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偏爱《孔乙己》?
1936年3月23日,鲁迅先生(1881.9.25—1936.10.19)在病情有些缓和后,于上海虹口大陆新村寓所附近的照片。
鲁迅先生是五四运动杰出的代表。他的小说最大价值是努力寻找人的觉醒。这里的人,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而是历史的人,是与中国历史、中国文明史,特别是与中国近现代史紧密关联的人,是一个具体的人、历史的人、社会的人、民族的人、国家的人,这就是鲁迅所要写的人,他希望有一次人的觉醒。
绍兴咸亨酒店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以人物名字命名的小说,发表于1919年的4月,至今整整是发表一百周年。
《孔乙己》这篇小说,字数特别短,只有2600字,但她在艺术上的成熟度,应该是鲁迅的小说里非常突出的。
鲁迅在五四之前,总共就写过三篇小说,分别为《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都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插图,丰子恺绘。
《孔乙己》里有一段附记,说明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个写作时间是去年(1918年)冬天完成的;另一个《孔乙己》小说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后来也有研究者说,鲁迅写这个说明了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想说明的是,当时在鲁迅写《孔乙己》的时代,在中国广大的地区像孔乙己这样的人物非常多,被旧时代所淘汰,又跟不上新时代,也不知自己的尴尬境地,处境非常难堪,所以很容易被人对号入座。
也有学者认为,这个附记很重要,说明了在五四前夜,像孔乙己这样人太多了,多到鲁迅都害怕被找上门来的地步。
孔乙己不是偶然的角色,而是一个时代的典型。在塑造完狂人觉醒的形象之后,鲁迅直接去写未觉醒者。未觉醒者,其实是有机会觉醒的,因为孔乙己不是阿Q,不是祥林嫂,他是有文化的。
这个附记,鲁迅不是随便加的,恰恰说明了《孔乙己》的经典性和时代的典型性之所在。
《孔乙己》,在鲁迅小说里所占据的地位是很高的,鲁迅本人特别偏爱这篇小说。
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及其孩子周海婴。
据他的老乡,也是他的学生孙伏园发表在1924年的文章——《关于鲁迅先生》里记述,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哪一篇最好?他说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经译了外国文。1924年,我问它的好处在哪里?他说能在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漠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失显露,有大家的作风。
这虽然不是鲁迅的原话,应该也是孙伏园忠实地记录了鲁迅的话,代表了鲁迅的态度。
鲁迅本人在所有的小说里,可以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上世纪30年代,日本友人要给鲁迅出选集,让鲁迅提供作品,鲁迅所提供的第一篇小说就是《孔乙己》,包括后来他的自选集里,没有选《狂人日记》,也没有选《药》,他选了《孔乙己》。
《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单元或者一个组合。《孔乙己》在其中到底写了什么?至今人们对此主题还有很多的说法。
孙伏园的说法,我觉得非常有启发。他认为《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这篇小说虽然只有2600字,但主题其实是多重的,既可以说批判了科举制度对一个人的戕害。孔乙己这样的人,本来身材高大,可以打篮球,也可以踢足球,结果最后考秀才啥也没有弄成,等于科举制度对一个人的残害;也可以说在批判大众的冷漠和冷酷,孔乙己已经到了那个地步了,还每天起来还被嘲笑;还有对孔乙己的批判,包括对掌柜的批判等等,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孙伏园把这些说法揉合了一下,即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
