自己的心灵的范围里,这就像跑马圈地一样,你读的书越多,为自己圈下的地就越多,但是光圈地是没有意义的,你可能需要在某一个点上持续耕耘才能得到一些更切实的收获。

      但从另一各方向看,日光之下无新事,你一生所经历的童年、恋爱、出国、工作、生孩子、和朋友绝交、背叛、出轨、离婚、自然、冒险、死亡,其实都是文学里的母题罢了。
 
什么时间读闲书

      照道理来说,高中期间应该是人的一生中比较忙碌的时间,大部分人都要面对无可避免的一场考试,一个可以望见的终点。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我完成了一些或许值得夸耀的成绩。两次作文都是69分,满分70。复旦综合评价的面试成绩也不错。

      那么,在完成这些事情以前,我都做了些什么?

      从比较近的时间说起,写出69分作文的一模考试前我在干什么?我拿着东西到图书馆开始复习。结果突然看到旁边有个低矮的架子上进了一批新书,然后抱着什么都比复习有意思的心态就去随便翻了一翻。但是我突然被其中一本书吸引住了,是一本商务印书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翻译的老书,叫《小说与人民》。

      翻了几页以后我就不想干别的事情了,好像一瞬间模考和其他烦心的事情都变得不再重要。


      我常常想:在图书馆角落看闲书才是正经事。看起来我好像在抖机灵,但是我确实完成了三样正经事。

      首先是应付了语文考试。这是作文题:荷兰一工作室,利用太阳能创建了一条在黑暗中发光的自行车道,灵感来自梵高的“繁星闪烁的夜晚。”这条路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自己发光发亮。我把梵高的画落实于艺术,把自行车道落实于现实生活中的“有用”,围绕着“艺术的无用之用”,写了一篇尚可的考场作文。

      其次是我心中生成了对大学专业的模模糊糊的想法,而这些涓滴意念差点就会汇聚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我差点就打算选择修英国文学作为自己的人生志业。

      第三件事是最重要的:我通过这件事,完成了对自己的定义。当时我的同学中,除了我以外似乎真的没有人读过这本书,然后我也是豆瓣上唯一一篇短评,这让我有了一种孤独求败的快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内卷的时代。从我周围同学的经历来看,大家的生活都由无休无止的补课班、无休无止的考试、以及不可避免的排名竞争组成。但是你其实有一个更轻松的取得第一的方法,就是在豆瓣上做第一个读某本书的人。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但是我承认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我总是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确证的手段。因为我考试成绩还不错,所以我是一个优秀的同学,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所以我才值得被别人所喜欢,所以我才能自己喜欢自己。所以有了一点成绩就非常自恋,觉得自己确实有两把刷子;技不如人又陷入自卑,觉得自己好像又一无是处。

      可是,除了考试和竞争,也会有别的方式帮你找到你在同龄人中的位置的呀。

      书籍可以划定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分野,也可以为人创造一个物理的独处空间,用稍微fancy一些的词汇,就是文学可以创造场域。

      在这里我想修改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自己的思想。而自己的思想应当来源于何处,我们承认,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来源于每个人的阅读经历——或许这世界上有很多张卓尔,但我是这世界上唯一一个把塞林格列作自己最喜欢的作家的张卓尔,这难道不够特别吗?所以在这里,我想真诚地向大家说:

 
      当代文化会终结文学吗?这是我想讲的另一个话题。第一是视觉文化是否会摧毁我们的想象力。第二是批量制造会不会摧毁文学作品的灵魂。

      我们说现代娱乐产业的重要功能,就是制造有时效性的话题,从好的方面讲,它可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比如说周末《复仇者联盟4》上映了,那第二天大家的话题肯定离不开钢铁侠;又比如说,我也在蚂蚁森林里偷能量,你也在蚂蚁森林里偷能量,那我们就可以互相偷能量啊,很快就找到话题;

      另一方面,它也在人为制造一个又一个小圈子,大家就在里边圈地自嗨。比如说同人圈有同人圈的一套话语体系,饭圈有饭圈有一套话语体系,日复一日你发现大家的话题永远在变,但是大家的话题似乎又从来没有变过。

