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快速熟悉一个新领域 | 2017版

曹将 曹将 2021-01-22

这个题目去年写过,前几天回顾,发现有些想法有更新,于是今天重新整理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很多时候,我们都面临快速熟悉一个新领域的情况,例如:

 

  • 完成一份商业企划书,要对这个新领域有个全面认识;

  • 判断是否进入某家公司,需要判断行业是否有前途;

  • 准备个人或部门总结,需要为材料提升一个高度;

  • ……

 

对很多朋友来说,容易陷入到「广泛搜索却无处下笔」的困境。

 

这里分享一下个人的一些经验。

 

 

(一)结构化框架

 

面对新问题,首要任务是明确结构性套路。

 

针对行业分析,基本逻辑无外乎外部环境和行业情况两个部分。


 

1.外部环境分析:PEST

 

这是经管上的经典模型,从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四个维度剖析外部影响因素。

 

(1)P:政治环境


这个主要看政府颁布的政策,以及落地情况。


很多行业都受政策强相关影响,例如 金融 、房地产,政策一出,行业变天。

 

(2)E:经济环境


这个则是看与行业相关的宏观经济指标。


例如,对于消费品行业来说,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是重要判断要素,它的变化是「消费升级」的重要前提。


对于房地产而言,利率则是重要参考指标,利率上浮将影响融资和消费者房贷,最终抬升开发商成本,削弱消费者需求。


↑ 人均可支配收入

 


(3)S:社会环境


这个指的是一定时期整个社会发展的一般状况,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人口的变化趋势。


例如二胎政策对于房地产的产品结构有影响,也对母婴用品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口流动则对很多行业的选址有影响,例如目前人口还是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流动,并沿着轨道交通(高铁、地铁)扩散,那么这些节点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4)T:科技进步


科技的变化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已经有目共睹。


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互联网创新,已经成功改造了衣食住行,未来随着 AI (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多工种也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2.行业基本情况

 

看一个行业,主要是看客群有多少,蛋糕有多大,竞争多激烈,这决定了最终能切分到的规模情况。

 

(1)客户需求


主要观察消费者痛点与满足情况,这又涉及到群体需求的变化。


例如现在都在讨论 90 后,00 后,他们的性格和消费习惯极大的影响了产品的设计和价格的制定。


最近在调研长租公寓,就发现在租房这件事上,80 后门会更看重性价比,而 90 后、 00 后门则更看重体验,愿意将收入的 50 % 以上用于该笔花费。

 


(2)市场容量


行业当年总的营业收入(或销售收入)即市场容量,这个反映了它能承载的总规模。


这又要兼顾到它的成长周期,对大多数行业来说,都会经历「幼年-成长-成熟-衰退」的变化过程,判断出它所处的阶段,以及未来的规模,对于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 行业生命周期

↑ 行业收入(市场容量)

 


(3)竞争情况


行业是在春秋时代百家争鸣,还是战国时代弱肉强食?如果是前者,那么大小企业都有空间;如果是后者,小企业就面临被并购或破产的命运,大企业则面临转型创新的挑战。

 

当我们有了基本的架构后,在面临信息筛选时,便能有的放矢。

 


(二)行业龙头分析

 

最近相继带了两个实习生,在刚开始时,我会让他们对行业内的一家领先企业进行专项分析。

 

为什么找行业龙头?

 

因为它们的动作基本能代表行业最前沿的状态。而且,相关材料会更容易获取:无论是年报,还是分析报告,都能找到。

 

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阅读年报,重点关注「经营层讨论与分析」。

 

这一板块是这家企业对目前行业现状的讨论,同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对应策略。

 

获取渠道:

 

  1. 企业官网的「投资者关系」。

  2. 巨潮资讯网,可以非常方便找到各家企业的年报。

 

↑ 巨潮资讯网



第二,了解创始人的生平。

 

对很多民营企业来说,创始人的性格决定了公司的打法,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观察他的人生起伏中,看到这个行业的变迁。


推荐渠道:


  1. 创始人自传,例如王石的《大道当然》。

  2. 媒体访谈。

 

第三,搜集企业近一年的行动。

 

年报中的「经营层讨论与分析」有时会为了迎合投资人,说出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例如多少年实现多少亿的规模。而落地动作更能代表它的真实判断,更能倒推回其真实想法。


推荐渠道:


  1. 企业官网。

  2. 官方微信号/微博。

 

第四,分析企业的经营业绩。


这个反映的是做的事情是否取得了真正的效果。财务指标主要看四个维度:

 

  1. 规模:企业的营业收入、资产变化等。

  2. 盈利:企业的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

  3. 周转: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等。

  4. 负债:资产负债率、净资产负债率等。

 


(三)第三方看法

 

以上更多是企业自己的表态。为了更全面的认识这个行业,我们需要结合更多元的信息渠道,分析行业的变化。

 

个人比较推荐以下几个渠道:

 

1. 微信搜索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沉淀了大量文章,其中不乏精品干货和前沿信息。

 

而且,如果找到一个不错的文章,关注公众号,可以顺藤摸瓜出很多精品内容。

 

比如你想学习PPT,搜索PPT的内容,然后顺藤摸瓜到“幻方秋叶PPT”、“我懂个P”等账号,马上可以打开这个领域最新最全的干货。

 

所以这是第一考虑阵地。

 

推荐渠道:搜狗微信搜索。

 

↑ 搜狗微信搜索



2.知乎搜索

 

知乎的好处有两点:

 

一方面,这里有很多真正的从业人员,答案有感性有理性,值得信赖;

 

另一方面,不同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能较为全面地理解新领域。

 

如果能跟一个从业者建立联系,那就完美了!

 

↑ 知乎搜索

 


3.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

 

记得第一次来是找统计年报,很全很给力。

 

后来发现,很多在其他渠道找不到的资料,这里都有。

 

这上面都是通过论坛币来交易:你可以上传文档,他人下载你便可获得论坛币,然后再下载其他人的。

 

如此良性循环。

 

当然,如果嫌麻烦,也可以花钱买个VIP。


↑ 经管之家

 

 

4.投行报告。

 

投行的研究报告一般分析得都比较透彻,获取途径推荐:「慧博智能策略终端」和「慧博投资分析」。

 

前者是桌面端,后者是 App。

 

重点推荐后者,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甚至还可以收听。


↑ 慧博投资分析

 

 

5.找到投行做研究的朋友。

 

之前对消费升级比较感兴趣,于是问了投行做行业研究的朋友,他马上推荐了一些公众号和研究报告,节省了很多时间。

 

 

(四)整理归纳

 

以上获得的信息都是食材,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初步加工。

 

在初步阅读的时候,我们容易犯两个错误:

 

第一是看过就看过了,忘了保存,之后想起来有个观点似乎在某篇文章里,却发现难以找到。

 

第二是保存了文章,沉淀在系统内,忘了归纳观点,最后成了“有用的垃圾”。

 

所以,个人建议,第一轮看到的文章,如果有用,还是:

 

  1. 先丢到一个笔记软件里。

  2. 对核心观点进行批注。

 

无论是加粗、划线、重写都行,重要的是以后翻阅的时候,能一眼辨别出本文的核心要点。

 

我现在更喜欢用「有道云笔记」做摘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借助于其 Markdown ,快速将核心内容提炼出来,同时借助于语法「TOC」,自动生成标题,方便后期整理。

 

二是方便分享,它支持直接分享给微信好友,能够非常方便地实现团队信息共享。

 

↑ 有道云笔记做 Markdown 笔记

 

 

(五)梳理框架

 

第一部分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架构。

 

但这个框架仍然只是通用情况,具体到每个行业,都有其重点关注的内容。此时,为了找到更全面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延伸:

 

1.图书目录

 

在理清框架上,秋水老师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方法,那就是看图书目录。

 

比如对知识管理这个概念很疑惑,那就去找几本相关的专业图书,对照目录,框架自然形成。

 

再根据之前搜索的资料进行填充或补充。

 

↑ 图书目录

 


2.行业研报

 

我个人喜欢根据行业研报来做框架。

 

选一份较为详实的研报,把主要结构提取出来,然后再在上面做加减法。

 

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填充框架,大概都需要能够包含以下几个问题:

 

  • 这个领域涉及哪些概念?大概念里有哪些小概念?有关联的其他概念是什么?

  • 这个领域的发展历史是什么?前景是什么?在国外是如何发展?在国内又如何?

  • 最近两年的行业报告是如何评判这个行业的?

  • 这个领域的知名专家有哪些?他们的观点是什么?有什么著作?

