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地协同提升上海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大会暨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网络基地启动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为此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刚刚胜利闭幕的上海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就进一步推进民心工程,办好民生实事,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明确指出把持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作为深化健康上海建设的重要方向。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深化健康上海建设的工作方向,2024年1月31日上午,“校-院-地协同提升上海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大会暨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网络基地启动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办。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宇剑,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章雄,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闻大翔,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赵丹丹,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真荣等领导出席了会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主持会议。
陈宇剑副市长在致辞中强调,全面提升社区医生的职业能力,打造高水平全科医生队伍,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对于持续提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卫生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希望相关单位以网络基地正式上线为契机,做实做细各项落地工作,推动市级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高水平双向赋能,积极探索完善“校-院-地”全科医学教学实践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与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闻大翔宣读了《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同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试点开展社区全科医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工作的回函》,交大医学院将率先系统开展社区全科医生职业能力提升的相关培训工作。来自全市16个区的卫生健康委员会领导同志与交大医学院的11家签约主体单位领导同志共同签署《合作共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议书》,拉开第一个为期五年“校-院-地”共建全市6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帷幕。
交大医学院10家附属医院及公共卫生学院与来自全市16个区的卫健委签约共建6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首批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网络基地,举行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网络基地签约仪式。
上海市人大代表、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迎作代表66家共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言,她表示社区全科医师需要有组织的职后教育,岗位技能精湛、专业素养全面,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交大医学院为基层搭建了学习、交流、提升的优质教育平台,既有利于拓展广大全科医生的成长空间,又有利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服务基层。
虹口区卫生健康委主任张伟胜代表16个区卫健委发言,他表示作为共建单位的主体之一的区卫健委会将从支持社区中心整体提升、支持建设师资队伍、支持搭建科研平台、支持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双向联动机制五个方面做好支持保障工作,构建形成满足人民群众需求、适应当下医改要求的基层医疗服务新模式,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的向往。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闻大翔,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书记赵丹丹,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真荣,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共同为本次签约共建的6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授牌。
启动仪式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章雄为交大医学院5家国家医学中心颁发了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首批创新发展专业学术支持单位证书。
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表示,交大医学院依托自身人才和学科优势,长期聚焦社区居民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关键问题,前期开展多场实地调研,经过为期一年的实地研讨和专家论证,起草形成了《上海全科医师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建设方案》,并在市卫生健康委的指导和支持下,试点开展第一批社区全科医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工作。学院将努力把国家战略与相关要求转化成工作动力,为打通服务上海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最后一公里”倾智献策、奋发作为,为共同推动上海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繁荣发展,为上海人民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表示,本次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网络基地启动意义重大,将深刻促进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社区医院职能的转变。其中,高等医学院校不仅需承担为社会培养医学人才的职能,更要打开封闭的校园走出去,为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各大附属医院同样需要打开大门走近社区,建立完善的线上挂号系统等互联网信息平台,建立全科医师培养体系,把更多的专家门诊号下放到社区,做好患者出院后的社区医疗对接工作;社区医院应做好与高校、附属医院的联动,储备优质全科医师直接服务居民,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实现居民健康全链条覆盖。
培养社区全科医生成为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继2001年上海市依托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前身)建立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以来,学校先后承担上海市全科医学理论培训、转岗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年来,中心培训全科医生数千人,为社区基层卫生服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更好地服务、保障上海市社区全科医生职业能力培训的有序开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化调整了中心组织架构,成为此次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网络基地的首家试点单位。作为首家试点单位,拟先行启动儿童发热规范化诊治、老年“三高共管”、老年失能患者康复护理、慢性疼痛处理、运动损伤的康复、身心健康问题等社区急需的全科医生培训项目试点。针对基层医疗存在需求量大、专业能力急需提升的现实诉求,交大医学院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专业优势,通过相关系统化培训,提升社区全科医生在首诊预判、分流转诊和后期康复指导等方面的核心能力,使其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和家庭健康信得过的“贴心人”。
建立社区全科医生进阶式能力评价体系
目前上海市有2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所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延伸还有844个卫生服务站,1142个村卫生室,为社区百姓提供便捷、就近的基本诊疗、康复、护理等服务。根据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实际需求与发展方向,社区全科医生需不断提升知识理论、实践技能、能力素养、整合服务等水平。交大医学院将通过建立规范化评价体系,制定定位、目标和不同内容的培养方案,分初、中、高三阶段开展培训,做到未病善防、小病善治、大病善识、急病善转、慢病善管,全专结合,从而进阶式提高其职业能力,打造一支“扎根基层、技能全面、兼有专长、居民认可”的高素质社区全科医生队伍,建构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能够满足全科医生职业能力提升需求、符合上海亚洲医学中心定位、适应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发展新要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全科医学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打造社区全科医生循环式持续培育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将以开发优秀社区医院为应用场景,采用案例分析、经验分享、工作坊等教学方法,以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沉浸式培训为牵引,注重社区全科医生的真实诊疗体验,增加社区全科医生职业成就感,搭建“培养好,下得去,留得住,能发展”的社区全科医生发展空间和成长舞台;着力打造“菜单式课程方案、进阶式课程体系、全专结合式架构”培训新模式,在保持学科专业特色的同时,有效覆盖社区全科医生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解决职业发展道路中的实际问题,并将“培训—考核—再培训—再考核”的职后继续教育模式贯穿社区全科医生整个职业生涯;同时,将遴选一批品德高尚、技能精湛、经验丰富的全科医学专业导师,通过“师带徒”“传帮带”形式,最终建设一支全专结合、覆盖面广、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百姓信服的社区医生队伍。
作为离中国共产党的产床最近的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黄浦校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丰富的红色医学人文资源,同时具备完善的、高水准的医学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未来学校将与13家附属医院上下联动,充分发挥各附属医院特色学科、临床专业、优质师资的优势,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提供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等全方位的培训。此次签约共建协议,交大学医学院5个国家医学中心作为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的支持单位全部纳入。未来,交大医学院将发挥试点优势,携手更多的国家医学中心,携手6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构并推广“普适性、可复制性、可操作性、标准化”的社区全科医生职业能力提升培训体系,打造让人民满意的基层医疗服务队伍,共同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努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