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系列专版2】高原河谷城市风貌特色控制引导方法 ——以西藏林芝为例

马 聃 规划师杂志 2021-01-15

点击上方“规划师杂志”可订阅哦!

作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马聃在《规划师》2018年第3期撰文,我国中西部地区分布有许多高原河谷城市,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这些城市在快速建设和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在城市空间环境特色塑造上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都面临着“千城一面,万镇一统”的巨大挑战。文章基于对高原河谷城市的空间特征与问题分析,以西藏林芝为例,从城市空间尺度、宜人尺度及街道尺度对如何塑造高原河谷城市的风貌特色控制方法展开研究和探索,并重点提出城市特色控制引导和实施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高原河谷城市;城市空间环境特色;特色控制与引导;西藏林芝

[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3-0119-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马聃.高原河谷城市风貌特色控制引导方法——以西藏林芝为例[J].规划师,2018(3):119-124.

 研究概况

(一)

林芝概况

林芝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市域面积广阔,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分布着高山峡谷、冰川湖泊、森林牧场、珍稀动植物和历史古迹等自然与人文景观,拥有世界上最深、最长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以及世界第十五高峰南迦巴瓦、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米堆冰川等世界级旅游资源。林芝中心城区位于巴宜区 ( 原林芝八一镇 ),地处尼洋河谷地区,中心城平均海拔在2800m以上,城市周边有比日神山、苯日神山等多座高山雪峰,是我国典型的高原河谷城市。

(二)

城市风貌现状与主要问题

由于高原河谷城市普遍存在城市建设用地局促、城市形态狭长等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开发建设,城市的风貌特色往往被忽略,林芝中心城也同样存在这类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空间尺度失控。

新建建筑多采取一般城市的“大院+ 高层建筑”的建设模式,不仅造成了土地使用效率的降低,还导致城市尺度失控、城市街道空间界面感缺失及城市与周边山水环境不协调等问题。

(2)宜人尺度公共空间缺失。

城市道路密度低,造成了城市大格网的城市肌理。这一情况的直接后果就是城市路网以服务机动车为主,人车在同一断面下争夺活动空间,导致交通不畅、停车困难、人行道被停车占用及步行系统被机动车打断等一系列矛盾。对于一个旅游城市来说,缺少特色化的宜人尺度公共空间系统,会大大削减林芝的城市旅游目的地功能。

(3)城市街道活力不足。

林芝的城市服务设施多采取“沿街店面模式”,这种布局模式的旅游设施服务水平相对低端化,同时在小城市的街道骨架下容易造成“人车混乱”的恶性循环,因此也一直是城市服务无法提质、交通无法疏导的顽疾。若想改变这一局面,全面提升城市活力,就不应仅是进行“穿衣戴帽、街道治理”的小手术,更应对城市的功能和结构的深层问题进行分析,补充城市“滨水商业街区、商业步行街区、文化创意街区”等街区式服务功能,系统地织补城市服务网络,从根源上优化城市结构和服务系统。

(4)建筑风貌特色不强。

受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条件的制约,林芝的建筑设计多注重实用性和安全性,忽略了建筑设计的美观和特色要求,缺少对工布 ( 林芝在吐蕃时被称为工布地区,包括今林芝、工布江达及米林等县 ) 藏式传统建筑的研究,导致现状建筑的尺度、体量和材料多采用现代建筑模式,使得城市的第一张名片 —建筑风貌缺乏特色。

城市风貌特色控制引导方法

(一)

城市总体尺度控制与引导

对于高原河谷城市来说,山水景观是城市最宝贵的景观资源,但受地形较为狭长所限,城市的承载力十分有限,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上限,打造“依山就势,布局紧凑”的风貌格局,在控制城市宜居尺度的同时,识别滨水和高地等重要的视线开阔区域,打造富有韵律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图1)。

在城市天际轮廓线控制上,核心是控制好沿河两岸视野开阔区域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做好城市滨水开阔空间的前、中、远景控制。其中,前景控制指直接临水的建筑界面,重点是控制滨水建筑与河道景观的景观渗透性和建筑组合形态,保证滨河漫步道上人的视点能够看到山体的 4/5,并预留景观通道;中景控制指城市内部纵深地段的建筑群组合形态,重点是控制制高点的高度和天际轮廓线的总体韵律;远景控制是指城市天际线与山体之间的相互映衬的轮廓线,重点处理好城市天际线与山势的交相呼应关系,保证人工景观不遮挡、不破坏景观山体。

