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春考作文题的逻辑陷阱

唐忠义 新读写 2021-04-17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阅读明星大PK||作文门诊||优秀作文
名师教你写作文||素材库&新书架 
此题貌似简单,其实并非好写。

本文作者:唐忠义,上海市建平中学语文教师。

      上海春考刚刚结束,作文题是这样的:

      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是如此。你怎么看,请写篇文章,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此题貌似简单,其实并非好写。

      运用有关逻辑知识来分析,“有人说”所提供的两句话,其实是一个逻辑陷阱。

      “你怎么做”作为一个前提判断,是不可能简单推出“就会成为怎样的人”这一结论判断的,在逻辑上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也就是说“你怎么做”只是“成为怎样的人”的某一条件而已,而且在概念的表述上很不周延,需要对其内涵进行多方界定与把握。

      首先,“你怎么做” 指称的是一个人在面对具体的任务情境时,可以做出自主选择的某种行为方式,包括具体的行为动机、态度、习惯与方法等等。需要考虑的是,你是在什么情况下(比如是主动还是被动)、以什么身份、以怎样的能力在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这些因素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是否能决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假如你是在真心为他人着想的良好动机驱使下并力所能及地主动行善,你就可能成为一个被他人所认可的善良的人,甚至成为一个受人称颂的社会慈善家;如果你只是出于一种满足虚荣需要或超越自己能力限制地去被动行善,你就很难成为你所希望中的善人,相反可能在弄巧成拙中成为人们眼中的伪君子,更不要说成为慈善家了。

      同理,如果只是处在某种无奈情况下偶尔被迫作恶(犯错),也未必就能注定成为一个恶人。

      这说明你怎么做未必就真的能成为怎样的人,行为和结果之间未必能够形成一一对应的条件和结果关系,还可能存在着二元悖反的关系,这就提醒人们,在认识一个人时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仅凭“听其言,观其行”就断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往往是不可靠的,需要谨慎对待。

      其次,“成为怎样的人”这句话在内涵上也是不确定的。

      比如可以指怎样的思想性格的人、怎样的道德品质的人、怎样的职业者、怎样的阶层、身份和地位的人等,总之是指经过后天的努力,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不断发展的自我。

      决定一个人成为怎样的人的因素有很多,往大处说,包括自然天赋和后天的一切努力。后天努力的集中表现当然是“你怎么做”,比如冼星海拥有非凡的音乐天赋,对音乐怀有浓厚兴趣,从小立志成才,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人民的音乐家”。而一般的人无论他在音乐方面付出怎样的行动,也可能达不成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做自已想做的人。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怎么做和成为怎样的人之间的内在关联,相反我们要在两者之间架设必要的桥梁,用自己的行动去达成自己想做的人。

      本题思考和议论的重心可以放在后者,即如何促成“怎么做”与“成为怎样的人”之间的正相关,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方法论。

      写文章的目的不在抽象的逻辑分析,而在于将思考投向具体的生活现实,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比如倡导人们要积极行善,从而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善人;要努力付出,做社会的实干家,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也不能犯简单的行动决定论错误。

      总之要学会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证思考,如在对待善恶时,既要勿以善小而不为,也要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样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善者;再如,要将怎么做与理想、志趣统一起来,与怎么想、怎么说统一起来,努力成为一有道德情操的人、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一个正直的人等等。思考时,最好能结合特定的生活情境,使议论有现实针对性。


提醒:

      首先关于拟题。

      题目不宜过于空泛。如拟题为“努力而为,不忘初心”,题中“努力而为”还算扣住了“你怎么做”,但“不忘初心“就显得很茫远,漫无所指。

      可改得具体化一点,如——
“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做中成就自我”“以作为求发展”“怎么做与成为谁”“怎么做方可成就真正的自我”等

      更具体一点如——
“做能做之事,成欲成之人”“做善事成善人”等。

      如果题目过于空泛,就难以使立论落在实处,论述也往往缺乏针对性,容易流于泛泛而论。

      其次关于开篇立论。

      古人讲立论叫立主脑,是全篇之关键所在,立论务必紧扣材料和题目(题目拟得不当势必影响立论),尽量从正面明确推出中心论点,即能够把支持什么和反对什么的见解清楚呈现出来。

      再次关于论述的展开。

      全文论述必须紧扣中心论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阐释。包括对材料及论点中重要概念内涵的阐释,对材料及论点中有关内在关系的分析等。

      总之,本题中对“怎么做”的内涵当有必要界定,对“怎么做”和“成为怎样的人”之间的关系要能展开多角度分析及辩证思考。


为可为之事,成能成之人


建平中学  马静逸
(试作2021上海春考作文)

      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怎样的人;有人说:不尽如此。确实,在生活中,行动对于人有强大的作用力,但“怎么做”并不是影响你成为“怎么样的人”的唯一原因。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我们是“怎么做”的?面对一件具体的事件,存在主动选择与被动接受、 能够处理与勉强应对等众多变量。这些因素会影响“成为怎么样的人”。

      譬如说,雷锋出于为人民奉献、帮助他人的心理,力所能及地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成为了众人学习与称颂的榜样;而如果有人处于满足自我的虚荣心或者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向他人行善,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善人,只会变成人人唾弃的伪君子。

      同理,“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如果偶尔无意犯下错误,我们就变成恶人了吗?显然并非如此。“怎么做”与“成为怎么样的人”之间不能形成一一对应的因果联系。

      而且,“怎么做”也是存在固有局限性的。我们要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也要清楚地认识客观差距一般人即使从小刻苦练琴几十年,也很难成为莫扎特、贝多芬这类大音乐家;即使勤于思考,努力研究,也不会达到爱因斯坦或者霍金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的成就。过度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客观存在的差距,就是“人定胜天”一类的谬误。

      话虽如此,如果我们愿意为“成为怎样的人”付出努力,虽然可能达不到,但确实达成了自我的进步;而如果我们因此否定“怎么做”与“成为怎么样的人”之间的一切内在联系,放弃努力,那必会一事无成。

      我们需要“为可为之事”。我们要将自己的目标作为导向来指引自己的努力,并在此基础上做到“尽力而为”。王守仁说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克服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与阻碍,不断突破,达到自我完善。

      我们更需要“成能成之人”。冯契说:“我们讲的理想人格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而是平民化的,是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程朱理学由于过度推崇“人”成为“圣人”,走向了“存天理,灭人欲”,使读书人的思想变得僵化,人的言行也逐渐沦为“伪君子”拙劣的表演。

      我们无法成为青史留名的大音乐家,但这不妨碍我们通过努力习得卓越的演奏能力;我们不能成为孔圣人,但这也不妨碍我们通过注重修身养德、自我完善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为可为之事,成能成之人”,成为怎样的人,要有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也要符合客观实际;比单纯地提问“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做到“知行合一”,尽力而为。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