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各地高考分数陆续公布,这个问题仍然值得探讨

有理君 学习有理 2023-08-28



2022年高考结束,各地高考分数线陆续公布,围绕教育问题的讨论持续热烈。


近年来,一方面,一系列教育新政频频推出,旨在促进教育均衡和公平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社会分化而来的教育差距也不断增加。如何让教育均衡发展再上新台阶?一起听听专家怎么说——


什么是教育均衡化?


如何破解教育资源不均是横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道难题,它既关系教育本身,也关系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对于保障教育均衡化进行了各种探索:美国采取“先行教育”“补偿教育”、英国设立“信托学校”“学院学校”、芬兰推行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道并行等。这些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因地域、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不同造成的教育不均衡问题,但依然存在不同社会阶层教育不公平、教育资源浪费等现象。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提出,在基层教育实践中,不能将“均衡化”理解为“扁平化”。比如,出台简单机械的措施,使优质校向薄弱校靠拢,以此达到缩小教育“贫富差距”的目的。这反而造成了优质校的教学质量下降,薄弱校的教学质量也没有获得质的提高。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发展部主任、研究员安雪慧将教育中的不均衡总结为四点:区域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教育层次结构中的不平衡、不同学习教育群体中的不平衡问题、教育改革的不平衡。


除了不平衡之外,安雪慧认为,教育领域还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教育需求、满足每一个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都提出了新要求,实现教育均衡化必须努力解决好这些问题,大力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好基础教育是关键



自古以来,教育是中国实现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重要渠道。而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处于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


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指出,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受不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影响,基础教育还存在过度追求升学率、追求名校的倾向;素质教育尚未有效落实,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这些问题影响了基础教育的质量,也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化。郑富芝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化基础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的水平。




在南京大学教授历史系梁晨等人看来,基础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可以培养精英大学生。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基础教育逐渐普及和精英大学潜在生源规模的扩大,精英教育的生源构成相对之前大为开放,农村学生的比例都大幅提高。


社会来源差异巨大的各类学生不仅能够进入精英教育的殿堂,还能进一步被培养成社会各领域的技术和管理精英,受教育者本人在实现命运转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国家和地方各类精英的社会来源,造成了中国社会精英来源的多样化,传统社会中封闭的阶层关系和结构也由此可能被瓦解。


从这个角度来看,梁晨等人认为,在中国教育界广泛开展高等教育和高考改革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尽快彻底实现基础教育的普及和不同地区教育差距的缩小,是更为紧要和更为有意义的工作。


(本文综合于人民日报、光明网等)


扫码关注我们

洞察识大势  精思明至理

微信公众号 | 学习有理





制作:章忻| 监制:肖国强

编辑:章忻


往期更多精彩

杭州数字消费券引发消费热潮!激发消费活力,需要怎样的长效举措?

如何补齐制度短板,“数”出优势?

名家解读丨郑永年:高水平实现人的现代化

名家解读丨促进社会性流动是打造共建共享型社会的关键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高端智库首席


滑动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