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记者深度采访中国养老展会,5000字长文剖析日企在华发展困境

山本猛嗣 阿沐养老 2021-01-28

编者按:

6月初,全国最大的养老展会之一CHINAAID在上海举办。这次展会不仅吸引了多个海外展团参展,也同样引起了部分海外媒体的关注。


今天这篇长文编译自日本知名杂志《钻石周刊》,作者也是一位关注中国养老福祉产业的记者。阿沐从日本网站上看到这篇深度稿件,觉得很有意思。作者通过各家公司的访谈,深入了解了日本模式和日本养老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鞭辟入里地分析了日本企业遭遇的共同困境的原因。


因为内容本身对于中国企业学习日本模式、日本企业在中国更好的发展都有启发。阿沐就找到我们的专栏作者——在日本从事多年养老介护工作的婷婷,请她来翻译了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


原文标题:日式介护在中国养老市场真的水土不服吗?

文章来自:钻石周刊 https://diamond.jp/articles/-/206895

记者/编辑:山本猛嗣

翻译:吕婷婷


为了方便国内读者理解,阿沐对部分内容稍做修改,中日长者事业咨询事务所王青女士对稿件内容审定亦有贡献。



日式介护,

在中国养老市场真的水土不服么?


中国巨大的介护市场和老年人市场引来日本企业相继投入中国。介护是与生活紧密关联的,是人的因素最重的服务业。日式介护以及日企真的能成功落地吗?借由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最大型养老介护展会,与当地介护工作相关人员等进行交流采访。——山本猛嗣


CHINA AID现场实拍(福寿康展位) Photo by Takeshi Yamamoto


关注中国最大型介护福祉展会的原因


中国上海市、6月11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作为“面积极大的展览中心”而闻名世界。从展览中心的大门开启的瞬间开始,就有大量等待的人群涌入排队办理登记入场,会场很快就堵得水泄不通,这就是“CHINA AID”。


CHINA AID展会人潮涌动的场面


这个名字听上去很像“慈善音乐会”,但实际上完全不同。日文全名叫【中国国际福祉机器展】,由上海市民政局主办,上海国展展览中心有限公司负责运营。每年一次,是目前中国最大型的介护・福祉相关的展会。


中国政府大力推进而快速发展的IT行业、汽车等行业,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还有一些尚未被关注的产业,比如【养老产业】,是一个面向老年人为老年人提供介护养老服务的产业。


CHINA AID展会入口


现在,由于中国之前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现在趋势猛烈的少子高龄化发展迅速。2018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超过2亿4900万人,据推测2050年前后将达到5亿的规模。不同的政府机关或研究智库的数据会略有不同,现在潜在的市场规模是80~150兆日元(大约5~9.5万亿人民币),预计20~30年后将会是300~500兆日元(大约17~31.7万亿人民币)。在这里提一句,日本的总人口数现在是1亿3000万,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3500万人。


在日本占护理床市场份额极高的八乐梦床业在中国被作为超高级产品也是人气满满。Photo by T.Y.


CHINA AID作为现在中国介护行业内必须考察的展会,理由有二:


  • 诸多强大专业的介护行业相关人士齐聚一堂,进行最新资讯交换的绝佳机会;

  • 连年变换的介护行业大环境下,每年只要看展会及论坛话题,就能了解行业的趋势和方向(来自日系企业的参展者)。


而作为展会所在地的上海市,去年也开始导入【长期护理保险】等政策制度,中国的介护行业迎来了巨大的变革。2019年的CHINA AID,共有来自日本的79家(包含共同参展)企业参展。与五年前相比,增加了30家,足以证明决心彻底发展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也越来越多。


负责CHINA AID运营的上海国展展览中心有限公司的项目总监马智雯女士认为,“近年的趋势是外国企业的参展及产品很突出”。


上海国展展览中心有限公司的项目总监马女士


她指出。“今年除了日本之外,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以色列、瑞典等共20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特别是以德国为首,欧美的参展趋势逐渐显露。与服务类相关的参展方面,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变多。日本方面,设计与咨询类的参展有所增长。”


日本企业的参展变多。Photo by T.Y.


