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蜗牛说”第21期 | 中国科大丝路考古队赴伊朗Borj遗址考古发掘见闻

学术科技部 中国科大研究生会 2021-06-17


全文约4500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编者按

为落实“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计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围绕科学技术史学科“一流学科”建设,启动了“丝路科技与文明”重点研究项目。作为该项目的内容之一,中国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同伊朗内沙布尔大学考古系,合作开展“伊朗东部史前文化与社会——拉扎维呼罗珊省Borj遗址联合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探讨伊朗高原早期生业技术及其与当地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

考古队的首次丝路考古既代表科大,也代表安徽,目的是希望科大和安徽考古文物界进一步合作,为安徽省培养出更多行业精英,共同促进安徽考古文物事业的发展。

本次赴伊朗考古队成员为:队长张居中教授,博士后程至杰、崔启龙,博士生方方、曾令园,博士生顾纯光、黄程青。项目负责人石云里教授也随队前往,与内沙布尔大学落实下一步的合作计划。

本期蜗牛说我们通过采访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的张居中教授,博士后程至杰,博士生方方、曾令园等考古队成员,和大家一起探寻科技考古的奥秘,分享考古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张教授与内沙布尔大学师生交流


考古与科技考古


考古在我们眼里总是那么神圣遥远,那什么是考古呢?张老师指出考古学的本质是通过观察人类过去的生活,总结人类历史进程,归纳发展规律,指导今天乃至未来人类的发展方向。考古学不仅是发思古之幽情,重点还在于“面对现在,面向未来”。这门科学,可以观察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年人类的历史。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学科还有哲学和历史,但是它们都不是自然科学,而考古学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历史学只能观察有文字记载之后的历史,因为它靠文献说话,而考古学则是靠人类遗留下来的蛛丝马迹说话。因此人类有多长的历史,考古学的研究的范围就有多广。

“科技考古实际上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及其方法在考古学之中的应用。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所有的手段方法及理论,来指导、运用于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全过程中。所以归根结底,我们做的是考古。所谓科技考古,目前理论上还有争议,我对科技考古的理解有三方面。第一方面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研究在考古发掘中获取的材料。研究过去,认识现在。这是现在人们认为科技考古的重点和主要部分。第二方面是运用附带的材料来研究古代的科学技术,这也是科技史与科技考古两大领域能够融合交叉,产生共鸣的最重要原因。石老师是国际知名的天文史学家,最近几年他在研究伊斯兰天文史的过程中和伊朗的马什哈德大学、内沙布尔大学建立了联系。双方都对这个项目很有兴趣,因此一拍即合,实现了科学技术史和科技考古这两个大方向的交叉。第三方面是研究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应用于考古学研究。例如,DNA检测是一种现代科学技术,之前研究的都是现存的标本。上世纪90年代末,我和中国农业大学的王教授合作研究水稻的单粒炭化DNA。以前我们只能观察到一点点DNA带子,很难查出它的根本是什么。现在虽然DNA定位比较简单,但DNA会不断地降解,依然会丢失很多DNA上的信息。那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将科学技术运用于考古,运用于处理年代久远的材料。经过反复的研究人们发明出一种技术——PCR扩增,但还不够。这几年更新了技术,能把几万甚至几十万年前的DNA提取出来。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对于考古的重要性。”

程至杰师兄在做报告


小小遗址,大大学问


伊朗的遗址应该有很多,为什么选用Borj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呢?程至杰师兄解释道“首先,大背景是一带一路。此外,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基本上把我们自己怎么来的,中国文明是怎么形成的,各个阶段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弄清楚了。目前到了需要中西对比的阶段。我们选的这个点是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是南来北往,东传西去的必经之地。但我们不能只关注该地作为文化交通要道的一些典型线索(丝绸、农作物、青铜器、玉石等在这条路上运输的物品),还要考虑人们为什么这样走?有没有涉及到大的气候环境背景?因为人类迁徙或者人类交通流动不是自然的,背后有推动因素。我们综合考虑了人和背景之后选定了这个地点”。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石老师和马什哈德大学、内沙布尔大学建立了业务联系。去年10月我们的提前考察加深了对该地区的认识。该地区确实是一带一路战略下,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很好的一个切入点。我们调查了十几个遗址,学术价值都很高,最终选择这个地点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这是内沙布尔平原上最大的一个遗址,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期一直到伊斯兰时期。其次,它距离内沙布尔市比较近,只有20公里,交通方便。最后,遗址保存状况好”,张老师补充说。

伊朗Borj遗址的风光


远行考古之获


对于此次考古的成果很多人都很好奇,张老师表示:“这次的调查重点是为我们下一步的考古发掘做准备,可以说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了解这个遗址的年代跨度,就是有哪几个时期的人在这里活动过以及每个时期在这个遗址上人类活动的分布和范围。考古调查可以解决的问题是聚落考古调查和环境考古调查,指的是在某个特定的小区域内,比如一个小流域,调查它有多少个聚落?其中大、小聚落分别有几个?有没有中心聚落?中心聚落和其他小聚落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这次调查也想做这个工作,但因为我们只有28天时间,在工地实际工作时长也就三周左右,所以我们只完成了在遗址上的工作。而遗址以外的工作,我们未来也会继续合作,完成环境考古和聚落考古。第二个目的是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发掘点。因为考古调查需要大面积调查,我们花费了三周的时间,在十几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布了一千多个10×10米的探方,费了很大力气。用每个探方采集地面标本,然后现场对标本按照年代进行分期。现场只统计,回去再进行系统绘图、照相等室内工作。”

