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教育有终极,必然是每一个孩子的“绽放” | 专访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校长曹伦华
孩子有了幸福感,自然而然就有安全感。在校园里的生活一定要是幸福的,而不是‘灾难性’的。
”本文原载于《留学》杂志总第213期
文_齐浩凯
编辑_刘煜
设计_李阳
三月初的北京,逐渐走出寒冷沉寂的氛围,重新焕发起生机和活力。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每年一次的“两会”再一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2023年的两会,是党的二十大之后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和委员们将讨论和审议许多重要的问题,如国家经济发展、教育医疗、环保等,这些问题对今天的中国发展至关重要。在去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教育与科技单列,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题进行讨论,而且位置前移到第五部分,把科技、教育、人才作为一个整体性的重大问题单独论述,有着特别的深意。可以肯定的是,两会中关于“教育”问题的讨论都是大家所高度关注的焦点。
此外,2023年的两会也是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后的第一次两会。最近的北京人员流动越发频繁和紧密,疫情像没有发生过一样,人们又开始出门交际、会谈、旅游、打工、经营,脚步甚至比疫情前还要快,大家像梦醒了一样,拼命地追赶着时间,好弥补上前面三年落下的事情。
不过,初春的北京依然略显寒冷,也正如苏轼所云“春江水暖鸭先知”,此时的江南大地已春光明媚。就像2022年底全国还没放开疫情管制的时候,苏州市商务局就已经在组织开展赴法国、德国的招商包机了。他们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推介苏州优良的营商环境,完善地区的产业生态,展示苏州开放的形象。而在这次飞往欧洲的航班上,就坐着一位教育工作者,也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苏州伦华教育集团创始人、总校长,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总校长曹伦华先生。
笔者穿过人潮汹涌的北京地铁,从北京南站登上了南行的列车。四个小时后,在“三月的烟雨飘摇到江南,你坐在你空空的米店”歌声中到达了位于太湖东岸,大阳山西侧的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苏科 外)。
扑面而来的“安全感”
每天早上,苏科外正门口外的嘉陵江路都是交通拥堵的重点街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几乎同一个时间段到达。为了疏解这一区域的拥挤,苏科外的老师和家委会每天都会派人在校门口两侧迎接来上学的孩子们。家长开车到达,老师开车门接下孩子,帮孩子背上书包,再关上车门,家长驱车离开,这一系列的动作下来,不仅加强了学生的交通安全,也大大加速了车辆驶离街区的时间。而每个周一的早晨,曹伦华校长都会加入到迎接学生的队伍中。
“Morning”,“Have a good day”,作为英语特级教师的曹校长,用着标准的英语,向学生表达着问候。一些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也抓住这个时间,和这位苏州教育界明星级的人物汇报工作、交流看法。据学校老师反映,自苏科外成立伊始,每周一早上,曹校长都会雷打不动地在校门口迎接学生,风雨无阻。
笔者随机采访了一位刚转校过来的学生家长,这位父亲对苏科外所提供的“安全感”表示了认同。根据笔者的观察,绝大部分家长在看到曹校长和这么多老师、家委会成员接走孩子之后,都会很安心地离开,而没有那种“不舍和不安”。
在后续的采访中,笔者也越来越发现了曹校长对于“安全,安全感”的追求。如他所说:“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当我看到校长和老师们在校门口来接我的孩子上学,我是能和他们直接交流问题的。我知道孩子安全地进了学校,那么我从到校门口的那一刻开始就有了安全感,而且这是从心里的安定感”。
除了让家长感受到“安全感”,学生的“安全”更是苏科外所看重的。笔者走在校园里,最直观地感受是这里的走廊都是室内走廊,而且非常宽敞。好奇的笔者用脚步丈量了下,走廊的宽度近乎4米。其实这些独特的设计都是由曹校长提出。他之前在安徽和苏州外国语学校工作时,经常遇到学生在走廊里拥挤的情况,而且江南地区雨水较多,户外走廊的地面很容易被雨水打湿,使其变得非常湿滑,学生“好动”的天性就容易打滑摔跤。苏科外建设的时候,曹校长就深度参与了建筑方案的设计,提出了所有走廊都在室内,拓宽走廊等一系列意见,让苏科外的每一角落都能保证学生的安全。
