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工作三年后,请像高手一样解决问题(2400字干货)

曹将 曹将 2022-11-05

今天的文章有 2400 多字,很干。

我们讨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手和新手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差别?

看完这篇文章,你将知道:

· 为什么有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
· 为什么一个做企业文化的人,要去学习微商?
·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有亮点?
· 复盘最重要的是什么?

正文开始。

01 先界定问题 VS 先解决问题


当听到一个人要辞职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劝他多考虑一下,还是帮他找到下家?

新手会拿到问题便马上给答案。

高手则会先把问题摸清,去了解清楚他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

动机了解了,答案便不止是说话者提出的方案。

朋友 B 之前就分享过一个案例。

A 君突然说自己不想干了,于是有了以下的对话。

B:为什么不想干了?
A:我觉得领导不会管理,大家每天都在加班,已经快累死了。
B:你是说他不会做分工?还是领了很多活?
A:都有吧,更多就是他总是揽活,我们太惨了。
B:那他为什么总是揽活呢?
A:他想出业绩呗。
B:这不好吗?
A:这……但是也要考虑大家的工作量吧!
B:所以你的问题是太累了对吧。
A:是的。

你看,A的表层问题是领导的问题,但根本的动机是自己想要轻松一点。


所以,答案便不只是辞职:

· 有没有可能招一个实习生,分摊工作量?

· 有没有可能提高自己的效率,减少工作时间?

· 有没有可能转岗,去相对轻松的部门?


而如果没有界定清楚问题,便马上下结论,那答案或许并不是对方想要的,浪费双方的时间。

这里有个小技巧:当他人在抱怨时,剔除掉「外部原因」,去找到「个人的动机」。

怎么说呢?因为人很容易将问题归因于外部,比如协同类工作推进不下去,那肯定是「其他部门不配合」「工作难度大」。但是,一般来说,人的决策肯定来自于自己内心。

怎么找到内心呢?还是协同类工作推进不下去,是不是沟通能力有待提升?比如别人找你的时候没时间,那自己去找人的时候,别人自然敷衍。

你看,将视角转换一下,很多事情便更容易有答案。

毕竟,抱怨只是发泄,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总之,在不清楚问题之前,不要去解决问题。

02 因循守旧 VS 尝试新法


面对一个问题,新手最容易的操作就是找到老方法,然后进行复制、调整、微创新,最后得到答案。

这纵然没错,但既然大面积是依循守旧,那肯定难说眼前一亮。

高手则是一直在围绕目标做积累。

这里有两个重点:

第一是目标,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或者想要做什么,所以有一个方向。

第二是积累,围绕目标,拓展知识面、技能圈,为亮点做准备。

举个例子,那就是 AbleSlide 首席 PPT 设计师阿文。

如果你有关注他的微博,会发现他每天都在尝试新的设计风格,发现新的设计方法,并根据这些发现,测试在 PPT 中的实现效果。






他清楚自己的目标「做最厉害的 PPT 」,然后围绕它来积累。

于是,每次甲方有新的设计需求,他都能给出新意。

新意带来的是超预期,超预期带来的是满意。

——总之,还是那句老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03 职业囚笼 VS 多元思维


在一个岗位待久了,接触的都是同样思维模式的人,大家对于问题解决,大概率会有一致性的方向。

这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思维的局限。久而久之,便被自己的专业困住。

高手有一个特别的能力,就是适度延展知识面,从其他领域找到解决方案。

比如一个朋友做企业文化,于是专门研究了微商。是不是很跨界?

他说,参加了一场微商大会,发现他们的表彰很有意思:


1.表彰很具体。直接就是用大家能感知的车啊、钱啊来激励。

2.分享很有料。表彰后,会邀请销售冠军做分享,分享的内容除了感谢谁谁谁之外,也会给出自己的一些实操经验,比如怎么跟客户对话,什么时间点发朋友圈。

3.互动很亲切。他们会让销冠站在桁架旁,跟来的成员合影。而来的人,也都会开开心心地过去拍照,沾点喜气。

他私下问了几个一起参会的朋友,了解感受。他们说感觉跟销冠的距离好近,要向销冠学习。

朋友说,这件事带给自己很大的启发。

在做企业文化的时候,也会塑造楷模。但是,以前的方法都是做个表彰,然后写个通稿,浮于形式。其他人看到后,只是会觉得,奥,他好厉害。

但是,这之后,他要考虑让楷模走进大家,把具体的做法拍成小视频,让优秀能落地,让他人愿意学、能够学。

其实只要有心,处处都是跨界点。

比如学网课的时候,看看人家是怎么运营社群的,大概率知道之后该怎么盘活自己建的微信群。

比如旅游的时候,看看导游是怎么活跃气氛的,大概率知道以后自己搞团建,应该怎么操作。

比如看视频的时候,看看制作者是怎么让你愿意看完的,大概率知道怎么和他人做一次有趣的对话。

——总之,生活处处皆学问,学问处处可借鉴。


04 沉淀的是术VS沉淀的是道


这个比较难以理解,我们用一个案例来说明。

为什么选择目前的工作,我们的答案会有很多:

1.师兄推荐。

2.跟所学的专业契合。

3.工资不错。

4.领导很厉害,想跟着他干。

……


这些都是表层原因。

当我们找到它们后,会面临一个问题:如果师弟师妹在征询我们的求职建议时,我们能够基于表层原因答疑解惑吗?比如,是不是领导很厉害就应该去?

很明显,似乎支撑力度不够。

好,我们再看根本原因:供求关系。

· 个人供给:我的能力和意愿。上面提到的专业契合、领导厉害和工资不错,都是「供给」。

· 企业需求:市场上的职业机会。上面提到的师兄推荐,则是「需求」。

如果这个机会,我愿意拿到,或者能够争取到,那么它就是合适的机会。

可以看到,基于根本原因,我们的决策或建议便更加体系,也更有通用性。

——而这,便是我们做复盘时最应该得到的东西。

再举两个案例。

关于人的动力问题,本质是满足他的需求,辅之以激励与约束。

比如你想让一个人帮你,那么就必须找到他帮你可以获得什么,或者不帮你会失去什么,然后再匹配对应的胡萝卜与大棒。

关于决策的问题,本质是标准的问题。

比如你想购买一台手机,那么支撑的逻辑便是「价格」「硬件」「系统」「品牌」等标准。

——总之,术的东西总有限制条件,道的东西则更有通用性。


我是小结


好了,今天分享了高手在解决问题时的四个方法:

1.面对问题,先澄清问题。找到背后的原因,了解他的动机。

2.平时积累,才能出亮点。否则就只能因循守旧,复制粘贴。

3.多元体验,拓展知识面。生活处处皆学问,学问处处可借鉴。

4.提炼出道,才能做延展。术总有它的限制,道则有其通用性。

以上。

晚安好梦。

-  更多值得一读的文章  -


《曹将公众号三年精华合辑》-150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