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市场促发展,如何激励企业推进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才能掌握更多发展主动权。然而,高风险、高投入、复杂性、长周期,是企业推进技术创新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支持鼓励企业推进技术创新?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持续推进减税降费
换取“真金白银”利好
减税降费是市场主体受益最明显、感受最深切的宏观调控政策之一。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的落实力度,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中央财经大学马海涛、姚东旻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国鼓励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减免金额年均增长28.5%,累计减税2.54万亿元,有力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增强了企业创新动能。通过结构性减税,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利用,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奠定了基础。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企业预缴申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从2022年起,企业可以在每年0月申报期申报享受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优惠,把2021年10月提前享受当年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举措转化为制度性规定,这对于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侯思捷建议,减税降费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特别要让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企业等真正受益。同时,人才是创新的重要动力,针对各类人才,应进一步完善技术成果转化股权激励、技术投资入股等相关税收优惠和递延政策,切实激励研发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当前,国家和地方持续推出“退、免、减、缓、降”组合式税费支持,如大规模增值税留底退税等,多管齐下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
多方位营造企业创新生态环境
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服务业研究室主任洪群联看来,当前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一大问题在于创新生态环境还不完善。例如,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质量存在明显短板,培养方式方法还不灵活有效;知识产权意识还不强烈,“侵权易、维权难,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等问题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因此,多方位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生态环境,尤为重要。
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指出,首先要明确企业在哪些方面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第一是决策,企业要有充分的话语权,甚至有选择权、决策权。第二是投入,企业在加大科技投入方面要成为主体。第三是在一些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组织实施上,企业要成为主体。第四是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企业应当是主体。“创新不问出身,不管是国有、民营、大中小企业,包括微型企业和初创型企业,以及企业之前一些雏形、公司的雏形,都应该是我们支持和服务的。”王志刚说。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相关领域专业性强、活跃度高,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洪群联表示。然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兼具科技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特征,与大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同时面临创新风险高、创新能力弱的问题,在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获取上难度也较大。特别需要打通其获取创新资源要素的渠道,降低创新成本。他认为,一是融资支持。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产权交易市场获得融资,引导商业银行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针对性强的金融服务,完善融资担保和科技保险体系,鼓励风险投资、天使投资投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二是财税支持。强化各类科技计划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转让、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创新扶持政策,探索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券等直接补贴。三是人才支持。通过人才计划、创新平台等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帮助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创新合作机制,推进企业科技特派专家等做法。四是资源支持。完善向社会开放的科研设施和仪器网络管理平台,健全促进开放的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进一步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开放,对使用相关资源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给予补助支持。
多名专家提出,探索实现行业内部或产业链协同创新。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陈江生提出,协调各方资源,包括资金、人才、市场机制等,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实现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刘振东也建言,支持民营龙头企业建设创新平台或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关键核心知识产权授权进度,营造中小企业充分参与的创新生态,以突破中小企业发展难点。
(综合整理自人民网、人民论坛网、光明网、中国经济时报等)
扫码关注我们
洞察识大势 精思明至理
微信公众号 | 学习有理
制作:周宇晗| 监制:肖国强
编辑:周宇晗
往期更多精彩
逐梦深蓝!海洋产业如何拓宽发展空间?
如何完善社会救助,织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
新型举国体制”是实现“航天梦”的制度锁钥
如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滑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