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学夜话 | 中国留学生必须应对的不利因素

留学文书 留学杂志 2022-06-17


文 | 王希苏



中国学生申请留学,不能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被动地让校方选拔。正确的态度是客观分析有利和不利条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最好的结果。这种主动精神,与“应试”态度毫无二致,而且恰恰是美国名校所赞赏的素质。

下面,我们总结中国学生在申请留学时,多数同学面临的复杂或不利条件,希望引起他们的注意,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第一,美国学校出于比例原则,招收中国学生有数额限制。如果没有数额限制,而且像我们一样,入大学只看成绩,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任何国际名校都不在话下。

在同时申请大学的中学生中,中国学生的标化成绩是最高的。例如,托福90多分,在我们学生里是一般,100多分的比比皆是。SAT1400分算是低的,但是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尤其是美国学生,分数比这低得多。

然而,中国学生录取率低。这不是歧视,也不是不公平,数额政策使然。有了数额限制,竞争就不是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竞争,而是在中国学生内部。中国想留学的人数多,大家都想去好学校,都靠成绩取胜,我们就把成绩推上去了。它还给我们造成一个误解:以为我们不能上好大学是因为成绩不够好,反过来又去提高分数,造成恶性循环。

第二,我们的外语分数高,应用能力差。我国内地重点城市的中学生英语教学质量和日本、台湾、南韩,甚至香港比,毫不逊色。与欧洲学生比,口语能力稍差,阅读能力稍强。但是英语好,不在于考试成绩。我们差在应用方面。

这是由我们的国情造成的。我们的国际化程度不高,没有与外国人接触、互动的环境,运用英语的机会少。我们大多数同学只能在课堂的环境里学习英语。这是我们英语应用能力差的理由,不能怪我们的同学们。

但是,现在到了真刀真枪比试的时候,找理由找借口,没有用。人家就是要看英语能力。如果一开口就说一口漂亮的英语,这就像一个女孩子长了漂亮面孔,天生地讨人喜欢。这个第一印象特别重要,它对申请留学的结果有直接影响。

拿在中国的外国人来说,一些老外,中文说得好,我们是不是对他的印象就好些?那些不说话的,说得磕磕巴巴的,说不清的,我们不愿意和他交流。

如果我们是大学负责招留学生的老师,我们肯定偏爱中文好的,是不是?同样道理,英语是录取的刚性标准。你到人家国家去留学,如果你听不懂,说不出,不能交流。那怎么能上课呢。

英语必须好,这是前提,我们的四六级,托福考100多分,也不见得就行。口语要过关,面试时才能应对自如。有一口流利的英语、能写一篇地道英语的文章,会给招生官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英语不是短时间能够提高的事,也不是一些广告词说的那样可以轻轻松松可以学到手。如果要留学,最好从初三起就加强英语学习,特别要提高口笔的应用能力。

大城市都有外国留学生,可以和他们交朋友,我们锻炼英语,帮助他们学习汉语,相宜得章。

写作最困难,学生都怕写。要硬着头皮每周写一篇,找个好老师,仔细批阅、点评。写得不必长,但要坚持,写得多了,先是自然流畅,然后就能准确表达了。

第三,在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我们的高层真心提倡素质教育,但是没有真正实行,因为缺乏民意基础。

素质教育是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多数老师是在国内传统教育环境中成长的,不知道素质教育的全貌。教育界至今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素质教育应该教育什么?怎么教育?所以我们目前的素质教育很不系统,不到位。老师和家长连什么是素质也未必能说得清楚。

如果概念不清,一定做不对。这就给我们申请留学的学生制造了一个难题。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素质,甚至自己具备了这些素质,也不自知。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好在哪里,怎么能人家让知道你的优秀呢?这是个简单的逻辑。许多人不明白,所以我们的申请有很大的盲目性,写文书时选择题材往往不对路,错过好的题材,说些不痛不痒、无足轻重的故事。

第四,这和上一条有联系。我们的学校和家长没有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很少跟他们机会讨论社会问题。我们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判断能力均不足。和其它国家的孩子相比,我们显得幼稚,头脑简单,差距颇大。

另一个缺点是校外经历单一,单纯,单薄,西方国家的学生寒暑假打工,自己挣零花钱,是接触社会的好机会。还有的独自全球旅游,认识不同的文化。我们很少有学生这样做。这样,要发掘个人能力长项,认识自己的素质优势,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就发生了困难。

我们学生写作文书时,感到很困难,主要是苦于没有干货可展示,不知写什么好。说的都是千篇一律、每个学生都有的经历,不能体现个性和个人特质,不能够凸显自己的长项和优势。