他认为在《孔乙己》里,那些活动在咸亨酒店里的人,拿孔乙己开心开涮的人,包括酒店的掌柜和其他的顾客,还有管孔乙己要茴香豆的孩子等等,鲁迅的描写都是极端的,非常态化和生活化的描写,鲁迅对这些人的描写,对他们的态度,没有把他们置于《药》里的那个刽子手,没有把他们恶意地对立起来。
《孔乙己》营造的是并不那么剑拔弩张的氛围,在欢乐中有一种悲凉,大家都拿孔乙己开心,也是一种欢乐的气氛,又透着一种悲凉,在一种热闹当中我们又能读出一种酸楚,这就是这篇小说所营造的环境和氛围。
《孔乙己》和《药》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小说,主题上也就有了差别,《药》的主人公是革命先烈,他的苦难和国家命运所联系,而《孔乙己》的主人公却是完全无关大局的人,是平凡的苦人,生活都不能自保,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小说。
从《狂人日记》到《药》,再到《孔乙己》,艺术上鲁迅之所以偏爱《孔乙己》,是小说写得从容不迫,所以他说有大家的作风,有点像文学大家写出来的很从容不迫,而不像写《药》和《狂人日记》的时候那么急促。鲁迅自己认为写的《狂人日记》和《药》,其实在艺术上不是很满意。不满意的原因就是太急促了,表达得太显露了。
他深知,要遵时代之命,完成遵命文学,他必须那样写。而《孔乙己》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这个间隙期完成了他自己想完成的艺术性、小说性更强更高的小说,所以鲁迅在艺术上比较偏爱《孔乙己》。
掌柜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插图,丰子恺绘。
《孔乙己》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这是毫无疑问的。
首先从《孔乙己》小说结构上看,总共有13个段落,完整的起头的段落,有些段落就一两句话,比如最后一句话和中间有一段就是一句话,总共有13个段落,大体上可以分成上下两部分。
第1段和第8段可以认为是上半段,第9段就一句话,孔乙己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快乐,但没有他大家也便这么过,他来了大家很高兴,他不来也无所谓,大家该怎么过还怎么过,他是给人添乐的人,更是可有可无的人。这句话是第9段。第10和第11段是下半段,写法是完全不一样的。上半段我认为是空间叙事,下半段是保持时间维度,这个区别是很大的,整个这篇小说所有的描写都没有离开过咸亨酒店,这家很小的酒店店面。
这也是鲁迅小说的特点,他的小说极度戏剧化,比如《祝福》,祥林嫂的故事至少发生在三四个地方,她与钱家是怎么回事,后来怎么来到了鲁镇,后来被卖到贺老六那儿到了更深山老林的地方,她又回来,她得挪动多少个地方,但是整个《祝福》所有的场景没有离开鲁镇,全都发生在这儿,这个地方之外的事情全是背景,前因后果都带到这个古镇上来。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孔乙己》插图,丰子恺绘。
《孔乙己》的小说也是这样,但是有分工,上半段就是讲空间和咸亨酒店。后半段其实有一个严格的时间秩序,马上过中秋了,孔乙己还没来,怎么回事,又到了中秋了,孔乙己就来了,又到了年关了,又到了中秋了,又到了年关,孔乙己还没有来,哎哟,那他大约是死了,后来那一页纸只有五六百字,但是跨度大约有两年多时间,两个中秋两个年关。
整篇《孔乙己》应该说场景都没有离开咸亨酒店,但是在上半段的描写当中除了“我”之外,其他人其实都是一种虚拟的,都是一种类型化的出场方式,大家一起哄,张三、李四连个人名都没有,连说话人都是其中之一说什么,戴帽子的说还是戴眼镜的说,都是他们说,这些都是通过几个片断,作为一种场面,作为一种气氛和氛围来烘托,现在叫闪现几个片断,小说又保持了孔乙己才是小说核心人物主角地位,这个也是不容易的。
为什么有一个“我”12岁的小孩儿呢,也是很重要的,在这部分里面那些看客式的群众,到了下半段只剩下“我”、掌柜和孔乙己三个人,其他人基本都退场了,过来两个人也附和着笑了一声,都是为了营造气氛,已经不存在了,这时候掌柜的又很重要,总之上下半段其实还是很不同的。
