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朋友圈最好三天可见

曹将 曹将 2022-11-05


01 朋友圈最好三天可见


为什么?

有心的人会记录下你之前的表态,突然某一天你发出了相反的言论,于是马上抓住把柄:恩,打脸了吧。

这没有错啊,一个人前后不一致,没有一以贯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总会用圣人的眼光去要求他人。但事实是,人的三观是递进的,不是静态的。

比如一个在意钱的人,在完成积累之后,开始偏好去传道授业解惑。比如一个人多年前说某个设计太丑,多年之后又说这很美,可能只是因为时代变了,我们变了。

就如同《大话西游》在上映那年票房惨淡,但社会变迁后,又被称为一代神作。

可是,某些人不管,抓住当时的你,对比现在的你,然后啪啪啪地打完脸,扬长而去,满是得意。

所以,微博最好是半年可见,朋友圈最好是三天可见。

没有了证据,争论便没了根基。

02 吵不赢的时候贴个标签


理性的我们知道,阳面背后有阴面,万事万物要分两面。但事实呢?发现了某个人的缺点,看到了某本书里的错误,就彻底去否定他(它)。

这是我们人性的弱点,很容易被利用。

比如,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案例。

A 公众号抄袭了 B, B 自然指责 A 。

A 怎么应对?他不直接去回复抄袭的事情,而是说 B 的三观不正,然后对 B 展开攻击。粉丝们一看,好像真的这样,于是,评论里多是“同仇敌忾”的语气。

——他们忘了,焦点是“抄袭与否”,而非“三观正不正”。对粉丝来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三观不正的人哪里都不正。

再比如,公司来一个新人,老人可以怎么害他呢?很简单,只用找到他的一个缺点,匹配一个可以论证的事件,然后说这人就是……(例如不靠谱、贪图享乐)

于是,其他人再看这个新人,戴上了有色眼镜,接下来,无论他在合作中多努力,别人也都能从中找到纰漏——果然,他就是这样!

更可怕的是,很多时候,这些行为还不是刻意为之。

我们的经历、偏好和八卦属性天然会引导我们去贴标签,去传播标签;你的朋友圈、你的发言、你穿的衣服,都成为验证标签的论据。

于是,一个闭环完成。

那能怎么办?看下一则。

03 眼缘才是真缘


你看一个人长得好,谈吐好,自然会觉得他哪里都好;你看他有一个不明觉厉的荣誉,自然心生佩服。

学名叫光环效应,土话叫一白遮四丑。

它还会影响你的归因。

你喜欢的一个下属犯了错,肯定是因为最近压力大。你讨厌的一个下属犯了错,肯定是因为不认真。

爱让人盲目,恨也是。

所以,我们能做的,是创造爱。

爱也有它的生成路径。

它首先来自于看见,人海茫茫,为什么是你,而不是路过的王二狗?因为你的某个特质超过了王二狗,比如颜值,比如才华,比如经历,比如谈吐。

接下来便是判断。信息进入大脑,便会开始做各种流转。到了性格这扇门里,看是否对味;到了需求这扇门里,看是否匹配……当这一扇扇门顺利通过后,好,你是对的人。

接下来,眼神里有了光。

但还没完,人还有一扇门,叫做信任。这扇门很特别,它与前面的门有联动关系。只有前面的门重复地被打开,它的钥匙才会吐出来。

一旦这把钥匙出来了,那才能真正通往核心,或者说就是“心”。

爱住在里面。

04 常规性总结


其实以上这些,都是人性的弱点:

1.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缺点时,便会觉得他哪里都不好。
2.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优点时,便会觉得他哪里都好。
3.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跟之前的观点不符时,便会觉得他不诚恳。

但事实是,只要是人,优点和缺点都肯定存在;只要是人,三观也会随着环境和认知而递进。

说来容易,做来难。

怎么办?面对他人: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视,而是有一种假设的同情。

用“假设的同情”:我整理了一段笔记,来自于罗素,偶尔回顾,避免这些人性的缺点。先尝试去找到他的优点,再去批判他的缺陷。

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才不是单面。用假设的同情看人,人才不是某种绝对。

这不是我的观点,它来自罗素。

以下是原文,晚安好梦。


-  更多值得一读的文章  -

关注并回复「时间管理」,可得《时间管理模板》一套

《曹将公众号三年精华合辑》-150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