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师论坛2】中国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期主题:特色小镇规划与实施
【编者按】
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全国将培育100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同年10月公布了首批127个国家级特色小镇;2017年8月又公布了第二批276个国家级特色小镇。从各地特色小镇的开展情况看,存在建设同质化、产业功能弱、持续能力差等问题。本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特色小镇规划与实施”为主题,在研读特色小镇核心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回顾我国现阶段特色小镇的开展情况,总结了不同类型特色小镇的规划与实施经验,探讨了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规划师论坛2】
中国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新越,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候娟娟,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韩霞霞在《规划师》2018年第1期撰文,特色小镇的建设扭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阀门。为科学、合理地开发特色小镇,文章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对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形态、均衡程度和集聚特征进行定量表征,并进一步剖析其成因,归纳特色小镇旅游开发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特色小镇空间总体分布类型为凝聚型;②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在江浙沪地区形成高度密集区,在京津冀、珠三角以及四川、重庆、云南等地接壤处形成了次级密集区;③地形因素、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和市场要素是旅游开发的关键影响因子,皆是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的成因。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整合市场资源、把握创新灵魂,才能进一步实现特色小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旅游开发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1-0012-04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文格式]王新越,候娟娟,韩霞霞.中国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规划师,2018(1):12-15.
一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研究首先借助Google Earth对127个样本点进行精准定位,并标注在一张已配准好地理坐标的中国地图上,借助最邻近点指数对空间分布类型进行研究。其次,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和核密度等方法对中国特色小镇的集中程度、均衡程度和集聚区域进行分析,并基于旅游开发视角进一步探究其空间影响因素。
(二)数据来源
研究选取中国特色小镇共127个,该数据来源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官方数据,空间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采用 1 ∶ 4000000 的中国地图。区域面积、AAAAA级旅游景区等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旅游局官网。
二
中国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一)空间分布类型
中国特色小镇在宏观空间上表现为点状分布,根据最邻近点指数R的测算,可以表征测算点的空间集聚状况,判断其空间分布类型。其中,最邻近点指数R可以用以下公式表达:
(二)空间分布均衡性
1.集中程度分析
地理集中指数是反映研究对象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研究用该指标来测度中国特色小镇的集中程度,其公式如下:
2.均衡程度分析
不平衡指数反映了研究对象在不同省区内分布的均衡程度,其公式如下:
3.聚集区域分析
核密度估计值越大,表示点越密集,区域事件发生的概率越高。引入核密度计算方法,通过空间可视化表达,能够较为直观地呈现中国特色小镇的聚集区域,其公式如下:
研究通过 ArcGIS 软件的 KernelDensity 工具,实现了 127 个中国特色小镇的核密度计算及空间可视化表达,如图1所示。首先,小镇的分布以江苏、上海等地为中心形成了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高度密集区,尤其在苏南地区分布更为集中,该地区最早开始创建特色小镇,并形成了高端制造类、新一代信息技术类、创意创业类、健康养老类、现代农业类、旅游风情类和历史经典类等各大类型的特色小镇建设体系,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但在整合江苏各大产业资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集聚高端要素,而且实现了特色产业在供给侧改革下更好、更快发展,并进一步推动了三大产业融合,延长了产业链,日渐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其次,从宏观层面看,小镇的分布核密度形成了以长三角为核心向周边地区扩散的空间格局,并在京津冀、珠三角以及四川、重庆和云南等地接壤处形成了次级密集区。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在区域发展的优化改革、吸纳创新成果等方面具备较强能力,并且在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众多政策的先行区。该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能够促进区域优化产业布局,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四川、云南等省份的地域文化极具特色,部分原始村落保存完整、风格独特,但由于受经济基础、交通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而长期处于待开发状态,特色小镇的创建为其带来了发展契机。
三
特色小镇旅游开发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旅游产业拥有庞大的产业体系,尽管传统观光游仍占较大的市场份额,但休闲度假、会展、养生、探险、房地产和农业等多元化的旅游形式日益在旅游结构中占据一定地位,旅游越来越趋向于多产业的融合与创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由于旅游开发周期长,新开发的旅游区要实现长期占有市场份额十分困难,这必将对旅游开发与规划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充分挖掘旅游区独特特征的基础上,还需要综合考虑地域空间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旅游景区集聚效应和市场要素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准确市场定位,合理有效地进行策划、设计与推广。中国特色小镇的创建风潮吸引了大量的旅游开发商,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快了特色小镇开发与建设的步伐。投资过热必然会引发抢地大战,许多表面看上去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块其实是投资陷阱,特色小镇的建设应该倡导“先开模具后找地”的理念,谋定而后动,即先精准定位,后提出支撑定位的核心点和引爆点,以此来寻找合适的地块。
(一)地形因素
地形地貌在区域景观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交通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等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利用 ArcGIS,将特色小镇点要素图层叠加在中国高程地形图上,如图2-a所示。特色小镇的分布密度与地形高程存在较强的反比关系,第一阶梯的高原地域仅有两个特色小镇分布,虽然该地区地域文化风貌独特,但是地理环境独立,地形险要,给旅游开发带来了难题。在闭合于帕米尔高原的一、二阶梯南北走向界线处,沿地形轮廓分布了若干小镇,该区域分布有数量较多、保存较为完整和独具特色的原始村落,吸引了大量特色小镇旅游开发商。在黑河—腾冲一线以南,特色小镇的分布较为密集,三大平原地区在地形、水源等条件上较西北地区具有绝对优势,同时地势平坦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使文化界限相对模糊,地域差异不断缩小。该区域内的小镇数量如此之多,只有从理念上进行创新,把握特色小镇的灵魂,才能在众多小镇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资源禀赋
丰富而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天然禀赋和先决条件。在中国相对完善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中,AAAAA级景区涵盖了绝大部分旅游资源的精华。研究以截止到2017年7月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46处AAAAA级景区为样本,绘制密度等值线,并与特色小镇核密度图层叠加得到图2-b。图中,AAAAA景区形成了三大等值线密集区,分别是江浙沪地区、京津冀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特色小镇也恰好在此形成了核密集分布地带,两者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旅游特色小镇的规划布局要充分考虑周边旅游景区发展对小镇的连带效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三)交通通达度
旅游活动是一种移位型的消费形式,交通决定了旅游区的可进入性。公路交通方式具有便捷性、灵活性等特点,在短程游中深受青睐。研究以全国交通路网主要公路干线为中心,在其周边 15km 和 40km 的区域辐射范围内分别建立缓冲区,并确立缓冲区与特色小镇的相交关系,如图2-c所示。基于 15km 宽的缓冲区共覆盖小镇 67个,占总数的 53%;基于 40km 宽的缓冲区共覆盖小镇 116 个,占总数的91%。由此推断出绝大多数特色小镇在创建过程中都考虑到了交通条件这一影响因素,公路干线是保障周边客源市场可进入性的主要依托。铁路是中、远途出游最为安全、稳定的交通选择。研究分别以 40km、80km 为半径建立全国主要铁路干道的缓冲区,并确立特色小镇与主要铁路缓冲区的相交关系,如图2-d所示。主要铁路 40km 缓冲区共覆盖小镇 75 个,占总数的 59%;主要铁路 80km 缓冲区共覆盖小镇 99 个,占总数的78%。由此推断出铁路交通区位在特色小镇创建中的优势也较明显。