《孔乙己》之所以鲁迅偏爱,另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看上去文字很平淡,描述很简单,但是小说的前后呼应,可以说是达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小说中没有一句个性化的话语,写得非常平实,互相勾连,其中片断式的写法,是一种类型化的写法,让你感觉到它是一个整体,里面大的套大的,小的套小的,互相呼应和勾连,非常微妙。
比如第1段,小写的是咸亨酒店的格局。这段有两个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提到了酒店的柜台,说那个柜台里预备了热水,可以随时温酒。第二句是写做工的人,在柜台的外面站着喝酒,而第三句又说只有在穿长衫的人,可以到里面要酒、要菜、慢慢坐着喝。
光看这一段你绝对不会觉得有什么了不起,这就是一般性的介绍,其实对后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到了第4段的第一句话,孔乙己是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孔乙己所有身份的特殊性都在这句话上,这句话的力量感和独特性、标识性从哪来呢?就是从前面鲁迅不经意的描述带出来的,第1段就说了咸亨酒店的格局,其实是分里外两间的,打工的人在外面要点酒站着喝,只有穿长衫的人可以到里面慢慢地要酒要菜坐着喝。
第4段把孔乙己是有文化的人的身份写出来了,同时也把他偷书,很穷,靠偶尔的偷窃才能换酒喝、换饭吃,这样一种尴尬的境遇铺垫出来了。
在小说的第1段描写了咸亨酒店的短衣帮,只要花四文铜钱就可以买一碗酒,你看的时候觉得这也是很淡的说法,无所谓,但是读到后面会发现其实它还是有作用的,第1段说了只要花四文铜钱就可以买一碗酒,如果再多花一文钱就可以买一碟盐竹笋或者茴香豆,看上去是赵树理和柳青都是这么写的,到了第4段小说写到孔乙己对柜台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时候一算非常准确,温两碗酒是八文钱,一碟茴香豆加一文钱,后面也有描写,大家都认为孔乙己是小偷,是坏蛋,但是“我”认为孔乙己比店里所有的人品行都好,他是12岁的小孩儿,他不管你们社会上的大人怎么评价,“我”认为孔乙己比你们哪个人都好,比你们谁都讲信用,哪怕钱是偷来的也是给钱的,当我有钱的时候温两碗酒,来一碟茴香豆排出九文大钱,跟第1段里所写的只要你肯花四文铜钱就可以买一碗酒,再加一文钱就可以买一碟茴香豆就对上了,九文大钱的描写,没有前面四文加一文的起势,这种感觉就出不来,所以是非常好的呼应。
鲁迅先生与萧伯纳、蔡元培先生合影。
这篇小说从第一句开始到最后一句互相之间都是不能剥离的,每一段拎出来都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前面已经就酒店的格局和孔乙己地位特殊之间的关联做了说明,也对酒钱、菜钱之间准确的关系。
比如小说里写孔乙己身材很高大,为什么鲁迅要写他身材很高大呢,其实这是有用意的,不是说孔乙己是孔武有力的男人,而是为后面的两个情节做了铺垫,一个是孔乙己给那些孩子们分茴香豆吃的情景,说他弯下腰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时候你就想如果他是五短身材,弯下腰去说什么,直起身来去说什么,镜头感和画面感要弱很多,正是因为孔乙己身材很高大,所以他弯下腰去也罢,直起身摇头也罢,包括他所穿的长衫,那种打扮,跟这个人物身份,跟他的性格,跟他的境遇之间确实有很大的关联度。
小说对孔乙己性格的描写是分层次,一方面说他读过书,但是没有进学,没有获取任何功名,另一方面又说他不会营生,不会干活,好吃懒做,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孔乙己被人笑或者给人带来快活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是他总爱说那些半文不白的话,这种做法其实在这个小说里前后呼应的很好,第二是别人老揭他偷窃的短,你又偷人家的东西了,说没有,我前天看到你被人家吊打,你还说没有,他说读书人的事管得着吗,能算偷吗,第三种情况是他虽然识文断字,有相当的文化,但是他没有靠文化获取任何功名,当人们嘲笑他前面那两条的时候,尤其是说你偷那是很丢人的事,孔乙己还要辩白,说我没偷,你再说我偷,说你看见了我就说读书人的事儿你管得着吗,那能算偷吗,那是窃,不是偷,只有问到说你不是真认识字吗,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我懒得理你,你连我认不认字都不知道,但是别人说你认识字怎么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呢。
