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师论坛5】风景园林学助推乡村振兴的途径与策略

赵凯茜 吴桐 姚朋 规划师杂志 2022-05-16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期主题:乡村振兴规划管理与实践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又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乡村具有面广、差异大的特征,亟需针对不同地域乡村、不同维度目标分类提出不同的乡村振兴应对策略,探索从乡村空间环境到乡村组织治理多层面、全方位的振兴路径。基于此,本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乡村振兴规划管理与实践”为主题,特邀一组文章,探讨乡村振兴理论、策略、机制及路径等,着重介绍苏南、广州、湖州与石家庄等地的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规划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规划师论坛5】

风景园林学助推乡村振兴的途径与策略 

作者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赵凯茜、吴桐,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姚朋在《规划师》2019年第11期撰文,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并提出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文章对国内乡村振兴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基于国土空间类型的划分,响应生态宜居的实践需求,从空间维度进行阐述,勾勒出乡村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提出风景园林学助推乡村振兴的4种有效途径:构建“传承+创新”的乡村聚落环境体系、构建“管控+转质”的乡村生产性景观体系、构建“保护+利用”的乡村区域绿地体系和构建“连续+开放”的风景道体系,并以实际规划设计案例作为支撑,探讨风景园林学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风景园林学;乡村空间;区域绿地;风景道 

[ 文章编号 ]1006-0022(2019)11-0032-06 

[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 文献标识码 ]A 

[ 引文格式 ] 赵凯茜,吴桐,姚朋.风景园林学助推乡村振兴的途径与策略[J].规划师,2019(11):32-37.

 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宜居乡村。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农学、人口学及教育学等领域的学者、专家们都见仁见智,从多方面对乡村振兴进行诠释,并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图1)。其中,范昕墨立足公共经济学视角,就构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机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蒋永穆提出了破解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策略;高吉喜等人建议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等方面推进 ;陈锡文介绍了如何在乡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皮晓雯等人主要侧重于分析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王红等人提出乡村教育扶贫需关注质量贫困、机会贫困、情感贫困及信息贫困对乡村学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 。

除以上六大学科领域的研究以外,随着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美丽乡村”理念的提出,以及对于人地和谐发展的追求,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共同组成了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人居环境综合系统,重点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或形成的空间、场所。基于此,风景园林学作为在资源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的重要学科,具有经济、社会、景观、生态与文化等多重特征属性,可以促使乡村将其亲近自然及节俭淳朴的特点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同时展现出相应的文化精神,不仅能够提高乡村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还可以促进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图2)。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乡村空间类型

乡村具有动态、多元、分散等特点,是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多方面高度关联的复杂共同体,因此很难对其进行具体而全面的定义。李旭旦先生在《聚落地理》序言中认为,“农村”一词既可以指位于乡间的具体聚落,也可以指一个非城市的广大区域 。由此可以看出,乡村作为地表上切实存在的地域实体,对乡村的定义往往会围绕乡村空间展开讨论,而对乡村空间的划分与描述也是对乡村进行定义的关键之处。

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划定城镇、农业和生态3类空间开发管制界限。基于国土空间类型将乡村空间划分为乡村生活空间(即乡村聚落)、农业生产空间(包括基本农田与一般农田)及乡村生态空间(图3)。此外,一定区域范围内往往分布有多个乡村聚落,在大尺度同质景观格局背景下,搭建联通各个乡村的风景道,促进生态资源整合、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推动乡村由点向面延伸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由点向面逐渐覆盖,从而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基于此,以乡村聚落为底,以风景道为脉,构建聚落、农田、生态空间与风景道有机结合的推动乡村振兴的风景园林模式,从乡村至区域发展视角与全局利益出发,横向优化经济、社会、人口、农业、教育及生态等各种要素的配置,纵向优化现在与将来的要素配置。从国土规划视角出发,以风景园林手段对乡村4种空间类型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不仅可以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还可以有效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的效益相统一。

风景园林学助推乡村振兴的4种有效途径与规划设计策略

乡村空间由农田、聚落及乡村生态空间三大类型组成,从风景园林角度出发,对乡村不同的空间类型进行合理的安排设计。首先,秉承基本农田数量及质量严格管控与保护的理念,将一般农田进行适当功能转换;其次,从乡村聚落的物质空间层面和文化空间层面进行研究,打造尺度宜人的聚落空间结构及丰富的乡村景观风貌;再次,对于乡村的生态空间以自然资源保护为主,通过较小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大范围的有效保护,开展区域绿地建设;最后,以生态风景道连接区域范围内的多个乡村,协调不同村庄的生态、文化、旅游、景观及农业产业等资源共享,突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图4)。

(一)构建“传承+创新”的乡村聚落环境体系

1. 理论基础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大量城市垃圾进入乡村,加之一些发达地区淘汰的产业在乡村落地,大规模破坏乡村地表肌理与自然环境,导致乡村聚落出现了多种环境污染问题。此外,受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政策的影响与推动,传统乡土文化体系受到冲击,而新的历史文化空间又未能较好地建立起来,在此背景下,构建乡村聚落环境的保护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乡村聚落是乡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的载体,是农业劳动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定居点,乡村聚落环境体系的构成包括两个层面,分别是以区位、气候、山体、水体与植被为主要构成要素的自然空间层面,以及以乡土建筑、民俗文化为主要构成要素的人文空间层面,两个层面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和谐美丽的乡村聚落环境体系。