对于外在的安全来说,学生内在的“安全感”更是曹校长多年所重视的。一个孩子在对人、对环境没有产生足够的信任时,便无法放心去探索“新世界”。这种“安全感”从何而来呢?曹校长认为让孩子拥有强大的自尊和自信,以及面临挫折的勇气,是培养安全感的一个方式。曹校长曾经去日本学习,考察了当地的学校,他发现很多的日本学校都在教孩子怎么样去经历困难和挫折,然后如何战胜困难、战胜挫折。
他曾看到在下雨天,学校的体育课照常进行,学生们在雨中奔跑、踢球。而这种教育方式,是可以一步步培养出孩子的“安全感”的。同样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到幸福感,也是获得内心“安全感”最重要的方式。曹校长说:“孩子有了幸福感,自然而然就有安全感。在校园里的生活一定要是幸福的,而不是‘灾难性’的。‘灾难性’确实是很多孩子真实的人生写照,所以很多孩子不爱去学校。如果孩子说他想去学校,不想在家待着,那就对了。”这种学校里的幸福感就是要把校园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把这两者割裂,不能让学生在学校只是学习而没有生 活。
曹校长举了个例子,曾让一个孩子去打扫厕所。然后孩子的妈妈就非常生气,到学校里全程用英语质问他,为什么付了这么高的学费,却让孩子去打扫卫生,这简直是对她家庭的侮辱。曹校长同样用英语回答她,当孩子弯下腰,把垃圾清理干净的时候,孩子的心灵已经净化了。他认为,教育就是尊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生活,尊重生命。
苏科外的特色班级:
小学强基融合淑女班:
因性施教,凸显语言交际、艺术审美、气质内涵。培养秀外慧中、知书达礼、自尊自重、懂得关爱、善于沟通、勇于进取、富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女性。
雷丁男班:
通过开设国家课程、自主发展课程、创新实践课程、体育运动课程、人工智能课程等,涵养由内而外的绅士气质,塑造勇于担当、正直豁达的魅力人格,造就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领袖胜任力的未来型人才。
高中致远班:
是专门为有志于赴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精心设计的国际化课程班级,由优秀中外团队执教。学校与上海交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交 大在班级教学管理、师资配备、升学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
中国的国际学校教育是时代的产物
走在苏科外的校园里,我们看到很多中外融合的真实场景。食堂里,外教在用筷子吃着中餐;而隔壁的西餐厅,来自英国的外教,正在教社团的孩子们西餐礼仪;教室里,中教和外教班主任一起在班级里办公;图书馆里,外文书籍和中文书籍交错摆放;走廊中,中外双语标注着学生们手工制作的《千里江山图》摆件;校园里,学生们在用外文讨论着化学问题,外教在跟中教用中文打听着苏州的房价;校园外,曹校长更是为苏科外附属幼儿园的外籍园长举行了传统的中式婚礼。这些场景都是伦华教育以及苏科外对于中国式国际学校的探索和追求的体现。
那么回到最本源的问题,什么是国际学校?曹校长把时间拉回到了28年前,在1995年的时候,还在安徽合肥九中教书的他,考上了国家公派生,被公派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州的林肯中学学习。当时他的房东是当地的一位儿童医生。每年威斯康星州的雪下的很大,但是每次下大雪,当地市政府都会第一时间用铲雪车把房东家到医院的路铲平,方便这位儿童医生随时前往医院。这是一种对老百姓生命权利的保护,也是对生命的敬畏。而教育的宗旨也是对生命的敬畏。这正是曹校长认定国际学校的第一原则,尊重生命。
此外,他在林肯中学时,看到学生的课表不是固定的,而是由计算机自动排课,每学期一个孩子可以学三十几门课程。每天下午两点放学,孩子们并不是回家,而是参加各种兴趣班。在美国期间,他也逐渐发现,美国在很大程度上非常重视的是经济和创新能力。美国学校经常举行一些与经济能力、创新能力相勾连的小竞赛,比如经济和金融的勾连、创新和管理的勾连、经济和历史的勾连等等,然后在竞赛中大家一起辩论,慢慢地学生就对经济,创新有了非常清楚的理解。因此,他也认为国际学校培养的一定是多能力,创新型的学生。
培养了这种多能力的学生,学校就要提供相应的展示平台和展示机会,才能让学生身上不同的闪亮点被发现,被放大,学生也才能通过这种“表演”赢得自信,获得荣誉。苏科外的校园里就有很多这样展示的“窗口”,而这些“窗口”的设置主要也是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在设计这一环节,就已经在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征求设计方案了。这些舞台和空间的想法,是曹伦华受到英国海德公园演讲角的启发而提出。就在采访前不久,在苏科外的剧场里,阔别三年之久的学校交响乐团的演出再一次奏响。当最后一个曲目演奏完毕,曹伦华走上舞台,用英语鼓励学生,“If you take the challenge through learning,you will win the honor, the honor will make you strong。”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培养具有华夏根基、国际视野、家国情怀、领袖素养的孩子,曹校长组建了一支世界级的队伍。中方的教师有近四成为硕士毕业,有海外经历的和毕业于985、211院校的人员占比近半;有超过70位省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省市级赛课一等奖获得者。要想陪伴孩子成长并感同身受,老师们也需要经历成长的过程。为此,曹校长与一众资深教师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引进特级教师“天团”,不论在课程教研上,还是班主任工作上,都手把手地培养青年教师们。
