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萍被排挤说起
(一)从《芳华》里小萍被排挤说起
很多朋友都已经看过《芳华》吧,今天我们从里面一个角色说起:小萍。
刚到文工团,因为想早些让爸爸看到穿军装的样子,她偷偷穿上室友的军装,拍了张照。
这件事让她之后成为宿舍众矢之的,连同自己爱出汗等习惯,被大家排挤。
为什么?
首先,第一印象差。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专业能力看起来差。
在刚到文工团的时候,老师让她表演一下,结果她因为一些原因出了差错。这引得其他人哄堂大笑。
第二,人品没得到肯定。
为了让父亲能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军装照,偷偷拿了室友的衣服去拍照。其他人问起来,谎称没有拿,最后又被揭穿。——这可是致命的!
留下差的印象,之后别人便会带着这个印象来判断你,结果就会发现你更多的缺点。
于是之后一些有的没的问题,都被其他人放大。
其次,得罪的是意见领袖。
小萍得罪的是文工团的【意见领袖】,她的一大特点是:跟男生女生都很熟,会无限放大你的缺点。
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会知道你的问题,然后形成统一的敌对状态。
再者,不主动沟通。
小萍在遭到攻击时,把所有的苦都吞下,以为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认可。
但问题是:其他人不见得比你差,所以难以通过专业能力突出重围,收回失地。
从 2016 年开始,职场沟通一直是这个公众号讨论的关键词。
究其原因,也是惭愧,自己并不是一个情商多么高的人,经常会犯各种错误。
错误多了,也就会去想如何克服。
(二)理论一:DISC 性格模型
沟通中最重要的是知己知彼。除了专业领域的了解外,性格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DISC 理论将人的性格用四个维度来表示:
D:Director,老板型/指挥者,类似希特勒,表现为目标明确、执行力强。
I:Interact,互动型/社交者,类似克林顿,表现为热爱分享、性格活泼。
S:Supporter,被动型/支持者,类似《命中注定我爱你》里的陈乔恩,表现为依赖和迁就。
C:Corrector,修正型/思考者,类似比尔盖茨,表现为标准清晰、追求卓越。
虽然它有一套工具可以帮我们测试,但很多时候,其实我们可以从感官上判断某人在哪个维度上表现突出。
例如,前文提到的小萍,很明显她更倾向于 S ,在情感沟通上较为被动,逆来顺受。
与不同性格的人沟通,我们需要做一定的改变:
对指挥(D)占主导的人来说,重要的是聚焦事情,强调时间节点,保证任务完成,这一般发生在对上级领导上。而如果是对朋友,那就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要拐弯抹角。
而思考(C)占主导的人来说,他们信奉标准,所以沟通时一定要把握住规则的底线,摆事实讲道理。
对社交(I)占主导的人来说,最好主动反馈感受,他们乐于分享,也特别渴望收获及时的赞同。
对支持(S)占主导的人来说,他们一般来说比较隐忍,经常被人使唤,内心是相对比较渴望支持的,所以你及时的帮助、安慰或指导,会收获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恩。
比如刘峰对小萍的帮助,其他人认为理所当然,但小萍会涌泉相报。
↑ 刘峰的帮助
(三)理论二:胡萝卜与大棒理论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动机,动机分为激励和约束两类,对应比较形象化的表达,就是胡萝卜与大棒。
激励(胡萝卜):做好这件事,你可以得到什么。例如,曹将,写好公众号,你可以得到大家的赞赏。
约束(大棒):做不好这件事,你会失去什么。例如,曹将,文章写不好,不仅赞赏少,而且会掉粉哦!
动机又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相关度和强度。
相关度:就是这件事与自己是否相关。例如,如果一件事情做好做差对自己的业绩影响不大,那付出自然会打折扣。
强度:也就是这个刺激是否足强到让人感知到。例如,面试时要让对方注意到自己,如果提供的经历普通,那自然被忽略。
以小萍的案例来说,她能进入文工团,一是自己的特长与教练的需要相关,二是自己表现出来的能力足够优秀,最后,教练认为她来了对文工团的演出有帮助(激励),最后帮她争取了这个名额。
(四)案例一:微信沟通
1.为什么要避免「在吗」
我们经常会遇到的寒暄就是「在吗」。
能理解这条信息背后的心境:
也不熟,不知道会不会打扰到他,不如先试探一下。
但是,收到信息的人得到的不是你的体贴,而是:
他到底有什么事?会不会耽误很多时间?好忙,要不要回?回了的话万一事很多怎么办?如何拒绝?
如果收到信息的人是属于 I (沟通型)或 S (被动型)的人,那么他一般会回复。
但如果是 D (领导型)或 C (思考型),则一般会纠结你是否会耽误到他们的时间。
那么,为了让所有属性的个体都增加回复的可能性,我们需要多做一步。
2.说明与对方的关系
人都是更关注自己的。
在表述问题和请求时,最好明确两个内容:
到底需要他干什么。
这件事对他有什么好处(或者不做的坏处),或者说明相关背景。
比如小巴之前邀请我在「秋叶PPT」开专栏,是这么表达的:
曹将,我们想邀请你来「秋叶PPT」开专栏。有两个好处:
第一,这可以增加个人曝光。
第二,我们会提供给你稿费。
文章之后也可以在自己的公众号发。
可以考虑一下,最好这周给个回信。
简明扼要,既能赚名,又能得利,这就是激励(胡萝卜),那么剩下的自己考虑。
(五)案例二:对方为什么不肯带你
这是之前一个朋友留言的案例:
新到一家公司,HR分配了一个职业导师给他。但问题是,前辈只是把工作丢给自己,但不会教他具体如何做。他感觉工作很吃力,有很大的失落感。
原因可能有两点:
1.性格不合拍
如果对方是 D (领导型),讲究效率和完成度,而你又是做事拖拖拉拉型,那么两人肯定不合拍。
或者如果对方是 I (社交型),喜欢沟通讲究和谐,而你又是沉默寡言没有反馈型,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不欢而散。
2.两人是否建立了良好的激励约束关系
对于新人而言,大多数时候,都会被周围的前辈安排各种事务,你不可能全身心为职业导师干活。
那么他教你,然后你为其他人干活——这事本身就不划算。
如果你是他,没有激励,也会打退堂鼓。毕竟,大家并不是闲得没事做,多腾点时间给自己或家里人反而更好。
(六)我是小结
今天我们借助《芳华》里小萍的案例,引申出这两年一直留意的关键词:职场沟通。如何处理好这个麻烦事,有两个理论。
第一是 DISC 理论,它用四个属性来对人的性格进行归类,分别是 D (领导型)、I (沟通型)、 S(被动型)、 C(思考型)。
第二是胡萝卜与大棒理论,分析这个沟通能给对方带来什么帮助(胡萝卜),或者不做这件事有什么后果(大棒)。这个理论又有两个影响因素:相关度和强度。
借助这两个理论,我们分析了两个具体案例:
一个是微信沟通。不要总是「在吗在吗」,而应该说明需要对方做什么事,并注明背景。
一个是师父带徒弟。两人如果性格不合,做这件事激励也不足,那么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