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水土不服的“Mulan”看文化挪用

留学杂志 留学杂志 2021-03-12


2020年9月11日,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而几经调档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在中国大陆上映。电影采用中国人(或至少是华人)阵容,与中国古代诗歌人物相关,再加上迪士尼的强大宣发与影响力使得电影未上映前就备受瞩目。而事实上,这部电影本来也雄心勃勃地要重现甚至超越迪士尼动画改编真人电影的辉煌。遗憾的是,“Mulan”并没能取得出品方所期盼的效果,或者说,这部电影与中国观众的期盼并不相符。周五上映后,周末三天的票房约为2300万美元,正如CNBC所说,“在美国,2000万美元的首映成绩值得称赞(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但在中国,这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北美院线联盟高级分析师Jeff Bock直言“中国原本应该是这部电影的救星,现在只能依靠Disney+的收入”。目前,这部电影IMDb(Internet Movie Database,是一个关于电影演员、电影、电视节目、电视明星和电影制作的在线数据库)评分为5.4,豆瓣电影评分仅有4.9(截至今日是5.0),即便考虑到各种因素,这部电影的口碑也不太可能有什么弥补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口碑势必对票房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就算最后能收回成本并盈利,这部电影在迪士尼近年来一系列的动画改编真人电影中也谈不到什么成功。

本文原载于《留学》第158期

记者_张影  

编辑_刘薇禛平  

设计_ 张禹


1

期望与落差

《花木兰》票房没能达到此前《灰姑娘》和《沉睡魔咒》的成功,或许还能被解释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和其它影片的竞争。毕竟,虽然中国大陆地区的绝大部分影院已经重新开放,但人们对聚集性活动还有所顾虑,且影院只售出50%左右的座位,加之同期还有颇为强势的国产和引进大片,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这部电影的票房。但国内外基本一致的评分,则与这部电影本身有直接关系。
(10.19日截图)
其实,在这部电影宣发之初,国内普遍对其期待较高,一方面是主演大多是国人熟悉和喜欢的演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花木兰这个家喻户晓的形象,加之迪士尼本次去掉了原本改编电影中一直存在的歌舞段落,让电影看起来“更有质感”,更像一部讲述中国故事的影片而非迪士尼真人歌舞片。前期的定妆照也让人觉得人物形象向着中国传统靠拢,这样的期待让中国观众虽然对后来发布的预告片有些不满,但在社交网络上,整体还是以看好为主。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部本应于2020年3月上映的电影反复改档,最终延迟半年后在9月上映,因为美国国内的疫情一直未能得到控制,迪士尼也只能将其改为流媒体点播。从前期宣发、演员阵容和对原本动画内容的改动来看,出品方对中国市场显然抱有很大的期望。然而这部电影呈现的效果,可以说是从原本人们以为的“双赢”变成了“双输”:投资方没能收到满意的票房,口碑更是跌破动画改编真人电影的下限;而本来对喜欢的演员、熟悉的故事和迪士尼强大的电影工业能力满怀期待的中国观众,发现这电影根本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回事,只好去社交媒体和评分网站上抒发愤怒。国内观众发现影片与期待完全不符,大概是从9月4日电影登陆Disney+开始的。此前预告片和最终海报已经让人怀疑成片的质量,但身处海外的国人在流媒体抢先看到影片后,大规模的争论就此开始,各种截图和批评层出不穷。其中,确实也存在对这部电影的正面评价,但其声音也很快被淹没在一片“讨伐”中。