      我们说人的很大一部分思想受你每天所接触的东西的影响,那么我们做一个假设:假如你每天都和你的同学看一样的综艺、听一样的流行歌曲,而久而久之你和你的同学的思想当然会变得同质化。

      我们知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家叫安迪沃霍尔,有的反对波普艺术的人说他只是一个靠画一些汤罐头和玛丽莲梦露的人像出名的商业艺术家。但是我非常非常非常喜欢安迪沃霍尔,我所理解的安迪沃霍尔想要表达的东西是很深刻的。

      至于为什么他要把自己工作室称为“工厂”,再画那么多扁平的汤罐头,他想发掘的是在现代生活里被理所当然的接受的表象之下的东西。


      我们换个例子:玛丽莲梦露当然是美的,如果我把她复制一百万遍,填满大街小巷呢?梦露还是梦露吗?在这复制的过程中,梦露还是自己吗?梦露的灵魂会不会因为mass production而丢失?如果我们问一问自己:我们的灵魂会不会因为综艺、网剧、游戏而消失,似乎这听起来是一个荒谬的问题,但是,真的荒谬吗?

      除了那句被用滥的星空与道德,其实康德还说过很多有道理的话——比如,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智慧;当你决定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像卡瓦菲斯著名的那句诗,当你决定启程前往自己的伊萨卡的时候,就是读书的好时机。在这种情况下吸收知识的效率,可能比死记硬背,或者轻信盲从的情况要高许多。

      就算你的目标只是通过教育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如果你和别人拥有相似的思想、写着大同小异的作文,为什么阅卷老师要给你更高的分数?如果在面试的时候你和别人拥有相似的经历,为什么你能给教授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选择一个大家认为合适的专业,选择一个社会认为合适的工作,买一辆大家都觉得合适的车,买一幢大家都觉得合适的房子,用一些大家都喜欢的娱乐方式填满自己的空余时间,你留给自己灵魂的空间在哪里?

      在这次疫情的初期有一个有意思的文化现象,《鼠疫》火了。

      我对《鼠疫》并没有意见,但是我想说的是,面对同一社会事件,我们不应该诉诸同一的解决方式,而书籍理论上正是肩负着为公共事件提供多元化的视角的使命的。


      比如说面对疫情,在西方火起来的书是《莫斯科绅士》,讲的是一位俄国贵族因为政治原因被一生软禁在酒店房间里的故事,这是理解我们所处的现实的另一种有趣的方式,比如说今年从香港回到大陆的时候,我就接受了四次核酸检测和14天的宾馆隔离。

      惭愧地说,比起感人心弦的抗疫故事和混乱的互联网生态,我所体会得更深刻的是自我身处封闭空间中的感受。我做了很多断断续续的噩梦,在每天被叫出房门测量体温的时候,我经常被行李箱的轮子绊倒。

      当我说文学在创造物理的独处空间的时候,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广泛被接受的一个概念是,读书是为了增加对世事的了解,所谓世事洞明皆文章嘛。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当你在读书的时候,你也在与自己进行互动。

      布鲁姆说:文学的主旨并非让我们了解他人和世界,而是让我们触摸到自己孤独的内心,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再结合我之前表达的圈地的概念,其实不管你探索到了多大的空间,其实你都是在探索自己心灵的空间。你用一本本书去打开心灵中一些些隐秘的钥匙。

 生活中怎么与文本互动

      在大学期间我已经熟练了掌握了把自己一分为二的技巧,第一是读文科的我读书时的内心活动;第二是我如何通过在理科中继续发挥文科生的思路。
 
      第一是帕斯捷尔纳克的诗。
 
      语静声息。我走上舞台。 
      依着那打开的门
      我试图探测回声中 
      蕴含着什么样的未来。 
      夜色和一千只望远镜 正在对准我。 
      上帝,天父,可能的话, 
      拿走这只酒杯。 

      我喜欢你固执的构思 
      准备演好这个角色。 
      而正上演的是另一出戏。 
      这回就让我离去。 

      然而整个剧情已定, 
      道路的尽头在望。 
      我孤身一人,沉没在假仁假义里。 
      生活并非步入田园。
 
      这首诗叫《哈姆雷特》,是附在《日瓦戈医生》小说后的诗。我要怎么像你们表达出“夜色和一千只望远镜/正在对准我”我所感受到的忧伤、探寻和质问呢?或许永远也做不到。但是或许我可以向你们这首诗想要探索的命题:

      For your business is to act the character that is given you and act it well; the choice of the cast is Another's. 