这时候小说写到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蒙上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一看这个人完全失败了,已经不能自持了,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的一些不懂,就是一点也不懂。
“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孔乙己》插图,丰子恺绘。
可以看出读过书,但是没有获得任何功名,这才是孔乙己内心最痛楚的地方,才是真正的软肋,你说他偷他能辩白几句,你说他穷他也无所谓,君子固穷,君子的风采就在于固守贫穷。
应该说鲁迅写这个是有用意的,他真正写到孔乙己的悲剧,就是连旧的秩序都进不去,他更不用说看到新的时代,新的时代对他来说不存在,他还在努力地往旧的科举秩序里挤,孔乙己的时候至少也是辛亥革命的前夜了,像他这么有文化的人还在努力地找那样的路径。
这就是鲁迅看到的问题,这就是鲁迅发现的国民性,不光是愚昧,不光是麻木,不光是阿Q,不光是祥林嫂,更有孔乙己这样的人,有文化又怎么样,比那些没文化的人可能做的更落后,阿Q虽然不知道革命是什么,他盲目的参加革命,孔乙己要参加革命不可想象的事,只要一说你怎么连半个秀才都考不上,立刻就傻了,立刻就变成一个无助的人,他对这个话是最在意的。
这其实就是《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用孙伏园的话来说就叫苦人的悲凉,孔乙己是个苦人,社会对苦人的凉薄,世态炎凉,没有同情心,但是孔乙己确实有很多不值得同情的地方,但不是那些看客们的原因,鲁迅是另有原因的,其实在这个意义上讲孔乙己确实更具典型性,而且对革命来说这样的人如何改造其实也是最大的难题,全民的觉醒,大众的觉醒首先应该是有文化的人的觉醒,人的觉醒。
在这个意义上讲《孔乙己》这篇小说与五四文化运动的呼应,它和那个时代的精神的呼应,用叶圣陶的话来说,是更深,不是那么直接,但是更深刻,是一种更深刻的理解,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
1935年,鲁迅在上海虹口大陆新村寓所附近的照片。
在整个小说里,最理解孔乙己的只有一个人就是“我”。通过“我”的眼睛才能看见孔乙己是那样的善良,是那样的无助,他又那样的把钱很讲诚信的掏出来,他实在掏不出来,偷也要拿来,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写的就非常有分寸,而且有温度,有道德感,这是非常不一样的地方。
这篇小说通过这样一个视角,使得这篇小说既是非常中国化风格的小说,继承中国传统小说白描的写法和场景,同时又是非常现代的小说,现代性很强的小说,很自觉的小说,我认为直接的标志,最简单的标志就是叙事视角的“我”不是那么全知全能,但是确实起到了比全知全能更出彩的作用,这么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来,这篇小说确实对中国现代小说来说,对鲁迅整个创作历程来说非常重要,《狂人日记》以后出现《孔乙己》这篇小说,《孔乙己》之后又出现了《药》那样的小说,而鲁迅对它们的评价又是那样的分别,别人对它的评价各有各的看法,通过这种描述可以认知到,其实《孔乙己》是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和表达了鲁迅的文学理想和创作追求。
其实在鲁迅看来,它与五四的主流精神是合拍的,但对于当时的很多读者来说有可能造成误解,所以鲁迅并不抬举这篇小说,而是更抬举他在艺术上评价并不那么高的《狂人日记》和《药》,轮到自己编自选集的时候,他觉得《孔乙己》还是写的不错,实际上应该说《孔乙己》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完美融合,完全创新的形式。
而且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绝对是具有时代典型性的,他看上去不革命,其实骨子里是最革命的,他的吁求和呼吁是最彻底的,最深沉的,但不能被所有的读者所理解,这也就是对一篇作品既不能抽离出来看,抽象的单篇看,必须放到那个时代背景下,同时又有它的独立性,各自的独立价值。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孔乙己》插图,丰子恺绘。
《孔乙己》主题到底是什么?