滑动查看不太符合国人审美的海报
在笔者看来,如果这部片子的主角不是“花木兰”而是另一个与中国毫无关系的迪士尼公主,其在国内的口碑不会落到如此地步。或者说只看剧情,至少也能与国外的评分相当。毕竟对迪士尼的真人公主片来说,早已熟悉基本剧情的观众期待的不过是动画片的真人呈现效果,即便是对原故事改动最大的《沉睡魔咒》,本质也并未完全脱离动画改编的梦幻气氛。但这部一开始就针对中国市场展开宣发攻势的“Mulan”,剧情之外,中国观众不满意的地方实在太 多。首先是几乎完全架空的背景和拼凑的朝代感——没人看得出木兰到底是哪朝哪代什么地方的人,她的家乡像明代的福建,片中人穿着打扮像唐朝人,但实际上我们熟知的“木兰从军”是南北朝时期的故事。而她的对手和敌人也看不出是北方哪个游牧民族,全片中关于“气”的设定更是匪夷所思。总之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观众看到的,仍然是那个西方人眼中的花木兰。就像过去很长时间以来那样,她只是个代表东方异域文化的符号,虽然有着中国人的面孔,但她的打扮和故事怎么看都充满古怪的不和谐感,甚至还不如当初的动画有趣。当然,比起上个世纪初那些基本全靠闭门造车,有时还充满歧视的影视作品,这部电影至少部分地表现了迪士尼开拓中国市场的诚意,影片中的一些服装道具确实还原了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实物。只是主创虽有参考资料在手,却将它们毫无道理地糅合到一起随便使用,如影片中出现了把华盖当遮阳伞用的奇怪场景。再加上本身没有强大的剧本支撑,因此引发观众的不满也是意料之 中。

又或者,我们可以从影片的“产地”出发,认为它就是一部完全美国式的电影,那么美国电影里看不到真正的中国文化是理所当然,但这至多只能解释影片那悬浮于空中的设定和剧情,并不能成为中国人喜欢它的理由。至于影片中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并未给国人任何尊重的感觉,反倒变成了漫不经心的随手挪用。

2

“文化挪用”还是“文化交流”


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产生碰撞后会互相影响从而相互借鉴,最终可能达成一定程度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这一词汇经常被提及,这个词通常是负面意义。詹姆斯·O·扬在《文化挪用与艺术》(Cultural Appropriation and the Arts)中,将文化挪用解释为“某文化背景的人使用源于其他文化的事物的行为”,这个解释比较中性,不带有贬义色彩,但他也指出,文化挪用可能是不正当的:它可能对原文化造成伤害(一是偷盗 ,二是以赝品、形象扭曲等手段剥夺原文化拥有者的经济、教育和其他权益);或可能对原文化造成冒犯(亵渎神圣、破坏死者权利、错误再现原文化等)。在目前的使用语境中,“文化挪用”一般指不正当的部分,正常的文化交流则不用这个词汇。根据詹姆斯·O·扬的定义,文化挪用可分为实体挪用,如战利品等;和非实体挪用,它包括内容挪用和主题挪用两个部分。现在常常出现的是内容挪用,包括对原生文化的风格、文本、母题等的挪用。从正常的文化交流来说,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绵延不断,如佛教文化逐步向东方传播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从发源地印度半岛出发时,佛教的外在表现形式与今天在中国的面目差别甚大,即便同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佛像和唐宋时期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这种发展变化是自然的,形成于长期的动态变化中。与此对比,“文化挪用”就带上了一种强迫和打压弱势群体的色彩。这一现象在西方尤为受到诟病的一大原因,就是在欧美各国过去的扩张过程中,对文化原生地造成了破坏,在引用这些文化的过程中,也并未真正尊重文化的特质,甚至可能曲解文化本身的内涵。在如今美国黑人群体反对白人随意使用黑人符号的抗议中,就能体现弱势群体对“文化挪用”的反对。1978年,著名哲学家赛义德发表了著作《东方主义》。在书中,“东方主义”有研究东方的学问,思想风格和西方控制、统治以及对东方进行建构和施加权力的一种风格三层含义。在东方主义的描述下,欧美人往往是理性、现代的代表,而东方人则不理性、神秘莫测,无法用常理揣度。对这一点,中国人可能已经遇到了太多次。对中国人而言,西方对东方中国不切实际的描绘,实际上就是一种缺乏尊重的文化挪用。西方人对“神秘中国”的想象,既没有深入了解中国,也没有将中国的本来面目传递给西方内部的人们,中国的各种文化不过是一个个展示“异域风情”的符号。中国作为文化原生地,并没有获得与西方平等交流的机会,只是单方面接受着猎奇的目光。说回这部电影本身,鉴于目前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这部电影对中国市场的期望,我们可以认为迪士尼本身希望的是通过中国(华人)演员,以及比其他影视作品更为讲究的服化争取更多的市场,而非展示自己的傲慢,但影片还是暴露了前期准备的粗糙用心。再次抛开剧情不谈,从影片中堆砌的各种缺乏了解的文化元素来看,至少在素材编排上主创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尊重,观众对它的第一印象已经打了个巨大的折扣。而这部电影得益于高投资、多实景拍摄的先天优势,在某些方面又显得并不粗制滥造,这更可能在原本想象的基础上,造成更多的误解。看完影片的国人或许只想说一句话:“不是的,我们的历史真不是这样。”