      所谓人生就是我们要登上一个我们无法选择的舞台,拿到一个我们无法预测的剧本,能做的只是把这个剧本演好罢了。

      比如说我现在是一个张卓尔,我在向寥寥无几的观众讲帕斯捷尔纳克,那我能不能不成为张卓尔了,我去成为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不能。或许我可以反抗命运,我可以说:我不要再学理工科了,也不要读港大了,我要专职做B站主播,我要带货百万,然后我要出道!请注意,即使我做到了上述的丰功伟业,我也还是张卓尔。这就像演员的妆容可以更改,剧幕可以变化,但是剧本是不可以更改的。

      那么知道了这一点有什么意义呢?知道了这一点你就可以不再对自己的命运有所怀疑。


      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想法。比如说自己的鼻子长得为什么不挺拔一点,为什么不能拥有一个更优越的家庭环境,为什么不能拥有一个更宽容的父母——有时候你会因为这些事情感到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但是其实这些事情和你自己其实并没有关系,很多时候你是没办法改变你的命运的,但是你可以改变你对待命运的态度;还有一点就是很多时候大家都被自己的视角所遮蔽了,我们全身心地贯注在自己的命运上,比如说没有考好中考或者高考,比如说谈了场失败的恋爱,或者怎么样,就心生放弃的想法。

      看闲书可以帮助你从自我的视角中抽离出来。当我放下闲书,从图书馆角落起身的时候,崇高的命题又一次填满了我的头脑,不管生活向我提供怎样的挑战,我都会去接受,然后做到自己所做的最好,因为生活不是不如田园。

 
      这学期我被布置了一项大作业。基本要求就是对某一个身边的现象进行数学建模,再通过严谨的统计学分析,写一篇报告。

      那段时间学业比较清闲,作为一个心理年龄非常低幼的人,我在不知不觉间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起来和睡前读一点点哈利波特。终于到了小组开题的时刻,大家一开始决定要做传染病的传播模型,后来又想做口罩和洗手液如何分布才能合理化,然后又觉得很多人都会做这个题目,总之乱糟糟的最后也没讨论出任何结果。然后我就随口说了那我们做哈利波特吧。

      确定了主题,就是枯燥的选择具体方向的苦活累活。当然,把哈利波特全集通读一遍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去读了很多专业的统计学文献,然后确定了统计学中的一个分支:生存分析,嗯,通俗地说,就是对生存率进行分析。

      相信大家都做过这样的梦,如果穿越到哈利波特的世界,到底会发生一些什么。但是其实有一个更加紧迫的问题:穿越到哈利波特的世界,到底能不能活下来。我们的课题就围绕着这个完全不靠谱的问题展开了。

      大家都知道现代实验的基础是要控制变量。而数学建模的基本问题就是选择变量。由于奥卡姆剃刀的限制你不可能选择太多变量,那么你就要选择一些有趣的变量。在这里我们猜测不同的学院、不同的血统、以及和主人公不同的关系会影响生存的概率。面对一个完全未知的问题,或许有的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缜密的思维和推理,一点点想象力,一点点跳出常规思维的勇气,和一点点热爱。

      因为我自己也很想要知道怎样才能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生存,这就成了支撑着我一个人做完5人份的小组作业的动力。

      在我们的身前横亘着一个难以被探测的未来,时代正在快速的变迁,我将以鲍勃迪伦的歌词作结:

      当帘子被拉开的时候,
      总有人的眼睛要看到光明;
      如果我能见到那一天,
      我只需要坚守自己的位置,
      周旋、老练、盼望。

      祝福所有这个炎热和艰难的夏天里还继续相信着写作和阅读的人,谢谢你们。

      欢迎观看直播课:在图书馆角落看闲书才是正经事

      时间:8月1日(周六)19:00—20:00

阅读与写作直播公益课程
直播时间扫码进入即可免费收看
↓↓

新读写直播间链接:https://live.bilibili.com/22190274
      我们为什么要看闲书?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广泛的、有质量的阅读?如何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提高语文成绩,扩充自己的思想,完成对自己的定义?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