(二)

宜人尺度公共空间控制与引导

对高原河谷城市而言,打造宜人的公共空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可从人的尺度对商业休闲空间、滨水景观空间和城市街道空间进行控制与引导(图2)。

(1)商业休闲界面。

在公共建筑等公共服务设施集聚的地区,建筑群体在近人尺度空间应保持开放;通过骑楼、底商等形式,强化界面的公共性与开放性;通过灵活的室内外环境设计,鼓励两侧店铺提供露台、茶座等室外休闲空间。

(2)滨水景观界面。

符合滨水地区的建筑尺度和高度叠落要求,保持良好的滨水步行空间尺度,同时注重界面的通透性,鼓励沿河布置开敞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滨水空间的公共性和活力。

(3)城市街道界面。

重点通过分类引导的方式,针对不同街道的功能和环境要素特征,形成不同的空间氛围:①服务型支路 — 近人界面,尽量放大步行空间、临街布置小尺度建筑,形成亲切宜人的临街界面。②次干道 — 连续界面,强化界面的连续性,减少建筑后退和入口广场,建议多采用内部庭院停车。③主干道 — 通畅界面,建议中央设置分割设施、减少车行入口,明确划分机动车、非机动车及人行空间。④交通性道路 — 安全界面,强化道路两侧的安全防护,建筑与道路之间以绿化带作为缓冲,形成绿化掩映的视觉景观。

(三)

建筑色彩与形态的控制和引导

建筑是城市的微观层面,也是组成城市的重要视觉元素,城市的“形”和“色”是风貌形成的重要标志,而建筑则可以最直观地表现出这两种性质。建筑风貌虽不能全面地反映城市风貌,但对城市风貌的塑造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城市文化不断积淀的同时,也形成了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因此建筑风貌同样具有地域性特点,也会体现城市特有的文化脉络,从而塑造出独特的城市风貌。

(1)建筑色彩控制。

建筑色彩是形成城市环境美学的主要因素,它不但对城市建筑及其环境进行装饰和塑造,而且对城市居民心理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建筑色彩的控制上,有必要明确城市的主色调,且重要建筑色彩要符合主色调的要求,从城市建筑功能出发,根据不同类型建筑确定与主色调搭配的点缀色,从而突出地域性与城市特色。

(2)建筑形态控制。

建筑形态主要受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两方面影响。因此,在建筑形态控制上,首先要满足城市地理位置与气候要求,从建筑形体比例、立面形式与开门窗比例等方面对建筑形态进行整体控制;其次要体现城市的文化需求或宗教信仰,通过研究各类型建筑的特色形态,凸显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

 林芝中心城市风貌控制实践

(一)

注重城市天际线的塑造,加强

总体尺度的控制与引导

针对林芝的现状与问题,对其风貌的控制应突出人工与自然互动的城市环境特色,通过“依山就水、紧凑布局”的手法呼应生态、宜居的城市发展理念,在城市功能和空间的组织中强调与山水环境的有机结合,塑造富有林芝特色的总体城市景观格局(图3)。

(1) 远景控制。

首先将林芝中心城市两翼的山脉作为空间和景观的重要背景,通过视觉分析的方法,识别形态、体量较为突出的山峰,作为城市景观布局中的重要标志和参考点;其次选择与城市建设用地临近且相对平缓的坡地,作为可以适度进行郊野活动的开放空间及城市景观的眺望点。例如,比日神山作为离市区最近的山体景观,在其山腰处便可俯瞰整个林芝城市风景,故可将其当作城市的制高点,在山上修建游览设施和观景平台,加强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结合山上现有的林芝自然博物馆和宗教气氛浓厚的转经步道与比日寺,将比日神山打造成自然景观和民族宗教文化相结合的城市旅游景区。

(2) 中景控制。

识别城市景观核心和景观节点,构建林芝老城区内以现有工布印象项目( 主体建筑为工布藏式风格、突出藏式印象的项目 ) 为核心的旅游商业区、新区结合旅游服务中心建设的旅游服务与休闲区及旅游度假区,形成集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核心景观区域。同时,将汇聚办公、商业、文化功能的中心地段和城市入口、桥头等标识性地区作为景观节点(图4)。