3

“生活在别处”的文化


在当代,全球文化以极快的速度向各个方向传播,只要能接入遍布全球的信息网络,无论是谁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影响,它在文艺领域表现得尤为显著,近年来影视界、时尚界常常有名人遭受是否存在“文化挪用”行为的争议。从詹姆斯·O·扬对文化挪用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实施这一行为的主体一般是在经济和其他实力上占据优势的一方,这种行为造成双方无法平等对话,弱势一方往往只能选择忍受他人对自己文化的曲解和滥 用。同为迪士尼动画的《风中奇缘》就是一个例子。来到北美大陆的英国人因为种种利益与当地的印第安部落发生冲突,英国上尉John Smith与部落首领Powhatan的女儿Pocahontas 相爱,他们努力避免了英国人与印第安部落之间的战争,最终John Smith为了救Powhatan受伤,船员们囚禁了反派总督,带他回英国治伤。
《风中奇缘》海报这部动画被一些人评价为“文化挪用”,重点不在于使用了印第安文化背景,而在于片中的印第安人形象其实只是白人对他们的描绘,即便他们在片中唱出了自己的歌谣,真正的印第安人也并未因此得到发声机会。与《阿凡达》那种完全发生在虚构世界的故事不同,西方殖民者对印第安部族群造成的破坏全世界有目共睹,从北美大陆的原住民到现在的少数族群,印第安人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弱势显而易见,这种充满了浪漫想象的“代言”,掩盖了殖民历史上普遍存在的暴行,实际上损害了原文化拥有者的权 益。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文化挪用”的适用场景往往与真实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遭受此类抨击的行为主体一般都在各个方面占据强势地位,由于在传播手段和力度上要远远超过弱势的文化拥有者,强势一方对原生文化的不当使用很容易造成误解和扭曲,在这种条件下,随意使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就更容易引发批评。2018年2月,Gucci 2018秋季发布会上采用了锡克教头巾的造型,引发了锡克教徒的严重不满,一位锡克教徒在社交网络上表示,“你们的模特把头巾当作帽子一样戴,然而虔诚的锡克教徒会把这些头巾整洁地来回折叠、系好。错误地使用锡克教头巾比售卖假的Gucci商品还要差劲。”


Gucci的这种行为,几乎完美符合扬所说的“对原文化造成冒犯”的情况。在原生文化中,锡克教头巾代表着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和虔诚信仰,但很显然,在走秀时头戴类似头巾的白人模特们,并没体现出这种服饰真正的文化含义,而是仅将它作为一种充满“异域风情”的时尚符号向观众展示。