在本国企业、欧美企业的竞争下,日本的介护从业者在面对如此庞大的中国市场,究竟能占有多少市场份额?能做到什么程度?针对这些问题,采访了CHINA AID参展者及上海周边的养老从业者。


这几年变化迅速,对中国行业的认识:“在中国做养老不容易”


实际上,与数年前相比,进入中国的日本介护从业者的“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


CHINA AID现场,医生在展示运用IT技术实现远程医疗。Photo by T.Y.


最初,日本的众多介护从业者认为想要进入中国市场就要开办大型养老机构等。但是现在,日本企业普遍认为,“不要轻易在中国开办养老机构为宜”。


通过IT技术对老年人进行远程守护的服务持续发展。Photo by T.Y.


说到理由,其实就是养老机构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多入住者,也没有足够的护理人员,持续亏损至清算等情况在日系企业屡见不鲜。


诸多日本企业把目光齐聚中国的契机是,日本政府推出的“介护出口政策”。日本的介护行业的经营环境由于介护人才不足及社会保障费的制约等因素变得越来越难做,2016年日本政府及经济产业省提出将日本医疗・介护的技术输出的【亚洲健康构想】。2017年以来,该计划逐渐上升到成长战略层面,推进【介护事业的国际化】。


此外,来自以中国为首的亚洲老龄化各国的从业者们,正在频繁访问日本的介护机构,“日式介护太棒了”的评价不绝于耳。因此,“日式介护”变成了日本的一个标志、一个品牌一样,展示出与其他服务大不同的地方。


在中国,以日医学馆为首,充满野心的介护从业者陆续落地中国。但是,大多数已经整合、重组等一直在克服、适应、努力,没人“很成功”。


日本企业在中国做不好介护的理由


日本企业在中国介护行业屡战屡败的理由究竟是什么呢?


在采访期间,收集到许多不同的答案,其中不乏有共通的回答。总结归纳出以下三点:

  • 事前调查不足(尤其是在选址等方面问题明显)

  • 中国人的习惯、文化、嗜好等考虑不充分(同样中国各个区域之间也有很大不同)

  • 成本及商务意识缺乏(不符合中国国情)


下面,我们通过相关人员的介绍来具体说明。


01| 事前调查不足 


针对这个问题,对中日养老行业都熟悉的中日长者事业咨询事务所王青女士做了如下解释。“最初,进入中国的日本企业会在地段很差的地方选择开设养老机构,同时又与一些没有经验的房地产商或IT企业合作,造成资讯收集不足而最终失误的情况比比皆是。”


特别是养老机构,选址是非常重要的。


上海红日养老集团董事长陈琦女士针对本公司养老机构的改善计划热情介绍。Photo by T.Y.


上海红日养老集团董事长陈琦女士表示,“养老机构运营的关键就在于选址以及确保合格的护理人员。中国的养老事业从业者也都在这两方面持续努力着。对于外国企业而言,困难程度更甚。如果在中国找不到熟悉中国市场的合作方,是很难成功的。”


红日集团是一家在上海运营13家养老机构的民营企业。部分机构在开业后半年内都能实现入住率100%。中国养老行业离职率非常高的今天,红日集团保持着离职率极低的记录,被称为“中国最成功的养老企业”。


养老机构内专设的红日集团历史展示区。Photo by T.Y.


其成功的原因,首先就是选址。机构全部选在十分便利的市中心位置。给从农村进城打工的护理人员以家人一样的对待,更方便人才培养的同时可以充分的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更好的提升服务质量。这比什么都重要,结果就保证了离职率非常低,良性循环使得长者和护理人员都愿意留在机构内。


中央厨房装有摄像头,方便长者及其家属看到里面的状态(红日集团的机构)Photo by T.Y.


