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1岁北大考古博士不幸坠崖去世:我拍过的很多文物后来都消失了……

新读写 2021-11-19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点击标题下方“新读写”关注

还记得那位演讲《我拍过的很多文物后来都消失了》的北大考古博士吗?他在四川马尔康市甲扎尔甲山考察洞窟壁画过程中不幸坠崖去世,年仅31岁。


短暂却热爱的一生,太可惜了!


      10月27日上午,澎湃新闻等发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曾任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的刘拓先生,因探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阿坝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不幸坠崖去世。

      出生于1990年的刘拓很热爱考古旅行,截至2018年8月,他已经去过150处世界遗产,主要集中在中国和中东地区,其中12个因为战乱风险被评为濒危世界遗产。

      今年8月,马尔康市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迁移异地保护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受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建设项目影响,马尔康市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需迁移异地保护。


      据悉,甲扎尔甲山洞窟壁画位于马尔康市白湾乡大石凼村甲扎尔甲山南麓山腰处,多年以前,考古调查人员前往时,吊着安全绳才能下到洞窟。

      洞窟为一天然岩石洞穴,洞内残存佛塔一座,东西二壁及佛塔四周均绘有大量的佛教壁画,是研究明清时期川西北高原藏传佛教绘画艺术和藏传佛教历史的重要文物实物资料,2013年3月5日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日,据马尔康市政府工作人员表示,这次刘拓一行4人前往考察,其中3人因路险折返,刘拓1人独自前行,26日20时40分左右搜救队发现了坠崖的刘拓,当时他伤势严重,人已失去意识,经抢救无效死亡。

刘拓

      刘拓曾在自述中说:

      “我经常怀疑自己,我在这个专业的意义是什么?我不是怀疑考古的意义,而是怀疑我对这个专业能产生什么意义。我也可以发论文投论文,但是我心里是有数的,作为一个资质比较平庸的人,我知道我的论文能产生什么样的价值。”

      对于刘拓来说,拍摄和记录文物,尤其是濒危文物的过程,是他最享受的过程,“在拍摄了这些地方以后,我就觉得可能我唯一的一点长处就是愿意往外跑,愿意去更多地方,我在整理和收集这些材料的过程中非常享受,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我觉得我能实现自己最大的能力,所以感到特别有价值。


刘拓初入众人视野,是2015年。那年最受人们关注的新闻之一,是一个北大学考古的在读研究生,只身跑到伊拉克看古迹,被伊拉克军方当作“恐怖分子”误抓了。印象里,国人中似鲜有这种性喜壮游、不惮以身犯险的分子。当即许多人对他产生了好奇。

2018年,他上了“一席”,给大家讲《我拍过的很多文物后来都消失了》。同年,他其实还上过“奇葩说”,“知乎”上被人总结——“2018年看网综的第一惊喜人物,呆萌、内向、专业、素养,大概就是那种一汪清水,但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吧。”这一年,他已经是北大考古系博士了。

他说:

我在拍这些东西之前就特别喜欢看老照片,我居住的北京和西安都有很多老照片。在看的时候,看到那种特别完整的城墙,看到像海浪一样绵延的街区,我有时候就很希望能够穿越回古代,亲眼看一看我住过的城市曾经的样子。

在拍了这些照片之后,我觉得很多国家很多城市的发展状况都不一样,有的城市就相当于中国的30年前、50年前,所以我们还是有跟古人一样的机会去见证它,去把它们记录下来。
 
最后,作为一个考古专业的学旧石器的研究生,我干了很多类似这样的事情,其实我自己还是觉得很愧疚的。因为媒体会经常说现在很缺乏理想主义的人,其实在这种纯学术的学科,有很多人,他们真的学习非常努力,对纯学术充满了热情。这个我是自叹不如的。

 2014年,刘拓去了中东
 
新华社记者2019年报道刘拓,标题就是——与时间赛跑的访古记录者和他的梦想。现在,让我们通过刘拓留下的照片,看看他带到我们眼前的那些珍贵的古迹——

世界第二高的贾姆宣礼塔,刘拓拍摄

宣礼塔细部

倭马亚大清真寺

希巴姆古城

利比亚城市古达米斯

伊什塔尔门

墙上用泥砖拼成的非常精美的动物图案

伊拉克萨珊波斯王朝时期遗留下来的砖拱建筑

阿富汗的古尔宣礼塔

巴格达的老城建筑,砖盖的二层小楼

吉达城的南部用生土夯筑的高层的建筑

刘拓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师弟奚牧凉说,刘拓酷爱寻古,一有机会就在路上,每到一地都能留下详尽文字图片记录。他代表了多年来逐渐壮大、但目前仍然小众的发烧友群体,即以寻访古迹,在国内即主要以总共八个批次、5058处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目标的“刷保人”们。

奚牧凉觉得,刘拓是一个传奇,生前便选择了“较少人走的路”。

“刘拓在刷保人群体中,其实也不是到访过最多数量,但他有文博方面的学术背景,又格外执着,虽然他的博士方向与大多数古迹无关,是旧石器时代(因他是从地生物专业转到考古);但在文博专业中,与他走相似道路的人实则也凤毛麟角,也许行外人会觉得刘拓东奔西走的生活就是考古学家的日常,但他常会说自己是‘出去玩了’,其中意味,恐怕在学术圈中有过浸淫的朋友,都能多少心有戚戚。

刘拓生前整理记录的部分考古资料

刘拓的寻古与学术考察不同,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后者才应该被推崇,但是奚牧凉却认为,从社会对刘拓刚刚发表的新书《阿富汗访古行记》的关注,已经证明他的工作同样将存之久远。

刘拓曾表示,很多散落在民间、街头甚至荒野的文物没有人看管,就很容易被偷窃,他拍过的很多文物已经没有了。不仅如此,在部分城市建设中街区拆迁也会让文物丢失,这些都让他的文物记录工作变得更为迫切。

      2016年9月,刘拓发表博文《纪念去过的国保单位突破1000!》,当时他到过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有1029处一共走访了约600个县,拍了近350个县的街区。回来后,他会按照省、市、县、街区将资料整理归类。

“在去伊拉克之前,我就是把这些材料堆到硬盘里,放入不同的文件夹,我希望万一50年以后有人突然发现它,会像我看老照片一样惊喜。但是伊拉克之后有很多人就认识我了,很多专业相关的人士也能用上我的材料做学术工作,并且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工作是有意义的。


寻古者刘拓走了,但传奇永存。
缅怀,致敬!



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投稿邮箱:xinduxie211@163.com。

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