林芝的城市规模不大,整体上宜维持小尺度的城市空间形态。需要对高层建筑的布局进行统筹规划,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建筑高度,既要强调各建筑之间的关联性,又要注重建筑与周围山体的协调程度。从林芝城市中心方向向外看,山体的尺度较大,所以更应处理好建筑高度与周围山体的关系。建筑顶界面所形成的天际线走势也尽量与外围山体保持一致,且靠近山体的建筑体量不宜过高,以防过多地遮盖山体,并使天际线与山体轮廓线在垂直高度上保持一定的缓冲距离,也呼应藏族人山岳崇拜的宗教理念。

根据林芝“两山一川”的地形地貌特点和城市沿山顺河的发展趋势,自然地貌和城市之间需要有一定缓冲区域,所以建筑越是靠近山体和河流,建筑的高度越是不能过高,同时建筑高度需根据建筑物的功能性质做出适当变化。从整体上看,林芝市区的建筑以多层为主,同时结合临近城市的山体设置低层建筑过渡区域,而在城市中心可以适当提高建筑高度,滨河大道滨水景观区的沿街建筑不宜过高,但仍可有一定的高度变化起伏;建筑高度同时也需对应建筑功能特点,其中小高层以办公、公共服务功能为主,多层以生活及配套服务功能为主,低层以旅游度假、工业建筑为主。

(3) 前景控制。

尼洋河对于林芝整体城市风貌塑造的作用不言而喻,要打造以尼洋河为主体、以自然水系为特征的城市景观带。针对当前尼洋河穿越城区段河流的特点,可在现有的堤坝上修整步行路径,改造堤坝形式,使堤坝既可以用来防洪,又可以当作景观休闲平台,供城市居民与游客休憩和观景,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河堤两侧注重绿化及用地功能与滨水景观的结合,以及对滨水空间的利用,识别富有特色的堤岸、桥头和水系交汇点,形成城市的滨水开放空间。在市区内保留景观河道的自然状态,留出充足的供水陆交接的缓冲地带,在洪水期给河流预留充分的蓄水空间,而洪水期过后,这些蓄水空间便成为水草交接的城市湿地,既有利于发挥城市河流景观的最大作用,又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二)

分类控制各类界面,打造宜人

尺度的公共空间

林芝气候常年温暖湿润,户外活动体验舒适,因此在打造商业空间尺度与休闲界面方面,可结合城市商业中心,在特色地段结合商业界面打造半室外的公共空间;结合藏式传统建筑中错落层叠、多设露台的特点,在商业街两侧营造富于变化的建筑界面,并通过灵活的室内外环境设计,尽量提供休闲空间;沿街的建筑风格整体协调,体现工布藏式特色;公共空间尺度不宜过大,形成200m×200m 的街区空间,地块长度控制在 100m 左右;建筑群体沿引导线方向保持连续,强化空间围合感,建筑立面贴面率 ( 即建筑立面投影线与建筑后退控制线重合的比例)建议保持在70%以上(图5)。

在打造街道尺度与界面方面,除了要考虑街道的D/H以外,还应针对不同功能街道,塑造不同类型的街道界面,但对于一条街道上的建筑界面应多样而统一。城市的次干路、服务型支路可沿用林芝地区传统建筑的坡屋顶形式,在第五立面上形成统一的沿街建筑界面,而坡屋顶的高低错落又使界面产生不同的变化,使界面在统一中又不失呆板。滨河景观道路沿街建筑的分布不应过于密集,以便形成较为开阔的景观空间。人行道的空间布局紧密呼应景观河流,对于阻断亲水空间的河堤,在不影响防洪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可将河堤设置成沿河岸跌落的台阶状,或在河堤适当的位置向外挑出形成观景平台,用以丰富景观步道的空间类型。考虑到林芝地区阳光照射较为强烈,商业街 ( 步行街 )的宽度可以适当减小,以便获取较多的遮阴区域,同时结合藏式传统建筑中错落层叠、多设露台的特点布局层次丰富的休闲空间。