当然,曹校长也没有否认,国际学校精英化的成分。因为在国际教育的范围内,上国际学校的孩子,他们的背景资料本身就有一定的学识积累,也需要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才能够上国际学校。这是在教育的发展、探索和创新的前沿的成本。他说,从个人角度讲,国际学校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求学选择,给了城市家庭提供了一个培养孩子的思路。从城市发展看,国际学校给一座城市带来国际化的教育体系,也让城市的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了很多国际教育的成果。所以说,国际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多元化的教育理念等,正契合了当今中国家长们对于教育多元化的需求。
当然对苏州这样一座开放性强,发展速度快的城市来说,国际学校不但丰富了学校的课程,教育的内涵,也给家长了多样的选择。有了这样多元化,国际化的教育,苏州市也能不断引进和招聘到不同领域的人才。某种程度上,教育已经成为苏州高新区“柔性引才”的一张名片。
创新在苏科外,苏科外在苏州
从三十年前接触到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后,曹伦华一心致力于探索基础教育的发展模式,在多年实践和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了他独创的创新式的素质培养理念—— 6C理念,即Creativity(创新),Cooperation(合作),Communication(沟通),Commitment(奉献),Confidence(自信),Caring(博爱)。其中,创新力、合作力、沟通力,是人才的关键能力;博爱、自信、奉献,是立德树人的品格,是做人层面的素养。创新就是要突破常规,打破禁锢,推陈出新才能不断发展;合作就是肩负责任,宽容待人,集体荣誉优先;沟通就是学会倾听,学会分享,人与人和谐平等地沟通。自信,就是“信自”,相信自己能取得成功的坚定意志。奉献,就是学会大局意识,全面思考问题,有担当,有责任。博爱,就要无高低贵贱,贫富亲疏之分,虚怀若谷,大爱无疆。
采访当天,笔者一直似远似近地跟随着曹校长办公。从早上七点钟开始接孩子,到校长会议,再到小学部和中学部的升旗仪式,曹伦华没有一刻停歇。等到我们真正坐下来时,已经将近十点钟了。曹校长先是抬起左手,看看了最新版苹果手表上的时间,风趣地说,“齐老师要面试我了。”笔者了解到,曹校长苹果手表的表带就是2022年年底去欧洲商务考察期间,在法国买的。2022年年底,曹伦华作为唯一民办学校的代表,受苏州市商务局邀请,跟随苏州包机赴欧洲招商考察,这也是疫情三年里,苏州第一次出国招商。
在法国,他先去了当地的一所足球学校。2022年世界杯法国队的表现大放异彩,获得了亚军的好成绩。曹校长希望能够引进一位优秀的法国前国脚来到苏科外任教,为适龄学生提供定制化足球课程,让苏科外的学生体验到世界一流足球强国的专业技术指导。两校更商议会定期组织中法两国青少年足球交流友谊赛,让学生借助足球这一运动了解中法的不同文化。
为了保证苏科外学生跟上“多语种+”的国际化人才发展趋势,他在德国与慕尼黑大学洽谈了德语语言中心的项目和苏科外直升慕尼黑大学的高中项目。更是专程拜访了德国百年赛艇俱乐部并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而赛艇俱乐部的协议,也是曹校长和苏州高新区相关部门充分交流后决定的。苏州高新区希望通过赛艇俱乐部的形式有效盘活高新区教育、人文、水域等资源,打造一个以赛艇为纽带的青少年赛艇运动社交平台。当然,早在曹校长赴欧洲之前,苏科外已经在着手成立赛艇校队。
难得的出访机会,曹校长把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拓展和丰富苏科外学生全面素养的事情上了。难怪笔者在参观校园的时候,苏科外的林老师骄傲地介绍,现在学校里的兴趣班已经有100多门课程,课堂教室和综合素质教室数量能够达到1:1的比例,每学期学生们抢兴趣班的名额,堪比双十一购物的秒杀。