一般来说有五种,第一种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第二种是对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
第三种是批判封建等级观念的残酷性,何举人头一天打了,第三天孔乙己还能来咸亨酒店喝酒,但是丁举人打了以后腿就断了,丁举人更残酷,看客们也都有评价,说你看他偷丁举人的东西了,他家的东西还偷得的吗,大家都知道镇上的恶人,真正厉害的人是谁,丁举人,你偷何举人也行,千万不敢偷丁举人,丁举人会把你打得半死,等级观念残酷性,而且像孔乙己这样的人抱守等级文化,我识字,你们什么也不懂,尽管我酒也喝不起,但是我有等级观念。
第四是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不就是悲剧吗,也是一种荒谬。
第五是表现人生孤独与隔膜的生存空间,大家都嘲笑他,玩弄他,取乐他,但又不伤害他,所以孔乙己实际上是很孤独的,这些主题都是有道理的,但是都没有说全,这也就是《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复杂性所在。
1936年10月8日,鲁迅和黄新波、曹白、白危、陈烟桥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的合影。
胡适对鲁迅小说评价很高的,他说从四年前的《狂人日记》到最近的《阿Q正传》,鲁迅的小说虽然不多,差不多没有不好的,也体现了他对鲁迅小说的欣赏,当然中间也有些不同的看法。
1934年5月10日,鲁迅与他的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内山夫人、高龟眉山、中村戒仙、鲁迅、铃木大拙、藤井草堂在上海内山寓所的合影。
成仿吾对鲁迅包括对《孔乙己》,他说作者前期中的《孔乙己》《药》《明天》等作,都是劳而无功的作品,与一般庸俗之徒无异,他有他的角度,他对其他的后期小说又是另外的评价。
现代派色彩很浓的小说家冯文炳,他说《呐喊》里面合我的脾胃的是《孔乙己》了,只有《孔乙己》的小说每到我没事儿的时候拿过来一读,读完以后就觉得特别有感觉,就能看见一个人,他远望见一个人屁股垫着蒲包,两手踏着地,在旷野当中慢慢地走,这就是他读《孔乙己》给他带来的冲击力,后人还有很多描述,有的写的还是很到位的。
李素伯认为《孔乙己》是很干净的一篇小说,很有见地的看法,比如写过《鲁迅批判》的李长之对于《孔乙己》也是给予很高的评价,主要的评价是认为再简单和从容的笔下已经写出了令人觉得十分幽默,然而十分亲切,又十分悲哀悲凉的光景,评价是非常到位的。
从《孔乙己》发表到1949年之前,我们看着鲁迅和特殊时代的关系,对于鲁迅小说,包括对《孔乙己》的认识也是在不断深化的,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鲁迅研究的发展,对他的评价就更加丰富了,有很多,一直到新时期都有很多的新说不断出现,包括叶圣陶,著名的小说家许杰对《孔乙己》都给了很高的评价,而且他们的分析都是很准确的,非常值得我们玩味,也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
“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孔乙己》插图,丰子恺绘。
像茅盾这些作家批评家也是对《孔乙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比如他对《孔乙己》的评价,《孔乙己》给读者的印象比《明天》还要更深等等。
新时期以来我认为最重要的关于鲁迅小说的阐释应该是著名的学者王富仁,在鲁迅小说的阐释上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他那篇论文的标题是认为《呐喊》和《彷徨》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很多鲁迅小说的主题因为“思想革命”这四个字和反封建革命和反封建思想革命是截然不同的,他认为鲁迅是注重思想革命的,没有写反帝题材,他认为中国是要反帝,但反帝的前提首先是自己要觉醒,你自己都是麻木愚昧的,还指望着民族怎么独立,怎么解放。
在王富仁看来鲁迅的小说所有的主题都是追求这个的,像《一件小事》这样的作品主题到底是写知识分子还是歌颂人力车夫的,从他的角度来说其实坐在黄包车上的“我”才是小说的主角,因为要的是思想革命,不是讴歌一个普通劳动者的美好品德等等,主要是看着皮包下我的小,而不主要是劳动者的大。
王富仁在他的《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这篇论文当中对《孔乙己》的评价是这样的,我认为他综合了所有各家之长之后,结合自己对反封建思想革命主题的阐释做了一个结论。
到目前为止,是我们当代比较综合性的最符合总体实际的主题阐释,就是在《孔乙己》中似乎存在着两个互相平行的主题,一是有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思想毒害,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二是有咸亨酒店的酒客对孔乙己的残酷戏谑,表现封建关系的残酷本质,实际上这两者都统一于一个更根本的主题意义,即暴露封建等级观念的极端残酷性,我觉得这个话虽然说看上去有点绕,实际上是有道理的,实际上是两个平行的主题,一个是孔乙己的你也有责任,你受思想毒害太深了,另一个是看客们随便拿人家取笑,这种也是很残忍很残酷的,但是这二者又可以统一在一个主题上,说来说去封建等级观念的极端残酷性在这篇小说里表现的非常彻底,非常的决绝,应该说这也是对目前我看到的关于《孔乙己》主题评价里最具综合性的结论。
鲁迅先生墓,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2288号鲁迅公园内西北隅。
(本文作者阎晶明,为中国作协副主席)
往期好文推荐
内容来源:2019年5月4日,十月文学院 “名家讲经典”,题为“纪念五四·阅读鲁迅——从《孔乙己》发表100周年说起”,根据现场演讲速记整理,未经作者阎晶明老师审读。
图片来源: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字整理:刘彬
文末可以评论
写出您的观点
光明悦读融媒体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