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不害怕,但真的没什么时间留给我害怕”,12岁上海女孩温暖了寒冬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她可以熟练地点上火做饭,可以扶起170斤重的爸爸,然后娴熟地给爸爸“扎上一针”测血糖;她也可以在永远播放着很大声电视剧的环境中学习,只因为奶奶听力不好,而看电视又是奶奶唯一的快乐。
常有人问她:“你有时候会觉得特别委屈么?”她也总是平静地回答:没有觉得很委屈,没有觉得自己更懂事,也没有想过长大后一定要做什么。
她只有12岁。她说:“我怎么不害怕,可是,真的没什么时间给我害怕。”
爸爸罹患脑瘤生活不能自理,奶奶88岁长期卧床,妈妈为了照顾家里没有固定工作,家庭收入拮据……这就是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预备班学生姚沁雯的家。
这样的一个家,搁在任何成年人身上,都是一个让人透不过气来的负累。但这个重担,偏偏落在了姚沁雯柔弱的肩头。
12岁的她,成了这个家的“主心骨”,不管愿不愿意,她都必须直面生活的种种难。
再难的日子再冷的天,她学会了照料爸爸的起居日常,学会了料理一家四口的晚餐,学会了帮衬年迈的奶奶,学会了宽慰失意的妈妈,更学会了纾解自己的困顿。
“我怎么不害怕,可是,真的没什么时间给我害怕”,12岁的姑娘就这样在艰难中成长,她品学兼优,孝老侍亲,甚至还常常关爱社区内的老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选2020年“最美孝心少年”,姚沁雯成了上海唯一的入选者。
荣誉忽然而至,姚沁雯有点难为情,对于自己的生活,她说:“稍微还是有一点不太想被别人知道。”她说自己从小就开始照顾家人,“这个事也不是特别困难,做了、习惯了就好。”
“做了、习惯了就好”
雯雯所说的习惯,就是她可以熟练地点上火做饭,也可以扶起170斤重的爸爸,然后娴熟地给爸爸“扎上一针”测血糖。
她也可以在永远播放着很大声电视剧的环境中学习,只因为奶奶听力不好,而看电视又是奶奶唯一的快乐。
雯雯有一个精准的时刻表:每天6:30起床,7:30不到出发去学校,短短一个小时内,她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洗漱,还需要热牛奶、买早点,也为爸爸和奶奶准备洗漱,拾掇整洁。
这天下午4:40,放学铃响起,姚沁雯匆匆抓起书包就往家赶。
作业,早在课堂间歇就已经完成。赶着回家,就想赶在太阳落山前陪奶奶下楼散步,“再晚天就太冷了”。当天,还有桩更重要的事:为卧病在床的爸爸理发。
她单膝跪床,两手一托,熟练地把卧床的爸爸扶起身坐下,然后慢慢地搀扶爸爸一点点挪到椅子边缘,坐稳在靠背椅中心。
理发时,她手握推子,一寸一寸推得干脆,一边理发一边软言安慰:“没事没事,就是修一修,不会剃光”。
十五分钟后,理发完成,她不忘给爸爸拍干净身上的碎发,为他重新戴上绒线帽,仔细地把他耳朵藏进帽子,以防冻着。而后再一点点把爸爸挪回床上。
爸爸的脚上,袜子之外还穿了一双毛线袜。这也是雯雯的用心,她担心寒潮来临,爸爸躺着不动容易脚冷,坚持要多给他穿一双毛线袜。
家里要照料的还不只是爸爸,雯雯也顾着年迈的奶奶。
听说老年人需要多补钙,她雷打不动给奶奶端牛奶。只要天气好,放学回家后,她一定拉着奶奶去小公园遛弯散步,防止久坐不动腿脚更加不便。她也经常陪奶奶下棋,帮助奶奶多活动脑子。
“没什么时间留给我害怕”
很难想象,如此繁杂又艰难的生活中,她是如何平衡出时间抓紧学习。
雯雯3岁的时候,她爸爸因手脚发麻被诊断出患有脑部肿瘤。当时医生预言:活不过两年。但在雯雯和妈妈照料下,如今,她爸爸已经坚持到了第九个年头。
“我也害怕,但真的没什么时间留给我害怕”。她清晰记得最害怕的那一天,那是7岁刚上小学时,一天,妈妈突发疾病下不了床,奶奶急得一下子血压猛然蹿高,家里两大支柱同时倒下,只剩小小的她。
她被吓得六神无主,只记得哭着和前来帮衬的邻里说:“你们教我做饭吧,我学会了就能照顾家里了!”