在Dior 2019早春度假系列广告中,美国白人演员Jennifer Lawrence打扮成了女骑士,这一造型的灵感源自墨西哥的escaramuzas,是传统墨西哥马术竞技会中的一支女性马术队伍。不少人认为既然采用了极具墨西哥特色的文化元素,那么应该选用墨西哥人出演这支广告。D&G以及Prada等品牌也都曾因类似的原因遭受批评,其中D&G更是因为创始人的后续言行遭到了中国市场的广泛抵制。由于时尚界的快节奏,要求设计师能深入了解笔下引用的所有文化显然不现实,很多并不恰当的文化元素引用也被极快的更新换代速度所淹没,想要解决这件事,可能需要品牌引入更多来自文化“产地”的设计师,让文化真正的拥有者和代言人发声,而不是站在强势一方,居高临下地随意取用文化元素,让那些在原生地拥有丰富内涵的内容仅仅停留在“装饰品”的位置上。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文化挪用”这一词汇的定义并不十分明确,人们的行为究竟有没有触碰到形成冒犯的边界,有时难以做出明确的判断,这也造成了人们对这一词汇是否存在滥用的争论。2020年8月底,英国歌手阿黛尔·阿德金斯(Adele Adkins)在社交账号上发布了一张自己身穿牙买加国旗比基尼和班图结(一种传统的非洲发型)的照片,以庆祝取消的诺丁山狂欢节。这张照片受到了网友的广泛批评和抨击,但也不乏支持她的人。黑人群体反对白人使用班图结发型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很多国家,过去黑人常常因为类似的发型遭到歧视,在种族歧视问题并未得到解决的欧美国家,这种行为被黑人群体视为冒犯也很正常。而对于其他国家的人群来说,这种“文化挪用”感可能就不是那么强。在此前美国女中学生因为穿旗袍被人评论为“文化挪用”的事件中,尽管中国才是旗袍的原产地,但中国网友的反应总体而言并不负面,指责女生的反而是美国人居多,这也反映出“文化挪用”和“文化交流/借鉴”的边界其实有些模糊。从中国人的角度出发,旗袍的功用还是以单纯的服饰功能为主,如果仅仅作为一件礼服穿着,那么还不至于拔高到“文化挪用”的地步。这一行为的定义随着人群的不同而转变,当一件事明显暴露文化使用者的不尊重和误解时,我们当然可以得出一个比较一致的结论,但在一些更为细节的地方,尊重与了解的尺度究竟应放在何处,进行判断的主体又是谁,往往是一件很难得出公论的事。


4

转变自身文化弱势

讲好中国故事要靠中国人自己


21世纪的中国,早已不再是上世纪初积贫积弱、无力发声的旧中国,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政治影响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从国内市场对一些品牌的抵制效果也能看出,中国市场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之下非常重要的部分,敢于发声抗议的中国人,也不再仅仅只是“发声”,而能在之后获得对方的改进。对于明显的文化挪用和不尊重行为,中国观众正以更为坚定的自信心回应和反击,同时也越来越意识到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 性。正如很多对“Mulan”要求不那么高的观众所说,希望美国拍出一部真正的“中国”电影有点儿不切实际,想要转变这种文化误解和随意对待的不尊重,需要中国的文化产业对外输出,让世界真正了解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最终要靠中国人自己。这一点与抵制文化挪用行为并不冲突,完全可以并行,既反对他国对中国文化的不当使用,也要转变自身在文化上相对弱势的地位。而对比经济等领域能直观展现的成果,文化领域需要更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成效,转变他人的误解,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化符号重新获得丰富的内涵,而这些在短期内很难达成,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也需要每个人的不懈努力。唯有由弱变强,才能真正解决文化对话不平等的问题,将充满傲慢和随意的“文化挪用”转变为各取所长的“文化交流”,让文化领域的全球化更加平等而有来有回,而不是一方输出另一方只能被动接受。


来源:《留学》第158期,图片来源于豆瓣及Twitt截图,如侵删


编辑:安娜监制:李璨
责任编辑:戴晨





破产、降薪、裁员,民航公司还能支撑多久?使馆发布|德意法西瑞等国郑重提醒海外侨胞及留学生注意防范!
澳大利亚移民新政策:学不会英语就别结婚?
2020海星•创业营招生启动,你敢来挑战吗?
《留学》快讯国际版
iPhone 12: Apple's new 5G phone line up
留学卢森堡 | 卢森堡到底有多少“堡”?2021年雅思、托福、GRE开放报考时间一览
250名博士入境新西兰,其他留学生的曙光要来了吗?


扫描二维码

关注

【留学事务所】

微信公众平台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留学杂志↓↓↓

联系我们

读者热线:400-803-1977

商务合作WeChat:zuiyaojing


关注留学行业最新消息

客观深入报道行业事件

提供有价值的优质服务

想你所想 为你而来


入驻光明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各大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