2.实证研究:以石家庄杜北乡“一河六村”规划设计为例

笔者参与的石家庄杜北乡“一河六村”规划设计项目重点激活了传统村落的街巷空间,立足本土文化,完善乡村绿地景观系统,打造出多元独特的乡村环境。杜北乡位于石家庄新华区,在城市建成区外,西北方向紧邻滹沱河流域,距离石家庄城市中心区12.1km,距离正定新城11.1km,是石家庄未来重要的城乡发展区域(图5)。杜北乡包含6个乡村,自北向南依次为陈村、后杜北村、前杜北村、西营村、东营村和南高基村(图6)。这一项目以途经6个村落的小清河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为契机,对距离河流较近的乡村采取一系列的聚落风貌打造策略,以期建设生活美、生态美的乡村聚落环境体系。项目对于乡村的规划设计依托现有的生态风景林带和小清河,引水入巷,丰富乡村环境的植物群落构架,打造乡村特色的湿塘、林地、农田、花海等多元化的景观风貌,形成农园水巷俱存的独特乡村空间,并且结合杜北文化,从自然乡景和人文乡情两个方面营造杜北特色乡村聚落环境景观。

以小清河流经村落之一陈村为例,一方面设计在尊重乡村现有建筑布局的基础上,引水入乡,形成穿乡水街,激活村落街巷空间,沿主路设置系列广场,满足人群集散需求;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是人类在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经过自身总结得到的宝贵的文明财富,应重点保护和规划乡村的历史文化景观。基于此,设计对杜北乡陈村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与民间传说进行了挖掘和发扬,将陈村的民间传说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托,还原和新建存身碑、奶奶旧居、历史陈列馆、芝兰室、慈音寺和戏台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景点,重现当年刘秀在此地的经历;沿路设置奔马雕像和拴马石作为与杜北村的引导与过渡。通过风景园林手法的介入,构建更为合理、完整、高质、有特色的乡村聚落环境空间(图7),不仅可以让当地村民获得更多的休闲活动空间,还可以将本村落的传统历史文化持久传承与弘扬。

在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设计针对杜北乡6个村落构建新型的乡村聚落环境体系,在充分尊重和保护现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拓展乡村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空间,满足人们对于绿色自然生活方式体验的需要及对文化消费分享的需求,构建留住乡愁、传承文化和安居乐业的乡村聚落体系,同时吸引大量闲置劳动力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二)构建“管控+转质”的乡村生产性景观体系

1.理论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开始向周边区域扩张,导致了乡村农业发展萎缩。在这样的背景下,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严格管控基本农田边界线,对一般性质的农田进行功能的适度转换,积极推广生产性景观发展模式,集约利用土地,保持乡村农业的良性发展。

生产性景观以多样化的生产要素为景观基础材料,具备一定的生产物质产出功能,并能满足人们对景观色彩、形式等视觉上的审美需求,是一种景观视觉效果较为突出、生产资料可持续并且具有审美启智功能的景观类型。此外,生产性景观与一般农田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其植物配置更加丰富,不仅要考虑到植物的季相变化,还需要营造特色的乡土植物景观,通过开放农作物、果蔬的播种、采摘与管理等一系列活动吸引公众参与,具备较强的观赏性和体验性。由于人为介入因素较少,生产性景观的地表环境更加原生态,有利于保持土壤、涵养水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发展生产性景观,在有效保障耕地面积的同时,改善乡村景观环境。

2.实证研究:以石家庄杜北乡“一河六村”规划设计为例

杜北乡“一河六村”规划设计项目基于滨河郊野型绿地的塑造,统筹周边乡村农田,将传统种植模式适度转变为生产性景观,在体现景观与农田融合的同时,实现了大地景观的多样化。该项目现状农田主要位于陈村、后杜北村、前杜北村东侧及西营村、东营村西侧、北侧(图8),主要的农作物为玉米、西瓜等。以东营村、南高基村北侧农田区域为例,为了丰富该区域的活动形式,实现多方面创收,该项目对田间作业道路进行规整,并优化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积极引导农户采取上层种植果树、下层套种经济作物(油用牡丹、油菜等)、野花组合及中药、食用菌等多种组合的种植模式,结合沿水风景林带,营造浪漫闲适的环境,使该区域拥有较高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图9)。此外,在靠近村庄的区域设置租赁农园,将其分为面积不等的耕地供游客认领租用,体验农耕乐趣。这样的农业开发模式(表1) 能够让农民充分参与到乡村发展的点滴中,创新产业发展,让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资本效益,使农民通过劳动受益,是实现乡村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模式。

将乡村的一般性农田功能进行适度转换,营造低投入、低能耗,产出丰富、高效,高度适应当地环境的生产性景观,既可以有效地保障农田用地面积,又使乡村的景观风貌更具特色,促进乡村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乡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系统发展,激活乡村的经济活力,拓宽产业发展模式,让绿色富民惠民。