还有一次,妈妈陪着患病的奶奶上医院,手机没电失去了联系。大人迟迟没有回家,早早过了饭点,为了不饿着爸爸,雯雯鼓足勇气,第一次打开了煤气炉,胡乱下了两碗面条,先喂好爸爸,替他擦洗干净,再狼吞虎咽地吃下了自己那碗已经涨糊了的面条。
同样需要雯雯自我心理建设的,还有帮奶奶测血糖。和同年龄的小女孩一般,她怕血、怕针,“之前一直不敢戳下去”。但奶奶的健康等不起,她很快又从害怕转为熟练。
即便是现在,她心里其实也怕,“怕爸爸一旦有什么意外,妈妈又不在,我一个人怎么顾得上爸爸和奶奶。”但这样的念头一闪而过,“来不及多想,先把眼前的事做好”。
她也学会了“一心两用”,即使是在奋笔疾书地做作业,但凡听到隔壁屋爸爸奶奶有丁点儿响动,会立刻放下笔,赶过去帮忙。
“你是谁?”
“爸爸,我是雯雯呀!”
“哦,你姓雯。”
“不是,爸爸,我是你的雯雯!”
这段对话常在小屋发生。因为爸爸的脑部肿瘤压迫到神经,他经常意识混乱。但雯雯也不恼,总是一遍遍乐呵呵回答着爸爸。
“我的世界并没有那么悲伤”
走进雯雯房间,一屋子的少女心:粉色的墙、粉色的玩偶,墙上还贴着各种励志语录。妈妈说,这些都是雯雯自己选的,“她想调动一下家里的气氛,不要太沉闷。”
“你有时候会觉得特别委屈么?”
“你长大了想做什么来保护自己的家人?”
“你觉得自己比同龄的孩子成熟么?”
记者抛出的这一个个问题,都被雯雯平静地一一否定。
没有觉得很委屈,没有觉得自己更懂事,也没有想过长大后一定要做什么,雯雯对于现实生活的接受能力,似乎超过了很多大人。
比如大多数同学都学过钢琴、舞蹈、绘画等才艺,雯雯却因为家庭条件,从没有上过课外班,但她会觉得,跟着妈妈学做饭,也是同样令人骄傲的事。
雯雯说,“学校里面也有音乐课,老师也会传授一些知识。然后在家里,妈妈会教一些厨艺给我,也挺好的。”
但其实,她也有不开心,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毕竟她才只有12岁。
只是经年累月的艰辛中,她学会了与年龄并不相称的自我调适:“不要把负面情绪积攒在一起,把每件事分开想。比如,这段时间成绩不够好,我就只为这一件事难过,看看书不一会儿就能恢复了。”
雯雯对于现实的那种坦然接纳,传递着一种强烈的态度:“我的世界并没有那么悲伤。”这种乐观,离不开她妈妈的影响。
姚沁雯的妈妈说,“我们真的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也教会了她会做饭、会做家务,我觉得这也是她生存的技能。我一直跟姚沁雯说,你一定要自立自强,一扇门关了,会为你开一扇窗。”
从小就跟着妈妈去社区孤老家庭、养老院给老人送粽子、月饼的雯雯甚至觉得,其实自己的生活很幸福。她看着那些老人因为各种原因住进养老院,就觉得:“我们4个人都在一起,奶奶88岁了现在能自理,已经很不错了。住在一起,都还算幸福的嘛。”
她还很会开解妈妈。妈妈生病时,尤感情绪低落时,小棉袄就会上前:“我们一家人整整齐齐就好。”
妈妈给予雯雯强大的心理支撑,而雯雯也是妈妈最大的心理慰藉。在雯雯的鼓励下,一直因为照顾家里没有外出工作的妈妈,如今也成了颇受欢迎的微商,卖起了手作点心。
雯雯妈妈说:“有时候特别忙,她就像跟屁虫一样的跟在后面,不让帮也要帮。她说你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肯定支持你。能被人家认可,我也蛮开心的,不然的话我在家其实跟社会脱轨了。”
这个总觉得自己并没有做什么特别事情的女孩,并没有意识到相比同龄的孩子,她已经提前“长大了”,而过于懂事的她也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毕竟还只是一个孩子。
知道妈妈每天压力蛮大的,有一次聊天,雯雯突然对妈妈说:
“妈妈,等我长大了,
奶奶、外婆、爸爸还有你都会老了,
到时候我1个人照顾4个人,
妈妈你说我能行吗?”
综合自:文汇报(作者:顾一琼、王宛艺)、话匣子(作者:汤丽薇、盛陈衔)。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