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三年来我的迷茫
这是今天在 2017 新员工培训上做的分享。
大家好,我是蒋志超,来自发展研究院,做研究分析工作,已经工作三年。
这几天大家应该听了很多正能量的东西了,那我给大家带来一点负能量的吧。
(一)迷茫
2014年,我来到现在的岗位,它的职能是做研究分析。听这名字,就知道需要学霸来镇场。
可问题是:我学习成绩一般,也没有一线从业经验。
工作的前几个月,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
领导让写一份报告,我不知道去哪里找素材,不知道如何组织架构,不知道找谁去了解情况。
大事做不了,小事也做不好。
打电话时,不知道该怎么去跟合作方交流。准备会议室时,不知道该怎么安排座位的位置。去做接待,一路上不知道怎么打开话题。会议上发言,不知道该怎么控制节奏。
可是白天还是要保持笑脸,因为不希望无助在情绪上呈现。但到了晚上,回到住处,脱掉这些保护壳,只剩下对自己的失望。
在最痛苦的时候,我给老妈打电话,说可能这里并不适合我。
电话那头她打着麻将,语气很紧凑:
知足吧,你可是在一家大型国企里,多体面啊!你想想那谁,前一阵公司垮了。——等等,碰!
好吧,好像也挺对的。
老妈就是这种鸡汤君,她的人生哲理是:如果感觉自己活得不如意,就去看看那些比你更不如意的人。
然后,在她的推荐下,我找来了北京蚁族的报道。他们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一个小单间里聚集了4到6个人。上厕所要挤,上班做地铁要挤——对比起来,自己似乎过得还不错。
↑ 蚁族
负面的情绪算是暂时消解。
但这只是兴奋剂,不是解药。半个月后,阴霾又卷土重来。
那个十一假期,我和朋友去华东旅行。
现在想起来,每次旅行都带给自己一些不一样的收获。这种收获倒不一定是景色带来,而是当你离开了原来纠结的环境,人的心态便也会有所不同。
↑ 西湖
西湖边上,跟朋友走散了。
一个人走在柳树旁,听着孙燕姿的《超快感》,不自觉地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困境:
迷茫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答案很明显:技不如人。因为技不如人,所以会自卑;自卑后又影响到下一次发挥,如此恶性循环。
那么,如果我现在想要走,有地方会收留吗?如果我去了其他地方,这些问题就不会出现了吗?
很明显,答案是 NO 。
那么我能做的是什么?
于是问题由「迷茫」变成了「我该如何追上来」。
又过了一个月,无意间看到了一则视频,是一个访谈,嘉宾是某娱乐节目的制片人。
他说,在刚入行那会,自己会去研究《康熙来了》,每一个包袱是如何丢的,不同的嘉宾如何改变对话方式。
↑ 康熙来了
到哪种程度呢?
每几秒钟都暂停一次,写下笔记,再暂停,再记录。
看似笨办法,但却能带来质的转变。
这就是我想要的答案!
(二)模仿
1.模仿行业研究报告
↑ 行业研究报告
我的报告写得不好,就去找券商的行业研究报告。我规定自己每天看一篇,从结构、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并有意识地记录下他们的信息源。
这样一段时间后,自己也有了相关的知识库。
下次写的时候,就依葫芦画瓢。如此多了,便能完成一份 80 分水平的报告。
↑ 如何写研究报告类标题
2.模仿同事的做事方法
除了业务上的模仿,另一块也在同步进行中:偷偷观察同事的工作方式。
比如小胡哥。
他是我的入职引导人,身上的优点太多,以出差这件事来说:
(1)出差前:
和联系人沟通流程,并与领导确认修订;
提前将所有人的行程单打印好;
准备好所有相关的材料;
查询当地天气,并给出穿衣建议。
(2)出差中:
记住所有接触过的人的姓名;
主动加微信,保持后续沟通;
及时记录,未之后的报告做准备。
(3)出差后:
尽快完成报告;
有不懂的地方,联系之前加过的好友确认信息。
↑ 出差注意事项
因为这些一丝不苟,所以他真的很靠谱。
又比如诗姐。
↑ 诗姐
她是 HR ,大家都很喜欢她。为什么呢?
第一,她总是微笑。很少看到她发火,正能量总能带给其他人好心情。
第二,她不会去说教。有问题咨询她,她总是用故事去引导,你会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再根据主人公的行为来指引自己的方向。这比高高在上的教导更有说服力。
第三,她总能大声叫出你的名字。特别是在你还是个 nobody 的情况下,有种莫名的开心。
还比如德龙。
↑ 德龙
他是我的好朋友。有天晚上去找他,看到正在「鬼鬼祟祟」写着什么,马上凑过去一探究竟——原来是在写总结。
在我的「逼问」下,他「和盘托出」。原来每天他都会对当天进行总结,写在 Word 里。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是工作回顾。今天做了什么,哪些做得不错,哪些有待提高。
第二,是花销记录。今天花了多少钱,哪些是冲动性消费,哪些是有必要的。
第三,是明日计划。明天有哪些事,大概要花多少时间。
然后,睡前还会再过一遍。
↑ 德龙的总结提纲
德龙之前是在天津公司工作,后来调到集团,各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终于找到了这背后的一点蛛丝马迹。
(三)总结
在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开始写总结,去分析自己的提升路径。
之后,这个习惯还在不断延伸。
在看书看剧的时候,会去想如果自己是主角,会如何行事;如果自己是配角,会如何选择。
在看演出的时候,会去想如果自己是策划人员,会如何办活动;如果自己是演员,如果发生尴尬场景时,会如何救场。
……
在这样的过程中,脚下的路慢慢地由泥泞小路变成了柏油大路。
之前有朋友问,工作三年来,觉得最重要的一项技能是什么。
那么我的答案就是:模仿。
我是尾巴
不过,工作三年后,仍然没有跟迷茫和解。
因为做自媒体的原因,认识了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朋友。每次跟他们聊天,都会问,他们对自己的现状如何评价。
得到的结果多是纠结。
学生会迷茫自己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
刚工作会跟迷茫自己是否适合这个岗位;
工作七八年后,会害怕自己丧失职场竞争力,最后只能赖在现有岗位和公司里;
四十多岁的朋友,已经积累了经济基础,会疑惑是否应该离开体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我开始意识到:迷茫倒也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它反映了我们内心对外在的不妥协。
不妥协,证明对自己还没死心。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