第五,我们国家有一个很坏的风气:应试和造假,不重视真本事。美国好大学的招生官有许多华人,他们经常来中国,和各类学校接触,非常了解我们的情况。针对应试教育和考试舞弊,他们说他们越来越不看重托福和SAT成绩,因为临时补习可以提高分数,这个成绩不反映真实水平。这造就了新的不公平,不能上新东方的,没有钱补习的,就处于弱势地位。这对那些好学生,有实力的学生也很不公平:他们无端地被怀疑、被连累了。

我们的学生为了填申请表,知道美国学校要考察活动,于是就参加各种比赛,参加志愿者活动,学乐器,做体育,做表面文章。很少有家长让学生去打工,鼓励他们了解社会,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一些学生购买留学服务,让中介帮助包装,甚至有少数学生花钱买文书。于是,人家连我们的文书也不相信。

针对中国的造假和“应试”,美国学校正在采用新办法,利用现有的通讯手段,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现场表现。有一个学校叫Minerva,是个教育改革的先锋,据说录取比哈佛还难。它公开宣布不看SAT和托福成绩,不看AP成绩,他们把申请填表过程全程录像,现场写作,现场回答问题,事先无法准备,别人也帮不上忙。这要求的是真功夫,体现的是真水平。

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即录取中国学生时,常常要求面试,而对其它国家的学生没有这个要求,说明他们不信任我们的成绩。这个可能会成为趋势。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在素质上下功夫,在真本事上下真功夫。文书中写的是不是真货色,有经验的人一眼便能判断。一旦被招生官看出造假,肯定被拒。

第六,由于快餐文化肆虐,年轻人追求碎片化学习,只对肤浅、拿来就能用的所谓“干货”感兴趣,远离深刻、复杂、思考,不愿“啃”大部头、“啃”哲学。

年轻人的阅读理解能力弱,对有哲学、理论深度的文章、论争性的文章,读不懂,主要不是英语能力问题,是知识面窄、综合思考、理解、推理、分析的能力问题。托福和SAT中都有此类题目,辅助文书里的题目更深,我们的学生写不好。阅读能力是基本功,没有捷径,只有多读,多思,多写。此能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需要老师的指导,多年的努力。

第七,中国学生有一百多年的留学历史,中国学生给美国教育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的印象是勤奋,功课好。人家对我们的毛病也了如指掌,并形成了对中国学生的成见。什么成见呢?

注重智商,忽视情商;与人交往时,不知要理解对方,不善倾听;经历单一,阅历少,眼界不开阔;腼腆,不敢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讨论时参与不充分,听的多说的少,害怕说错;不爱问问题,好奇心不如西方学生强;功课好,能力差;接触社会少,不了解社会,服务意识差;完成指令性课题好,但创新意识不强,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弱;自信不足,不挑战前人、长辈、领导、权威;独立意识弱,随大流,从众心理强;思想不开放、不解放,想象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说是成见,因为它不反映我们学生的本质和潜质。从现象上看,倒也符合大多数中国学生的表现。怎么造成的呢?文化使然。另外,课堂听讲是我们学生的主要学习形式,我们长于这种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但是缺少主动学习、向实践学习、体验式学习、集体分享式的学习能力。

我们建议:平时要加强校外的、实践课题的学习,多参加社会活动。申请时,要有意识用文书证明自己没有一般学生的以上毛病,证明自己是中国学生中的出类拔萃者。




作者简介

王希苏

王希苏,在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获得英文学士,硕士,博士。在哈佛做博士后研究,在麻省理工学院或工商企业管理硕士。

曾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和南京大学教授英语,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任客座教授,教授MBA课程。

出版专著《领导的实践》,翻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文集《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长期从事教育和培训,在欧美大洋洲多国进行演讲。近年从事留学生指导工作,帮助中国学生进入一流名校。



小贴士

“留学夜话”系列文章由王希苏教授独家撰写,连载10期,本期为第4期。

如果读者朋友们对于留学有独到的见解,也欢迎后台联系留学君投稿。期待你们的新观点!


往期链接

第1期:留学夜话 | 推荐两个留学和择校策略

第2期:留学夜话 | 专业和学校,孰轻孰重?

第3期:留学夜话 | 不同年龄段留学的利弊





撰稿人:王希苏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记者:屈琦监制:李璨
责任编辑:张影





Slight Heat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突发!500余名留学生赴美签证被拒,中方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
在韩留学生8月起可接种新冠疫苗成年人的乌托邦——环球影城英国毕业生工作签证实用信息盘点培养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优加青少英语拓展为优加青少教育,三大崭新课程问世
毕业生薪资最高的美国大学,前十名中只有两所藤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留学事务所】

微信公众平台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留学杂志↓↓↓


联系我们

读者热线:400-803-1977

商务合作WeChat:13716319877


关注留学行业最新消息

客观深入报道行业事件

提供有价值的优质服务

想你所想 为你而来


入驻光明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各大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