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住在切尔诺贝利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乌克兰普里皮亚季3公里以外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权威人士判断,从这一瞬间到今后两万年里,这片土地都不再适合人类生存。
望着这片曾经释放了广岛原子弹400倍辐射量的土地,莫里斯不太愿意停留。“我想赶紧完成拍摄,离开现场。”她心想。
就在这时,一缕炊烟从远方农舍的屋顶上冉冉升起。看到这一幕,莫里斯惊呆了。
在这个世界上受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一个核能警察严加看守的生命禁区,一个出入必须时刻带上放射量测定器的“死亡之城”,谁还会住在里面呢?
84岁的玛利亚是核电站附近的帕里斯辅村仅剩的16人之一。一个寒冷的冬日,当霍利看见玛利亚时,她正穿着破烂的毛衣和一条大棉裙,坐在早已斑驳的门廊上,看起来结实又健康。
当时普里皮亚季市有21所学校,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带来的一系列伤痛则伴随这些孩子一生
1986年爆炸发生前,这个坐落在普里皮亚季河左岸的小村庄,居住着678人。
普里皮亚季是一个为核电站而建的年轻城市。它在乌克兰基辅靠近白俄罗斯边界的位置,创建于1970年。这个遥远的乌克兰小城,是一个象征荣誉和身份的城市,也是无数大学生向往的工作地。
1986年爆炸发生后,士兵们来到玛利亚家下令撤离。玛利亚以为只是暂时离开,把牛都赶到了自家地下室里。后来她被允许短暂回家,却发现牛都被宰杀了。
玛利亚-Rena Effendi摄
1990年,玛利亚不顾政府的阻拦,回到了自己以前生活的村庄。风云变幻,就在一年后,她已经不再属于苏联。然而她不管这些,无论政权如何轮换,她的诉求只有一个:“我们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不可能搬到那么远的地方去。”
面对大疏散,汉娜的态度更为强硬。1986年,苏联政府宣布核电站约30公里以内的地方不准居住,向11万余名当地居民发放了抚恤金,要求他们重新择址定居。汉娜不接受这样的命运。
她和家人,以及几个其他村民一同回到了村子。面对政府的阻拦,她彪悍地回应:“要么向我们开枪,要么让我们住在这里。”
贾丽娜的房子位于兹尔卡村的拐角处,她至今已在这个村子生活了52年,养育了4个孩子。她用精致的绣花布装饰餐桌,尽管桌上摆满了药和血压计——与许多当地人一样,她得了甲状腺癌。
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从事的工作,大多和核电站有关
事实上,早在这些人回去时就被政府告知,他们会在短期内生病,甚至死去。他们也明白,这里的土壤、空气和水都已受到严重污染。但他们想,在这里过上5年的快乐时光,总比困在基辅郊区的高楼里过上10年好吧?
这里有他们父母和孩子们的坟墓,也有春天的午后,鹳鸟飞过留下的吟唱。秋日的阳光照进荒野里,狗吠远方,尽管那里没有人、没有车、没有飞机……“这其实是个美丽的地方。”
普里皮亚季河
在乌克兰,她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Samosely”,自发移居者。2012年后,这个身份不再都是非法的了,当地政府非正式地允许老年人住在禁区里,但年轻人必须搬走。
享受这片土地
在如今普里皮亚季的各个小村庄里,“Samosely”的人数总共约为140人。这是一个人数负增长的群体,1999年时有612人,2009年时还剩下271人。可能是因为男的酗酒、抽烟,寿命较短,现在活着的大部分是七八十岁的“祖母”。
普里皮亚季小城的公交车
在过去的25年里,“Samosely”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已经离世。他们如同切尔诺贝利的活标本,在历史进程中驻扎在原住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随着信息的解封、苏联的垮塌,越来越多人来到切尔诺贝利探访这个群体,记录下他们弥足珍贵的口述。通过各国摄影师的镜头,这些“Samosely”在封闭的核污染禁区里,让世界看到了他们的生存状态。
耶夫格尼-Rob Severein摄
帕斯卡拉-Rob Severein摄
白俄罗斯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中也记录下那些来自普里皮亚季的声音,这些声音来自安娜、叶娃、瓦西里、索菲亚、亚历山大……来自这个群体的所有人。
他们住在这片禁区里,看银色的白桦树叶渐渐转成金黄色;松树葱郁,透出乌克兰北部清晨的薄雾;在重污染的土地上空,有纯净的万里晴空……
他们开始享受这片土地。
“一个记者说,我们不只是回到家,还回到一百年前。我们用锤子收割,拿镰刀割草,在柏油路上打麦子。”
他们过上与世隔绝的自在生活。
“我们不需要政府给任何东西,只希望他们不要管我们,我们不需要商店或公交车,我们步行20公里买面包,只要别来管我们就好,我们可以照顾自己。”
“我们当时没过多久就把收音机关掉,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可是生活很平静,也不会难过。来这里的人告诉我们一些消息——到处都在打仗……是真的吗?”
“野猪或狐狸有时会来菜园,但是很少有人来,除了警察之外。”
没有了电视和电影,还有窗户
如今年过耄耋的他们,其实都是在20世纪最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人。
居民住宅区,可以看见墙上的CCCP(“苏联”俄文缩写)时代标语
汉娜出生于乌克兰大饥荒时期,“差点被家人吃了”。她在大饥荒之后又经历了二战,目睹了纳粹横扫乌克兰,强奸、屠杀,1000多万乌克兰人死于二战。
经历了乌克兰大饥荒、二战与纳粹,在核辐射面前,他们也不愿意因为这个看不见的敌人而逃跑。
2011年不愿在切尔诺贝利久留的记者霍利,在2015年导演了纪录片《切尔诺贝利的老奶奶们》,关注生活在切尔诺贝利禁区的妇女们。
她发现,相比重返重污染区的居民,那些被重新安置的人面临更为严重的焦虑、沮丧、酗酒和失业,还有最根源的,原生社交圈的瓦解。甚至,生活在污染环境中的妇女,比被重新安置的人更长寿。
对于“Samosely”,在变迁带来的生理健康、核辐射的风险中,他们把筹码押给了家——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旅游价格
如今的切尔诺贝利已经开放为旅游景区,到了假期游客太多,需要提前一个星期预订。一个旅游团十几个人,每人100多美元,坐着奔驰商务车前往切尔诺贝利,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
对于外面世界的人,切尔诺贝利永远是神秘和禁忌的代名词。导游会带游客到留守当地的老奶奶家做客,只是,当游客从老奶奶手里接过一袋苹果时,没有一个人敢吃。
他们理解不了那种禁区里的生活状态:“这里没有电视和电影,不过有一件事可做——看窗户,当然还有祈祷。”
文章为每日人物(ID:meirirenwu)原创,尊重原创,侵权必究。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