就在我们到达苏州的前不久,苏科外刚刚举办了江苏省的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苏科外所在的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也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这个辖区里,集中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航空航天、高端装备为代表的军民融合特色产业以及以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当然苏州高新区的教育也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发展趋势。
曹校长非常感谢苏州高新区对伦华教育的支持,他说道,“我从安徽来到苏州,来到苏州高新区,这块土壤给予了我很强的推动力。办好教育,必须有合适的人和合适的土壤环境。高新区不管是对产业的发展,还是对教育的发展,都是在按照一个科学的规律在推动,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作为一名党龄三十多年的老党员,曹校长也能充分认识到国家双减政策以及规范民办教育的深远意义。他说,“真正的国际学校应该让真正办教育的人来做,不应该利用教育来产生巨大的利润,去投资更多的东西,一旦教育跟利润挂钩的太紧密,教育也就变得不纯粹。”他也很认同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的优质补充的角色定位。他想带领伦华教育,在苏州这块地方,好好地把教育做深,把教育改革做深,甚至通过伦华教育的努力,去影响一些公办学校。
2019年伦华教育在山东济宁托管了一所公立学校,2022年,常熟伦华外国语附属古里小学也开始招生了。曹伦华表示,这种委托管理政府给的资金支持并不高。但是他要这么做,他想让更多的的老百姓,也能够接受到伦华教育的优质服务,让优质教育可以做到普惠。
如果教育有终极
在采访的尾声,已经有四十多年教龄的曹伦华表示,苏科外将是他目前工作的一个完结,他又要开启一个新的起点。他说,“只有颠覆自己的人,颠覆过去的人,才能够重生。”但是新的起点在哪里,是什么,他没有向笔者透露,而是在将话题引到了“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觉得自己是一名教育工作的实践者,老校长,曾经做过校长的人;老师,曾经做过特级英语教师的人;现在拿起粉笔还能上课的人,还能和同学谈一谈狄更斯的《双城记》,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司汤达《红与黑》的人。而所有这些东西,只能代表他有过的经历,他真正能给人什么,能给这个世界创造什么,是否还能给这个社会做出什么不一样的东西,这些是曹伦华正在思考的事情。
“在创办伦华教育之前我想搭建一个平台,把教育做到极致,让我所在的学校都能享受到精致的教育。不管是国际学校、托管学校,还是普通学校,学校周围的老百姓一定会讲伦华教育好。到了这个学校的孩子就是不一样。如果他不穿校服,在地铁上、在公交车上,通过他的谈吐气质,别人一看就能看出这是伦华教育培养出来的,我就成功了。”曹伦华说完,拿起水杯,准备喝口水。就在这时,笔者紧接着追问教育有没有终极。曹校长把水杯悬在半空,并没有去喝,思索了一下又把水杯放下了。他说如果教育有终极,他希望教育的终极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让人们认为教育不那么重要,就相当于小学的时候,是从听故事开始,从模仿故事开始,从模仿语言开始,然后识字,今后的时代一定是大家都不在教育中,还在教育中,大家在生活中的每一处都能获得到“教育”。说完,曹伦华再次拿起水杯,吹了吹杯面上浮起的今春洞庭山的碧螺春,微微抿了一口茶,然后说,“但是这种状态对社会,对你我,要求的太高了。”
只有碧水青山,方成如画风景
采访结束后,正赶上落日的余晖洒在了学校的体育场上。夕阳中,学生们在操场上运动,散步的剪影,被斜照过来的阳光投射到校门外的家长脚下。笔者临时起意,驱车来到了距离学校不远的太湖东岸看落日,看着紫红色的太阳逐渐收敛起它释放的光芒,把最后的温暖留给大阳山,最终沉入平静如海的太湖时,笔者想起了曹伦华校长常说的那句话 “教师是山,学生是水,只有碧水青山,方成如画风景,水有山而成形态,山有水而尽显不同。
广告
来源:《留学》杂志总第213期
监制:李璨
编辑:田江含
校审:刘煜值班编委:郑楠
《留学》一周资讯(3.27-4.2)
《留学》香港大学直播|港大校长论坛
德国4月新规、留德实用信息,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今天(4月2日)!2023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 线上直播活动与你云端相见
今天,你被骗了吗?
4月国际航班计划出炉!新增、恢复多条国际及地区航线
赴英攻读第二硕士指南
韦氏词典2022年度词汇“Gaslighting”是什么意思?
扫描二维码
关注
【留学事务所】
微信公众平台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留学杂志↓↓↓
联系我们
读者热线:400-803-1977
商务合作微信:13716319877
关注留学行业最新消息
客观深入报道行业事件
提供有价值的优质服务
想你所想 为你而来
入驻光明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各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