(三)构建“保护+利用”的乡村区域绿地体系

1. 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为了当代人的发展,更是为了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应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契机,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治理。而2018年6月出台的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将区域绿地(EG)作为一项单独的绿地类型,明确将其划分为风景游憩绿地(EG1)、生态保育绿地 (EG2)、区域设施绿地 (EG3)及生产绿地(EG4)4类,此次修订凸显了区域绿地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前沿阵地。

因此,构建乡村区域绿地体系就是为了对原生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和培育,使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并且植入一定的郊野游憩活动。通过乡村生态空间连接山体、河湖及湿地等各类自然要素,形成有效的抵抗和承载外界干扰的绿色空间生命体,改善区域休闲游憩环境。

2.实证研究:以仙居国家公园建设发展为例

仙居国家公园地处浙江省仙居县南部的田市镇、白塔镇、淡竹乡及皤滩乡4个乡镇河谷平原和丘陵山区,总面积为301km²。区域内保存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生代火山与火山岩地貌地质。仙居国家公园项目通过区域统筹、分区管理,实行分类等级保护,保障公园的良性发展,同时严格控制非环境友好型项目进入,保障公园的公益性 。

乡村参与区域绿地的构建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一方面仙居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县域绿色化发展改革试点县,2014年被原环保部列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重要的保护地,其承担着体现国家公园“保护为主,全民公益优先”的体制试点任务;另一方面,仙居通过建设国家公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原住村民的生产生活行为,但也激励村民参与保护绿色空间,使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并行发展。以此为基础,在乡村发展建设区域绿地不仅可以加速构建多样、稳定、复杂的生态系统,还可以为早日实现乡村绿色振兴提供有效推动力。

(四)构建“连续 + 开放”的风景道体系

1.理论基础

现阶段我国对于景观资源的保护往往注重分散点的点状保护,而不是针对区域内景观资源的整体保护,此类保护工作并没有发挥景观的整体效益,景观面临着“破碎化”威胁,生态景观资源的完整性和地域性受到了影响。因此,面对区域性景观资源的破坏,寻求一种有效的保护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风景道是旅游与交通功能相结合的,具有交通价值、景观价值、游憩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等多重功能的特殊景观道路。搭建联通各个乡村的风景道体系,有利于保护整个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形成具有高质量、完整景观体验的区域空间网络,从而促进沿线各个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2.实证研究:以乌兰察布风景道规划设计为例

笔者参与的乌兰察布风景道项目获得了2018年风景园林师联合亚非中东地区IFLA AAPME规划分析类荣誉奖,其借助G6、G7高速公路、110国道和即将通车的呼张高铁,发展东西向廊道,在车行视域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纳入较为丰富完整的生态斑块,在遵循可视原则及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明确G6高速公路可建设范围面积为1.06万公顷,建设范围外围连绵的山体形成自然的生态屏障,交通轴线自西向东穿越高山、草原、湿地、乡村、农田及林地,自然景观类型丰富。

乡村所在区域空间的资源条件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层面和基本要素,区域发展定位和区域生态景观影响乡村规划大格局的“生态美”  。首先,科学分析车行的视距与视角,充分利用现有山、水、林、田、园等资源,通过野花混播、林下地被等手法营造不同类型的大尺度景观;其次,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从G6和G7高速公路沿线的147个村庄中选出17个村庄作为重点村庄进行推广(表2),利用具有经济和景观价值的作物替代传统作物,提高经济和景观效益,最大限度地尊重并保护原有自然景观,维护乡村的自然风貌 ;最后,将经济树种、彩叶树种及观赏性草本植物进行合理搭配,应用于沿线的景观项目中,营造四季景观,使沿路景观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图10)。

通过空间布局、道路轴线等方面的规划,强化游人与景观要素之间的互动,搭建串联广大乡村聚集区的风景道体系,协调各村庄生态、文化、产业与旅游等景观资源以实现共享,突出整体发展的优势和对道路沿线廊道地区的空间优化,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结语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也顺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提升城市边缘区环境品质、实现农民增收及改善生活具有重大时代意义。此外,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通过风景园林专业的介入,从聚落环境、生产性景观、乡村区域绿地与风景道4个途径入手,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以乡村为发展平台,以农业为基础,以村民为参与主体,以乡土文化为纽带,以功能多元化、复合化、新颖化为特征,通过资源整合、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融合,统筹区域规划,促进乡村振兴,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来源:2019年11期《规划师》杂志

新媒体编辑:刘晓莹

审读:刘芳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9年11期

风景园林学助推乡村振兴的途径与策略 

转载须知

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查看转载要求,

如需开白名单进行转载请在后台留下公众号ID,

感谢您的支持!

往期精选

1.【规划师论坛1】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绩效评估与天津空间发展战略响应研究

2.【规划师论坛2】西部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体系及西安建设对策研究

3.【规划师论坛3】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愿景及核心策略

4.【规划师论坛4】东北振兴战略下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策略研究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规划师杂志公众号ID

guihuashizazh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