此外,主干路要注重非机动车道的设置,同时考虑其与步行空间的隔离;交通性道路设计的重点需强化步行空间与机动车道的隔离,设置较宽绿带以减少干扰(图 6)。

(三)

突出建筑形态色彩引导,彰显

地域特色

结合林芝地区建筑风貌的特点和城市环境特色塑造的要求,建筑风貌的引导以建筑色彩和建筑形式为重点,并针对基质风貌区、重点风貌区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和侧重点。

在建筑色彩方面,追求整体统一与局部变化。以统一的基本色为整体基调,通过辅助色和点缀色进行搭配。基本色以藏族建筑外墙中常用的3种颜色(白、浅灰和暖黄 )为主,作为外墙面配色面积最大、形成整体城市色调的颜色。辅助色以藏族建筑较为常用的黑、红色为主,作为外墙面的局部配色,在色相、亮度与饱和度上与基本色形成对比。点缀色以藏族建筑装饰中常用的黄、蓝、绿等颜色为主,作为建筑中需重点加以点缀的颜色,形成整体色调下的局部变化,如建筑的入口、标志及屋顶檐口等细部装饰,其面积应不大于辅助色的面积。在整体色彩确定的框架下,进一步结合建筑风貌分区提出分类指引的具体建议。根据基质风貌区、重点风貌区的不同控制要求,针对办公建筑、文化建筑、商业建筑、居住建筑和工业建筑等几种主要类型,对其色彩选择范围提出推荐用色和色彩搭配示意,以提高其可操作性。

在建筑形态方面,强化屋顶形式与立面元素。结合林芝地区的自然气候和传统民居特点,建议城市建筑以坡屋顶为主,同时鼓励采用平、坡结合的形式,强调建筑组合的层叠与错落,丰富建筑形象与城市天际线。建筑群体组合要符合高原气候对户外空间环境的要求,紧凑、集中、避风、向阳。林芝地区传统建筑具有开窗比例小、墙体厚重和垂直收分等特点,建议城市新建建筑不宜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外墙可考虑采用砖石饰面纹理,技术可行的条件下可采用垂直收分的形式。同时,结合藏式门窗、檐口的形式特点,鼓励城市建筑应用不同材质、线脚、符号等元素,呼应藏式门框、门楣、窗框、窗楣、斗拱和柱头等传统装饰特点,但在现代藏式风貌建筑中宜做简化处理,在传统藏式风貌建筑设计中则可采取原汁原味的设计手法。

(四)

量化用地控制指标,图示化风貌

特色引导

为了更好地落实风貌控制与引导的要求,在控规阶段按照控制单元形成特色风貌控制导则。明确各个控制单元的总体风貌定位,在城市整体景观结构的视角下,加强各个控制单元的开放空间系统控制,落实建筑风貌的分区控制要求,突出空间特色。重点从景观结构、建筑风貌及开放空间3个方面对各单元的风貌特色进行控制与引导。在景观结构方面,要注重景观要素的点、线、面的分类控制,要明确景观轴线、节点和风貌分区的相互关系,突出城市的总体风貌定位;在建筑风貌方面,通过对建筑高度、色彩与风格的控制与引导,强化城市的风貌特色与感知印象;在开放空间方面,要明确绿地、广场、滨水和街巷等公共空间的位置、规模与空间形态,契合城市的整体发展理念(图7)。

四   结语

随着城市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城市居民物质与精神需求的逐步提高,城市风貌特色已经作为一个城市日益重要的物质和精神载体为人们所关注。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是要不断地彰显“个性美”,立足“地域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在积淀与发展中不间断地寻找自身特色。

来源:2018年03期《规划师》杂志

新媒体编辑:肖莉

审读:郭敬锋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8年03期

高原河谷城市风貌特色控制引导方法

——以西藏林芝为例

《规划师》近期好文推荐

【规划师论坛6】传统规划设计院建设新型智库的路径探讨

【规划师论坛5】问题导向下的陕西规划智库建设探索

【规划师论坛4】新型智库建设与省级规划设计院转型应对策略

【规划师论坛3】机制创新与模式变革:规划设计院建设新型智库的思考

【规划师论坛2】基于功能性和组织性解构与重构的规划院转型研究

【规划师论坛1】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城乡规划行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识别图中二维码

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