(四)市场要素
特色小镇的旅游开发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市场化运作,市场要素是关键。城市驻地是潜在消费群体的集中地,其资金、劳动力和技术是各类市场要素的主要承载物。研究以距离城市驻地的远近来衡量特色小镇的市场要素条件,分别以省会、地级城市的行政中心为圆心建立半径为 100km、50km的缓冲区,如图2-e、2-f所示。经测算,省级城市缓冲区共分布小镇51个,占总数的40%;地级城市缓冲区共分布小镇 95 个,占总数的 75%。特色小镇的分布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地级城市,依托中小型城市进行建设布局,省会城市等大型、特大型城市对其辐射效应不明显。为了进一步研究特色小镇在城市辐射区的分布位置,研究分别以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中心建立半径为50km、30km的缓冲区。经测算,省级城市缓冲区 50km 内仅分布小镇 15 个,地级城市缓冲区30km内仅分布小镇42个。数据结果表明,特色小镇主要分布于城市辐射区的外围,在城市外围相交地带集中分布。
四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通过分析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类型、剖析空间格局的形成原因,可以总结出:地形因素、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和市场要素是旅游开发的关键因子。特色小镇的分布以第三阶梯平原区域为立地基础,具有较强的旅游资源指向性、交通指向性和市场指向性。
近几年,建设乡村旅游地、特色小镇等模式不断盛行,如何突出小镇“特色”,实现整体定位,准确实现资源研判、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明确投融资方式和落地产业整合是今后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关键。
2
政策建议
特色小镇的开发与建设是一个多主体、多要素和系统性的综合问题,政策驱动下的特色小镇投资过热,使开发主体容易丧失理性判断。基于此,文章提炼特色小镇空间建设布局的关键因素,从规划层面提出四个建设性意见,以期对特色小镇的投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1)宜选优区域,勿降格以求。
特色小镇的建设应充分顺应山水、契合地貌、有机布局,注重风貌和谐,既要具有鲜明的空间特色,又要保证项目建设和游客体验活动的可行性、安全性,注重对空间形态的整体把握,保障环境品质,强调开放空间、建筑、街道和绿化景观等的协调统一,形成保障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与收益共享机制。在小镇选址中,不少开发商受利益驱使,大刀阔斧地“开疆辟土”。这种盲目开发必然造成小镇原生环境的破坏,使小镇形态与地域风貌格格不入,因此选址切勿降格以求,只有“量体裁衣”才能实现小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统一。
(2)宜资源辐射,勿异地复制。
特色小镇贵在创新,依托著名旅游景区的资源、客源优势已成为特色小镇开发的一条捷径,但归根结底,小镇的建设应以资源要素为基底,打造不同于传统景区观光游览的模式,实现体验型、参与型和享乐型的相结合,集聚创新资源,促进创新驱动。近年来,特色小镇的建设存在“照搬照抄”的现象,甚至出现了国外产品的“高仿品”,一些小镇不惜重金地实施异地复制,从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小镇的生命周期。因此,特色小镇的建设应注重文化重塑,创新理念,符合小镇建设的逻辑起点,在实现小镇长足发展的基础上,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3)宜精心布局,勿粗放开发。
特色小镇的建设既要突出“特而强”,又要注重“小而美”。对于不少位居偏远地区但风貌独特的小镇来说,交通条件是一块短板。旅游线路的规划、游客的可进入性直接关系到小镇产品的市场化基础,小镇交通和基础设施必须精心布局,切勿“简单粗放”,应充分利用周边已有铁路、公路干线,加密铺设公路路网,并充分利用沟渠打造景观通廊,使交通环境更贴近自然。
(4)宜市场主体,勿行政指令。
受旅游乘数效应的拉动作用,特色小镇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日趋凸显。各地政府均实施了积极政策加速特色小镇的建设步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企业为主的运营模式较为盛行。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运作的能动性作用,在激励相应产业、资金和人才全面进驻的同时,形成小镇建设的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化机制。在特色小镇建设启动期,由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拉开小镇建设的序幕,随后再充分利用民营资本建设经营性设施,保障小镇的顺利运营。
来源:2018年1期《规划师》杂志
新媒体编辑:肖莉
审读:郭敬锋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8年1期
《中国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转载须知
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查看转载要求,
如需开白名单进行转载请在后台留下公众号ID,
感谢您的支持!
往期精选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规划师杂志公众号ID
guihuashizaz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