在日本,大型高端养老机构或护理费用较低的特别养护老人之家等占地面积大的机构,普遍选在地价相对便宜的郊外。因此,对于选址问题,其实日本养老企业大多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过。


但是,中国的实际情况是,选址对于入住长者及护理人员的保证问题有非常大的影响。这方面如果失败了,很可能就是致命的。


02| 日本的做法照搬照抄而不成功(中国人的习惯、文化、嗜好等考虑不充分)


参观中国的养老机构是,最先觉得与日本不同的是机构入口的接待处。中国养老机构的接待处都是气派的富丽堂皇的装修。看了中国养老机构的样子,一下就能明白中日老年人的喜好不同了。


中国养老机构的接待处非常豪华(红日集团的养老机构)Photo by T.Y.


前日本大分县专业排球队【大分三好ヴァイセアドラー(Ohita Miyoshi Weisse Adler)】选手王晨先生,如今在上海从事养老机构的设计工作。他指出,“比如卫生间的设计,日本会考虑设计在可以方便护理人员工作的位置,而中国人会放置于一个【绝对想不到的位置】。另外,现在入住机构的老年人普遍出生于1940~1960年代,每个年代的人的喜好和习惯都是不同的,因此设计方面要针对不同的入住者进行必要的考虑。”


再现老上海样貌的一角(红日集团的机构)Photo by T.Y.


设计方面,王晨先生认为,“上海等城市想新建养老机构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现在大部分都是既有建筑改作养老机构用,而改造过程中又会面临消防以及空间改造等多方面的制约。在这方面,给日本公司造成的障碍也非常大。”


日本机构多为单人间,中国机构多为多人间或双人间。拍摄于上海遐福养老院Photo by T.Y.


日本的介护强调的是【维持残存机能】、【自立支援】。老年人能做的事情尽可能让他持续的自己完成,我们只是从事支持辅助作用。但是,这种理想情况在现实中经常不被理解。


在这些理念没有被充分说明和理解的情况下,如果只是一味的给护理人员灌输【长者自己的事情让长者自己做】,会出现硬性要求长者及家属的情况,出现的结果只有一种可能,就是纠纷和投诉。


中国机构内在打麻将的老年人。拍摄于上海遐福养老院Photo by T.Y.


介护是一个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终端服务业”,因此受人的因素影响也非常大。将日本的做法强加于中国也难以行得通


03| 成本及商务意识缺乏


做养老的一定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评论,“日本的介护非常棒。但也是因为日本有介护保险制度才能做到。”


在上海的养老机构的天台散步的长者。拍摄于上海遐福养老院Photo by T.Y.


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是政府发起导入的,在有收入是前提的条件开展各项养老介护服务。说到介护保险,中国上海作为试点城市之一,也开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但是,因为覆盖范围窄的问题,并不像日本做的那么全面。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财务顾问细见真司先生非常熟知亚洲养老情况。他表示,“在日本,与其说介护是一项商业行为,不如说介护是一项福祉的观点更贴切。因此,与欧美企业相比,成本消耗和商业感都欠缺。受介护保险制度保护的日本介护从业者拥有提供高品质服务和专业知识的能力,但在提供【物美价廉】的服务方面是欠缺的。”


同时指出,“能够开展国际业务的人才有压倒性的不足、与欧美企业相比资本实力脆弱,因此很难稳固立足点来开展业务”等诸多问题。


实际上,成本方面,某机构的董事长原本计划继续强化认知症照护,同时从日本聘请了认知症照护专家,欲导入认知症照护技术,但核算之后因为没什么利润而最终遗憾放弃。


学习日本的访问介护(居家上门)的中国创业者的成功


养老行业的年轻创业者、经营者、福寿康(上海)家庭服务有限公司CEO张军先生 

Photo by T.Y.


