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近在刻意练习的一项技能
真正理解事物,归根到底就是把握事物之间的关联。
这句话出自《叔本华美学随笔》。
乍一看很玄乎,但举个例子就容易理解了。
原句:那个男生好帅!
额……究竟有多帅?没什么感觉……
修改一:你看那个男生,浓眉大眼,英姿飒爽,好帅!
似乎能隐隐约约感受大概。
修改二:你看那个男生,好像梁朝伟!
GET!
具体来说就是:找到一个都能理解的具象认知,然后通过表述将特征点联系起来,最后实现无障碍的沟通。
在各种广告中,我们都能见到这种表达技巧的运用,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香飘飘:
一年卖出七亿多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
我们简单拆解一下:
· 想要传递的信息:多。
· 具象认知:地球很大。
· 连接点:卖出的杯子绕地球两圈。
基于此,我们可以将这个逻辑运用到平时的写作和口头表达上。
下面是整理的一系列使用场景。
(一)熟悉替代
这个好理解,前文的「香飘飘」和「梁朝伟」的案例都是如此。再举一个自己经常遇到的:
原句:曹将长的很特别。
修改:他是我们部门的燕小六。
↑ 确实,有点像...
是不是马上就 GET 到了!
这个方法也适合于写影评。
观众其实对电影里的角色姓名并没有那么熟悉。比如即使看了《无问西东》,面对「王敏佳」「陈鹏」这些名字,还是很难对上号。不如直接说「章子怡」「黄晓明」做了什么,大家反而更加容易理解。
它也适合于跨文化的沟通。
比如如何向美国人介绍京东?直接说它是中国的亚马逊即可。
(二)时期参考
这个在「熟悉替代」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加入时间维度。
方法其实并也不陌生,比如老一辈会经常跟我们说:哎呀,你真的好像年轻时候的妈妈!
好了,我们看看运用吧。
原句:这座城市很有潜力。
修改:这座城市的现在就是 10 年前的上海。
你看,共同的认知就是「上海经济发达」,而「10年前的上海」意味着潜力无穷。
在写报告中,我们可以根据情况采用,例如下面这个案例。
原句:中国药店连锁率近年来持续攀升,2016年达到49%。
修改:中国药店连锁率近年来持续攀升,2016年达到49%,相当于美国2000年的水平。(未来还有增长空间)
(三)制造差异感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很难找到最为贴切的类比对象。这时候,只能采用最直观的「同比和环比」,来强调差异感。
原句:本月销售额超过500万,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修改:本月销售额超过500万,同比增长200%,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感受差异的原因,在于我们对绝对数没感觉,但对相对变化更容易理解。
这是和自己比。
我们也可以跟另一边的极端值对比。
原句:2021年预计美国的人均医疗支出为11356美元。
修改:2021年预计美国的人均医疗支出为11356美元,而巴基斯坦仅为53美元。
(四)除以时间/人数
很多时候我们对某个大数没有感觉,那么可以用它除以时间,或者人数,让感受更加强烈。
1.除以时间
原句:2017年,全球预计有5000万人患上痴呆症。
修改:2017年,每两秒就有人罹患痴呆症。
2.除以人数
原句:全国有1亿人携带乙肝病毒。
修改:全国每13个人中就有1个人携带乙肝病毒。
当一件事具体到真真切切的每一天、每一刻,和可以感知的身边人时,人的触动会更加强烈。
就如同我们对全中国有多少留守儿童没感觉,但如果有个亲戚的孩子正好如此时,便会产生怜悯。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用一个案例来进行总结。
原句:某奶茶一年卖出4亿多杯。
为了更形象地描述,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熟悉替代: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
2.时期参考:相当于香飘飘2014年的销量。
3.制造差异:同比增长200%。
4.除以时间:每秒钟卖出13杯。
我是尾巴
还是用《叔本华美学随笔》里的话结尾吧:
一旦我们在两种不同的情形里也认识到了同一种关联,那对这一关联的整个本质,就有了一个概念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将更加深刻和更加完整。
晚安,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