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乡土文化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所理解的乡土文化」
有关于乡土文化,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太一样。
我所理解的乡土文化,包含乡村里的建筑、田野、山丘、河流,还有这个村落所承载的村民、农业。在人与自然,人与乡村所形成的风俗习惯、民俗、服饰、饮食、手艺人等都被我归纳到乡土文化中。
▲老柿子树与泥土房子
而如今,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年轻人也不愿意待在乡村,大都选择外出打工,因为这样可以赚取更多的钱。而教育资源也都集中在城市,于是很多孩子从小就被大人带出去城市里学习。在过去,我们从幼儿园到初中,都在村里上的学,只有5到10分钟的路程,村里又有很多同伴一起玩耍,有着一个特别开心的童年。
可是如今的孩子基本都是在城里长大,从小他们住在钢筋水泥里,找不到几个同伴一起玩耍,他们也不知道粮食怎么生产,蔬菜怎么种植,他们更多的是补习班、培训班。村里渐渐只剩下老人,村落变得越来越衰落,乡土文化也在慢慢散失。
「乡土文化在慢慢散失」
乡土的文化在慢慢消失。
以笔者家里举例,过去在莆田,有过冬至吃汤圆的习俗,这个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节日,可是如今却也渐渐被大家多淡忘。大人孩子都在城里,很少回来,一个要工作,一个要上学,只有老人家在家里操持着这些节日。他们觉得这个非常重要,一种生活的惯性仍然指导着他们。
▲冬至日,栗子和家人在做汤圆
正因为现代化生活的全面展开,很多孩子开始没有这样的机会去了解乡土文化,没有办法受到这样的熏陶,他们再也感受不到那种世人和祖先、老一辈人的关系,他们也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仪式和程序。乡土的文化就这样慢慢地消失。
超市里速冻的汤圆载不起绵延千年的历史因袭。
「为什么我们要保护乡土文化?」
从大的方向来说,乡土文化就是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的见证。从乡村发展层面,因为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病态,需要用乡村和乡土文化来治疗。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环境和自然生态的大面积破坏。过去乡村的河流是干净的,庄稼是生态的,如今,大量的化肥农药的使用,土壤开始板结,种出来的蔬菜也没有了过去的味道。瘦肉精、添加剂等食品安全问题也在不断发生。
如今,大量的洗涤用品的使用,洗洁精、洗发水、沐浴露等的使用,也一定程度污染了河流。再加上便捷的卫生间,过去公共厕所可以沤肥的粪尿如今都成为污水直接排入河流,人类生活的便捷性,带来了环境污染。
▲收获后的生态稻田,母鸡带着小鸡在啄食
第二,随着经济发展,人文生态也慢慢恶化。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已经基本替代了过去的宗族伦理价值观。
在过去有村规民约,让大家共同遵守并维护好自己的家园。举个例子,培田的每家每户门口有一个圳水系,过去这个圳的使用是有约定时间的。什么时间段洗米洗菜的,什么时间段洗衣服的,都有讲究,这样每家每户的水都可以维系的很干净。
可是如今,渐渐地这些人文生态已经没有了,宗族意识也变得越来越弱,大家也不再用圳来洗米了,而用自来水来替代,圳里的水也再也不清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也使得圳水受到一定的污染。
▲培田村
过去,村里人最流行的就是换工。领居家里盖房子,其他的人就去帮忙,用劳动力替代资本。可是慢慢地,大家都是以钱来衡量,换工也越来越少了。大家以谁家房子盖得高,盖得好为标准,以谁给的钱多就给谁干活。
当然还是有一定的乡村邻里的味道在的,可是一旦很多人都去城里,只有很少的人在村里老家呆着,随着乡土文化的慢慢散失,亲戚朋友的关系链接越来越弱、不再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情况下,大家互帮互助的精神也就越来越弱了。
「传统手工艺在不断散失」
工业化、现代化、机械化替代了传统手工,传统手工艺在不断散失。
过去村里人非常善于利用资源,就地取材。山里的竹子非常多,那么当地村民就会非常聪明地用竹子来满足日常所需,做竹席、竹箩筐、竹篮子等等,于是这成了一门手艺,生活与自然就这样慢慢产生了链接。
▲竹屿亭,2015年由滋农游学联合培田村中匠人、当代建筑师常凯生先生与大学生志愿者所建筑
可是当工业化、机械化替代了手工,这些竹匠师傅们因为没有太多的收入来源,而纷纷改行,而年轻一代受不了这种“工匠精神”,去城市里反而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于是他们不会选择学习这些手艺。慢慢地,也就只有60、70岁的老人家还愿意继续应用这些手艺,而这些手艺所承载的乡土文化也就慢慢随着这些老年人的去世而都消逝。
我们需要用乡土文化治“发展”的病,我们要学会敬畏自然,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继续找寻到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平等友爱的关系,需要重新重视传统文化、传统手艺的价值。乡土文化必不可少。
「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从城市的发展来看: 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城市里物质满足了,可是却缺乏文化自信。
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着坚定信心。乡土社会是产生中国文化的源泉。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了解了乡村,才知道我们的历史、才能了解我们是谁,了解我们从哪里来。
▲大岭下村,三年一次的保生大帝进香活动中,
当花童的孩子
如同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口音、服装、饮食习惯、语言,都是一方水土养着一方人,而不是从城市公寓来。当大家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产生自己家乡的认同感,才能有更多的文化自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的孩子」
另外,城市已经出现了太多的自然缺失症的孩子,孩子们太需要有乡土文化、有自然教育给予其能量。他们太需要大自然的滋养。大自然就像是一个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当孩子能够置身其中,去关注这些小生物,并且与这些小生命紧密联系,他们才会去更好的了解生命,才会更好的学会感恩。大自然是有无限可能的。
相较于现在的很多孩子自理能力很弱的“特点”,而过去在乡村,父母是没有时间去管孩子们的,大家上学回去还需要做饭。而现在,许多孩子他们已经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他们觉得理所应当父母需要为他们服务,动手能力也变得很弱。
▲孩子们
而回想起以前,成长起来的孩子,从小就接受着各式各样的磨炼,造就了很小就独立自主。没有玩具的时候,大家就想方设法去做玩具出来玩,在大自然里就地取材,自己思考,自己尝试动手,慢慢地动手能力就潜移默化中就提升了。而现在孩子们有很多的选择,很多的视野,知识面非常广,却在动手能力上有了太多的缺失。
“我们的孩子,还有好远好远的路要走呀。”
▲败落的老屋
我的话到这里,就先这样结束了。那么亲爱的,当你在谈论乡土文化时,你在谈论什么呢?一起来讨论啊~
欢迎在留言栏留言~
2018南部生活节明天就开始啦!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滋农游学| 发现乡村的美好
私家 | 深度 | 体验 | 美好
周边更多私家旅行正在进行
详情请咨询:0591-83519067
亦可添加微信:1526092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