考古成员在分拣瓷片


十年如一日,潜心做科研


听了张老师的讲述,我们了解到科技考古的研究周期都比较长,需要耐得住寂寞。我们对张老师如何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产生浓烈的好奇心。张老师解释说坚持下来是有几个因素的:一是80年代到90年代,当时社会已经有些浮躁了,但是没有现在浮躁,还能沉得下来。二是我们这个行当是相对比较闭塞的,跟外界的接触较少,但也不是完全封闭的。三是我们那一代人都是从比较严谨的环境中成长的,受社会的影响不那么严重,比较单纯。同时张老师对他当年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描述“我当年住的地方和办公地点是前后楼,早上8点到办公室泡杯茶,中午12点下班回去吃饭,休息一会儿;下午14点去上班,18点下班回去吃饭,看完新闻联播、天气预报;晚上20点前后再去办公室,然后23点回家。就是这样,周而复始。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所有文稿都是手写。只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才能静下心慢慢收获和成长。”


张老师在做汇报


中华文明滥觞之问


此次远行考古调研的是在丝绸之路上一个繁荣地区探索古代文明,那么如何看待中国的文明长度呢?张老师解释道:“我们过去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史学体系,这个史学体系过去在国际上是得到承认的。后来疑古派的先生们认为中国要推翻老的上古体,要通过地下的材料重建上部史。当时甲骨文刚刚被发现,研究发现甲骨文列出的商代先公的庙号和史记记载的商代帝王世系较吻合,所以在国内人们就承认了商。西方因为殷墟发现了甲骨文,而殷墟之前的历史没有成文的文字证明其存在性,所以他们就只承认到殷墟。那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我们历史是存在的呢?这个可以从两方面来讲:第一,从文献来看,甲骨文证明了商代不仅是殷墟所代表的商代后期,商代的前期也是存在的。由已知求未知,既然甲骨文证明了商代先公世系是清楚的,那么夏本纪记载的夏王朝的帝王世系也应该是可靠的,这是一种推论。既然夏是存在的,商也存在,那么五帝本纪也应该是存在的。第二,从考古发掘上来讲,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证明夏代王朝是存在的,而且已经达到了文明阶段,有宫殿、工程、两纵两横的城市道路、铸铜作坊等。但是现在唯一没有发现的就是甲骨文,没有成文的文字就无法得到证实。


文明起源的标本——良渚文明



现在我们在浙江发现了良渚古城,最重大的事件有两个。一是它的城址规模很大,二是它有一个伟大的工程——水利工程。在大约五千年前人们建了一个大型的拦水坝,几十公里长,几米高。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动员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动员人数在10万人以上。但这一工程量非常之大,即使动员10万人以上,也得至少十年才能完成。还有就是工程技术也相当高明,人们从山上运来石头,摆基础,但是没有适合的土。当时人们就想到用芦苇编成芦苇包装泥土,现在我们能清楚看到的就是一包一包的土,芦苇已经腐朽了。那么在那个时候社会的财富达到什么程度了呢?可能当时如果有一个粮仓失火了,现在发现的碳化米能有几万斤,所以当时城市的面积规模是很大的。工程规模、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技术水平都已经达到文明高度,也就是说,除了成篇的文字,别的都发现了,比如青铜器、宗教礼仪建筑等。良渚文明前后有一千年,到4200年前的时候,它消失了。所以说它是一个消失的文明。研究文明起源,良渚文明是一个非常好的标本。它从兴起到发展,到繁荣,到衰落,到灭亡,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我们文明是一个连续的,没有间断的文明,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材料。

良渚古城遗址发掘


Q&A:考古队成员分享


Q:考古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比较有趣的事?

A:我们参与了对方两个考古队员的生日庆祝会,特别有意思。几十个人在工地上一起吃蛋糕,唱歌跳舞。当时因为没有音响无法放音乐,有人直接开着车上了高地,用汽车里的播放器,放波斯语的生日快乐歌。大家围成一圈,一起跳舞。那里过生日有个很特别的环节,所有人都要在一张贺卡上签名,并把贺卡送给过生日的人。

Q:你们当时在伊朗吃什么?

A:吃的东西比较特殊,他们那边不吃辣,基本上都是烤肉,主要是鸡肉、牛肉、鱼肉。烤肉味道也很特殊,他们喜欢加柠檬所以比较酸 。调味的东西不像我们国内有醋、酱油等,那里比较单调,所以刚过去有点不适应。

Q:大家有没有带点这边的食品去?

A:大家是第一次过去,准备不够充分,带的老干妈一天就吃完了(下次可得多带点)。那瓶老干妈给酒店的一个工作人员尝了一口,他有点适应不了,他们那边不吃辣。

Q:你们在考古过程中挖剖面一般挖到多深?

A:一般挖到没有人类扰动的那个生土层,深浅不一样。我们通常用洛阳铲挖,有时也会钻探,这样工作量会比较小。

与内沙布尔大学师生合影

业余考古爱好者小贴士

现在有很多考古爱好者,对于他们,张老师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看一些经典的、科学的考古入门书,了解一个梗概、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常识。第二,了解这个领域里比较权威的考古学家,可以阅读一些他们的著作。第三,可以看一些比较严肃的考古文学栏目和影视资料,比如《大众考古》杂志、“走进科学”和“探索·发现”节目等。考古爱好需要避免两大误区:一是抱有挖宝探宝的心理。二是变成社会普遍的民科。这也是他对考古业余爱好者的忠告。


采访现场

往期蜗牛说回顾:

第20期 | 黄方——既要做螃蟹,也要做分馏计算

第19期 | 纵横捭阖,绿茵场上的最佳辩手

第18期 | 陈国良院士——家乡的月饼和35年前的工程包


- 中国科大研究生会 -

- 学术科技部 -  

文案 | 陆欣 李晓曦 

图文编辑 | 蔡闻然 李尹

审校 | 李宇鑫 周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