中国的养老行业的主要趋势是,通过中国政府的支持,以国有企业为中心,对于大型用地进行再开发,建设大规模的老年公寓或养老机构。这类机构中,普遍需要安全守护装置及远程诊疗设备等IT相关的设备的导入。大规模是指,现代化的养老社区的概念。


另一方面,日本的的认知症照护专门机构【团体之家(Group Home)】以及小规模多机能等小型机构的开办也备受瞩目。此外,日间照料中心、日间康复中心、居家上门服务等商业模式也逐渐诞生成长。


这种趋势在本次CHINA AID展会期间就充分体现出来。


比如,在上海市内以居家上门服务为主的福寿康(上海)家庭服务有限公司CEO张军先生,是一位日本学习了介护,回国白手起家而成功的青年企业家。现在他的企业拥有员工3000人,服务网点约100处。


张军先生毕业于九州大学商科,在日本的物流公司等工作之后,进入以访问介护(居家上门)为主的麻生介护服务株式会社。边工作边学习访问介护的精髓,之后回到中国创业。张军先生说,“2010年,自己的父亲因为脑卒中而病倒,回到中国的自己开始考虑在中国开展养老服务。我在麻生介护服务株式会社工作期间,对社长表示在不久的将来我想在中国创业的想法,在公司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与日本政府推行的区域包括型照护服务一样的概念的商业模式。Photo by T.Y.


参观福寿康在CHINA AID的展位可知,把日本政府正大力推行的区域统括型照护系统(让长者在住惯的区域内,实现居住・医疗・介护・预防・生活支援一体化的模式)充分的模型化展示出来,也体现出受日本访问介护的服务组成及操作技术等极好的影响。


日本的介护从业者有可能在中国获得成功吗?


那么,日本的介护从业者在中国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呢?


上海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原主任、上海市养老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上海养老产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殷志刚先生针对日本企业的未来可能性做了如下评论。


殷志刚先生是上海养老专家Photo by T.Y.


“日本制造的福祉用具、康复器械都非常高质量,但因为价格问题销售可能比较困难,但如果是租赁的话可能性还是有的。


认知症方面,以前中国对于认知症的知识知之甚少,很多人也会隐瞒家人患认知症的事。随着人口老龄化,认知症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性问题,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向日本学习认知症照护的技巧。实际上,应对认知症照护,仿照日本的团体之家(Group Home)以及小规模多机能等小规模照护机构在中国已经越来越多。


康复方面,由于评估系统尚未建成,想要了解康复技术的需求非常多。如果找到可信赖且了解当地情况的合作方,相信日企也有成功的机会。”


日本元气集团受大连市委托运营小规模多机能机构。Photo by T.Y.


听取了中国的养老从业者的意见,有许多相同的见解。也就是说,主要有(1)硬件方面,福祉用具、康复器材的需求;(2)软件方面,认知症照护及康复的技术导入。至少在这两个领域,是有发展可能性的。


Jetro(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举办的【日中老年人产业交流会】的样子Photo by T.Y.


在CHINA AID的外场特别会场,Jetro(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举办了【日中老年人产业交流会】,中日企业可以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商谈。交流会期间,呈现了高人气的商谈场面。


来自日本福冈县的诸多中小企业集体参展寻求商业机会。Photo by T.Y.


然而,中国企业包括在认知症照护方面,正在迅速的从日本企业学习,快速吸收照护技术知识并追赶。国内已经开始有“与其从日本学习,从学习日本介护而活用的北欧学习不是更好”这样的声音出现了。


实际上,与之前相比,中国的介护人才正在快速成长。


上海遐福养老院总经理助理赵曼静女士,此机构原为公寓。Photo by T.Y. 


参观上海市高端养老机构——上海遐福养老院时,总经理助理兼机构负责人赵曼静女士表示,“一位96岁的长者通过入住者自主性激发等照护下,不到半年实现了再行走”。听到赵女士的介绍,的日本介护行业高管们表情突变,严肃认真的样子令人印象深刻。


CHINA AID展会,众多日本企业Photo by T.Y. 


像前文介绍的福寿康(上海)家庭服务有限公司CEO张军先生那样,日式介护经验者在中国提供介护服务成功的案例逐渐脱颖而出。他们的成功原因,是熟知中国人的文化与习惯,同时针对中国人的口味和喜好提供最恰当的服务,切实的做到落地化。


如果一直骄傲地认为“自己拥有的介护技术和知识优于他人”,那么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中国将很难生存下去。


协助采访・翻译(省略尊称):中日长者事业咨询事务所王青、朴海花、董旻

注:任何其他平台转载本文需经单独授权,需保留文章内所有注释信息,不得删改。


延伸阅读: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