  • 行业的竞争格局是怎样的?分为几种流派?各自的代表理论是什么?

  • 这个领域里的顶尖企业分别是谁?各有什么产品或服务?

  • 行业有什么大的活动进行?或者要进行?

 

 

(六)绘制脑图

 

框架这种东西,如果只是123地罗列,终究看起来枯燥无味。

 

这时候可以借助脑图的形式进行呈现。

 

脑图的方式有很多,个人喜欢两种:

 

1.手绘

 

这个很费时间,但是,它的效果也很明显:在绘制的过程中,你会有意识地去对逻辑架构进行深入分析,否则画出来的图自己都不认识。

 

  • 本子:建议使用方格本,线条、矩形框都能画得比较规整。

  • 笔:推荐百乐的可擦笔,画错了直接擦除。

 

↑ 手绘笔记


 

2.在思维导图里绘制

 

当然,还是有朋友不喜欢手绘。那么,就用工具吧。

 

这里推荐两个:

 

第一是 Xmind 。


这算是老牌思维导图软件了,有免费版和付费版,大多数时候免费版即可满足需求。


↑ Xmind

 


第二是幕布。


它的逻辑是按照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呈现,可以一键转为思维导图,排版界面都很舒服,强烈推荐。

 

↑ 幕布

 


(七)查漏补缺

 

到目前为止,基本上对整个行业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同时,也会发现有几个点还需要补充完善。

 

这时候,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完成: 

 

1.书籍。

 

这个没话说,网上的信息还是太过支离破碎,看书终究是全面了解一个领域的最好通道。

 

这里插个题外话,我在写《PPT炼成记》之前,以为把博客里的内容拼拼凑凑就行。可当真正落笔时,才发现信息量远远不够,这逼得自己继续去做大量功课。


 

2.在线课程。

 

现在有各种在线课堂,比如想学H5,可以去网易云课堂搜《和阿文一起学H5》,花点钱,省去搜索、去粗存精的体力活,其实是划得来的。

 

 

3.访谈行业从业者。

 

这个是最佳的途径。

 

如果能找到,请他吃顿饭。

 

记得做好功课,带上提纲,有目的才不枉此行。

 

当然,平时也记得多搜罗一些当地比较有意思的餐馆,这样他人也觉得有个不一样的收获。

 

 

4.咨询公司报告。

 

一般来说,隔行如隔山。

 

这个最好是在跟行业从业者聊天中顺便问两句。

 

比如,房地产行业,推荐克而瑞、中指的报告。

 

 

(八)整理输出

 

把这一系列内容阅读完之后,下一步就是基于思维导图再次整理。

 

这次的整理以系统化的方式呈现,最好能做到输出。

 

秋叶大叔有个习惯,就是每做一个新的主题阅读,都以将来把它成稿成书作为目的来实现。

 

这个过程确实辛苦,但有了这样的目的,过程便不再含糊,而且在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二次加工,最终的效果就是小白到专家的成长。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不妨在积累之后,去知乎上看看相关问题,或者在博客上写写心得收获,让知识落地,算是对自己努力有一个交代。

 


我是总结


第一,结构化框架,有的放矢。

1.外部环境分析: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环境。

2.行业基本情况:客户需求、市场容量、竞争状况。


第二,行业龙头分析,了解市场前沿。

1.阅读年报,渠道:①企业官网的「投资者关系」,②巨潮网。

2.了解创始人生平,渠道:①创始人自传,②媒体访谈。

3.企业近一年行动,渠道:①企业官网,②官方微信号。

4.企业经营业绩,关注四个维度:①规模,②盈利,③周转,④负债。


第三,第三方看法,更全面地分析。

1.微信搜索。

2.知乎搜索。

3.经管之家。

4.投行报告。

5.投行朋友。


第四,整理归纳,信息变成知识。

1.方法:先丢到一个笔记软件里,再对核心要点做批注。

2.推荐:有道云笔记。


第五,梳理框架,完善知识结构。

1.利用图书目录。

2.利用行研报告。


第六,绘制脑图,呈现逻辑架构。

1.手绘,费时但非常有效。

2.软件,推荐①Xmind和②幕布。


第七,查漏补缺,针对核心点进行深入分析。

1.借助书籍。

2.在线课程。

3.访谈从业者。

4.咨询公司报告。


第八,整理输出,系统化呈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