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2020届新员工的10条建议

曹将 曹将 2022-11-05

转眼就到了 7 月。


陆陆续续,校招生们已经进入公司,开始了人生中最大的角色转换。

只要是改变,就会面临阵痛。因为离开了舒适区,一切都是新的,挑战随之而来:

· 新的工作不知道如何上手。

· 新的环境不知道如何融入。

· 新的城市不知道如何适应。


可能会恐慌、会无奈,甚至会怀疑当初的选择,这是正常的。

作为过来人,我们都有过。

但是,唯一的建议是:不要先否定自己,先拼尽全力去度过这段时光。因为很多现在以为过不去的坎,大概率之后会发现,其实只是人生中的一段小起伏。

↑ 回复「舒适区」可得壁纸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是帮助大家更快地调整自己,进入到新的状态中。

一共 10 个建议,希望能成为前行路上的一点微光。

以下是正文。

01 多做自我介绍



一般来说,在入职时,HR 会带着大家去见部门的同事,并做介绍。

很多人以为大家就会记住你了。但是,请相信,大家真的记不住你!

所以,有机会的时候,不要忘了多做自我介绍!

方案 01 加微信


到岗的前三天,把部门(或公司)同事的微信都加了。

这个好办,一般来说部门都有工作群,挨着加好友就行。如果可以,可以向人力要一个通讯录,给每个同事做好备注。

加完好友顺便再做一次自我介绍:

“你好,我是今天新来的曹将,很高兴能加入这个大家庭,之后请多多指教。”

PS:不要害羞,大家不会不加你的,毕竟以后要经常打交道。

方案 02 做标签


给自己一个容易记住的标签。

比如一个同事姓甘,他在见面的第一天就说:“大家好,我叫XX,平时叫我「阿甘」就行。

《阿甘正传》大家都看过,所以马上就记住了。

又比如一个同事去外企,第一天要给自己起英文名,他当时直接取了个「Happy」,于是大家再也忘不了他了。

总之,姿态要低。毕竟在部门层面或公司层面,你还是情感上的外人。要融入,就必须要主动去打破这层隔阂。

02 主动认识部门的活跃分子



要快速融入一个圈子,最好的办法是有老司机带路。

每个部门一般都会有一个活跃分子。

他们的特点很鲜明:喜欢组织活动,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怎么判断呢?

1.当你到达工位时,他一般会主动过来跟你打招呼,甚至会跟着 HR 带你去认识其他人。

2.他们经常会给其他同事取昵称。

3.当 HR 把你介绍给他时,他会主动地向你微笑,会多问几句你的背景,并且会试图跟你拉近关系。比如「啊,我就猜到,你肯定是XX人!」

4.中午吃饭时,他们一般会号召大家「赶紧吃饭,不好好吃饭的人肯定不能好好工作!」。

5.在群里面,他们会在其他发言后没人响应时,赶紧丢个表情包解围。


总之,他们举手投足间,浑身写满了「活跃」两个字。

对新人来说,一定要跟他保持友好的关系!

当遇到「如何联网」「如何走报销」「去哪领文具」等问题时,找他们,一般会非常快得到解决方案。

好运的话,他们还会带着你去其他部门串门,帮你打开局面。

03 主动领任务



正规企业都会给新人安排一个「入职引导人」,他们将承担起「师父」的角色。

可是,有时候他会非常忙,没时间顾及到你的存在,最好主动去问「有没有什么可以帮忙的」。

刚开始的时候,他一般会给一些基础性的活给你,比如搜集数据、查找资料。

不要懊恼,感觉自己被低估。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从试探开始。就如同你与一个人结交,不可能一开始就聊人生观、价值观。还是会就一些小场景入手,比如「今天天气不错啊!」。

确认过眼神后,才会有进一步的交流。

做事也一样。

04 慎待出品



刚入职的时候,很多人会有种错觉:我是新人,出错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其实并不是每个同事都会持这种态度。一旦出品不行,那么很可能留下「工作不认真」「做事不靠谱」的印象。

而第一印象可能会伴随很长时间。

所以,在接手任务后,务必要以完美来要求自己。

这有三个小贴士,以写报告为例:

1.在不确定信息重要性的时候,先多准备一些材料。

2.跟前辈要一些过往报告,分析内在的逻辑和排版方式,第一次做的时候依葫芦画瓢。

3.在完成以后,先发给师父看,并诚恳地请求他的建议。


05 多观察他人



知识有两类,一类是显性的,比如如何排版,报告怎么写;也有一类是隐性的,比如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在会议上表达观点。

第二类有时很难把控,最好的方式是通过观察获得。比如:

· 在同事打电话的时候,观察他是如何跟不同对象交谈。

· 在同事做汇报的时候,观察他是如何开场,如何控制节奏。其他人是如何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不造成尴尬。

· 观察在什么时候,可以做互动交流;什么时候,不适合进行走动。


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部门文化,或者说是潜规则,这个要有意识地去观察。

06 每天或每周及时总结



建议每天(或每周)做复盘。

务必注意,复盘不只是记录今天完成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思考。一般包括三个维度:

1.流程。很多工作都可以拆解为步骤,比如报销,可以分为哪几步。有了这样的总结,下次做的时候就不用靠回忆行事。

2.渠道。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实现怎样的结果。比如要查找某个资料,通过哪个网站搜集到的信息。

3.不足。比如发现在汇报上,表达不够简练,应该如何改正。

还可以将总结发给自己的师父,一方面让他看到自己的思考,另一方面则可以顺道向他请教不足的地方。

附上之前带的一个同事做的总结。

有两点做得非常好:

第一,在完整版的基础上,附上摘要。他人收到后,能够在不打开文件的情况下,给出反馈。

第二,有总结也有思考。而且表达疑惑时,没有强求他人的反馈,说白了就是,看到后对方不会有压力。如果把「如何快速了解一个新行业」换做「告诉我一下怎么熟悉一个新行业吧」,对方恐怕就会产生排斥心理。

07 主动向他人求助



新人容易陷入到一个麻烦的境地:面对问题的时候,自己死磕。

但有些事情不借助资源很难完成,于是焦虑,最后事情也没做好。

一般来说,这时候可以联系分派给你任务的同事或领导,表明现在遇到的问题,寻求他的帮助。

不用担心自己的能力受到质疑,这其实也是你们沟通的机会。

对他来说,事情做好是第一要义,帮你协调资源自然是分内事。

比如刚进公司的时候,要去搜集某对标企业的信息,可自己的渠道真心有限,就找了同事求助。他马上给了一个联系方式,问题解决。

多说一句,如果死扛到最后,事情仍然没做好,这对个人品牌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这会让人产生「他不懂得沟通」「他不会做事」这类致命印象。

08 多参加团建



有团建机会的时候,一定要参加!

任何沟通,都比不上非正式沟通。

毕竟每个人在工作场合,都或多或少保持着神经紧绷的状态,结果就是待人接物会更「正式」,或者说「一板一眼」。

而一旦卸下包袱,人的接纳程度会完全不一样。

例如,之前去武汉交流的时候,和同事加深认识的重要机会,就是某天活动后一起唱歌——虽然我真的唱的很难听。

如果团建的机会比较少,那就多利用午餐的机会。可以准备点时政新闻、电影信息,主动打开话题,创造轻松活泼的气氛。

分享三个小技巧:

1.看看微博的热搜、知乎的热榜,上面会有每天的热点事件。

左:微博热搜 右:知乎热榜

2.最近流行的电影或电视剧如果来不及看,可以在 B 站看看他人的快速解读,保证你可以加入到他人的话题中。比如至少知道「带你爬山」和「给你拍照」是什么梗。

↑ B站上对《隐秘的角落》的回顾和解读

3.每周固定看一档本周回顾类的新闻栏目,了解这周的重要事件。我个人比较喜欢看央视的《新闻周刊》。

↑ 央视影音App 里的《新闻周刊》

09 避免表露消极



刚工作的时候,消极是难免的。毕竟离开了舒适区,又面临一波又一波的挑战,曾经可能万众瞩目,现在变成沧海一粟,落差大是自然的。

但是,尽量不要在任何渠道表露这种负面情绪。

一方面,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而「害」的一个表象就是传递负能量。

另一方面,如果这种情况被带你的人看到,他有可能会觉得是自己的过失,将来对你更好,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还有种可能是,他觉得你这是对他的抗议,那么,接下来的处境可能更糟。

遇到负面情绪时,最简单的方法是:暂时冷冻。比如要爆发时,压制住,内心倒数 5 秒。如果这还不行,那可以考虑去卫生间里,把门关上,戴上耳机,播放一首释放情绪的歌。

↑《西门少年》(我最近用来释放情绪的歌)

10 保护好自己



现在工作节奏很快,很多时候都要加班。

在包里准备好一些吃的,如果预见到当天有加班可能,那就赶紧填点肚子。

推荐一个私藏小技巧,就是代餐。泡点水就能喝,管饱。也不用担心别人感觉你在吃东西(咀嚼感),喝下去就好。

↑ 这是我最近买的代餐

总之,工作始终只是工作,命可是自己的。

我是小结


职场思维最重要的一点是:以终为始。

职场的核心诉求是创造价值,无论多么努力,没有好的结果,那也无济于事。

所以,我们需要主动去迎接挑战,战胜挑战。

具体到本文提供的方法,共十条:

1.多做自我介绍
2.主动认识部门的活跃分子
3.主动领任务
4.慎待出品
5.多观察同事
6.每天或每周及时总结
7.主动求助
8.多参加团建
9.避免表露消极
10.保护好自己

当然,更多的还是要自己去摸索。

我是尾巴


这个主题从 17 年写到现在,自己也跨过了 30 岁这个坎,很是感慨。

虽然积累了很多所谓的经验,但还是不得不表达一下羡慕:

无论如何,你的职业生涯才刚开始,你还有无限可能。不要担心挑战,不要担心迷茫。因为充满挑战的路,走下去,就有答案。

加油!


-  更多值得一读的文章  -

《曹将公众号三年精华合辑》-150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